论国际学者对中国道路的认识
2015-03-29李妍妍
李妍妍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论国际学者对中国道路的认识
李妍妍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关注程度逐渐升温,正确对待国际学者对中国道路中经济道路、政治道路、文化道路、社会道路、生态道路的认识和评价,对我们全面认识和进一步探索中国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道路;国际社会;认识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道路基本内涵的确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结晶。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关注程度逐渐升温。在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和评价中,因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多数学者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存在着某些质疑,但是其中不乏有一些公正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正确对待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和评价,对我们全面认识和进一步探索中国道路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一、 国际学者视域中的中国经济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独立地走中国经济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是一个新课题,国外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看法。多数国际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依靠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福山认为中国经济的特征是“出口导向型”,这种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需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模式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郑永年认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制度层面确立了混合经济模式。这个混合经济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混合,是出口导向与注重内需的混合,是政府与市场的混合。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这种观点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关键作用,俄国学者季塔连科主张中国对经济理论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国家宏观调节与市场相结合。还有少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道路是中国式的“第三条道路”。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教授在《处在十字口的中国》中指出,中国2000年以来一直在走一条国家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创造性、共生关系的“第三条道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副教授利奥·刘指出,不同于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大爆炸”式道路,中国经济改革是渐进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市场和私有企业是对计划和国有制的补充。[1]日本共产党理论家不破哲三指出,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与中国1949年之后所走的道路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的发展进程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时的基础很相似。詹姆斯劳尔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它是列宁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实践。国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的坚持者普遍承认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走中国经济道路。中国经济道路是在政府主导下,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经济体制向符合市场的方向改革和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有过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从没有出现过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庞大的经济体。但是也要看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经济道路将很难持续走下去。
二、国际学者视域中的中国政治道路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升,国际媒体在近几年评价中国经济道路时,大多数是称赞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全世界或者本国经济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时,如APEC会议以及“一带一路”的活动等,国外媒体聚焦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前景,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以及中国在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发挥何种作用等。澳大利亚媒体认为与俄国和东欧计划经济体采用的“大爆炸”式激进改革不同,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经济摸索成功并非因为幸运。[2]德国媒体指出中国经济快速转型,研发投入已经超越欧盟28个成员国 ,“复制时代”已结束。[3]国际学者对政治道路的评价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的政治道路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最鲜明的特点是“贤人政治”。美国学者李侃认为在中国几乎没有民主传统,国家主权高于人民主权。因此,支配政治行为的核心价值取向实际上受儒家思想支配。郑永年主张“贤人政治”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特色,是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承载。[4]一种观点是中国道路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民主道路。牛津大学曾锐生认为中国政治道路是一种列宁主义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民主道路。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主张,它是一条由政府主导与人民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的纵向民主。俄罗斯学者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证明了中国拥有负责任的权威体制。福山指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价值内核来自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可概括成“负责任的权威体制”。郑永年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虽然有民主党派存在,但并不像西方那样多党竞争,而是多党合作。中国虽然一党专政,但是政治上很开放。政治过程是向社会阶层和利益逐渐开放。[5]法国的华裔学者宋鲁郑认为中国的“一党政治”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有利于组建负责任的政府,有利于避免政治人才的浪费。总之,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在评价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时,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实际需求的牵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战略的制约,因而评价单一化。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的评价趋于多元化,且其中不乏客观的建议和忠告。
三、 国际学者视域中的中国社会道路
近几年,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民生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从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到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从户籍制度改革到新能源推行,从单独二胎政策落实到养老金并轨,国际社会肯定一系列在彰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新城镇化建设、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指出中国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改革的紧迫性,并对改革面临的配套性制度缺失和资金短缺等问题的解决表现出疑虑。国际学者鲜少对中国社会道路进行专门的论述,他们对中国社会道路的评论零散分布于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当中,一种观点主张中国的社会道路最大特点是家庭观念强。日内瓦学者张维为指出:中国社会最大特点是以家庭为基础,并衍生出来一整套生活方式和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把个人追求和社会目的统一起来,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价值观又演变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6]一种观点主张中国的社会道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印度斯瓦兰·辛格教授指出,中国模式最具有吸引力的在于对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开创性地渐进变革。[7]一种观点主张中国社会道路仍需不断的发展完善,必须注重公平和效率。美国学者张大伟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否有效地发展国家公益事业,也就是卫生、教育、环保等社会服务是共产党保持合法性的保障。俄罗斯学者贝格尔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未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发展滞后性,导致社会回报不高,社会矛盾重重。因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8]郑永年指出,中国的环境污染严重、收入分配不公正,社会分化严重、社会保障制度远离客观需求、医疗卫生改革困难。这四个问题表明,中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9]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道路的发展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到了必须加快步伐,真抓实干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虽然有些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甚至有些是掺杂着阴谋的味道,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我们在社会道路中面临的问题,争取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朝着和谐目标迈进。
四、 国际学者视域中的中国文化道路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在世界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学者围绕着中国文化而展开的研究日益丰富。自从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中国的文化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际学者从各个视角研究中国文化道路的各个方面。在对中国文化道路上,国际学者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的文化道路是儒家文化的范畴。一部分国际学者仍然习惯于用儒家文化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认识和评价。在世界文化价值观地图的坐标中,都是将中国文化类型与日本、韩国一起划归为儒家文化的范畴。一种观点是中国文化道路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改革运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10]同时肯定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道路的巨大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抉择,使中国文化道路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不如经济方面明显等。一种观点主张中国文化道路的发展的特点是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俄国学者萨利茨基主张,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对历史的尊重,正是这种连续性,使中国60多年的发展方向极其一致。[11]以及中国文化道路将要面临着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问题等。总之,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道路的研究兴趣甚浓,特别是在中国试图以大国姿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近数年。国际社会围绕着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发展态势等问题,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对于拓展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的视野、客观审视国内文化道路发展和完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国外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这与国内偏好理论研究可以形成良性互补等。但是,也应看到国外观点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的问题。如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对中国实施走文化强国道路持警惕态度,有失客观。
五、国际学者视域中的中国生态道路
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走的是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虽然中国已经开始着手治理生态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其他国家不曾遇到的严峻挑战,中国的生态问题还是很突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生态问题也是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对于中国的生态问题,西方相关领域的学者大都表现出了担忧。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生态问题严重,急需解决。法国中国问题专家吕克多梅娜克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浪费资源过于严重,付出的环境、资源、社会成本过高。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应该保护乡村文明,建立完善符合生态系统。中国的乡村文化和农业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深远,对于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要。如今日益消失的乡村,大多数耕地已经超出了它们再生产的能力,农民大量使用化工产品,破坏了水源和土壤,这些问题值得中国关注。[12]总之,中国正在探索和践行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道路,是共产党历代中央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初步探索,也是对西方生态道路的借鉴和超越。但是从全球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格局看,人类普遍面临资源耗竭、垃圾围城、雾霾蒙天、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在借鉴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同时,还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中国道路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和信心。通过国际媒体舆论普遍看到,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一部分亚非拉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陷入泥潭。一方面,认可和肯定中国道路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不少外媒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另一方面,无论中国道路走何种路径,中国怎么宣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威胁论”及其不同的变种论始终是存在。这是因为西方社会对中国道路的传统认知是以意识形态冲突为预先条件的认知方式。但是,不管西方学者是怎么认识中国道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1〕 LEONGLIEW. China'sengagement with neo-liberalism; Path dependendency Geographyand party self-reinvention[J].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UK,2005(2):331-352.
〔2〕 詹姆斯.劳伦森.中国摸索成功并非因为幸运,我们应欢呼[N].环球时报,2015-03-17.
〔3〕 谢艾尔·梅尔.德媒:中国研发投入超欧赶美复制时代已结束[N].环球时报,2014-11-17.
〔4〕 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M].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98.
〔5〕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改进[N].联合早报,2010-05-18.
〔6〕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8-69.
〔7〕 斯瓦兰.辛格.一个印度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N].胡勇译,东方早报,2010-03-25(19).
〔8〕 贝格尔.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J].远东问题,2004(3):55.
〔9〕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9.
〔10〕 支振锋.新中国60年与“中国模式” 研讨会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9(3):123-125.
〔11〕 KRAUS R C.ThePartyandtheArtyinChina:theNewPoliticsofCulture[M].New York:Rowman & Littlefield,2004.
(责任编辑 吴 星)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nk of China's Road
LI Yan-yan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The international concern for China's road is heating up, so how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ttitudes and evaluation towards China's road which includes economic path, the political path, cultural path, social path and ecological pat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with Chinese way.
China's roa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ttitude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5.06.023
2015-11-26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5.06.023.html
时间:2015-12-20 15: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模式研究”( 08JJD710019)。
李妍妍(1989—),女,河南周口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B27
A
1007-6875(2015)06-0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