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济慈《秋颂》的美学赏析

2015-03-29崔飞

关键词:济慈秋景意象

崔飞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约翰·济慈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最杰出、最有才气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和追求。《秋颂》是济慈所创作的颂歌之最后一首,被认为是济慈最完美、最成熟的一首颂歌,该诗被誉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作品之一,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在颂歌《秋颂》中,济慈不再局限于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限制和强调,而是以流畅秀丽的笔触描述了具体可感、五彩缤纷的秋,实现了内容与形式、浪漫与现实的高度统一。全诗意境浪漫,画面温和,笔调清新,想象丰富,色彩感强,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达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创造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

1 意象美

《秋颂》是济慈运用自然意象最成功的一首作品,意象美是其带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中国意象诗歌惯用概括性程度高的粗线条勾勒技法来描写虚己应物、无我忘情的风景画。西方意象诗歌则强调细致,善于精雕细琢。《秋颂》中的意象美就充分体现出西方文化重分析、重描述、思维缜密的特点[2]。诗人运用具体的视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将一系列现实与抽象的物象满怀深情地展现出来,犹如重层次、重质感、浓笔重彩的油画一般,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丰富而具体的意象美。

1.1 视觉意象

《秋颂》中最美的场景莫过于诗人以色彩明丽的笔调、活生生的形象向读者传达出视觉上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如第一节中“to swell the gourd”“round the thatch-eaves”藤蔓环绕、水果飘香、榛子甘甜、蜜蜂嗡嘤组成了一幅万物成熟饱满丰收的景象;第二节中“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拟人的修辞格使秋具备了人的灵性,女性坐在谷地上,发丝随风飘扬,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秋收场景,感受着丰收的秋韵。

1.2 嗅觉意象

作品中甜美的滋味弥漫空中,鲜花的花蜜让蜜蜂忙碌、谷仓中散发出成熟的气味,微风吹起的发香饱含着香甜的气味,罂粟花的浓烈香味使田间的割稻者迷醉酣睡,这些景象产生了美的嗅觉意象。

1.3 味觉意象

苹果甘甜可口,榛子香脆异常,酒浆甘醇绵软,这些可视可感的累累果实不仅带给人味觉美感,还激发了读者对丰硕秋天的渴望和依恋。

1.4 听觉意象

不断变化的音律是作品意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诗歌是静态的,但诗人运用了许多形象的词语和韵律,为作品增添了深沉的意境美和朦胧的色彩美。在《秋颂》中诗人使用了不断变化的音律,如“m”音的不断重复,使读者联想起蜜蜂辛勤工作的场景、羊群咩咩的叫声以及蠓蚋悲伤的鸣叫,而蟋蟀的鸣唱、知更鸟的啼啭、燕子的啾叽声等大自然动物和昆虫的声音也被描绘得有声有色。在灿烂的秋光中,秋的音乐已经奏起,自然界的生灵们哀叹着秋日的短暂与寒冬的临近,带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1.5 触觉意象

作品中“bend”“fill”“borne aloft”等词语的运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看得见摸得着的具像的秋天图景,这些真挚、自然的事物加深了读者对秋天美景的直观印象。

2 修辞美

诗歌离不开修辞,不管是东方诗歌,还是西方诗歌都用到大量的修辞手法,《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秋颂》中,诗人运用词语修辞、结构修辞和音韵修辞唤起读者的美感享受,展现了丰收喜悦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秋之美的赞颂,展现了较高的审美情趣、美学价值。

2.1 词语修辞

在形象刻画中,诗人重视并巧妙运用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事物形象,体现作品的美学价值。比如,在第一节中,诗人运用隐喻将一些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的词句或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将硕果累累的秋和使万物成熟的太阳描绘成好朋友,使读者眼前立刻呈现出秋的鲜活实体物象,瞬间拉近了读者与虚无缥缈的秋的距离,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语感强烈,印象突出[3]。同时,诗人还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赋予抽象的秋天以言行和情感,突出秋的鲜活形象。比如,诗歌第一节将秋天和太阳比拟成人,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清晰画面。第二节将秋比拟成具有坐、卧、走、站形态的女神形象,这四个拟人化的秋的形象犹如四尊雕像,诠释着秋的意义,达到了生动又富有情趣的艺术效果。第三节将秋比拟成音乐,将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动物的鸣叫声比拟成乐曲,带给读者一次听觉的盛宴。

2.2 结构修辞

《秋颂》在结构上更多地运用修辞疑问句,加深读者对秋景的直观印象,如,“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Ay,where are they?”“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这种深蕴的匠心似乎在向秋天发问,等待着秋的回答。疑问句的运用不仅拉近了秋天与读者的距离,还通过这种富于戏剧色彩的表现方式,激起读者对秋之美景的渴望。

2.3 音韵修辞

在诗歌《秋颂》中,诗人运用了音韵修辞的拟声和头韵,比如,第三节中的“wailful”“bleat”“whistle”“twitter”等就是用拟声的方法摹仿蟋蟀、羊群、知更鸟等动物的叫声,这些拟声词使声音变得惟妙惟肖,也使秋天变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第一节中的“mists”“mellow”“round”“run”“fill”“sweet”等都是头韵,这些头韵使诗歌音韵流畅、音调和谐,具有回环美、韵律美,从而提升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3 结构美

秋是诗人才子、文人墨客吟诵的重要题材,古今中外有无数吟秋的佳作,而济慈的《秋颂》无疑是精品中的精品。在诗歌《秋颂》中,诗人以入微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热情的态度描绘了一幅可见、可感知、可捕捉到所有美景的丰收秋季画面[4]。全诗共分为三节,分别描绘了“秋色图”“秋人图”和“秋声图”。第一节以秋景为主笔,描绘了秋与太阳“密谋”共就一幅成熟的美景,刻画了丰收秋日的种种景象,通过优美的乐感、流畅的节奏将各种形象串起来,既有圆熟的果实、沉甸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火红的朝阳、白色的晨雾,也有黄色的茅屋、红色的葡萄、淡褐色的榛子、粘糊糊的蜜蜂等,形成了色彩绚丽的秋色图,让读者感到温馨和陶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暖气洋溢的丰硕景象;第二节以秋形为主笔,用“坐”“卧”“走”“站”四种不同的姿态塑造了不同形象的秋,展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描绘了谷仓、打麦场、野花、小溪、拾穗人、酒浆等静态的秋景,秋天在仓库地上小坐,又在田垄里酣睡,还停留在未割完的麦子上,农人将镰刀放在一旁,惬意地坐在打麦场上歇息,这些形象构成了一幅温暖的丰收图,抒发了感秋而生的恬静感情;第三节以秋声为主笔,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种鸟虫的鸣叫声,展现了傍晚的秋景,落日照红了田野,虫鸟在名叫,蠓蚋在唱歌,绵羊在山间叫着,蟋蟀、知更鸟、燕子等也叫个不停,描写了一首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从整体上看,诗歌的三部分似乎没有关联与过渡,但如果认真推敲就会发现,第一节中的“mists”暗示了早晨,第二节中的“sound asleep”暗示了中午,第三节中的“softdying day”暗示了傍晚,通过这种早、中、晚的时间顺序,形成相互独立又和谐共融的画面,激发了读者对秋天的渴望和依恋。此外,诗歌的取材也很有特点,从农村、树木、果实到田野间人们的活动,再到蜜蜂、燕子、知更鸟等小生灵的歌唱,将秋色、秋人、秋声等融为一体,实现了动与静、声与色的完美结合[5]。在第三节中,诗人发问“春天的歌哪去了”,这种略带忧伤的发问意味着:春日的欢快不复存在,秋日的清寞正在袭来,“是的……正如每个季节都要逝去一样”。“残梗散碎的田野”“知更鸟群起呼哨”“群羊高声咩叫”,这种既充满生机又危机蛰伏的秋景图,意味着严冬即将来临。同时,诗歌第十一行提到夏天,第二十三行提到春天,最后在暗示了冬天的来临,从诗歌的段落结构上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季节循环以及人的出生、成熟、死亡的生命轮回。

同时,诗人使用了抑扬格五音部,每节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四行,后半部分为七行;前半部分为ABAB 的韵式,后半部分为CDEDCCE 或CDECDDE 的韵式,通过这种稳中有变的韵律结构展现出一种变化美。颂歌《秋颂》中,济慈改变了以往的颂歌创作习惯,使用叠音重奏的十一行诗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依恋之情。

济慈是美的执着追求者,他擅长在大自然中寻求美,而《秋颂》就是一部描写自然美的杰作,在语言、结构、韵律等方面都能给读者无尽的美感,从而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

[1]刘保安. 济慈诗《秋颂》的意象美[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刘树森.争议与共识:近两个世纪的济慈研究评价[J].外国文学研究,1995,(5).

[3]尚必武.美来源于现实——评济慈《秋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刘新建.济慈《秋颂》的美学赏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5]丁燕卿. 浅析《秋颂》的美学特征[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猜你喜欢

济慈秋景意象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摄影·美好安徽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抚远意象等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秋景
意象、形神
画秋天,写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