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路径的选择

2015-03-29

关键词:公民成员社区

何 召 颖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高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路径的选择

何 召 颖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区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高校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实现高校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社区承接高校转制所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职能的体现。制约公民参与的主要原因有制度性障碍、参与意识低、未能有效利用丰富的高校资源等。因此,理顺高校与社区工作体系、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热情、整合利用高校丰富的中介组织资源成为提高公民参与度的关键。

高校社区;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高校社区的成立是为了承接由高校转制所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社区事务的自我管理以及文化情感归属等职能。由于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后勤社会化的不彻底,高校所承担的社区功能还没有完全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仍然受到行政的干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让高校专注于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这就意味着高校要进一步改革剥离社会服务职能,高校社区也将去除单位制社区留下的烙印。当高校剥离的社会职能由社区接管以后,高校社区治理必须依靠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来实现其职能。

1 高校社区公民参与的基本情况

1.1 高校社区公民参与的主体主要为离退休人员

在对高校社区参与主体进行调查中发现主要参与群体是闲暇时间较多、民主意识较强、社会交往范围趋于缩小的离退休人员。高校社区离退休人员主要是指曾经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服务等的离退休干部、教职工、驻校单位人员等。在高校社区治理中,离退休人员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关注群体利益,空闲时间较多。

1.2 高校社区成员个人事务与单位联系密切

高校社区人员遇到有关调档、职务变更等个人问题时,习惯找单位。由于对社区不熟悉,对其工作内容不了解,对其服务方式不认同等原因,导致公民社区意识淡薄。社区意识的淡薄导致公民在遇到自身事务问题时并不会求助于社区。

1.3 公民参与的领域集中于执行环节

在高校社区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领域主要集中在执行环节。社区成员对高校社区议程设置环节不知情,对社区决策环节不干预也无权干预,对管理过程表示淡漠,对评估阶段态度被动,只有对执行环节有所了解但其参与过程也极其被动。

2 高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1 参与渠道不畅通

2.1.1 政府、高校、高校社区三个层面的管理体制不顺

高校社区治理体制是高校社区治理中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第一,高校办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很多由社区管理的部门,如离退休处、保卫处等,仍由高校后勤部门管理,高校依然发挥着单位制下的职能,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职能的发挥。第二,政府与社区关系行政化。在现阶段高校社区工作主要是行政性事务较多。政府、高校与社区的职权划分不明晰,存在条块分割和权、责、利不配套的现象,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高校社区协调化解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缩小了公民参与的范围。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2.1.2 公民有效参与高校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一,公民通过法律和制度是参与高校社区管理事务渠道之一,然而在我国社区目前还缺少保障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明确法律、法规,比如缺少《社区管理法》等社区法律条文。第二,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制度不明晰。关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没有关于权利、责任与途径、参与内容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在高校没有基本的参与制度,如《高校社区公民参与流程》等,公民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遇见问题时的临时参与,这就导致了高校社区因缺乏法律的明确保证而造成高校社区公信力不足、权威小。所以,法律和制度渠道上的短路,导致高校社区居民参与治理渠道的不畅通。

2.1.3 行政渠道不畅

公民参与的本质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中去。第一,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行政管理渠道的形式化和表面化。社区公民参与管理只是象征性地召开例会并没有涉及到公民的实际利益和现实诉求,比如住房、养老、补助等。第二,高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效率低。社区政策制定经过层层审批和多方面利益权衡,造成社区政策制定缓慢;由于社区成员的维权意识强而社区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满足高校成员的生活需求,使得高校公民消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导致执行率低。

2.1.4 信息渠道不畅通

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做出回应和有效参与的重要依据,而信息畅通则是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由于高校社区自身信息渠道建设不成熟的局限性,导致高校社区相关公共政策的通知、动态和社区活动等不能及时被社区公民所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民参与,也阻碍了高校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2.2 高校社区成员民主意识高而参与积极性弱

2.2.1 社区成员缺乏参与动力

由于在高校社区管理仍然存在单位制特征,高校社区成员在遇到关于工作和自身事务时习惯性找单位,对高校社区事务态度淡漠;加上社区成员由于制度和自身的局限,其提供的服务项目无法满足社区公民需求,社区成员对高校社区治理活动态度冷淡、缺乏兴趣,多被动参与社区事务治理活动。

2.2.2 社区工作人员组织活动有限

社区由于自身组织体系的不完善的局限性,造成社区组织的活动内容匮乏、形式单一,比如,只是开展只有退休职工才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的棋牌活动,或是组织一些学校已经组织过的健身运动。

2.2.3 社区提供的服务偏离高校社区成员的需求

目前高校社区工作人员成分复杂,既有街道办委派的社会成员也有高校聘任的社会人员,加之高校社区刚刚成立,导致社区服务项目不够,开展的社区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不丰富,加之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主动性不强,无法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对高校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3 未能有效利用高校社区资源

2.3.1 高校丰富的中介组织参与缺失

高校不仅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等,而且有大量的中介组织,如学生会、工会、协会、志愿者等,这些资源均可以被整合利用。但是,在现实中高校社区并没有与这些中介组织保持一定的联系,中介组织也缺乏畅通的渠道参与到高校社区治理中。

2.3.2 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缺乏联系

高校是智慧的源泉,塑造人才的场所。高校一般文理兼容综合发展。但是社区并没有利用各个院系的专业优势,各个院系之间也缺少联系,资源缺乏整合,造成资源的浪费。

3 高校社区治理中提高公民参与度的对策

3.1 理顺高校与社区的工作体系

高校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公民的自治性组织,既不是高校的部门机构,也不是政府派出的附属机构,其权利来源于社区居民委员会,对居委会负责受居委会监督。应明确彼此之间的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做到权责配套统一。

3.2 完善社区成员参与法律法规

深化高校社区体制改革,首先要推进依法治区,使公民在行使自己的参与权利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出台《社区管理法》《高校社区参与细则》等,明确规定社区的权责和公民参与的合法渠道。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社区法律体系和有效的高校社区参与程序,高校社区在改革发展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有法律保障。

3.3 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热情

3.3.1 建立顺畅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高校社区政治文明与校园和谐需要的是民主的、有序的公民参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可以为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提供充分表达自己利益的途径。首先,应扩大高校社区公民的政治参与。其次,建立高校社区的预告制度和公示制度。最后,协调高校社区公民群体各方利益关系。

3.3.2 提高公民主动参与权利意识

首先,保障高校公民知情权。通过建立社区午间广播、社区微信等宣传平台,适时向公民传达一些与社区公民生活相关的社情。其次,建立高校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对不同层次的公民提供相应的高校社区文化讲座、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公民的社区意识。

3.4 整合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

3.4.1 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

利用高校各种组织资源,比如社团联、学生会等组织优势,为高校公民提供服务。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提升公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提高其参与意识。

3.4.2 构建高校社区公民文娱活动参与平台,促进社区公共生活的开展

(1)开展社区文娱活动。比如成立社区文艺团,团体的教师或者管理者由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有这方面专长的社区居民组成,增强高校社区的文化氛围。

(2)组织多样性健身活动。借助高校的健体基础设施,开展多样的、经常性的健身、体育竞技活动,比如组织社区趣味运动会,举行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羽毛球等比赛活动,在增强健身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教职工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凝聚了人心,培养了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社区公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活动,使社区生活日益多样化和现代化,为高校社区公民提供了较多的参与机会和平台。

3.4.3 建立政府、高校、社区三方合作治理机制

高校拥有基本的设施和组织资源;政府具备社会资源和资金;高校社区则具备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良性合作机制。

3.5 加强高校社区管理队伍建设

(1)创新高校社区工作队伍准入机制,实行公开聘任制、推荐制和统一考试等多渠道人才任用制度。

(2)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高校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促进高校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

总之,高校社区刚刚起步,应不断完善和改进高校社区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据“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参与原则,使高校社区居民逐渐成长为关心关注社区发展的自觉群体。不断激活高校社区社会资本,增强社区认同,为高校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高校成员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坚持高校社区社会化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高校及个人在高校社区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高校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高校社区服务体系。

[1]李娜.我国高等院校社区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13.

[2]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3]周红旗.高校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4]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中的公共参与[J].学习与探索,2012,(2).

[5]吴月齐.高校大学生社区管理研究[J].教育管理,2013,(1).

[6]王丽英.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资源优势与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7]时伟,吴立保,殷世东.高校与社区关系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3.020

2015-04-14

何召颖(1988—),女,河北邢台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63

A

1674-6341(2015)03-0048-03

猜你喜欢

公民成员社区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论公民美育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