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以2014年国内引进的英文电影为例
2015-03-29司显柱,田广山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
——以2014年国内引进的英文电影为例
司显柱田广山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摘要: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电影的推介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文电影的汉译名很难与原名在语言层面上实现“忠实”,因此有必要实施“创造性叛逆”。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为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试探讨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存在的理据,并以2014年从海外引进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为例,从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价值标准出发,分析创造性叛逆在片名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片名翻译,创造性叛逆,目的论,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9
作者简介:司显柱,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电子邮箱:xzhsi@bjtu.edu.cn
1. 电影片名翻译的意义
俗话说,“片以名扬”,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风趣幽默的台词对白、激荡人心的故事情节外,精妙的片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电影与观众接触的第一媒介,在众多的电影海报和宣传广告上,电影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基于固有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电影片名简洁凝练、恰到好处地概括影片内容,揭示影片主题,激发观众的兴趣并引人联想。因此,电影片名往往是编剧、导演、制片人等多个角色精心构思的产物。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影片来说,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标和广告。在影片的推介和传播过程中,片名承担着为影片赢得更大的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而对片名进行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片名翻译作为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行为,需要向受众传达影片的文化和语言信息,娱乐不同层次的受众,使每一层次的受众都能获得充分的美感体验。为达到通俗性、广泛性、逻辑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等多重目的,在翻译电影片名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的转换,文化层面的移植,也要考虑经济层面的内在要求。
纵观近年来从外国引进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不难发现,这类翻译越来越趋向自由化。译者在贴近原英文名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接受者(观众)和接受环境两大因素,翻译时灵活地发挥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当完全按照传统译论的“忠实”原则对电影片名进行机械式翻译满足不了电影商对影片的宣传要求时,译者会在深入理解影片内容和片名内涵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以此赋予电影一个崭新的面貌和艺术生命。
田广山,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电子邮箱:sallytgs@163.com
2. 创造性叛逆的界定和价值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译学界的一个充满争议的命题。它最初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伯特·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针对文学交际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参见王美华、于沛1987:137)。在《中西比较文学手册》(1987:103)一书中,编者对“翻译”进行解释时提及了“创造性叛逆”:“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叛逆’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翻译中的删减、添加和意译……”。谢天振(1999)是我国最早把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比较系统地引入翻译学的学者。后来,随着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丰富了创造性叛逆的界定。比如孙建昌(2002:93)认为:“创造性叛逆就是媒介者(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驱使下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是通过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地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能动的阐释和建构。”也有学者对叛逆的对象进行了补充,认为:“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译语的客观背离也应属于叛逆的范畴,也就是说译作可以是对原作的叛逆,也可以是对译语的叛逆”(董明2003:47)。
概括来说,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拥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被看作一种翻译现象,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正视了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中存在的客观事实,正如谢天振(2012:36)指出的,“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理智的学者和翻译家都应该看到‘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深刻地揭示了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学者对创造性叛逆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与具体文本相结合,它也渐渐被当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灵活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允许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再创造的目标指引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从形式、内容、艺术、审美等方面对原文进行解释和重新构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就是指运用看似不忠的手段翻译出语言所承载的内在文化因素,实现对原作精神实质上的深度忠实。创造性叛逆揭示了忠实原则的“相对存在”,“是对我国传统翻译研究范式的突破,为我国文化输出中的题材选择提供了有力指导,扩展了我国翻译研究的视野”,“创造性叛逆是我国翻译研究从经验感悟走向系统描述的转折点”(李权东2011:95)。
3. 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存在的理据
电影片名翻译中采用创造性叛逆的例子比比皆是。创造性叛逆这个命题的存在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以目的论为主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支持。
3.1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片名翻译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上。受儒家和道教的熏染,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倾向于追求词语的模糊美和意象美。西方思维方式与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紧密相连,因此英语语言强调形式层面上的逻辑和修辞。电影片名总是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西方人思维的简洁性:绝大多数英语电影片名字幅十分简短,甚至只包含一个或两个单词,但这些词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地名或事件。
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两种文化中的字面对等词,往往因为其产生原因、使用场景的不同,带给两种文化的人们以不同的联想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片名时,必须考虑到直译原名这种翻译方式在译入语环境中产生的联想内涵能否与电影原名本身具有的内涵意义和谐统一。不同的文化滋生不同的审美类型。在影片翻译中,审美差异是译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它要求译者必须在充分感受影片实质的基础上,用一种译入语环境中的接受者(观众)容易且乐于接受的审美方式呈现出作品的艺术美感。
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往往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深刻的意义有时是不被其他语言环境里的人所理解的。
文化因素下的思维方式、联想意义、审美特征、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方面的差异会给电影片名翻译带来无法避免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译者必然不能再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地坚持传统译论的忠实性原则,而是需要另辟蹊径,即进行创造性叛逆。
3.2功能翻译理论的支持
文化因素的差异使电影原名与译名的完全对等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不可能事件,由此而导致了创造性叛逆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存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基础,它的目的性、忠实性和连贯性三大法则均与创造性叛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其核心——翻译目的论,更是允许译者灵活自由地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
就目的性法则而言,它指的是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即诺德所认为的:“目的决定手段”(Nord 2001:124)。在翻译中,译者往往会根据翻译的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造成的隔阂,对原文实行创造性叛逆,实现对原文精神的准确传递。所谓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必须能为接受者所接受,并在译入语环境中有意义。所谓忠实性法则,是译文应该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上文已经提到,由于文化层面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影片名称时可能会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机械的语言转换并不能完全实现译名对原名的忠实,因此译者必须要加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三大法则为创造性叛逆的存在和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理论支持。译者主体性发挥到最佳的时候就是创造性叛逆发挥得最为极致的时候。然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并不是译者主体性的过度膨胀和创造性的任意发挥。“因为创造性叛逆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再创造,也不是要背离,而只是在无法直接进行语言转换或直接传达原作意图的时候,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观创造、客观叛逆的手段来实现对原作最大程度的忠实”(胡芳毅2010:174)。对于电影片名翻译而言,这种创造性叛逆就是建立在译者对影片主旋律有了整体把握、对影片情节完全消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文化修养,并考虑到对接受者(观众)的关怀而加以提炼和创作的。“出于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考虑,出于对读者的观照等原因所作出的叛逆,可以产生积极效果”(孙致礼2003:139)。“译者的翻译是有选择性的,即认同的部分拿走,排斥的部分丢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时代性、民族性”(张保红2004:18)。
4. 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表现
有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理论上的支持,创造性叛逆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存在就显得合情合理了。贺莺(2001)指出,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价值标准为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下面以2014年我国引进的海外英语电影为例,分别从影片翻译的四项基本价值标准出发,分析创造性叛逆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4.1信息价值原则与创造性叛逆
信息价值原则是指影片名的翻译要实现信息价值等值,译名要忠实地传递出影片的内容。要实现译名的信息等值,译者通常采用增译的方法,常见的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影片主人公的身份说明,增加电影主题的提示信息。
电影Hercules的汉译名为“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对于中国人而言,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的知名度要远远大于他的儿子赫拉克勒斯。影片的原名既然是一个不为人特别熟悉的人名,译者在翻译时便可以考虑增加对主人公的身份“宙斯之子”的说明,如此一来,观众立刻明白该电影讲述的是宙斯的儿子的故事。
片名的增译除了表现为补充电影主人公的身份信息外,还表现在增加电影的主题信息,让观众从影片名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电影的主要内容。影片Interstellar的汉译名为“星际穿越”,试想如果这部获得2014年奥斯卡多项奖项提名的高票房电影在电影院的广告布景上赫然显示“恒星系”,它还能吸引千万观众竞相买票观看吗?近年来,由于国内影视圈盛行穿越风,“穿越”二字无疑成为最具有吸睛效果的字眼之一。“星际穿越”这一译名既突出了电影的科幻、冒险属性,又便于观众获取更多的关于这部定位于太空背景下的影片的信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Rio2,如果把它的字面翻译“里约2”作为影片译名,毫无疑问这种蹩脚的译名会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于是译者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加上“大冒险”三字作为补充说明,影片的冒险主题显而易见。
4.2文化价值原则与创造性叛逆
文化价值原则是指译名要充分理解并传递影片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情感等内容。上文已经提到文化因素会导致影片名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应当遵循‘观众优先’的原则。具体来说,译者首先要判断采用直译是否可行,如果行不通,再分析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所在,而后根据译语文化和原影片主题内容对原片名进行适当‘变通’”(吴艳萍、刘杰辉2010:143)。这种编译体现了译者创造性地加强意识形态的指引,对片名文字进行归化处理、回避敏感字眼等。
归化是一种可以消除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对源语进行本土化处理。“一般要求译者向译文读者靠拢,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连淑能2006:14)。在片名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采用归化的策略有助于观众更好地观看影片,增强影片的可理解性和观赏性。影片Frozen的译名为“冰雪奇缘”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很多关于缘分、奇缘的故事,“冰雪奇缘”中的前二字对应英文片名Frozen,后二字则是为了实现片名的本土化而进行的归化处理。再如,“万岁”一词在汉语文化中具有“永远存在”之意,封建社会里该词是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影片AllHailtheKing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全部向王者致敬”,不仅表达冗余,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强制性祈使语气,容易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它的译名“王者万岁”,既从情感上体现出人们对王者诚挚的敬畏和拥护,其四字组合也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另外,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两种语言环境中的人们对某些词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回避原名中过于直白或敏感的字眼也是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的一种表现。
4.3审美价值原则与创造性叛逆
“作为吸引观众的关键一步,电影片名的美学功能也甚为重要。这就意味着,在直译不能符合观众审美期待之时,译者有时必须摆脱原文束缚,从美学层面出发,对原文实施‘创造性叛逆’,最终达到吸引观众视线、取得票房利润的目标”(吴艳萍、刘杰辉2010:143)。审美内容包括译名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形式美主要是指译名的音韵表达,内容美则主要是指译名所传达的意境、感官上的美学特征。在实现片名翻译的美学价值方面,常见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为:选择让观众更容易获得美学体验的表达方式、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创造性翻译。
译名翻译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这一点在电影Maleficent“沉睡魔咒”上表现得淋漓尽致。Maleficent本是女主人公玛琳菲森的名字,其英文原意为“有害的”。Maleficent本是一位美丽、纯洁的年轻仙子,生长于宁静、祥和的森林王国中。在遭遇了情人的背叛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灾难后,她变得冷酷无情。为了复仇,她给人类国王的女儿施下沉睡不醒的恶咒。影片以Maleficent为名,不管是翻译成主人公的名字“玛琳菲森”,或是按单词的意思进行直译,都不是理想的选择。而采用指代的修辞手法翻译为“沉睡魔咒”,明显更加吸引观众,既昭示了影片的故事情节,也彰显出影片的魔幻属性。
电影片名中的创译属于积极的创造性叛逆,也是有意识型的叛逆。这种叛逆的前提是译者可能认为影片原名没有有效地传达影片本身的主旋律,或在电影推广方面作用不明显,或者与译语文化及接受者(观众)的接受心理差距过大,进而选择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尺度地展开优化和个性化翻译。创译的结果是译名与原名在字面上的贴合程度非常小,但是却准确地再现了影片的精神实质,传递了影片的基本信息,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增加了电影的推介效果。电影Non-Stop的片名丝毫不会让人联想到该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在飞机上与恐怖势力周旋的故事。如果译者机械地翻译为“永不停止”,无疑译名与电影的故事情节严重脱节。译者结合影片的内容,创造性地翻译为“空中营救”,使Non-Stop这个空洞的抽象词拥有了实质所指。片名采用了创译这一策略的电影还有Lucy“超体”。Lucy是该电影的女主人公的名字,若电影以该名字的音译“露西”为名,显然会导致观众兴致缺缺。考虑到女主人公后期变身为无所不能的超级女战士和影片中展现的奇幻高科技元素,“超体”这个译名无不彰显着电影“高大上”的特征,同时也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创译的结果往往是译名与原名在表面意义上显得毫不相干。从文学翻译的视角来看,这种看似毫无逻辑性的叛逆因为违反了传统译论的“忠诚”原则而被译界的一些学者加以否定甚至嗤之以鼻。然而从观众的接受程度看,创译往往能产生绝佳的效果。
4.4商业价值原则与创造性叛逆
“电影是一门艺术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所以在翻译片名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其商业价值,即通过‘创造性叛逆’策略,力求译名能够说服‘潜在观众’,使他们能够成为‘消费者’,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吴艳萍、刘杰辉2010:144)。实现影片名的商业价值,译者通常借鉴或沿用成功的影片的片名翻译,有时也为了凸显影片的主题,而故意赋予译名以特殊的气质,或是增加悬念或是渲染氛围。
自从1995年ToyStory“玩具总动员”影片成功上映以来,“总动员”一词似乎成为这类系列电影固定的片名后缀。为了吸引观众,此后多部系列动画影片都以“总动员”来命名,希望直接能从片名上得到观众的认同,比如2014年上映的Minuscule:ValleyofTheLostAnts就被译成“昆虫总动员”。
此外,通过片名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以增加电影的特殊氛围也是常见的实现片名翻译商业价值的方式。影片JackRyan:ShadowRecruit“一触即发”的英文原名属于典型的“人名+身份”类型,如果译者不加任何创造而是直接翻译为“杰克·瑞安:新兵”,这个名称显然平淡无奇且毫无吸引力,而“一触即发”虽然回避了原名的字面信息,但却给影片制造出了浓厚的悬念和紧张的氛围,预示了影片主人公从事着充满危险的职业,同时也让观众神经紧绷,对影片情节充满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5. 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电影片名作为一种实用性文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遵照传统译论的标准进行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为创造性叛逆在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当传统的翻译方法难以应对影片名翻译的难题时,创造性叛逆无疑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和离弃,反而是一种深度的忠实,是避开原片名的形式与内容,把译语文化因素和审美情趣等考虑在内,对其进行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以充分理解影片内容和主题为前提,加强对译语环境和译语接受者(观众)的关怀,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化修养,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使译名更好地实现其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
参考文献
Nord, C. 2001.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Approaches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董明.2003.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外语与外语教学(8):46-49.
贺莺.2001.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2(1):56-60.
胡芳毅.2010.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31(3):171-75.
李权东.2011.论创造性叛逆在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历史地位[J].文山学院学报24(6):95-98.
连淑能.2006.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罗伯特·埃斯卡皮.1987.文学社会学(王美华、于沛译)[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987.中西比较文学手册[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孙建昌.2002.论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山东外语教学(6):93-95.
孙致礼.2003.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艳萍、刘杰辉.2010.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探析[J].电影文学(2):143-144.
谢天振.1999.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谢天振.2012.创造性叛逆:争议、实质与意义[J].中国比较文学(2):33-40.
张保红.2004.译者与文化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1(3):15-21.
(责任编辑玄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