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面向世界——中国教育改革开放新起点

2015-03-29

关键词:面向世界世界经济

毕 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在全面服务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已经进入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以来,主动面向世界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带动国家利益迈向全球。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主动面向世界的自信心,已成为中国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一、主动面向世界是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显著特征

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不仅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而且为我国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快速崛起。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既改变了中国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秩序。今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三个面向”的内涵更加丰富,自信而主动地“面向世界”的新趋势,正展露出“中国世纪”的新特征。

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的这一事实,越来越被全世界大多数政府和企业所接受。2014 年国际货币组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确认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络在2014 年12月29 日发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茨格利茨的文章,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对“中国世纪”到来的历史性时刻作了描述。英国经济学家利亚姆·哈利根在最近发表的《标志着回归世界旧秩序的一年》中称,2014 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不管这些评论是否过高,但一个强大而和平的中国崛起是举世瞩目的。因为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中国以和平发展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将对世界新秩序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今天的多极化世界绝非回到原来的“旧秩序”之中。

国力增强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影响着对外合作发展的自信心。经济总量的空前提升,让中国赢得了主动面向世界、全球开放性拓展合作共赢的空间与机遇。中国有能力帮助别国,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大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2013 年中国政府开启了大国实力外交的新局面。2014 年在向世界公开中国梦战略蓝图、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基础上,相继推出新理念,包括建立以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亚太梦、亚洲安全观,进一步勾勒出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实力外交的战略思考轮廓。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为推动地区合作,推动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宣布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此后,中国政府顺利完成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成就巨大,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是东快西慢、海强陆弱。“一带一路”将打开新一轮对外开放新局面,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原则,正在努力推进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宽泛合作。中国正在向全球展示中国梦的信心,开始启动由内向型发展转向外向型发展的重大转折计划,这对我国教育主动面向世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主要是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观念、课程与评价、办学经验等;不断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项目合作,大量派遣出国留学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国。同时,为树立中国形象,着力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先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通过这些,我国教育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思想与经验,初步完成了对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深入了解与初步对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育对国际化标准的认同。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在面向世界问题上自信不足,尤其缺乏主动合作、融合、开发与输出的计划与行动,不仅造成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低,而且造成教育人口、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的严重外流。这种状态,与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大国地位,与海外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战略要求,非但很不相称,更是拖了后腿。如在适应中国向全球经济拓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输出方面,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在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方面等等,其问题日益凸显而尖锐。

教育以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基本功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在今天,随着中国崛起和利益向全球的快速拓展,树立教育自信,将主动面向世界作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主动面向世界是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处在新的历史拐点上。随着中国利益全球性拓展和地区影响力扩张,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仅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强硬中国的形象,而且也改变了我国主要机遇源于外部环境的传统观念,将最大的机遇定义为“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举世公认,中国在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快速腾飞,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跻身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其战略意义非凡。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为9.8%,这个决定性速度有力地改变了中美经济力量的对比。1980 年中国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1/10,2004 年则是美国的1/2。2014 年中国GDP 达到17.6 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7.4 万亿美元,中国首次超出了美国。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 美元上升到6,000 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逐渐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尽管以人均计算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四倍,美国仍远远领先中国,但这一变局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它昭示自1872 年美国超过英国并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以来的这一宝座,已经不再属于它绝对占有。英国的经济学家利亚姆·哈利根直截了当地说,欧洲和美国先后主宰世界二百多年之久,今天不论我们喜不喜欢,“东方注定将再一次主宰全球商业”。[2]2015 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年,将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其他国外市场的投资者和参与者。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在2014 年12 月30 日发表文章称,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均价计算)。如阿里巴巴上市,几乎可谓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和科技公司。“中国超级消费者”以强劲的购买力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面貌。对中国而言,2015 年可望成为更有趣、更进取、更进一步改变世界的一年。[1]

我们在世界需要中国的呼声中树立起走向全球的信心。中国民众需要世界,中国公司也更需要走向全球市场。在国外看来,由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将继续寻求世界市场的多样化投资和子女的多国背景教育等,因此“中国的全球人口”也将愈加显现,愈加重要。中国的公司,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将增加在全球市场的投资,包括地产、技术、教育、医疗、电子商务、饮食、旅游、消费产品和自然资源等产业的大举并购。中国品牌将更加有力地打入国际市场,这不仅可以助推中国经济转型,也将有力地改变全球市场的格局①目前有约二万家中资企业在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截至2014 年5 月的12 个月里,中国人出国创下9800 万人次的纪录——过去4 年来年均增加逾1000 万人次。。正是这些,使得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人民币交易基地成为必要与可能。中国正在加速推动旨在扩大人民币影响力的金融范围,瞄准欧洲和亚洲建立人民币结算银行。2014 年,人民币结算中心已经扩展到14 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太地区和欧洲国家。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我们必须明白,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在世界发展站稳脚跟,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纵观近五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史,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纵观科技革命发展史,一个强大的科技创新国家崛起,有其自身的条件与逻辑。科技革命的发源地总是在经济中心和教育中心地带。先有经济中心的形成,然后生成教育中心,再由教育聚集和培养世界顶尖级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由此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欧洲的德国、英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遗憾的是,五百年来的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于世界,仅为现代科技成果的分享者,且在分享这一成果的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非但过去饱受列强欺凌不堪回首,而且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利润流失、气候恶化等等,给中国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与伤痛。

因此,在当今科技创新主导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要实现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中国的目标,必须首先要完成世界教育中心的建设任务,即在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旨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强国梦想。中国教育强国建设不仅需要经济发展的条件,更需要一种由教育大国转型为教育强国的自信。人们常说“不观世界何来世界观?”建立中国教育自信,必须主动面向世界,绝非以大国自居。今天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建立中国教育自信,更要以开放的心态,解放思想,革新思维,站在新的起点上高瞻远瞩地谋划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新路径。

必须承认中国距离教育强国的目标还很遥远,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们决不能在重大决策上满足于解决国内眼前的基本矛盾或迁就民粹舆论而瞻前顾后。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未来中国公民对教育的满足性认可不会局限于在国内就业、创业的考量。因为中国未来在海外的经济发展,大量需求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中国教育必须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他们是否具有多元文化适应力和实际开拓创新能力,将会成为评价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国经济加速对外发展需要大智慧的宏观战略,更需要卓越的经济活动主体群参与实践。人是经济拓展力量的根本所在,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将决定我国对外发展的成功率、影响力。尽管中国购买力被人们看好,但无论怎样加大投入或并购,只是一种经济向外扩展活动的开端而已。如果仅停滞在此层面,不仅难免昙花一现,而且潜在风险巨大,因为最终的投资效率和企业利润是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作用。所以,要搞好外向发展,中国人需要“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强人必先强教。没有强大的教育作为基础,就没有强大的经济活动主体。中国教育要主动面向世界,必须深化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变革,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向外发展型的劳动者文化与技术素质,以保证海外的生产质量;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开拓国际市场的优秀人才,以保障海外企业发展;必须造就一大批弘扬“人文化成天下”传统的教育家,促进中国文化融通各国人文,以消除东西文化冲突的隐患。

三、主动面向世界是中国崛起以带动国际秩序变革的根本措施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重新改写地缘政治格局的同时,也动摇了西方文化价值的主导地位。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中国向世界展示崛起信心,必将履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国际责任,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种贡献和责任包括带动国际秩序向和谐共赢方向发展,致力于“让所有的人民免于饥寒的煎熬,让所有的家庭免于战火的威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3]

为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系列具有全球领导力的项目,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亚太自贸区建设以及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等。“一路一带”战略秉承和谐发展理念,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其核心是与亚洲、非洲和欧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共享发展成果。诚然,“一路一带”战略是我国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摆脱以美国为首国家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这一展示中国崛起信心的世界战略,必将使中国在“一路一带”的沿线国家增强影响力,既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福祉,也必将挑战美国、俄罗斯的地区影响力,尤其是美国霸权主义。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已将中国崛起视为巨大的挑战。

中国走的是特色发展道路,即非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模式”,而是将西方的市场经济机制与国家经济管控起来。曾几何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公开表示要步西方式社会的后尘,如今却越来越认可“中国模式”,点赞中国改革开放的创造力。从阻扰、挑战中国崛起,到接纳、欢迎中国投资,正是因为受益国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代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中国,和平崛起后所推动的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是利益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向和平互利共赢的变革。

有趣的是,一贯信奉民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羽翼未丰的民主国家,如今的日子都不好过。它们反思中国经济现象,不断探秘其成功背后的文化基因,觉得“似乎不如专制国家有竞争力”。资本主义国家“除了民主制度失灵,还出现了一系列挑战”。[4]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2014 年12月4 日发表文章如是说。他认为在西方民主国家政治体制内“摆好政治家姿态比实干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通过强势领导有效进行决策的能力,正是民主制度所缺乏的”。这种制度“功效”似乎自绝于新旧更替规律之外,不仅存在“改革的缺失”,而且“在今天这个最需要领导能力的时代,政治领袖的基因池却在逐渐枯竭。”[4]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全球领导力提升与西方在知识和文化方面霸权衰落的比较研究中,更加担心的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前景。诚然,在英美占据全球经济霸主地位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欧美文化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价值取向、生活观念与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等,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教育的现代进程,由此建立了一套包罗万象的国际秩序、标准与规则。随着中国崛起和利益的全球拓展,必将更加重视国内和国际规则、资源和市场的对接。中国正在探索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之道,希冀通过新型义利观和壮大“命运共同体”实现同发展中国家的和谐共赢。由此,强劲地冲击着旧有传统秩序、标准与规则,冲击着欧美文化统治地位。此即为西方认定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本义。

在中国经济对外拓展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将是无法避免的。消弭文化冲突,实现沟通与融合,正是中国教育主动面向世界的任务。“人文化成天下”既是古典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现代中国教育的使命。在当今主动面向世界,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准,不单是接受西方教育质量的规则和标准,也必须学会将中国优秀文化内涵、价值体系、教化功能等作为重要内容推进世界教育体系,成为世界现代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这一客观要求,迫使我国教育必须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树立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发展和最大可能地满足中国提升全球影响力的需要,将着力点放在有效地带动国际秩序新变革上。

四、主动面向世界是促进中国树立国际教育自信的难得机遇

主动面向世界,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我国教育必须树立自信,冲破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挑战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上,既要服务于国内,把重点放在调结构、促转型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又要抓住中国前所未有的对外大开放、大拓展的机遇,加强国际教育发展战略设计和部署,努力培养适应中国经济全球化拓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服务中国崛起的新需求。

首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教育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我国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增长变革,即不再追求高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调结构、促转型上,突出效率取代浪费,为促进传统经济增长动力为新动力取代做贡献。教育政策必须跟进我国政府系列改革措施,如以政府开支为主向促进消费和服务业转型、推动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主动推进自动化和创新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其次,中国经济主动面向世界为中国教育转型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诸如重大战略项目的实施、各种企业在国外投资或并购之后的合作共建等,在为我国劳动人口在海外就业、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教育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如“一路一带”战略,是中国近二百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它将彻底摆脱原来依附大国而被动挨打的地缘政治局面,但这种对外开发能否立得住、走得远、收效大,关键决定于中国教育能否以国际化水准和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让人才和知识的服务跟进,能否在促进中国文化在自我超越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知识创新,能否在融合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提高对外辐射能量,为构建和谐共赢的国际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国赢得主动面向世界的重要机遇期,中国教育必须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树立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开启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今天,主动面向世界,树立中国教育自信,不仅很必要,而且有基础。

第一,制度自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六十五年多的历程日臻完善,为中国成功地探索出特色发展道路提供了保障。中国的改革正处在进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使我国制度更加完善,推动各项事业更加蓬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人口素质,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在中国崛起的今天,主动面向世界,更大力度地实施教育改革开放,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我们坚信,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保障下,人民币走到哪里,中国教育就会发展到哪里。

第二,文化自信。中国推进“一路一带”战略源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不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都是在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千百年来,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传递的不仅是丝绸、陶瓷和茶叶,而且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丝绸之路上,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路精神。它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重要文化遗产,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此外,丝路沿线的诸多国家在过去曾是儒家文化辐射区,在今天则是中国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同气相求,得天独厚的文化认同感与亲和力为中国教育开放与融合创造了优势条件。

第三,教育自信。中国教育具有“人文化成天下”的优良传统,五千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仅使文化积淀和浸润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基础,而且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庞大的汉文化圈。近现代以来,随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外教育制度基本打通,认可中国教育质量的国际范围不断扩大。本世纪初中国已从世界教育大国开始迈入教育强国的征程,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日益加强,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日可待。对于“一路一带”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教育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大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没有理由不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将中国教育推出世界。

习近平在新年献词指出:“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要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就必须“集思广益用好机遇,众志成城应对挑战,立行立改破解难题,奋发有为进行创新”[3]。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开放该是时候了!我们应该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抓住主动面向世界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起点上,树立教育自信,尤其是国际教育自信,从大背景、大思路、大战略思考教育转型发展的大问题。

[1]经济透视·中国经济规模超美成2014 大事件[N].参考消息,2015-01-05(5).

[2]中国2015 年表现备受世界期待[N].参考消息,2015-01-01(1).

[3]习近平.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N].人民日报,2015-01-01(1).

[4]英前首相布莱尔:民主已死?——真正的民主体制不仅仅是赋予民众投票表[N].参考消息,2015-01-01(10).

猜你喜欢

面向世界世界经济
面向世界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牵引大湾区纵深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面向世界 服务全球——百超天津工厂展示日活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