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观照下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翻译
——以《美丽中国》为例
2015-03-29张弛
张 弛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变译理论观照下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翻译
——以《美丽中国》为例
张 弛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变译理论是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总结提出的一套颇具本土特色和意识的翻译理论。变译是以读者为目标的具体翻译方法,其本质是变通,追求有效。与原版相较,央视版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的中文解说词在信息容量、内容精度、叙事角度、语气态度多个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文章借变译理论,对比分析中英两个版本的撰写处理,体现变译活动的效果。笔者认为,《美丽中国》的解说译文是成功的。
电视纪录片; 解说词; 变译; 《美丽中国》
引言
伴随数字技术的革新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量视频影像被生产制作出来并上传至网络,视听产品的种类日趋多元,已经由传统的影视剧逐渐扩展到屏幕上的各种节目,如纪录片、烹饪、时尚、教育、选秀、DVD花絮等等。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又都跨越了国界,在全球发行和传播。通过配音、字幕或画外音的译制处理,世界各国民众都得以观看欣赏。
纪录片在记录影像、传递信息方面有着非凡的功用,更是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昔日,翻译领域的功能、目的、认知、顺应等理论已经不错地指导了一批批纪录片解说词的译制。而笔者认为,本土新论“变译理论”可以更加高效地指引翻译活动,使中国译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上述国外理论的依赖。
一、变译理论概述
黄忠廉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总结提出了“变译理论”。他指出,变译是非完整性翻译,是译者据特定条件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1]96。黄忠廉认为,翻译活动旨在解决文化和语言两个矛盾;变译是以外部语境为前提,以读者为中心,解决原作与多层次译语读者需求之间的文化矛盾[2]。变译的本质之一就是有效,无论是译者的投入,或是变译的过程,还是变译的结果。变译的标准可归结为翻译活动及译文“是否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1]239。
变译理论突破了对翻译活动的传统认识,更加倾向关注读者和译文,阐释了翻译工作的多样性。变译理论对翻译现象进行总结分析,赋予译者更大权力选择不同翻译策略,又规定译者不能任意选择翻译策略,而是要根据译文的用途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选择。翻译活动需要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力,依托多种新颖的翻译手段,最终实现有效译文的产生。
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翻译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常以字幕形式呈现,故其翻译隶属影视翻译。又因解说词自身文本特点和纪录功用,与一般影视字幕翻译存有差异。
1.文体特点及功用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引自百度百科)。在电视纪录片这种影视类型中,除画面人物语言外的有声语言都可归为解说词。解说词首先应当立求流畅简洁,其次生动活泼,蕴含哲思,具有公众影响力,传播社会文化,再者体现作者品格和境界,借助文学性愉悦观众,激荡人心。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依附于真实影像存在,是对视觉的有效补充,让观众在观赏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描述和解释,从而形成认知;它也是对听觉的补充,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者感知环境,达成共鸣。其主要功用有:
(1)传播文化。电视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往往集中于地理风光、花草植被、虫鱼鸟兽、文物遗迹、风土人情等等,解说词在讲述描写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文化知识的传递。
(2)交代背景。纪录片长于展现直观具体的物像,对于抽象的或是背景的说明则有赖于解说词。换言之,解说词能够起到补充画面、拓展时空的功效。
(3)创意抒情。电视纪录片也是审美的艺术,配合画面恰到好处的直抒心意,可以营造出非凡的气蕴。
此外,纪录片主要依托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进行播放,由于中外对于大众传媒的理解侧重略有不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需要更多的发挥科普功能,而在国外,更看重解说词的故事性,娱乐特质稍显浓厚。
2.文本翻译
影视翻译是“为电影、电视、录像和DVD所做的语内和语际翻译”[4]161-168,所涉范围主要有脚本、配音、字幕等,实际工作中又以字幕翻译居多。严格来说,影视字幕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银幕(屏幕)上的所有文字,包括:片名,演职员表,剧中人物的对白,旁白,时间、地点、人物姓名的标注,歌词,片头和片尾字幕等等[5]。电视纪录片的解说字幕通常叠印在屏幕下方,紧跟解说声音一同出现,可以认为是其视觉上的展现。因此,解说字幕首先呈现瞬时性特点。同时,作为解说词在视觉上的一个补充,为使观众通过阅读更好地接受信息,每行字幕必须停留足够观众扫视的时间。其次,电视屏幕的宽度是有限的,每行字幕过长既会超出显示范围又延长了扫视时间,影响阅读,而两行甚至多行显示又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画面的完整。简单地说,字幕语言在信息传递上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制约。因此,字幕翻译的用词宜简短,句式需简明,力求通俗,力戒繁复。
在电影电视剧作品中,有时为了创造特殊的艺术效果,画面与声音(字幕)会有不同步现象,即“声画对位(对列)”。而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首先是对视觉形象的听觉补充,或描述解释,或渲染升华,总之务必“声画同步”才能增强作品感染力。其次,囿于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电视画面不可能完整纪录事情的经过流程,必须通过镜头的组接即剪辑完成叙事。解说词在这里又发挥着缝合串联的作用,消除生硬拼接痕迹,以助作品流畅自然,更具观赏性。一句话,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画面的串联,是声音与图像的完美统一。因此,在解说词的翻译过程中,也应立求最大程度保留、实现这些技术上的功能。
三、变译理论指导解说词翻译——以《美丽中国》为例
《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于2011年推出的电视纪录片,基于英国广播公司自然历史部(BBCNHU)2008年纪录片《WildChina》翻译制作。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一前一后、中英两个版本的解说词存有很大的不同。中文版本并非逐句对照翻译,其中删减了很多原始解说内容,同时也增加甚至修改了一些语句。下面借变译理论,就《美丽中国》中英两个版本(后文中,中文版作“央视版”,英文版为“BBC版”)的解说词进行文本上的比较。
1.解说视角
任何翻译都需要满足读者的需求,方以实现译文的有效性。电视纪录片译制过程中,观众是活动的起点,又是信息传递的归宿。《WildChina》拍摄制作的原始创意是英方BBC提出的,也是其野生动植物大陆系列纪录片的延续,旨在展现中国大陆丰富奇异的野生动物资源,填补“BBC自然历史部全球野生动物地图绘制中的大块空白”[6]。因此,BBC版是以文化“他者”之旁观视角来观察和审视中国这片神秘土地。例如,为方便英国和欧洲观众理解,但凡涉及中国省际、国土面积,解说都将其与英国本土和欧洲各国进行比较说明。
西方人文化思维上的定式也影响着解说词的撰写。例如,纪录片里多次提及中国百姓“吃任何长腿的东西,除了桌子,吃任何长翅膀的东西,除了飞机”(eatanythingwithlegs,exceptatable,andanythingwithwings,exceptaplane),进而将生物种群的急剧减少归因为过度的猎食,这多少流露出西方人士对中国餐饮的不满与偏见。
另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影响着个别解说词的客观性。在BBC版本中还是保留了些许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旧有观点,比如称历史上的鄂温克族为“危险的蛮族”(warliketribe),而这是有违史实的。
诚然,为了尽大程度减少中英价值认知上的冲突,BBC多采用了更加含蓄的方式,以奇异的野生动植物配以百姓的生活场景传递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避免直露的说教与评判。
央视版《美丽中国》面向的主要是国内观众,解说词的撰写顺应的是本土文化认知。例如,在讲述探险家约瑟夫·克拉克云南之行时,BBC版中使用的“圣杯”(HolyGrail)、“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Jones)”等概念被转化作直观的“围猎场”和“植物猎手中最有名的一个”;在提及尸香魔芋花(Elephantyam)的别称时,“丛林女巫”(WitchoftheForest)被“丛林女妖”替代,这些都更易于普通观众理解。此外,之前那些具体枯燥的数字对比被笼统带过,有失偏颇的地方或改或删,总之更加适宜中国观众接受。
2.措辞用句
中英两个版本在措辞上的差异从片名上就可见一斑。BBC版沿用了之前的“wild”,自成系列的同时也是贴合影像内容的不二选择。“wild”一词直译作“野生的”,在中国概念里却有不尊重之嫌,照搬前作“野性”系列明显不合适。考虑到纪录片拍摄野生动物之余也传达着中国的历史与文明,展现旖旎风光之时又呈现中国百姓生活图景,恰是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中国,央视版因此定名。
汉语中的用词常讲究声韵调配,四声配合,平仄交错,富有律动。央视版《美丽中国》或是将原文中单一用词翻译成多字结构,例如平畴绿野(fertile),偏远崎岖、人迹罕至(remote,rugged,inaccessible),或是重新改写,如(鸳鸯)双宿双栖、成双成对(pairforlife),(竹子)生长成林、成片、甚至成海(createimmenseforests,dominatingentireareas)等等,以营造更加恢宏、出神的生动景象。
电视纪录片重事情的叙述,场景的描写,因此其解说词多为陈述句式。偶尔也会用到疑问句,则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观众。BBC版的《WildChina》中,六集系列一共出现了13处疑问句,央视版本选择性的保留了其中的5处,其他或是改用陈述句完成叙述,或是直接弃用。
电视纪录片讲求声画同步。解说词配合画面,突出叙事主角,便于观众理解。央视版《美丽中国》在讲述人类探寻自然、利用资源、和谐共处的部分,摈弃了原版当中的被动句式,较多地使用主动句,突显了“人”的位置,喀斯特溶洞地貌介绍、大足鼠耳蝠的捕食场景、西藏宗教礼仪的讲解、福建客家人的种茶生活等段落都是典型的例证。
综上所述,央视版《美丽中国》的解说词从实际使用出发,灵活运用变译方法,或增或减,有译有改,保留原意的同时也立求更加贴合画面信息,产生更理想的译文。
3.语体功能
纪录片主要依托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进行播放,由于中西对于大众传媒的理解侧重略有不同,除去前文所提一般性功能,中外电视纪录片也往往呈现出不一样的功能诉求。
英文版《WildChina》继承了BBC电视纪录片的一贯风格,语言平实又不失幽默,观赏过程趣味盎然。例如第二集里,数十只扁颅蝠(bamboobat)往往生栖在一段狭窄的竹节当中,一句“It’squiteasqueeze!”(它们还蛮会挤的!)[7]的感叹,既紧密贴合了影像内容,又增加了文字的运动感,令观众莞尔。反观央视版本,则删除了该句话。考虑到前文是扁颅蝠种属、体形、生活环境的科普性介绍,此处感叹句式的加入是会影响话语风格的统一,倒也不失可取。
BBC撰写的解说词往往带有较强的故事性,叙事张力十足。《WildChina》中竹子、葡萄的介绍出场都是典型的例证,解说配合画面首先提到的只是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影像的推进引领着观众的思索,最后再给出答案,带来恍然大悟之感觉。第三集中有一段雄性藏羚羊为争夺配偶互相争斗的记叙。BBC版本重影像的记录,解说只是辅助,较集中的出现在争斗的后期,全段区区34词;而央视版的解说贯穿始终,共计114个字,除了原文的翻译,还给予画面足够的讲解(原文中未涉及),如配合藏羚羊犄角的特写给出“雄性藏羚羊的犄角十分锋利”的文字说明,科普意味更强。
相较于BBC版,央视版的解说词增添补充了不少背景知识。例如,在介绍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时,央视版本增加了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保护对象等细节信息,科普内容更趋完整。同样的处理还出现在有关扬子鳄、川金丝猴等多处。这些添加的内容都巧妙地利用了画面剪辑的空隙,听上去既不显得突兀,又丰富了节目内涵。
综上,BBC版解说词是带领观众“观看”中国大地发生的奇闻异事,重视娱乐性;央视版本则是引导观众“收听”周边世界蕴藏的文化知识,科普性更强。
4.语气态度
前文曾提及,央视版本变更了原版当中的一些疑问句式。例如,
BBC版:IsthereanyroomatallforwildlifeonChina’scrowdedshores?
央视版:人们都在思考,人类将怎样与野生动物分享有限的生存空间。
这里,中文解说词变设问为直陈,叙事对象跳脱出“中国”境内,语气更趋和缓,符合观赏预期。又如,第五集中BBC版针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发展疑虑(Howbesttoprotectnatureinanincreasinglycrowdedspace?),而在央视版本中,解说词配合原有城市建设画面,肯定地表示“中国人已在发展和自然之间寻找到一条和谐之路”,这既是对国外媒体质疑的正面回答,也提振了国人的自豪情绪。在这一集的结尾,BBC版肯定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从中国执政党的视角介绍中国发生的变化,最后略有保留地表达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aglimmerofhope);而央视版完全舍弃了原解说词,先是客观地承认历史上环境保护的缺失,接着摆出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现实,最后饱含热情的宣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美丽中国的未来”,是为呼应点题。这一翻译上的改写处理可谓脱胎换骨,但却并非随意杜撰,有着原词之“形”,更显新词之“气”。
央视版本依托变译手段,在充分遵照BBC版“展现中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同时要展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展现中国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展现出真实的老百姓生活”[6]的创作理念前提之下,巧妙地处理化解原作当中不可避免的“偏见”乃至“分歧”。例如,BBC版关于南海区域是这样介绍的:“潜在的鱼类、石油、天然气资源皆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而整个地区也因为相邻国家间蓄势待发的领土争端而成为了政治热点。”(Potentialreservesoffish,oilandgasmakeeachonestrategic,andthewholeregionhasbecomeapoliticalhotspotasterritorialdisputessimmerbetweenitsmanyneighbouringcountries.)BBC制作该纪录片绝不是挑拨政治争议,这一点是可以预见的,另外,政治字眼与自然风光类纪录片也不贴合,因此,央视版稍加改动,写作“整个区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逻辑合理,效果明显。类似的,央视版本在中国餐饮、中国医药的叙述处理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5.内容精确度
BBC版与央视版的制作前后相隔两年时间,加之材料收集的局限或其他因素,在数据统计方面,后者更显精准,或曰央视版本修正了之前BBC版当中的一些差误。比如,中国海岸线长度由14,500公里改为1.8万公里;大熊猫种群数量从1 600变为3 000;西藏人口数增加为270万,冰川覆盖面积减少至5万平方公里;黑叶猴的栖息地被局限于贵州省境内等等。这样的处理都是符合电视纪录片真实、客观的需求与特质的。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在变译理论的观照下,央视版《美丽中国》的解说词定位准确,变通手法有效,原作价值突出,变译效果显著。《美丽中国》源自英语原版,却不拘泥于原作,它充分考虑了中国观众的知识文化需求,贴近中文语言的表达习惯,照顾百姓的心理认知,最终完满的实现电视纪录片的预期效果。《美丽中国》解说词为翻译活动,尤其是变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也值得进行进一步各领域、跨学科的深入研究。
[1]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黄忠廉.翻译“变”“化”观[J].外语学刊,2010(6):106.
[3]刘昕,陈阳.谈变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意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7.
[4]Veiga.SubtitlingReadingPractices[C]∥JoaoFerreiraDuarte,AlexandraAssisRosa&TeresaSeruya.TranslationStudiesattheInterfaceofDisciplines.Amsterdam:JohnBenjamins,2006.
[5]周玉双.浅谈动画字幕在影片中的作用[J].影视技术,2004(8):64.
[6]冯欣.《美丽中国》全案研究[J].中国电视(纪录),2012(8):23.
[7]刘巧玲.中西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与文化差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ntary in TV Documentary Guided by Variation——A Case Study ofWildChina
ZHANG Chi
(ForeignLanguageInstitute,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is concluded from lots of practice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This theory refers to concrete translating methods aiming at serving the readers,and considers the achievement of variation as its nature.This paper is a case study of TV documentaryWildChina.There are two versions referred,one is from BBC,the other from CCTV.A lot of differences can be seen in the commentaries,such as contents and correctness,narrative perspectives,moods and attitud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from the view of standards of accommodation and holds that the CCTV version can be considered successful.
TV documentary; commentary; translation variation;WildChina
2015-05-06
怀化学院科研项目“视听翻译与中西文化传通研究”(HHUY2013-21);怀化学院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视听翻译实训实践研究”(201335)。
张 弛,1981年生,男,江苏无锡人,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H059
A
1671-9743(2015)07-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