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15-03-29严义章熊其兴
严义章,熊其兴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74)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严义章,熊其兴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074)
构建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仍然是两张皮,课程内容重复、教学各自为政等现象严重。国内外实践证明,成功的中高职衔接,都是把课程体系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工作,应由政府教育部门主导,中高职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确定中高职两个教育层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与内涵的整体设计,并统一开发教材,协调组织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从而真正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紧密衔接。
中职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引言
目前,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构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高职教育衔接涉及到招生制度、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组织等多方面的衔接。实践证明,成功的中高职衔接都是将课程体系衔接作为二者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推进中高职衔接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及分段实施,充分利用与发挥中高职两级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达到一种相互协调、有机结合而不重复的状态,以最少的教学消耗实现中职与高职阶段课程的相互融通。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施行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体系,但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国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功做法
西方工业和教育发达国家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德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近30年来,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高职教育以中职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作为“双元制”的故乡,德国职业教育特别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课程衔接采用阶梯式的职业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层次性、衔接性及完整性。
(二)澳大利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技能培训,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联合企业共同开发与澳大利亚国家职业资格框架(AQF)岗位和能力相对应的“培训包”,以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标准为桥梁将全国中高职课程衔接起来,各层级内容相互联系。这种“培训包”模式既保证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序衔接,也促进了职业培训体系的标准化。
(三)英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英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职业分析提炼出职业标准,然后根据职业标准组织教学单元,最后将教学单元组合成职业资格课程。为此,英国技术教育委员会为中、高级技术教育统一制定了约5 000个标准教学单元,共分为五个层次,中职阶段完成Ⅰ、Ⅱ、Ⅲ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高职阶段完成Ⅲ、Ⅳ、Ⅴ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其中第Ⅲ个层次为中职与高职的交叉衔接部分,保证中高职两个层次教学课程的自然过渡。相邻层次的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教学衔接通畅。学校依据学生完成的教学单元情况,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及中职或高职毕业证书。这样既保证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又能够以资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级别要求为依据,对课程单元进行组织,从而实现各层级课程的紧密衔接。
(四)法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法国采用专业及课程分类设计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将中职教育的各个专业按行业划分为17个类别,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高职每个专业分别对应中职的一类专业,并以该类中职专业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职专业及课程体系的衔接。这种模式使得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起点,有利于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及特点
中高职衔接可分为学制衔接和非学制衔接两种基本模式,前者是外延式的衔接,后者是内涵式的衔接。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学历教育,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大多采用学制衔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模式。
(一)五年贯通制模式
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入学后系统学习五年,完成高职学业,颁发专科毕业证书。该模式下,学生基础比较统一,又是五年统筹设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因此,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适合行业岗位技术含量与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3+2”分段制模式
学生首先在中职学校完成三年中职教育,考试合格后再升入高职院校接受两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毕业证书。中高职学校之间有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等方面都有统筹安排,所以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分段贯通模式”,前三年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后两年以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该模式在我国占有一定比例,其优势在于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有协议和沟通,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避免出现课程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就业、学费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完成高职学业。
五年贯通制与“3+2”分段制模式均为一体化设计的中高职完整衔接模式,也是目前中高职衔接得比较好的模式。
(三)专业对口升学模式
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后通过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再接受2~3年的高职教育。高职招生考试形式为“3+X”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文化基础课,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X”代表专业知识与技能,由招生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专业对口升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衔接模式,具有开放性、普适性、专业对接口径宽等优点,但由于中高职学校之间没有合作协议,缺乏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沟通,存在着课程设置脱节、内容重复、技能课倒挂等不合理现象。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中职汽车相关专业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等,而中高职院校之间目前在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等方面基本没有交流。要实现这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需要理清二者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保证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两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
教育部统计公告显示,2013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比例为14.57%。以湖北省为例,该年度高职与中职在校学生分别为56万和51万[1],按上述比例计算,即2013年湖北省中职17万左右的毕业生只有约2.5万人升入高职或其他院校。因此,改变目前的高职招生机制,使中职、高职教育体系有机衔接,是促进中职学生继续求学及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如果高职院校每年能够招收30%左右的中职毕业生,也将大大缓解目前高职生源短缺的问题。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
我国中高职课程没有顺畅衔接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教育部门没有主导中高职衔接工作,中高职学校之间很少交流,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或缺失严重;二是课程衔接缺乏科学依据,在培养目标、岗位能力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沟通等方面都比较模糊。要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需要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一)明确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层次的递进关系
近几年,教育部组织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通过构建统一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开发相应的统编教材,为中高职衔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大多数专业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更没有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基本上是学校各自为政,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或脱节。以笔者所在学校2014年招收的电光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为例,学生在中职阶段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其课程体系、内容深浅等差别较大,这些学生组班后统一开设课程,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层次的递进关系。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主要依赖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要求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而对其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不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基层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需要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的技术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由高职院校来培养。技术型人才大都是在生产或经营现场利用专业技术和智力技能进行工作,因而要求专业知识面宽广,应用多种知识、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强。因此,技术型人才应具备比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也是高职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别所在。技术型人才是比技能型人才更高一级的人才,在设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时,应明确高职专业课程应是中职专业课程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宽,要注重课程内涵和层次的递进,体现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
(二)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应凸显职业教育特色,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选取课程要素,制定中高职衔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保证课程内容的市场性、先进性与前瞻性,避免中高职课程的“学科体系”或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在教学中,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校应与行业、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开发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要体现职业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属性。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普通教育衔接模式的复制,分析、探讨中高职衔接问题应充分重视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由于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主要还是由职业院校教师承担,所开发的课程“学科体系”味道过浓,没有完全跳出普通教育的框架,没有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而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尤其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必须有行业、企业专业人士参与,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企业岗位对中职和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要求,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作为课程内涵衔接的重要依据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开发出来的职业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也有利于中高职之间的顺畅衔接。“双证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实施多年,但两种证书“沟通”并不畅通。以汽车类专业为例,有汽车营销师、汽车修理工、汽车电工、二手车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各有五个等级。但目前的汽车类专业课程内容与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内涵明显脱节。职业教育应在相应的证书框架内,以英国及澳大利亚模式为参照,把我国第五级及第四级资格证书标准与中职专业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将第四级及第三级资格证书标准与高职专业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序衔接。
五、结语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相互脱节、断层及重复等现象,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课程体系的紧密衔接。为此,需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由政府教育部门主导,中高职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确定中等和高等两个职业教育层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和内容,开发统一教材,有序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与高职教育顺畅衔接。
[1]罗欣.湖北推行职业教育系列改革,高职毕业生可报考公务员[N].楚天都市报,2014-11-27.
[2]郭海龙,温福军.中高职汽车专业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5):25-28.
[3]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47-52.
[4]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5]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经验与我国的借鉴[N].中国教育报,2012-11-07.
[6]范爱民,张晓雷.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3(8):12-14.
Situation in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hesion and Strategy Research
YAN Yi-zhang,XIONG Qi-xing
(Wuhan polytechnic,Wuhan 430074,China)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However,China's current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mains mismatched with repeating course content.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practice proved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ore and ultimate goal in vocational cohesion.Advancing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vergence,should be dominated by government,participate jointly b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o determin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two levels of education,making overal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aterials,and coordinat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in the two stag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lose link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optimization strategy
G642.3
A
1673-2022(2015)04-0041-04
2015-09-11
2015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2015YJ017)
严义章(1962-),男,湖北荆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职业教育;熊其兴(1963-),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工程、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