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3-29郭荣华
杨 杰,郭荣华
(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保定071000;2.河北省财政厅,石家庄 050051)
从能源学角度分析,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而言的一种非常规性能源,是以新材料和新技术为基础的,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对传统的常规性能源技术进行开发与变革而形成的能源。新能源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对新能源产品及其技术工艺进行研发、加工、推广和应用的过程,是使新能源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产业化的系统性的社会活动。结合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京津冀环境协同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分析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探讨其解决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同行业中起步较早。2001年,保定天威英利就率先承担了国家发改委3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项目,开启了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先河。2002年,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精心的筹备,建立了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能源及能源设备方面的特色产业基地。[1]2006年,保定市在建设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定-中国电谷”发展战略,把教育、研发、生产、观光、物流结合起来,统筹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有机体,并着手将其逐步打造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科技生产平台和世界级的多功能的新能源及电力技术与产业基地。[2]在“保定-中国电谷”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保定市积极借鉴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研发与推广应用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广泛引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成果与工艺手段,在保定市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内在的技术优势,通过加快发展英利、天威、风帆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打造了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电力软件及电力自动化七大产业园区,形成了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3]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光伏产业跃居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2015年6月底的数据显示,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已拥有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光伏企业32家,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生产工艺建立起了以单晶硅、多晶硅、超薄膜电池、高性能薄膜电池为主体的多项完整的光伏产品及技术系统。英利集团作为引领这项技术的先导型企业,建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链晶硅电池生产系统,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主研制与开发,独立设计、研发、生产、销售该系统的多项产品,并成功进入世界29个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产品从2012-2014年连续三年位居世界同行业生产数量的首位,2013年出货量约2.9G瓦,2014年出货量约3.7G瓦,2015年1—6月出货量约4.6G瓦,持续保持世界同行业的领先水平。[4]
(二)风电产业具备完备产能体系
保定市风能产业已初步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涵盖整机、叶片、控制系统等多项关键产业技术系统。其中整机产能已突破3 500台,产品和技术与世界11个国家有出口业务关系,其控制系统的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已受到国际组织和欧美各主要国家同行业的高度重视。[5]
(三)电力装备制造优势明显
近年来,保定天威集团立足自身技术与工艺的优势,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相继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变压器发展领先水平的输变电产品,并依据相应的工艺技术,设计研发了输变电工艺与技术控制系统,解决了欧美国家在该领域中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受到了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四)品牌聚集力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先后吸引了中国国电、中国兵装、中航集团、美国江森等1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相关企业达到196家,形成了集技术、工艺、信息于一体的国内新能源及电力设备的重要基地。
(五)政策平台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紧紧抓住发展与振兴的关键期,建立健全了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政策法律平台,确保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平台的建设先后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的高度关注与支持,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等11个国家级称号。[4]
二、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从2006年保定市委、市政府提出依托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条件,强力推进“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以来,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在保定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扶持之下,并由保定市高新区管委会的相关部门直接进行管理与调控。尽管在此期间,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得到了相关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但相对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1)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状况,管理与调控的随意性较强,行业及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不够、加快发展的吸引力和聚合力不足;(2)财政资金保障力度还有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对一些研究项目的扶助程度不够。此外,由于保定金融行业对辖区内光伏设备、技术、并网、结算等因素了解较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忧虑,从而直接导致这类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困难。几乎所有光伏电站建设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相应配套的融资保障体系的问题,电费收入不确定,光伏电价补贴发放不及时,屋顶资源有限,影响和制约了分布式电站的建设与发展。
(二)产业体系有待规范
结合“十二五”时期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发展分析,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覆盖的“涉电企业”达300多家,在数量方面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但产值或销售收入过十亿的大型企业仅有6家,集群仍处于“大群体、小规模”状态。二是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区域上存在着局限性,建设的重点往往局限在城市及几个特定的行业,缺乏对城市所属各县广大农村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指导,缺乏对城市其他行业的覆盖。
(三)技术研发尚需加强
近年来,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环境保护的深层次剖析,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节能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核心技术和专利缺失、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整合不到位、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完全形成。[4]其二,新能源创新与开发人才支撑严重不足,研究开发的专业梯队缺乏年轻人员的后备支撑。
(四)产业污染依然严重
从新能源产品本身的性能分析,由于新能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较小,而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和部门广泛采用。然而,近年来在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众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在生产技术与工艺方面的某些缺陷,导致其在新能源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三、破解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结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环境下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分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其一,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发展的战略重心和关键点,建立健全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二,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有关领导参加,组成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政策与发展管理委员会,专门研究和分析“十三五”时期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以及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环境下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其三,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潜在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与分析,在综合评价与测算后从财政资金方面予以保证。
(二)加快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产业体系建设,是“十三五”时期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具体地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分析产业体系各组成要素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作用与影响,梳理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体系覆盖的主要企业。对于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谋求超常规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企业。对于一般性企业,要按照行业发展的要求,精心筛选,优化组合,迅速形成一定内涵和规模的优势群体。对于经过努力确实很难得到发展,且在行业中作用不太重要的企业,要实施转型或合并。经过“十三五”时期内一两年的努力,着力改变“大群体、小规模”的状态,迅速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依托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的优势,迅速向汽车等相关行业扩散,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开发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以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为龙头,其他相关产业为补充的优势产业集群。其三,依托城市的主体功能,逐步向城市所属各县广大农村扩展。广泛普及新能源相关知识,增强人们对新能源产品的认识与需求,逐步带动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技术研发创新
促进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发展保定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抓手。具体地说,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必须以技术研发与创新为支撑,形成符合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构想。要找准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关键问题,明确其未来需要突破的瓶颈领域,以此确定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其二,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形成推动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人才基础。把握国家重视与激励高端技术人才的相关政策及规定,分析研究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现状与问题,形成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其三,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资金投入。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往往需要很高的费用支撑,新能源企业要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必须加大研究费用的投入。在这方面,英国、瑞典等国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2014年间,英国、瑞典等国家为了解决新能源企业的“技术瓶颈”问题,投入的财政资金是2001-2010年间财政资金总和的1.77倍。[6]其四,加大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合作力度。应积极捕捉国外同行业先进企业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相关动态,把握其解决创新研发瓶颈问题的成功做法与经验。结合企业在“十三五”时期的任务与要求,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企业研发创新机制的对策措施。在这方面,我国浙江省的新能源企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些企业认真分析目前新能源制造商迫于资金压力无法找到消化产能的途径,同时海外组织和社会资金因缺乏项目风险评估与担保而持币观望的客观现实,自2014年6月至今先后与瑞典、丹麦、英国谈判,在落实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与担保工作并形成一致认可后,相继引入了国外金融组织及海外社会融资,既填补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又为企业生产产能的海外扩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7]
(四)破解产业污染问题
破解产业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在自主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较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早在2008年,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并加快实施“保定-中国电谷”发展战略的同时,就破解产业污染问题做出过较为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虽然自2011-2014年,在保定市各级政府组织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保定市新能源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污染问题得到了基本的治理,但生产过程中深层次的污染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解决这一问题应从行业自身状况出发,结合行业内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展开调查,摸清究竟有哪些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继续产生新的污染,哪些企业的生产加工环节污染较为严重。从而针对污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企业解决上述问题的成功做法与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五)创新企业融资模式
创新企业融资模式,是“十三五”时期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在自主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之一,也是国内众多新能源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发展瓶颈。目前,国内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对于有发展实力,有特色发展方向,有系列化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的财政支持,得到各级政府组织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在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融资担保、私募资金、互联网金融等手段与方式,多方融通资金,加快发展并形成国内领先的规模群体。其二,对于一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自身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获得国家及省市的财政支持,银行信贷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探索有效的融资途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入手,建立健全各种必要的中介服务机构,实施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
[1]杨杰.加快发展保定低碳产业的战略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4(1).
[2]张朝.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5).
[3]杨杰.加快发展保定低碳产业的战略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4(1).
[4]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工作总结[Z].2015-08-07.
[5]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发展综合分析报告[Z].2015-09-15.
[6]商务部政策研究中心.国外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做法与经验分析[Z].2015.5.
[7]浙江省委政策研究中心.浙江新能源企业海外融资模式及经验分析[Z].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