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复体字“卉”和“森”的归部问题探析
2015-03-29王望媛
同形复体字“卉”和“森”的归部问题探析
王望媛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723000)
摘要:关于“卉”和“森”在《说文解字》中的归部问题,学术界有些争议。对这两字的形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卉”的字义更偏向于“艸”、“森”的字义更偏向于“林”,故分别归入《艸部》和《林部》。可见,它们的归部原则是字义所重。
关键词:卉;森;同形复体字;归部;会意字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王望媛(1989-),女,山西吕梁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09.2
在《说文解字》中“卉”和“森”是一百多个同形复体字中比较特殊的两个。按照《说文》(以下都用该简称)立部与归部的原则可知,“屮”、“艸”和“卉”有共同的形体和表意构件“屮”,可归为一部,都归入《屮部》,但因“艸”字有从属字“莊”“蓏”“芝”“萐”等,故另立《艸部》。“木”、“林”和“森”同理,只是“林”字有从属字“鬱”“楚”“棽”“楙”等,故另立《林部》。但是“卉”和“森”字许慎没有将他们分别归入《屮部》和《木部》,反而归入了《艸部》和《林部》,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值得注意。这类字的归部在学术界有些争议,有的人认为是许慎在归部上的失误,如薛克谬就认为“卉”字“依例应入《屮部》,归《艸部》失误。”“森”字,“误,许归《林部》,实应归《木部》。卉和森二字的分析与归部跟同类形体的聶、轟二字的分析与归部互相矛盾,其错误是明显的。”[1]但也有人如高一勇则不认为是许书的失误,认为这是传抄过程中“旧本脱落,校者据多本补收也”。[2]一笔带过,不令人信服。本文着重从“卉”和“森”的意义出发,探究其归部依据。
一、“卉”的形义分析
“卉”字的构成部件是由三重“屮”字叠加而成的;部件的位置是三角叠体或者说是磊形字;部件的方向是同向叠体。而“卉”字和二合体“艸”字、单体“屮”字的意义关系分析如下:
《说文·艸部》云:“卉,艸之总名也,从艸屮。”[3]《康熙字典》[4]如下:《揚子·方言》“芔,草也,東越揚州之閒曰芔。”《穆天子传》“流涕芔隕。”《史記·司馬相如傳》“芔然興道而遷義。”《註》“芔,猶勃也。”《郭忠恕·佩觿》“三十之卉爲百芔,非。卉音先合反,芔音許貴反,二字音義迥別,不應假借。”按《唐韻》《集韻》等書,“芔俱通卉,蓋芔之爲卉,文由隷變,非近代沿寫之訛。”《正字通》云:“《爾雅》諸經,凡芔皆作卉,非自今始,兹說甚正。郭氏泥古,不可據也。”段注:“艸之总名也。方言曰。卉、艸也。東越楊州之閒曰卉。从艸屮。三屮卽三艸也。会意。”[5]《汉语大字典》对“芔”的解释有两个义项,这里只说明有关的是:“同‘卉’,《玉篇·艸部》:‘卉,同芔。’按:卉、芔为《说文》同一篆文的不同楷化字。”[6]可见,“卉”即“芔”,表示草的总名,并且不论哪本字典都把它归为《艸部》。《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正韻》“采早切,音草。百卉也。”《儀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艸茅之臣。”《廣韻》“艸,篆文。隷變作艹。”《集韻》“直列切,音徹。草初生貌。”段注:“百芔也。卉下曰。艸之緫名也。是謂轉注。二屮三屮一也。引伸爲艸稿、艸具之艸。从二屮。俗以草爲艸。乃別以皁爲草。”《汉语大字典》:“艸,同草,草本植物的总称。”可知,“卉”和“艸”为转注,“同意相授”,也是草的总称,二者意义相似。再看看“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段注:“丨讀若囟。引而上行也。枝謂兩旁莖枝。柱謂丨也。過乎屮則爲。下垂根則爲?”“屮,古文或以为艸字”,也是种假借,“凡云古文以爲某字者、此明六書之叚借。以、用也。本非某字。古文用之爲某字也。”(段注),但是从许慎的解释来看,该字的字义更偏向于对草形态的描述,而“卉”和“艸”则更注重草的数量之多。从意义上来看,“卉”更偏向于“艸”,而不是“屮”,所以,“卉”归属《艸部》,不归属《屮部》是依据字义所重原则。
二、“森”的形义分析
“森”同“卉”一样,在构成部件的数量上是三个“木”叠加;构件的位置也是三角叠体/磊形字;部件的方向也是同向的。意义上,它同单体“木”和二合体“林”的关系如下:
森,《说文·林部》:“木多貌,从林从木。”《康熙字典》:“森《辰集中》《木字部》森《廣韻》所令切《集韻》《韻會》《正韻》疏簪切,音參。或作槮。《說文》木多貌。《潘岳·射雉賦》蕭森繁茂。又盛也。《潘岳·籍田賦》森奉璋以階列。又植也。《元包·坤辭》丞森囤若。又《固陵文類》宋杜曾詩:哀猿藏森聳,渴鹿聽潺湲。《註》森去聲,所禁切,音滲。”段注曰:“按篇、韵皆云。森、長木皃。疑篇、韵所據爲長。從林從木正謂有木出平林之上也。”《汉语大字典·木部》:“王筠据玄应改为多木长貌。注:言多者,三木也;言长者,木出林上也。”有六个义项,与之有关的是:第一,树木高耸繁密貌。姚文田、严可均校议:“森,《一切经音义》引作‘多木长貌也’。”晋左思《蜀都赋》:“皛貙氓于葽草,弹言鸟于森木。”晋陶潜《归鸟》:“游不旷林,宿则森标。”宋王安石《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不知篝火定何人,且看森垂覆荒草。”第二,众多;众盛。《后汉书·张衡传》:“百神森其备从兮,屯骑罗而星布。”李贤注:“森,众貌也。”《文选·潘岳〈籍田赋〉》:“森奉璋以階列,望皇轩而肃震。”李善注:“森,盛貌也。”可见,“森”的意义是树木丛生繁密。但是各部字典的归部情况出现差异,《说文》归为《林部》,而《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归为《木部》。那接下来看看“林”字和“木”字。《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康熙字典》:“林《辰集中》《木字部》林,《爾雅·釋詁》林,君也。又盛貌。《詩·小雅》有壬有林。”段注:“周禮林衡注曰。竹木生平地曰林。小雅依彼平林傳曰。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冂部曰。野外謂之林。引伸之義也。釋詁、毛傳皆曰。林、君也。假借之義也。”王筠《释例》:“林从二木,非云止有二木也,取木与木连属不绝之意也。”《汉语大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有七个义项,与之相关的是以下义项:第一,成片的竹、木。《格物粗谈·树木》:“林有梓,则诸木皆内拱。”汉刘向《九叹·惜贤》:“游兰皋与蕙林兮,睨玉石之参嵯”第二,众盛貌。《广雅·释诂三》:“林,众也。”王念孙疏证:“《周语》:林鐘,和展百事,俾莫不任粛纯恪也。韦昭注云:林,衆也,言万物众盛也。《白虎通义》云:六月谓之林鐘何?林者,衆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可知,“森”和“林”都有众多和茂盛的含义。而“木”字在《说文》中释为:“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段注曰:“象上出。象下垂。”是对该字的形体描绘,直观形象。相比较而言,“森”和“林”意义更接近。所以许慎将其归入《林部》而未归入《木部》是依据字义所重的原则。而《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之所以将其归入《木部》是因为部首是许慎首创的,后人在此基础上对部首系统加以完善无可厚非。并且在时代发展中,人们更加注重字典的方便快捷,注重时效性。
总之,“卉”字和“森”字应该是依据字义所重原则进行的归部。“卉”和“艸”转注互训,意义上都有多草义。那么许慎将“卉”字归部时归入了与之意义相似的《艸部》亦无可厚非,符合字义所重原则。“森”和“林”俱见于甲骨文,字形上只是繁简之别,字义上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十分相似。那么许慎将“森”字归入与之意义相近的《林部》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字义所重原则。
三、结语
虽说“卉”和“森”都是同形复体字,但同时也是会意字,属于同形合体会意字。只是构件数量是三个,但这不影响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组合而成的本质特征。符合会意字的归部原则。段注云:“會意合二字爲一字。必以所重爲主。”[7]王筠《说文释例·卷四·会意》:“会意虽兼二者,而有声者较少,既两字兼义,而义有主从,当入主义所在之部,此定例也。”[8]“卉”字从艸屮,字义偏重于“艸”,故归属《艸部》。“森”字从林从木,字义偏重于“林”,故归属《林部》。所以,这两字的归部原则即字义所重。
参考文献:
[1]薛克谬.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J].河北大学学报,1987(3).
[2]高一勇.会意字归部辨析—对《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一文所析《说文解字》会意字归部的意见[J].河北大学学报,1990(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陈廷敬,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邹华清.汉语大字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7]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薛克谬.再论《说文》非形声字的归部[J].河北大学学报,1991(4).
责任编辑:郭桥
Analysis of the Radical of Homographs
Compound Words "卉"and"森"
WANG Wang-yuan
Abstract:There have some controversies in academic circles about the radical of "卉"and "森"i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analyzing structural and meaning of the two words ,we can see the meaning of "卉" is similar to "艸" and the meaning of "森"is similar to "林".So "卉" belongs to the radical of "艸" and "森"belongs to the radical of "林".So, the radical principle of these words is based on their prime meanings.
Key words:卉;森;homographs compound words;radical; associative compou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