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诗《伊利亚特》到电影《特洛伊》

2015-03-2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伊利亚特特洛伊史诗

朱 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文化传播系,山西 太原 030031)

从史诗《伊利亚特》到电影《特洛伊》

朱 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文化传播系,山西 太原 030031)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伊利亚特》;《特洛伊》;改编

在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看做智慧的宝库、学校教育的基础,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是以主将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主线,讲述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在最后几十天所发生的故事。

2004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特洛伊》(Troy)演绎的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客斯巴达时,陷入对斯巴达王后海伦不可自拔的爱慕中,最终携海伦回国,引发了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之间的战争。对于这部影片,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剧中逼真、血腥的战争场面,忽视了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对读,让人们重新认识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从“观看”电影上升到“解读”电影。

一、故事情节

史诗可以用大量篇幅表现众多人物和复杂的情节线索,而要将史诗改编成电影,就必须要考虑时长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楚、讲完整、讲好故事,这就要求导演必须对原著进行提炼和精简。《特洛伊》虽然也是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主线,但导演并未原原本本地遵照史诗的故事情节,而是做了相应的修改。

第一,史诗的开端并没有交代战争的起因,而是以阿基琉斯的第一次愤怒开始;结尾部分是赫克托尔的葬礼,这场战争谁赢谁输,在史诗中并没有交代。电影考虑到情节的完整性,为了让观众对战争的起因、过程及结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在影片开始增加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王后海伦这一情节;中间部分以《伊利亚特》为蓝本,充分展现了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结尾部分吸取了希腊神话的内容,增加了木马计和特洛伊的毁灭。

第二,史诗中描写的这场战争分为两个战场:一是人间战场,希腊人对抗特洛伊人;二是天上战场,奥林波斯山的众神各助一方,即以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代表的神支持希腊联军,以太阳神阿波罗、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特为代表的神支持特洛伊人。原著中神体现的是古希腊的命运观,而影片略去了天神间的斗争及神与人的冲突,只剩下人与人的斗争。

第三,为了符合影片的主题,突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影片在具体情节上也有改编,最明显的是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的双雄决斗,史诗中赫克托尔一见阿基琉斯便“心中发颤,仓皇逃跑,一个逃窜一个追,绕着特洛伊城跑了三圈”,[1]最后,赫克托尔受雅典娜蛊惑,继而跟阿基琉斯正面打斗,双方先投掷枪,后挥长剑,一招之内阿基琉斯便用枪戳中赫克托尔的喉部。电影为了凸显赫克托尔的英勇,去掉了他逃窜的场面,决斗时,双方你来我往,腾挪、跳跃、枪刺、剑砍,配上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打斗场面激烈异常,成为影片的精彩之处。

命运观被忽略是电影的缺失,但影片在对原著情节做了有的放矢的增减后,不仅能把握住整部电影的节奏,也能让电影里的故事更加紧凑、更加完整和吸引人。

二、人物塑造

电影和史诗都以刻画英雄为主,但史诗中英雄人物众多,考虑到时间有限,也为了凸显主要人物,电影在人物上也做了适当的变动。

第一,电影删去了天神。由于荷马描写的是人类远古的社会生活,因此,神话构成了史诗的重要内容,天神也就成了史诗人物的一部分。天父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等都是《伊利亚特》中描写最多的天神形象。在史诗中,由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因此,雅典娜对特洛伊人心怀嫉恨,战争中偏袒和帮助希腊人,她特别宠爱阿基琉斯、奥德修斯等希腊英雄,也曾暗中操纵希腊卓越的战士狄俄墨得斯的手作战,以致战神阿瑞斯被狄俄墨得斯的枪击中腹部。在史诗中还描写了神的家庭生活场面,如第二十卷中,赫拉扯下了女射神阿尔特弥斯的弓箭,并用弓箭打她的面颊,而阿尔特弥斯回到奥林波斯宫殿后,坐在父亲膝上痛哭流涕,宙斯则把女儿搂进怀里,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场景就像是人间家庭生活的一幕。总之,与人同形同性的神的出现为史诗增加了一种世俗气息,其营造的活泼、幽默的气氛也缓解了紧张的战争。而天神这类形象在影片中却没有出现,或者说只在英雄的口中提到,影片中阿喀琉斯斩落阿波罗神像之首的镜头,更是将原作“神明至上”的色彩一扫殆尽,完全变成了人(英雄)的故事。

第二,影片略去了一些次要英雄。史诗中塑造的是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英雄群像;影片中重点刻画的英雄只有三位:希腊联军中的阿基琉斯和奥德修斯、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电影里略去了史诗中多次登场的埃阿斯、狄奥墨得斯以及同赫克托耳并肩作战的特洛伊另一支柱埃涅阿斯(爱神的儿子、罗马人的始祖)。

第三,影片在浓墨重彩展现主要英雄时,在细节的处理及人物的结局上对原著进行了改编。电影中奥德修斯、赫克托尔与史诗没有太大出入。改编较大的是希腊联军中的战将阿基琉斯,史诗中他既重视个人荣誉、英勇善战、暴躁易怒、单纯执拗,又不畏权势、珍视友谊、宽厚仁慈,这种多重性格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不同的是,首先,电影给他增加了一段与特洛伊阿波罗神庙的女祭司布里塞伊斯的生死爱情,这一设置实现了残酷战争与爱情的融合,更能吸引观众;其次,史诗中的他只是一架战斗机器,而电影中的他在恋人的启发下,战争之余开始思考与反省,影片赋予了他现代人的思想,完善了这一人物;再次,史诗中并没有提及阿基琉斯的死亡,希腊神话中说他是在特洛伊城下被太阳神射中脚踵而死,电影则虚构了他冲进特洛伊城营救恋人,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胸部又连中数箭,倒地而死。至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史诗中没有战死,但在希腊神话中,他是在特洛伊城下中了善射的希腊英雄菲罗克忒忒斯的毒箭而身亡。电影中则安排他率众逃出了特洛伊城,给观众留下了希望。希腊神话中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在战争结束后,领着海伦返回了故乡,而电影中,他与帕里斯决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这样改编是为了凸显作为哥哥的赫克托尔对弟弟的保护,以及赫克托尔的英勇。再如,史诗中并没有提到希腊联军的首领阿伽门农的结局,但在希腊神话里,战争结束后,他顺利回到家中,被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她的情夫合谋杀死在澡盆里,电影中的阿伽门农虚伪、贪婪、野心勃勃,最后被布里塞伊斯用匕首杀死,这样安排大快人心,也能展现布里塞伊斯坚强、反抗的性格。

三、文化内涵

电影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特洛伊》中人物的服装、枪械道具以及建筑等都渗透着历史的痕迹,展现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第一,《特洛伊》多次再现了血腥的战争场面,给观众奉上了一场英雄厮杀的视觉盛宴,在刀光剑影中彰显了电影歌颂英雄主义的主题。阿基琉斯参战的抉择显示了希腊文化的重要特征:尚武精神、重视个人的荣誉。

第二,古希腊对丧葬礼仪的重视在电影中得到充分体现。荷马时代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对于战争中死亡的将士,在战役结束时,必须埋葬他们的尸首,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同时让死者亲属尽义务,以表示对神灵的敬畏。希腊葬礼一般要持续十天,葬礼期间,两军不会开战。电影中每逢大战结束时,双方都会拉回各自战士的尸体,并举行葬礼。此外,电影用较长的时间再现了帕特洛克罗斯和赫克托尔的个人葬礼:高高垒起的火葬堆、在死人眼睛上放金币,熊熊燃烧的火焰,妇女的哀号,这些细节会让观众对这一习俗有清楚地了解。

第三,希腊的演说词久负盛名,在史诗与电影中都有展现,主要表现在大战之前,赫克托尔和阿基琉斯鼓舞士气时。史诗第八卷中,赫克托尔:“朋友们,要做男子汉,想想你们的勇气,……我们的马会轻易跳过深挖的壕沟。”[1]电影中,特洛伊备战时,赫克托尔对将士们的鼓舞:“特洛伊的勇士们,我这一生都遵循一个原则,……敬奉神明,爱护妻小,捍卫祖国,特洛伊是我们的母亲,为她誓死奋战。”紧接着,阿基琉斯在率领他的部下登陆之时说道:“勇士们,……我愿意与你们同生共死,……我们是无敌雄狮,你们知道沙滩的彼岸,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吗?永垂不朽的传奇,攻下它,我们将留名千古。”这些精彩的演说词,一方面能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能彰显主人公的性格。

电影文本在力图重现希腊文化的同时,也忽视了一些东西。

第一,史诗中展现的这场战争只是处于文明门槛的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相互掠夺财富的一场大规模的抢劫,没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如诗人对双方将领都是称赞的,双方都对自己的敌人竭尽赞颂之词。交战双方在战场上握手言欢,互赠礼物。总之,没有人怀疑掠夺的正当性,否定战争本身。而现代人如果是只看电影的话,大部分观众会以今人的是非观念来衡量这场战争,认为这是一场希腊联军侵略特洛伊的战争,站在同情特洛伊的一边,也会因阿伽门农的狂妄、自私憎恨希腊联军。

第二,史诗中提到古希腊人在葬礼之后都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如史诗第二十三卷,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之后,阿基琉斯搬来大锅、三角鼎、马匹、肥牛、妇女和灰铁等丰富的奖品,开始了竞技活动,竞技项目有战车竞赛、拳击、摔跤、赛跑、武艺、掷铁饼、射箭、掷标枪。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众多项目在古希腊史诗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而这一作为古希腊文化代表的体育竞技活动却被电影砍掉了。

第三,史诗中有很多祭祀神的活动以及神秘性的一些东西,比如,在当时盛行的鸟占和预言术。如在史诗第一卷就描述了祭祀太阳神的场面:“把祭品围绕祭坛摆成一圈,举行净手礼,抓一把粗磨的大麦粉,大声祈祷,祈祷完毕后,撒上了大麦粉,先把牺牲的头往后扳,割断喉咙,剥去牺牲的皮,把大腿砍下来,用双层网油覆盖,在上面放上生肉。盛满酒,举行奠酒礼,赞美远射神。”[1]第二卷中有一位预言家卡尔卡斯从蛇吞吃九只鸟预言,这场战争将会打九年,而在第十年希腊将攻下特洛伊。这些古老的神秘的东西也都被电影去掉了。

毋庸置疑,电影版的《特洛伊》有自己的独特性。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原著阐释的角度恰如其分,但电影也遗失了原著的很多内容,所以仅仅依托电影来理解古老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有局限性的。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改编文学名著的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名著的需要,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使文学更为广阔地融入社会;但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学与电影各自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规律,促使这两种艺术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推动文学与影视的良性发展。

[1]荷马.罗念生,王焕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张新潮

Research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Troy” From “Iliad”

ZHU Pu

(Shanxi University,Shanxi 030031,China)

The movie “Troy”,directed by Wolfgang Peterson,is originated from Homer's “Iliad”. An ancient Greek war is shown with motion pictures which integrates modern commercial element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basic plots,characterization,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film. This makes the epic,a story of tribe heroes,become a more profound human nature exploration. However,if we take the film as epic we may make wrong impressions.

“Iliad”;“Troy”;adaptation

2014-07-08

朱 璞(1983-),女,山西运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1004—5856(2015)06—0061—0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5.06.012

猜你喜欢

伊利亚特特洛伊史诗
美国“露西”任务将首探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特洛伊的沦陷:传说与真相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史诗
起源
《伊利亚特》背后的命运解读
性别视角下人物形象审美差异化分析——以《伊利亚特》为例
伊利亚特的故事(选页)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