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选穴与疾病归经的相关性探讨*

2015-03-29王丛军管竞环董晓俊鲁周同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选穴治疗学病证

王丛军,徐 平,管竞环,马 威,董晓俊,鲁周同

(1.武汉市第一医院附属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00;2.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00;3.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管竞环工作室,湖北武汉430000)

针灸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门临床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理论,其选穴治疗疾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归经理论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尤其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它具有明确的定位概念[1]。而针灸穴位的归经亦是逐步积累,相比中药归经理论针灸穴位的归经讨论不甚多,可能穴位的归经一对一很明确的缘故。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针灸治疗学》中内科疾病与治疗该病主穴归经的相关规律,捕捉针灸治病选穴与内科疾病归经的关联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针灸治疗学》[2]各论中“第一章内科疾病”所包括的疾病为对象,根据《中医内科学》[3]进行系统分类,其中包括肝胆病证:中风、头痛、眩晕、疟疾、胁痛、黄疸;心系病证:心悸、失眠(附嗜睡)、痴呆、癫病、狂病、痫病、癔病;脾胃病证:胃痛、胃下垂、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肺系病证:感冒、咳嗽、哮喘;肾系病证:水肿、癃闭、淋证、尿失禁、遗精、阳痿、早泄、男性不育症。

1.2 方法

本次所涉及到的内科疾病总共33种,分别统计上述疾病所选用的主穴(即基本穴位)归经,通过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4]中所载的穴位找到相应的十四经归经。除任、督二脉外的其他十二经脉有属络表里关系,故将互为表里的经脉归在一起做探讨。

2 结果

《针灸治疗学》内科疾病分类选取主穴归经统计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学》内科疾病分类选取主穴归经统计

《针灸治疗学》内科疾病分类归经统计及构成比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学》内科疾病分类归经统计及构成比

3 讨论

3.1 经络学说与藏象、腧穴归经联系

针灸学的历史悠久,从其产生、发展、成熟、低谷再到繁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关于针灸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如伏羲氏的“尝百草而制九针”等,这里即出现了针灸的原始形态,以《内经》为标志,其着重探讨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其之间的联系,从整体出发协同辨证论治对疾病做了一定的阐述,尤其被称之为针经的《灵枢》,其中专门论述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对经络的循行的描述详细备至,为后世针灸发展奠定了理论体系,之后千余年中针灸经历了3次大总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经络学说。经络作为一种学说,是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之一,它不是简单的一条线,又有经和络之分[5];经络把人体各个部位联结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并以手足、阴阳、脏腑而命名。藏(脏)者藏也,即藏与内者。象者像也,如形象、图像,即见于外者也。王冰曰:“象谓之见于外、可阅者也。”张景岳在《类经》中亦道:“象形象也,藏(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象也是想象之意,概言之既是脏腑功能的浓缩和概括,也是全身各个部位各种机能与相关脏腑之间,可供推理的内外联系[6],因而脏腑疾病可通过经络表现于外,通过辨证可运用针刺或艾灸以治疗脏腑疾病,可以说脏腑与经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腧穴的归经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以痛为输”认识腧穴的原始阶段,到给腧穴定位定名;从《内经》所载的160余个穴位中,只有部分归入相应经络,到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奉敕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总结了宋以前的针灸腧穴学成就,腧穴归经方面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将354穴归入相应十四经[7],“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焕然而冰释”,为后世针灸腧穴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同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而分布在其上的腧穴,是针灸施治的部位,故明代喻嘉言有云:“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脏腑、经络及腧穴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小觑。

3.2 疾病归经与针灸选穴相关性

“归经”作为一个药性名词最早由沈金鳌在《要药分剂》中提出来,其总结历代本草书中有关论述归经的内容,把“引经”、“响导”、“行经”、“入”、“走”、“归”等名词统称“归经”[8];历代文献虽未明确指出疾病归经,但其思想却贯穿整个中医药学。当然针灸选穴治疗疾病与运用中药治疗疾病在辨证上是一致的,故本研究涉及的“疾病归经”主要是指在中医辨证基础上,辨明病位,为选择相对应归经的药物指明方向[9],笔者对上述疾病统计中发现,本经疾病选取本经穴位的占多数,如从表1、2可知肝胆病证选取肝(胆)经的穴位达19个,占选用穴位的30.65%;肺系病证选肺(大肠)经的穴位,占 46.67%,这与马氏等[10]在统计《中医内科学》中肺、心、脾胃、肝胆、肾系疾病的各个证型代表治疗方剂中药物的归经基本一致,结果显示治疗肺系疾病药物归肺经的占44%,治疗脾胃病药物归脾经的占37%,肝胆病归肝经的占29%,肾系疾病归肾经的占10%,心系病归心经的占38%;然本统计中心系病症中归心(小肠)经的只有5个穴位,占总穴位的13.16%,这与上述原理似乎背道而驰。分析其原因,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选取穴位少,虽然心与小肠经的穴位总共有27个,但心系病证选取的主穴中没有归小肠经的,归心经的也只有神门和通里两穴。神门一穴在心悸、失眠、癫病及癔病中均选用,神门是心经的输、原穴,《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原气,历经于五脏六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因此,心经原穴神门主要用于治疗心系病证,虽仅一穴,但应用范围较广。其二,古代医家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则心包当先受病,故有“心包代心受邪”。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后世医家尤其是明清温病学家,更将外感热病时出现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如上所言,病邪犯心,皆由心包代受,那么治疗心系疾病,当以调理心包为主,针刺内关及大陵既是其实际运用,如此选取心经穴位自然就要减少。其三,背俞穴的运用,背俞穴位于背部膀胱经上,由于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与汇聚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之要穴。《类经》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脏病多与背俞穴相关,心属脏,为阳中之阳,取其背俞穴心俞,在心系病症中选用频数较高,另外心包经之背俞穴厥阴俞亦归膀胱经。另外从表1中可以知道肾系病证归肾与膀胱经的是14个穴位,归脾胃经的是15个穴位,这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性,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之间是互促互助的关系,脾主运化,肾主水,其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等方面,而肾系病证中讨论的疾病有一半(水肿、癃闭、淋证、尿失禁)是与水液代谢失常关联的,故在选穴时考虑到肾主水液输布代谢时配合脾气的功能,以达到“土能制水”的目的。

从上述可以了解到,针灸选穴与疾病归经的关系十分密切,以此可以指导针灸治疗的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多一条思路;然疾病是个复杂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亦应配合兼证的选穴以及针灸治疗的时间、留针时间等,这样才能提高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1] 王彤,管竞环.中药归经与疾病归经相关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4):356 -357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7-141

[3]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3-391

[4] 石学敏.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15-257

[5] 袁青.靳瑞针灸传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5

[6] 周楣声.灸绳[M].3版.山东:青岛出版社,2009:9-11

[7] 任玉兰,李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6,27(5):45 -47

[8] 李志强,杜鹃,孙仕润.归经学说与辨证理论的关系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6):544 -546

[9] 吴文莉,马威,管竞环.疾病归经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3,28(9):2630-2631

[10] 马威,管竞环.中医内科疾病用药归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09-210

猜你喜欢

选穴治疗学病证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选穴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