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初探

2015-03-28刘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孔子历史评价

刘丽

【摘 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要对每位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文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认识的不足,结合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及发现的问题,谈谈在历史人物教学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 键 词】 历史人物评价;准确;客观;辨证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历史人物在历史知识内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除必修内容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编了二十多位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人物供学生选学。对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标准。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而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会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的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辨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如何客观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

同时,辨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既是进步的维新派,又是保守的保皇派;旧军阀吴佩孚有对内制造“二七惨案”的一面,也有对外反对巴黎和约,拒做日本人汉奸,坚持民族立场的一面;林彪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但也是一个政治上的野心家、阴谋家,最终折戟沉沙。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全面评价简单地理解为一分为二,有好有坏,而应该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多。如北宋司马光是主编《资治通鉴》的史学家,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政治家;东汉的张衡既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又在数学、地理和绘画、文学、哲学等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达芬奇不仅仅是一名才华横溢、名垂青史的画家,更是一位全能的自然学家,他对机械、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涉足,而且成就非同一般。

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全集·仁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从历史人物成长的经历去理解

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会这么做呢?这个“为什么”首先要从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中去寻找。如秦始皇在攻灭赵国后,曾亲自到邯郸,将与其母有仇的人统统活埋,以泄当年之恨。秦始皇和赵国人有什么恨呢?原来,当年年幼的秦始皇与其母在赵国曾经为了躲避追杀,东躲西藏,寄人篱下,食居不安,受人欺侮,被人轻视,忍气吞声地过了一段日子。国学大师陈寅恪把这种寻找称之为“了解之同情”,首先是了解,然后才是同情。这种同情也贯穿于大师的著作《柳如是别传》一书的始终,类似的著作还有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书中结合明朝万历皇帝的成长环境、过程,对万历皇帝的言行表现所作的深刻分析,令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可称为历史人物的知己。中国历史上不乏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的帝王,如果能从这些帝王成长的深宫内院这一特定的环境经历去探讨,往往更容易理解。

三、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去分析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说是时代局限性。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而用当前的时代价值观来衡量。

如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可谓是一波三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便成了孔圣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谓“世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成了批判的主角,要“打倒孔家店”;新中国建立初期,孔子的地位重新得到肯定;到了文革时期,要“批林批孔”,孔子又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今天,我们再次肯定孔子,并相应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孔子还是那个孔子,之所以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正是因为不同时代的评价者用不同的时代价值观来进行衡量所致。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孔子,就要回到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去。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时,周天子衰微,诸侯称霸,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希望能够“仁者爱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行为规范,这些思想都是有其进步意义的。而孔子希望社会能够回到尧舜所处的仁政时代,正说明了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从所处的时代去分析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言行。如张謇,他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实业家,为什么愿意放弃京城的官职,转而回乡兴办实业?这和晚清的民族危机、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及发展是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一时代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在历来重农抑商、重本逐末,所谓“士农工商”的中国,张謇为什么会产生“实业救国”的想法。

四、用三个“是否”来评价

所谓三个“是否”,是指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邓小平评价毛泽东,“七分功三分过,功大于过。”这样的评价与三个“是否”是相一致的。陈云评价毛泽东说:“开国有功,建设有过,文革有罪。”显然,毛在治国、文革中的过错与他挽救党和革命事业,创建新中国的功劳相比要小得多,因而对其肯定是令人信服的。

同样,可以用“功大于过”来评价的不乏其人,如秦始皇与汉武帝,这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残酷杀戮、迷信长生不老……但我们依然对两人持肯定的态度,因为他们都对祖国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最后,再来说说过大于功的。如康熙、雍正、乾隆,举这三人可能会令人惊讶或不解,因为这三位勤于国事的君主从经济上来说,康乾盛世,促进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从政治军事上说,抗击沙俄、收复台湾、平定叛乱,维护了祖国主权的完整统一。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在思想上,康雍乾三朝正是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由此带来的思想禁锢,加之政治上的闭关锁国,文化上的八股取士,心态上的盲目自大(这一点主要体现于乾隆),最终带来了近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封闭落后,百年屈辱。我们就不得不得出上述的遗憾认识了。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要对每位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课堂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孙建国.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3).

[2] 李劲. 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2).

[3] 雷生友.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J]. 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教学),1995(5).

[4] 列宁. 列宁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猜你喜欢

孔子历史评价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新历史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