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插图特点 彰显插图魅力

2015-03-28叶凤茹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潮课文内容语言表达

叶凤茹

【摘 要】 把握插图特点,合理利用插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插图,才能更好地领会编图者的意图,灵活整合图文,彰显插图魅力。

【关 键 词】 插图;语文;教学;导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们是编者根据教材背景、教材具体内容、教材的特色精心设计选编的。这些插图的内容与形式、造型与色彩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语言理解及审美欣赏水平,能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分享的美好境界;能烘托艺术形象,渲染课文情境,强化情感体验;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的学生应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握教材插图的特点并合理利用,彰显插图魅力。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以插图导入,点燃激情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好课的导入环节,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使他们情绪高涨,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能诱发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小学生对教材插图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渲染课文意境,能使学生从课间放松的状态中迅速回过神来,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步入文本建构的精妙世界。

《颐和园》一课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这三幅插图从不同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颐和园独特的美。教学本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上课伊始,在有目的的互动谈话后,我在屏幕上出现课题及融山水、建筑、花木于一体的长廊、金碧高耸的佛香阁、水天空阔的昆明湖、宛若飞虹、横跨绿水之中的十七孔桥。因为学生课前对颐和园已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插图一出现,像是向学生的心湖吹去了一阵清新的风,为他们漾起了“想读”“想说”及“ 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的情感涟漪,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反复运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有些课文内容,特别是课文的重难点,仅凭教师单调的语言讲解,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生收效甚微。插图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是对文字的补充和诠释,根据学习进程,反复地运用插图层层推开,往往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重要情节、人物特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相应的细致刻画,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成功突破重难点。

《观潮》一课记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全文描绘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材中配有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一幅展现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眼前,钱塘江大堤上人山人海,江面上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的场景;另一幅展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插图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教学时,我按照“潜心阅读——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江潮的变化及观潮者心情,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接着抓住关键词句——“隆隆”“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江潮的声威和气势。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他们由“阅读理解想象画面”过渡到“形象感知真实画面”,“如临其境”地感受江潮静态、动态的神奇壮观,理解“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关键词句。最后,我让学生以插图为辅,进行“观潮”的现场直播,对课文中“大潮的景象”进行解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读出词句背后所蕴涵的画面,又通过观察画面,描述画面,使神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在眼前“咆哮”起来。静态的文字在插图的映衬下鲜活起来了。

三、潜心“品读”插图,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语言文字固不可少,但插图也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在观察、欣赏插图的过程,便是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会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含义,去填补画面的空白。课文插图不是课文语言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插图,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见解。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获得新的体验,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猫》这一课时,为了体会猫的性格特点,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两幅插图,并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谈谈从图中读懂了什么?(生1:从图中猫的神情,我知道猫正在耐心地等待一只老鼠出洞。生2:我读懂了这是一只非常尽职又特别贪玩的猫,我喜欢这只猫。生3:我读懂了“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好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的含义。生4:我仿佛看到一只淘气的猫为了耍一根鸡毛,摔跟头、跌倒、撞到墙壁、撞上桌腿……)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再次引导: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看,现在我们用耳朵听听,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受到了启发,于是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猫发出咕噜咕噜、喵喵的声音,草丛中的蟋蟀在唱歌,风呼呼的大叫……大家畅所欲言,一个个有趣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最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猫,想象猫还会做些什么?猫还有什么性格,并试着用作者的口吻说一说。因为猫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津津有味地说开了,有的手舞足蹈,俨然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猫;有的眉飞色舞,如同猫科专家……学生想要表达的激情达到了沸点。这样,借助插图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不仅用眼睛观察猫的动作、神情、外形,用心灵感受猫的淘气、可爱、尽职、胆小,而且用语言描绘关于猫的新形象、新画面。“画”变成了“话”,“话”又变成了“画”,学生不知不觉被带进了文本。此时,他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灵光闪现,丰富的语言如涓涓细流不断地涌出。他们兴致勃勃地叙说猫的表现,猫的各种特点,猫的故事……课文内容,在他们的观察、想象与语言表达中变得更加丰盈、生动了。

把握插图特点,合理利用插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插图,才能更好地领会编图者的意图,灵活整合图文,彰显插图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炜.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使用[J]. 祖国(建设版),2014(6).

[2] 朱美玲. 插图,让语文课堂充满正能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6).

[3] 刘小萍. 插图: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帮手[J]. 甘肃教育,2014(21).

猜你喜欢

大潮课文内容语言表达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抓“变化”,品味钱塘江大潮之奇
习主席视察黄河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全家都来学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