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初探
2015-03-28张清改
张清改
(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
首府设在河南新集(今信阳新县)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当时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大别山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兴办了各级学校,不断提高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紧紧服务于革命事业的需要,尤其是工农教育发展迅速,很快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一)重视少年儿童教育
为广大工农子弟提供读书机会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普及少年儿童教育,给根据地的红军子弟、穷苦儿童创造读书的机会,党和苏维埃政府决定创办农村小学,统称为列宁初级小学,在乡里办列宁模范小学,在区以上办列宁高级小学,这些列宁小学对工农子弟都是实行免费教育。到1930年冬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个农村列宁小学都普遍设立,鄂豫边根据地模范小学有数十所①,据统计,当时的光山县列宁学校315 所,在校学生13580 人;商城县有列宁小学703 所,在校学生19070 人;而皖西根据地仅霍邱县就办有100 所初级小学。当时的苏维埃政府规定,年满6-12 周岁的工农子弟必须入学上列宁初级小学.接受教育。当时,由于入学儿童较多,甚至一度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到了1932年春天,革命根据地的儿童入学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列宁小学的教材摒弃了原来的四书五经等内容,由苏维埃政府组织人员重新编写审定,发行了《儿童识字课本》、《列宁初级国语课本》、《政治常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等书籍教材,同时还结合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加入了趣味游戏、趣味诗歌、趣味故事等课程②。
(二)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前,大别山区文盲率极高,读书识字是地主阶级和有钱人家的专利,读书对一般的百姓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党和苏维埃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学习文化是提高工农群众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战斗力的重要的工具,所以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腾出很大的精力来做扫除文盲的工作。在各级列宁小学设立夜校和识字班,利用晚上时间授课。当时的霍邱县第二区92 个村,有上万人参加识字班。创办识字班较少的太湖县一个区也有79 个,三千多人。据统计,到1932年春天,参加学习的工农群众达到32.3 万人。所以,当时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几乎村村设夜校,村村男女老幼晚上都来夜校读书识字,学习气氛热烈。根据成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编写了通俗易通、朗朗入耳的各类教材,如《平民识字读本》等。同时还非常注意将阶级意识灌输到课本中去,把昔日工农群众所受压迫,今日翻身解放的欢乐等内容穿插到课本中去,学习和宣传的效果都非常好。
(三)狠抓地方干部教育
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形象,干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工作的开展。所以当时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非常重视干部的教育。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干部来开展工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除了通过实际斗争培养、锻炼干部之外,还创办了干部学校,各类行政干部学校和训练班,积极开展培训,使一大批党员干部能力极大提高。如1931年在光山县创办培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干部的最高学府——鄂豫皖特区列宁高级干部学校,学校先后培训了三百多名苏维埃干部,在皖西六安创办皖西北特区干部学校,先后培训干部280 人,六安县委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办了四期初级班、两期高级班。干部教育根据时间长短有长期训练班和短期训练班,长期班一般每期三四十人,时间二十天左右。而短期训练班时间较灵活。培训班根据干部从事工作的差异又细分为党务培训班、一般干部培训班。训练班有自己的学习教材,甚至创办有自己的学习刊物,如鄂东特委就曾创办了《英特纳雄奈尔》、《怎么办训练班》等理论刊物。干部学校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分析、宣传组织发动群众技巧等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使干部提高了政治水平,坚定了革命的信念,而且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帮助。
(四)强化红军教育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政治觉悟、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革命作战之余,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红军的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对红军的培训。
1931年,鄂豫皖特委成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最高军政训练机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后改名为彭杨分校。每期学习三个月,学员们不仅学习政治理论,还学习斗争、暴动、游击战等科目,先后培训军政干部和特种兵骨干千人以上。后来的红四军、红二十五军也先后开办红军学校、随营学校和赤卫军训练班。各部队的师、团、营也都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主力红军和地方指战员先后有24 万人参加过培训学习③,很多不识字的红军战士通过学习,不仅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政治信仰也更加坚定,作战也更加勇敢。
(五)兼顾专业教育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开展儿童教育、成人社会教育、地方干部教育和红军教育的同时,还开展了医疗、政法、财经等专业教育,为革命根据地的农业、工业和革命建设培养专门的急需人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办有女子纺织学校、政法学校、农业学校、师范学校等各个类别的学校,还开班过中医培训班、医疗看护培训班、教育干部训练班、税务干部培训班等很多班次。比如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创办的红色医务学校,先后共培养了六十多名医生和护士,极大的缓解了革命根据地医疗人才紧缺的局面。皖西教育干部培训班首届就培养了30 名学员,这些学员结业后到革命根据地最基层去从事教育工作,极大的解决了革命根据地基层教育人才匮乏的局面。鄂豫皖苏维埃财经委员会还特意发出《通令第一号》,强调干部培训的重要性,要求把培训干部管理财政税收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税务局根据省苏维埃指示,先后举办了37 期税务干部培训班,根据地的领导人郑位三不仅参加了开学典礼,还亲自授课,使毕业的300 名税务干部毕业后到地方工作,为根据地金融财经工作的良好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特点
(一)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抓好对学生文化教育的同时,时刻强化政治教育,这是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最显著特征。为了将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合,当时的各级列宁小学中设有青年团支部和少先队、童子团组织,定期评选模范学生、模范少先队员或童子团团员。列宁小学的教材以马列主义为依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烈士事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帝国主义侵华史、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史等内容。同时还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编写了《地主》、《红军来了》、《反对帝国主义歌》等密切联系现实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教育。当时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革命教育,徐向前、郑位三、吴焕先等革命领导人还亲自到一些列宁小学去讲课。在成人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也非常注意将政治斗争的内容融入到授课中去,使工农群众在学习中经受润物细无声的革命思想教育。通过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政治觉悟较高的革命接班人,比如当时的六安县第六区五乡黄集列宁小学,有61 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南征北战中牺牲了39 人。
(二)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1931年7月的鄂豫皖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指出:“实行生产训练,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实行生产化的教育。”因此,当时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级学校都把生产劳动列入正式的课程,而且还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安排具体的劳动实践的时间和劳动内容。初小每周上课18 个小时,课外活动12 小时;高小每周上课24 小时,课外活动10 小时(社会活动、劳动各5 小时)。学生一面参加文化课学习,一面参加生产劳动,由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开荒种地、养猪种菜,既能弥补学校经费不足,还可以在体力劳动中锻炼体魄,体会劳动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年龄稍大的青年学生白天上课学习,晚上站岗放哨,学习生活充实而又快乐。总之,通过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使当时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养出来的青年学生既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又懂得革命生产,真正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
(三)免费教育与有偿教育相结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对工农子弟实行免费的教育,对富农、地主以及大商人的子弟有偿收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各级列宁小学的教育经费主要由苏维埃政府拨款。1931年7月,鄂豫皖苏区政府特别做出规定,苏维埃按照自己的财政状况做出预算,划出一定的款项用作文化教育工作,各群众团体亦划出相当经费来创办文化教育事业。此外通过征用庙田、祖产、祠产,向地主征募办学款,没收逃亡地主的财产以及勤工俭学收入。工农子弟、赤卫队、红军和革命烈士的子女基本是实行免费入学,后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也只是象征性的收费,而对于富农、地主和大商人的子弟一度是采取了歧视政策,不允许入学,而后又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缴费入学的政策。
(四)民主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般是在县苏维埃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校教育科,负责管理学校。区以上苏维埃设立“赤色教师联合会”,乡成立教师小组,协助文化教育委员会实施苏维埃文化教育政策。比如当时新县箭厂河列宁小学属县苏维埃政府领导,校长由文化教育局选派。郭家河列宁小学隶属鄂豫皖省苏维埃,校长由省文化教育委员会任命。各级文化教育委员会配有巡视员,巡视指导学校工作,研究教学改革,组织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为了统一巡视内容,还颁布了《鄂豫皖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巡视纲要》,巡视员要对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和学校经费三个方面进行巡视,全面了解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各校都设有校务委员会或师生代表会,实行民主管理,校内一切重大问题,须由校务委员会决定。
(五)教师讲授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本来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知识分子并不多。最早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家乡办平民教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后,苏维埃政府一方面选派政治表现较好的旧学校老师、私塾先生任教,另一方面也通过师资培训班快速培训一批教师。除了老师教授,根据地教育事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中,没有固定的老师,谁的文化知识高就由谁来教,识字班里谁学得快、歌唱的好谁就登台带领大家学习。因为根据地一直处于敌人重兵围剿之中,所以每当敌人进剿时,列宁学校的学生就转入山野学习,此时学生读书认字也通常是以自我教育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一)摧毁了根据地腐朽落后的旧文化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过去受宗族活动与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等旧文化的影响,人们思想保守落后,禁锢严重。随着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量列宁学校、识字班建立,尤其是很多列宁小学都是原来香火旺盛的庙宇宫观,经过改造后变成了书声琅琅的学校和教师们的办公场所,里面挂上了马克思列宁的画像,这首先就极大的冲击了当时腐朽落后的旧文化,极大的冲击了人们禁锢的思想。同时,通过各类文化知识的传授,过去目不识丁的男女老幼思想受到极大的撞击,他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了大别山外面飞速变化的时代和汹涌的革命潮流,人们的思想观念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而得到急剧变化。
(二)改变了根据地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力推行的文化教育事业改变了这里落后的文化状况,百姓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过去目不识丁的穷苦人现在也能认字,甚至会写信写标语,在群众会议上,他们敢于挺身而出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还能够进行文采俱佳的演说。据统计,到1932年春,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根据地中心区达到90%以上,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普及小学教育,而在新发展的根据地中,入学率也达到了70%以上。这是大别山区文化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成就。学习收获就连国民党也承认:“赤区一般群众都能解释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等名词。同时,在他们的言语中间,什么‘统治之下’、‘地主’、‘富农’等新名词,能随口说得很适当,思想发生转变,原来我们认为那些无知识的人,现在并不感到他们无知。”
(三)推动了根据地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普及面广,内容丰富,男女老幼,党员群众和红军指战员在战争的间隙中加紧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不仅广大群众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更加坚定,红军战士革命斗争经验更加丰富,而且培训出的大批专业人才,如医生、护士、财经人员、纺织女工,他们能立即投入到根据地的医疗、金融事业和纺织事业建设发展中去,使根据地的红方总医院蓬勃发展,金融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纺织厂生产日新月异,为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是在外部敌人不断围剿的动荡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也有一些局限性,但是它的意义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注释:
①②③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457,46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