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途径研究

2015-03-28程细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质量院校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5)05-0122-03

[收稿日期]2015-9-10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成长成才理念下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项目编号:XJK014BJC0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细平(197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管理、大学生就业。

Taking Market Demand as Guidance to Promot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Xiping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Hunan)

[Abstract]Achieving graduates’high quality employment,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market and employment oriented, 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market demand, enterpises’requirement for talents, enterprise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prises and colleges.It start fro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basic way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market demand;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就业乃是民生的根本,大学生作为我国知识型人才的主力军,其就业状况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所以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任务是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面向市场办学、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主要政策导向。高职院校必须吃透市场,紧紧抓住社会需求,探索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高质量就业的涵义

就业质量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性的概念,是一个中性化倾向的概念表述。以就业质量的水平为标准,就业可分为高质量就业和低质量就业。FredricK.最先定义了高质量就业,他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他还强调,高质量就业标准较多,收入并非唯一的标准。根据FredricK.的定义,我们可以确定出高质量就业的基本涵义,即一是工作报酬;二是工作条件;三是专业对口率;四是发展前景等方面。它与“体面劳动”的内涵非常接近。1999年,国际劳工大会曾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就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

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者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即就业数量,也仍有不少研究者评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状况,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可以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作报酬偏低。近年来,就毕业生薪酬而言,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其他劳动者薪酬提升状况,其薪酬依然相对较低。麦可思调查指出,2010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142元,同年本科生是2815元,而2011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2011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高职毕业生薪酬水平偏低的客观事实。

(二)工作条件满意度偏低。工作条件包括工作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劳动时间、劳动地点、劳动强度、工作场地的安全性等。社会环境包括以及涉及企业的声望、职业的声望、工作的孤独感、社会认同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偏低。加班时间长,交通不方便,工作安全系数低,同时他们的工作也较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专业对口率不高。专业对口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合,当然这里对口不是指两者绝对一样,而是只要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属于某一职业群,即可视为专业对口。目前大学生就业后不能学以致用,矛盾日渐突出,能否就业、工资收入、工作地点与环境等问题成为大学生优先考虑的问题,至于专业是否对口不能摆在考虑因素的前列。这样就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现象,也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

(四)发展前景受到限制。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需要用人单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稳健发展规划,与劳动者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并且关注员工发展,能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分层日趋明显,进入国家机关、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数明显减少,大部分流向大中型私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就业,而另一部分不得不在小型企业甚至非正规企业就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很多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不能与毕业生建立较为稳定的劳动关系,没有关注员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就使得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根据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本身,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这里仅对高职院校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宏观市场变化,依托地方经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不能以市场为导向,没有适应市场的能力,那就不可能有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研究市场越透,及时把握市场变化的真实性越准,就越有利于办学出成果。而市场始终在发展变化之中,高职院校首先要研究如何把握社会产业调整、新岗位涌现、新技术应用、岗位职业标准的确立等与学生就业联系紧密的诸多因素,并且更要了解和研究这些变化是如何引导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的,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技能和素质,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地、全方位地、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实训条件、教师素质等都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新的时期,国家的主要战略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劳动密集型”为向“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转变,经济增长依靠“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未来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这个宏观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更要把握地方经济特色,以地方经济主体产业为背景,与当地企业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长期性的深度融合关系,在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建设、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广泛的合作。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对10余所高校和20多个用人单位的开展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显差距。当前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需求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学习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更是优先考虑。笔者多年从事就业工作,几乎每年都会开展对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基本都注重“综合素质”、“岗位需要”和“专业对口”等基本要素,且主要看重专业知识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着重以下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实际操作能力。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但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即使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由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专业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合作沟通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能够与企业内外进行接触交流,能够团结沟通协作、把个人的知识水平转化成生产力,因此,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有利于增强求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也是企业对职员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工作,顺利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的开展工作。三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企业也就更青睐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相对忽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反思精神较为欠缺,大学生可以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自己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尊重市场,科学对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总体还处于弱势,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如果他们就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就业岗位,更易于处于被淘汰的境地。所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应限于就业政策介绍、岗位推荐和传授就业应聘技巧等“就业前”和“就业中”的过程,更要注重“就业后”的指导,全面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认识企业,认识社会,帮他们尽快实现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从“学生”到“员工”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角色转变,也是一次人生的跨越,这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反而是一道职业生涯的跳板。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指导人员帮助他们明确学校的学生管理方式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差别非常重要。学校关注学生的成绩,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消费”学校提供的知识,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企业关注员工的绩效,把员工当作创造者,通过将员工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强调的是纪律和责任。这种巨大反差导致毕业生初到企业较长时间都难以适应,以致有些学生甚至会轻易离职去寻找更合适的工作。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迟,发展不充分,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要求聘请的人员到岗就能胜任工作。但是高职毕业生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适应性差,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更难有建树,还要投入培训成本,企业不愿招用。一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受企业本身限制,即使招聘顶岗实习学生,也仅仅是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使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促使学生正视差异,转变思想,尽快接受企业文化。同时在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沟通过程中,也站在毕业生的立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做企业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使者。

(四)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学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意识,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对接。高职院校要主动与企业联系,通过校企共建“订单班”、“联合办学”等形式,竭力打造“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根据区域发展和企业需要,尝试实行“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校企合作育人,通过明确企业对教学计划、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的直接责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育人,使学生面向岗位的实践训练与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同步,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距离过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到企业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实习,通过学校老师与企业技术熟练人员的指导,切实感受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实践能力、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而不仅仅是掌握几项具体的技能。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项目,使教学、训练、应用有机结合,逐步形成集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基本素质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学生通过在企业现场实景式实习,不仅可以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还可以有更多机会得到企业的认同,从而达成就业意向。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较好地促进了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有利于毕业生达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质量院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