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体育课程现实困境的思考
2015-03-28张正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5)05-0077-03
[收稿日期]2015-9-2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体育课程病症、病因及其诊治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DHA110232)。
[作者简介]张正中(1970—),男,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学博士、田径国家级裁判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教师教育。
Thought on the Dilemma of Basic PE Couse
ZHANG Zhengzho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f Hun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Changsha430100, Hunan)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basic P.E. curriculum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eenagers. Based on currently social issue that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eenagers in China is worrying,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dilemma of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and education,in order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 curriculum.
[Key words]basic P.E. curriculum; realistic delemma;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青少年体质问题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将成为民族之忧、民生之痛、国家之患。近20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走低令人堪忧,这既有来自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外部干扰,也有学校体育课程自身功能低效的原因。
一、“物欲膨胀”时代的困境让人重新考量身心健康的意义
当今是怎样一个时代?社会上主流的说法是“转型期”、“变革时期”、“新常态”,当然,最具时代显著特征的是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对于教育来讲,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多重矛盾交织难解的时代。整体来看,当下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威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学科教育责任。
(一)“动感”时代下“静坐”的忧患:信息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与日俱增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匆匆的脚步、飞速的马达声、“哒哒哒”的键盘敲打声,还有风驰电掣、呼啸而过的高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快感”和“动感”。与此同时,这里也正静悄悄地在发生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都躲进了狭小的空间,或是房间,或是汽车,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的伏案姿势的“静息状态”,青少年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和看电视等“宅行为”,这种长时间静力性伏案姿势会造成眼球、腰椎和颈椎的过度劳损,甚至带来身心方面的病变。身体大关节、多关节运动和生理性出汗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奢望,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员,日常的体力性活动越来越被现代工具所替代,电梯替代了爬楼,网购替代了步行超市,飞机、高铁、地铁、数 丼量“ 喷式”增加的汽车几乎完全替代了日常的步行,网络通信替代了面谈……由此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地习惯于一种长时间的“静姿”的状态,运动场健身的人形单影只,节假日和早晨或者傍晚的操场甚至是冷冷清清,偶尔出现一两个只是年纪偏大的老人。也许这种健康威胁正静悄悄地发生在不同人群中,只是不同人群的症状不同,或者不同人群对威胁的危害性认识有区别而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不仅仅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减少,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他们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随之而来的还有体力性劳动者的大量减少,体力性劳动的工价也相应提高。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样一个信息:现代的人越来越远离运动了,越来越懒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人类是通过简单的生产劳动发展了自身,人类也是通过丰富的生产劳作使自身不断得到进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随着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现代文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正日益逼近,人类正遭遇一场身心健康的深度危机!2013年9月至11月,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报数据抽查的复核机制,抽查了全国近4000所学校(包括高校),抽查学生总数达45万人,抽查结果令人堪忧。
(二)日常生活中的威胁: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让人们的身心健康遭遇新的挑战
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土壤、水和大气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此导致的“雾霾”天气频繁,让人们的基本的生理呼吸都遭遇麻烦,由于土壤和水质和食品生产加工等问题,造成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这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新的挑战。体育恰恰能在提升人的体质和抵御健康威胁上发挥一定积极性的作用,例如:通过适量的运动后,人通过排汗来排除体内的毒素和代谢废物,保持体内环境的清爽和通畅,维护人的基本健康水平,这是现代人不得不主动参与的活动,公园里散步、爬山和骑行的人群中,大多数人正是基于这种健身动机的。源于美国的暴走健身运动风靡欧美,如今在国内也有着大量拥趸。在各种健康威胁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强身、健身的活动。
(三)社会失范之痛:身心压力的聚集给人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理、文明间的冲突,使人类面对一个病态的自然、社会、心理、人际、文明环境。城镇化建设制度的实施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市病”和农村的“荒漠化”。城市越来越大,城市越来越拥挤,再宽的马路、再多的地铁视乎都难以跟上人和车的增长速度。在上个世纪,挤进城市过上都市生活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而现在生活在雾霾笼罩和拥堵汽车的城市的人开始了“城市的逃离”,有的人将家安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郊外。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仅要面临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而且还要承受人与人间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身心所要承受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城市的空气质量的下降和拥堵已经成为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常态,越来越长时间、越来越大范围的堵车,开始警示人们是该偿还发展所带来代价的时候了。中青年劳动力蜂拥进入城市后,留守儿童和老人带来的农村文化的“空心”,造成农村与城市资源和发展差距日益加剧。无论是生活在城市的人,还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在他们的内心身心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孤独感和精神匮乏症,这也许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人们大都各自锁定在个人固定的狭小时空之中,彼此缺乏人际交流与互动,人的情感压制与无法释放造成人的各种身心疾病。体育却能为人提供释放身心压力,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育活动的缺失也是造成现代人身心障碍、情感困惑的重要原因。现代生活方式导致都市人群远离体育锻炼,由此导致社会人群身心健康问题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重大问题之一。
二、教育的异化导致体育学科“边缘化”,迫切需要寻求新路径
(一)应试教育的阴云: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离席
一场声势浩大应试教育正在中国铺天盖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数以亿计的师生夜以继日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封闭在“分数大战”的战舰上。中国的教育改革至少滞后于其他改革10年。近年来,应试教育风助火威,愈演愈烈,整个教育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就是过度重视单一的知识教育,人为地增加知识学习的时间成本,忽视体验性课程对人的情感的培养。加之知识本位的考试评价制度成为知识教育的“帮凶”,挤占了体育和艺术等课程的资源,在白热化的应试竞争中,校长会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都会违心地倾斜至应试学科,包括教学时间,师资力量和经费分配,尤其是潜意识中抬高考试科目的学科地位,削弱其他学科的地位。长此以往,体育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休闲玩意。詹姆士·艾伦在《我的人性思考》中指出:“在这个时代,所有文明国家的人们,生命的弦都已紧绷到极点,当他们为了这浮生的虚荣和物欲相持不下时,已将彼此间的竞争发展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体育学科在高考体制中的缺位造成了体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离席,这种局面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不无关联。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局限带来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负偏离
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2004年启动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本轮的课程改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历届课程改革都无法比拟的。10多年来,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教师在课程理念和教学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一批优质学校、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令人遗憾的是,原有在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而且新问题又层出不穷。
20世纪80年代,体育运动在中国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变异,学校体育随之陷入困境,至今还未能消解。一方面,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教师培训工作的滞后造成不少体育教师对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理解上的误解,原本有一定优势在学科特色也慢慢丢弃了,以至于“放羊式”体育课泛滥。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给体育教师和学校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以至于大量体育课程不敢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严重“缩水”。还有,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层面颁发了一系列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包括“中央七号文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阳光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政策执行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在效果,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和城镇的薄弱学校的改观更不明显,多数教师的课改理念与课程实施没有很好地融合。由于体育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对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作用考虑得不够,以至于在课改实施中遭遇来自一线教师的阻力。再者,本次课程改革没有在顶层上做好课程“瘦身”的工作,必要的学科课程没有整合,学科内的学段间、模块单元间课程内容缺乏结构性的融通,加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过度的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的文化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品行、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成了教育的“装点品”,艺术、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非高考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自然成为下一轮课程改革必须采取有效补偿措施的领域。
国家行动的课程改革自上至下并没有很好地贯通,课程理念没有生根发芽,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落地环节做得不到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遇到阻力和遇到的困难更为明显,体育课程在后一轮课程改革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如何快速回到学科原有的轨道上来?这些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正是本论文选题的重要考量依据。
(三)20多年的中国难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走低令人堪忧
当前,学校体育课程面临复杂的困境,一方面学生体质下降,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实施中困难重重,人文环境和课程环境不断恶化。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或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逐渐增多,学校并由此导致一些经济、法律、民事纠纷,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应,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体育工作开展,对体育教师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影响。在社会质疑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之时,学校只能通过取消相应的体育课程,以此来规避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体育陷入被动的境地。
同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日益突出。我国城乡学生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安全临界点”。青少年的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已居世界前列。
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状况同样令人堪忧。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尴尬现象,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是相互影响的,青少年日益严重的身心疾病与学校体育课程问题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无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教育自身的不力,抑或是体育教育的不争,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人的教育质量下降,人的质量也随之降低,整个民族素质水平同样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当今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如果有效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体育课程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待于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自身及其周围因素的深入研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体质健康水平是最基础的素质指标。破解体育课程低效局面的路径只能着眼体育课程系统的研究,只有通过康复体育课程的机体,修复课程结构,夯实体育课程资源来康复体育课程全面的功能,让体育课程更好地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通过高质量的体育课程学习,让学生养成了较好的体育习惯,就能使学生在课余或者校外自主参加社区和家庭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运动技能,有效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只有当学生把体育锻炼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时,学生的体育生活就有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许不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