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高校资源共享研究综述
2015-03-28许成香,张泰山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15) 05-0116-06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5.05.02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290)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许成香,女,湖南岳阳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张泰山,男,湖北安陆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全国高校的数量从1978年598所发展到2014年的2532所,增长了四倍以上,招生规模从1978年40.2万人,至2014年全国高校招生697万人,增长了17倍以上,加之历史、现实、经济和区位等多因素的影响,各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配置并不平衡。特别是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高校不断提档升级和扩招,高校间的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为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高校资源的共享便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始研究和构建合理的高校资源共享模式,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将从高校资源共享的定义、共享的目标和作用、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方面,对近十年来高校资源共享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关于高校资源共享的定义
对于高校资源共享的定义,学术界并无统一定论。笔者认为下述几种说法较有代表性。一是岳建军从共享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校资源共享是指不同的教育主体将已有的教育资源分享出来,共同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平台,各教育主体可不同程度的使用共享的资源 [1]。二是何洪涛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的区域里,教育部门打破其应有的教育资源,实行共同享用 [2]。三是朱瑾从共享作用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资源共享就是优化共享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配置,使各个高校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实际操作来看,他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共享模式是大学城的建设 [3]。还有学者对高校资源共享的类型进行了探讨,其实质是从内涵的角度对高校资源共享进行界定。如任磊认为高校资源共享可分为人力资源共享、物力资源共享、无形资源共享三大部分,其中人力资源包括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及管理人员等;物力资源包括校舍、教学仪器等;无形资源包括商标、版权、专利权等 [4]。骆泽敬等人认为高校资源包括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信息资源 [5]。而何洪涛则将高校资源分为可见的硬件资源和无形的软件资源 [2]。吴磊认为高校资源共享可分为高校各教学院系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共享,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共享 [6]。
由此可见,对高校资源共享的定义或内涵尚无定论,但将高校资源统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其共享的主体和范围,是各高校内部的共享、高校之间的共享、高校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共享,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我们认为,高校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对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再利用的有效模式,既有同等实力高校间的优势互补,更有强者支持和扶助弱者,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高校资源共享的目标与作用
高校资源共享的目标何在?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高凤香认为,高校资源共享是将彼此独立的学校管理、教育资源等子系统实行开放融合,并通过开放路径有机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实现“1 + 1>2”的和谐共用目标 [7]。王竹立认为,高校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重复投入和建设,通过取长补短、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由扩招所引起资源不足的问题 [8]。孟令臣等人将高校资源共享的目标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各方优势,寻求共同发展;二是鼓励合理的人才流动,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序性;三是建立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加快院校间的分工协作,构建区域教育市场 [9]。
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有何作用?对此,学者们均肯定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有其积极作用。其中,吴磊认为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解决资源供给不足、恶性竞争、资源效益低下以及调节资源需求过渡的问题 [6]。何洪涛则将高校资源共享的作用细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能有效解决高等教育需求“无限性”和高校资源供给“有限性”的矛盾;三是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增加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大学生享用更好的教育资源;五是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 [2]。对此,我们认为,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就在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源使用率,让一份有限的资源发出N份无限的能量。
三、关于高校硬件资源共享研究
在高校资源共享研究中,硬件资源是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诚如有学者指出,高质量的硬件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所高校的综合发展。吴志聪认为正是由于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高校硬件资源共享便是解决高校硬件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10]。在硬件资源共享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资源共享两个方面。
高校实验室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李洋认为,高校实验室的共建共享包含学校内部各实验室的共建共享、校际之间实验室的共建共享、学校与企业之间实验室的共享合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立校企共享实验室较早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该校在1995年与INTEL、IBM等国际跨国公司就实验室共享展开合作。虽然高校实验室的共建共享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高校没有建立起实验室大协同机制,建设层次薄弱;高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实验室整合资源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推广能力不高 [11]。在实验室资源共享研究中,学者们特别关注实验室中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问题。其中,刘艳斌认为,高校应当从建立学校中心实验室;设立测试基金及开放实验室;利用网络技术;争取计量认证;提高仪器使用水平和利用率五个方面来实现大型科学仪器的合理配置,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12]。丁爱侠等人在对高校大型仪器装备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大型仪器共享的“三分管理法”,即根据“三权分立”的思想,通过学校出台硬性管理规章制度、考核办法等,以此寻求一种使仪器设备拥有者、需求者以及设备本身都能承受的开放式服务办法,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能。为保障大型设备共享的“三分管理法”的实施,应当组建开放的共享团队,并及时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进行维护与开发 [13]。
高校的图书馆资源也是高校硬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观念、共享的模式、图书的高效传递、与社会图书馆资源的关联、借鉴国外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经验等相关问题,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目光。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共享观念上,宝力尔认为高校应当提高认识,建立全校文献资源管理标准体系和管理机构等方面实现高校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14]。王应则认为应当树立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大局观,不要局限于学校系统,还可与公共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进行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制定完善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法律法规等 [15]。二是在共享模式上,刘莉认为当前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主要有两种模式,即跨城市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和同城同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点,前者充分利用了不同地域的图书馆资源优势,有利于优势互补。如2005年上海带头的长三角20家不同城市的图书馆,签订了《长三角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协议》。后者则是在同一地区同一系统内,将同级或不同级的图书馆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16]。魏育辉提出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的复合图书馆共享模式,并将这种共享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基于合作引进的信息资源共享,典型的有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基于合作建设的信息资源共享,其最大特点是成员馆独立开发、建设的各种信息资源;基于文献传递的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传统的馆际互借,也包括电子文献网络传递;基于联合参考咨询的智力资源共享 [17]。三是在共享方式上,李乐营等探讨了地方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践方式,认为在地方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中应当由高校图书馆领头,采取纸本资源数字化、构建网络检索平台、馆际互借和联合建设(包括合作采集、合作编目与编制、联合开发信息资源等)的方式 [18]。
此外,一些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资源共享共建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提供借鉴。白冰等认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从上世纪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时期,呈现出联盟规模化、资源共享多样化、联盟管理科学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在共享内容上,几乎包含所有形式的资源与服务合作,如纸本文献、电子资源、书目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缩微胶卷胶片、视听磁带、光盘等;在共享的形式上,主要有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合采购、多种形式沟通交流和联合参考咨询;在共享管理模式上,形成了理事会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和松散管理模式;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有政府拨款、高校经费支持、联盟会费与年费等稳定的来源方式和其他诸如经营性收入、基金会等不稳定的来源方式。据此,白冰等提出在我国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应当加强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法律保障、拓宽联盟经费渠道、重视联盟战略规划、加强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估 [19]。王真在分析美国、加拿大、德国和加纳等国的图书馆联盟现状后,认为国外图书馆联盟逐渐向数字图书馆联盟、电子资源联盟和超级联盟方向发展 [20]。对此,他提出我国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应当重视质量和目的,重视软件建设,重视馆藏的重点和特色,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共建共享的合作风气;注意各馆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在管理体制上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在经费来源和运作上,要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并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张嬿则从澳大利亚制定的包括《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资源共享战略规划》等在内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认识到我国在制定图书馆资源共享战略规划时应重视数字资源共享建设,注重与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一致,并同时注意保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21]。
四、关于高校软件资源共享研究
与硬件资源共享相对应的高校软件资源共享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高校软件资源范畴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骆泽敬等从广义的角度提出,高校的软件资源共享应该包括共享教师、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科研项目成果、规划教材、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学管理等 5]。彭小斌从狭义角度提出,高校的软件资源应是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安全软件、教育教学管理及应用软件等,对这些软件资源可以通过建立身份认证平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软件资源的共享 [22]。在高校软件资源共享研究中,学者们特别关注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和无形资产共享等问题。
精品课程资源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从2003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起,至2013年,国家级别的精品课程已经累计超过14000门,国家级高职精品课程累计超5000门 [23]。对精品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类型。吴启迪认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即‘五个一流’)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4]。有学者从区域范围角度,将精品课程共享分为校内、地区、国内或国际共享等类型 [25]。二是主要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视角对精品课程进行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大部分研究者从建立传帮带培养模式、提高辅助教师的素质、设立教师队伍建设基金、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等宏观角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也有研究者从教师个体素质的微观角度来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更是要求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坚持选用优秀教材,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管理 [26]。三是对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作用的阐述。其中,柏伟等认为,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更加符合教育全球化和资源共享模式,由此也带动许多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 [27];熊力扬认为,精品课程资源对于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23];张军等认为,精品课程资源对于偏远地区的地方高校而言,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共同分享教学成果,对提高其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5];廖小明等认为,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对实现高校教育公平、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28]。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多高校意识到教师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也开始广泛利用教师资源共享模式。李炜巍认为,优秀的高校教师队伍的扩大,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教师资源的共享便是有效的解决途径。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应当克服共享低级化和形式化,突破观念束缚,积极探索高校师资共享机制,互聘、联聘制度,建立师资共享网站。同时还可联合办学,形成一批真正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新型学校群 [29]。匡南等认为,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主要集中在教师知识的共享。因为教师个体的能力、特长总是有限的,只有在知识共享的团体中,实现知识共享,才有利于高校教师群体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竞争力 [30]。刘利等则借鉴国外的经验将高校教师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而在这两种知识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比显性知识的共享更难,故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应当从个体、组织、技术三个层面解决,主要是培养高校教师知识的共享能力、完善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合理的隐形知识共享技术平台 [31]。
高校无形资产也是高校软件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廖汗成认为,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主要包含学校声誉、技术资源、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源等 [32]。任磊认为,无形资产是高校在运行经历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不但包括商标、版权、专利权、学校声誉等,还包括更加隐形的办学经验、招生就业渠道和丰富的校友资源等等 [4]。王棣华认为,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认识到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法律保护意识淡薄,更缺乏对高校无形资产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 [33]。孟令臣认为,目前高校无形资产共享出现了一些乱象:要么不共享,要么“乱共享”,有一些团体不尊重他人的无形资产利益,而出现“搭便车”的侵权行为;一些单位或者个人只顾局部利益而忽略了整体利益,将原本属于学校的无形资产转化为单位或者个人的,从中获取利益,而使得整体缺乏共享可能,反而导致了更大的资源浪费。正是上述的诸多因素,造成了无形资产共享在高校资源共享当中的匮乏 [9]。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观念的更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和共享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五、关于高校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已经势在必行,但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共享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商亚坤认为,受到教育体制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只强调自身特点、关注自身利益,宁肯重复建设、浪费,也不愿共享。这种淡薄意识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思想障碍 [34]。尚艳梅认为,高校资源共享意识淡薄,造成资源共享的内在拉动力不足。大部分高校都十分珍惜从政府获取资源,而不愿向社会或校外开放资源,缺乏全局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流失”和成本增加 [35]。袁东敏等认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高校无经济压力;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各不相同,各自拥有的资源也不对称;加之多年来高校资源共享效率相对较低,高校之间缺乏相互交流的传统,由此导致高校对资源共享的态度并不积极,更不能形成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36]。二是高校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杨琳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制度不全,政策配套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统一管理 [37]。贺婷也认为,我国许多高校虽然对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共享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缺乏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38]。三是高校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刘丽萍以河南省高校为例,认为在高校资源共享中存在着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的共享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无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力 [39]。罗勇岐等在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中,也认为存在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高校分布的不合理 [40]。四是高校资源共享缺乏市场调节机制。商亚坤认为,市场机制的缺乏是制约高校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 [34]。吴红认为一定区域内的高校沿用封闭型管理模式,各高校缺乏畅通的共享信息渠道,也不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这些都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实现 [41]。
针对目前高校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地区办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磊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纽带作用,树立共享理念,制定科学规划;健全政策体系;加大物质要素投入;完善运行机制等 [6]。尚艳梅结合南昌市前湖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提出对策是:一要树立教育资源共享观念;二要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尤其是要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三要创新资源共享方式、创新办学机制;四要优化高校间的合作项目 [35]。朱瑾针对目前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着重从师资共享和物质资源共享两方面进行解决。其中,在师资共享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积极推进教师资源共享网的建立;在物质资源共享方面,对大学城中的教室、实验室、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应当按照高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数和未来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对于图书馆资源共享,则应采用诸如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开展馆际互借与阅览开放等多种方式实现使用上的共享 [3]。李翠根据济南长清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认为大学城在构建高校资源共享模式上应从政府、高校、公众三个方面着手:政府在管理职能上进行宏观调控,建立协调的管理机构、吸引外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在微观运作机制上履行办学职能,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并提高共享意识、构建网络共享平台、丰富共享内容、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 [42]。袁东敏等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并重视提高高校资源共享意识,树立“经营高校”理念和成本意识,改革和完善高校数字图书馆,打破高校各自为政的传统,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 [36]。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学界对高校资源共享进行十分有益的探索,并达成许多共识,诸如高校内部的共享、高校之间的共享、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共享是高校资源共享的基本范围;实现高校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和作用就是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率;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是高校资源共享中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高校实验室资源、图书馆资源、精品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无形资产资源在高校资源共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地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者们也认识到,淡薄的共享意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以及不合理的教育资源结构等,是实现高校资源共享的重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但在目前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宏观描述共享现象的多,深层的共享理论探讨少;对硬件资源共享研究多,对软件资源共享研究相对较少;对中心城市和大城市高校资源共享研究多,对中小城市特别是边缘地区高校资源共享研究少;在研究路径方面,虽能遵循问题、原因与对策的方法,但结果大多雷同,其对策多是泛泛而谈,缺乏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我们认为,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教育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加强高校资源共享研究是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尤其要重视高校资源共享观念的研究、共享制度和法规的研究,提倡实证研究,加强对中小城市特别是边缘地区高校资源共享的研究。我们希冀建立一种以政府主导的、高校自律的、社会监督的、市场导向的多方合作共赢的高校资源共享机制和模式,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