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动力系统探析
2015-03-28江峰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15) 05-0053-05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5.05.012
[收稿日期]2015—04—27
[作者简介]江峰,男,湖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的协商民主不断地在实践探索中前进,来之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集合、动员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社会治理进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能够优化政治生态环境,激活国家权力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市场结构体系的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习近平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郑重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①由此从人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角度,显示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两种具体的民主形式在人民民主生活中互相补益、相得益彰而又互不代替的作用。人民政协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其对协商民主进行了最早的和一以贯之的实践探索,使之在人民政协的协商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通过人民政协的协商实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实质上,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协商民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就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突出特色而言,可以说,它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依托的制度性民主,以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的团结的民主,也是实行了有序政治参与的有组织的民主,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根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独特的民主。这种协商民主客观上要求其所依托的人民政协能够集合各个方面、各种性质的正能量,通过争论、博弈、协调和整合等等系统运作过程,就协商主体的意见、建议、提案之类达成共识,并集中体现为可以代表人民意愿、富有真实价值的建设性结论和意见。这就决定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只有具备足够的动力因子,形成自身强大的动力系统,才能得到有效的运转和可持续性发展,释放协商民主巨大的政治能量。正因如此,考察和分析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动力系统及其功能和作用,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其系统结构中各种性态和特质的动力因子,显然是极具价值意义的。具体而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动力系统主要集结有如下数种动力因子:
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
共同理想信念能够催生具有巨大精神能量的原动力。这种主体精神的原动力,是原初生成的体现主体愿念的内在发动力,是从思想源头之上流转而出的活性策动力,是经由不同层域伸张、辐射、传输,从而连绵不断、衍扩递增的持久主导力。从历史的经验事实和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悟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就具体化为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集结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已经释放出并且还将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精神能量。民族的革命和解放,离不开这种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正是基于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革命前辈英勇斗争,前赴后继,乐观奉献,不畏牺牲,谱写了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的壮丽诗篇;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这种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正是基于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闯出了一条震惊世界的强国之路;社会的和谐进步,离不开这种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正是基于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各党派、无党派、各社会团体、阶层、界别、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等,才能在不同时期形成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和衷共济,共商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才会心息相通,契合联动,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求到永久而坚实的基地,使整个社会弊革风清,公平正义,进入到和谐有序的发展状态;人民的幸福生存,也离不开这种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正是基于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原动力,广大人民才能在充满希望的生存境域中,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战胜各类祸患灾难,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生存得幸福优雅。由于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所催生的这种原动力,可以通过其所依存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和多种精神渗透方式,化形于国家、民族、社会、个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动力系统中,也就必然包含有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这一动力因子。它正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得以不断展开以致生机盎然的力量源泉之所在。纵观当今转型期社会,即可体察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已经具体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亚投行”的全球化运行等等具体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全面的彰显。毋庸置疑,这一共同理想信念及其具体化的阶段性目标,必定会化作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不绝的动力之源,催生出而且还将不断地催生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强大原动力,并且有效地融入到其整个动力系统之中去。
二、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力
国家与社会之间总是存在着力量伸张闭合的时空场域。在这样的时空场域,国家层面权力意志的彰显、路线方针的贯彻、战略部署的实施等等所体现的国家强制性力量,往往与社会层面公共秩序的管控、各种资源的配置、人际关系的调节、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所体现的社会规制性力量交错互动,由此催生出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特质、能量巨大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力。这种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力,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作用轴心,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等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借助于某些特定的作用形式、作用点面、作用方向、作用程序,不断地展露、传输出来。如果其作用形式富有特色,作用点面选择得当,作用方向把握正确,作用程序科学合理,那么这种互动力就能够将其自身的优势和特性充分展现出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产生双重力量叠加放大的互动效应,有力地推动国家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反之,就极可能会使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力量相互冲突内耗,形成亏虚损伤,从而导致国家的积贫积弱和社会的混乱无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 ②这里所提及的多种不同类型的协商渠道,都能够使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之间生成一定强度的互动力,正向地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长期以来,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协商渠道之中,政协组织作为民主协商主要形式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凸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相对其他渠道的协商民主,有其自身一些突出的特点,例如,人民政协是以协商民主为主要职能的,也有长期开展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丰富经验等等。人民政协在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之间,可以为协商民主宽松有度、自由和谐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和时空场域,有效地催生出国家强制性力量与社会规制性力量双重叠加的协商民主的互动力,并将这种强大、正向的动力因子,有机地融入其协商民主的整个动力系统之中去。
三、界别利益的均衡力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客观地存在着的多个社会界别。在社会界别之间,在同一社会界别内部的不同社团组织、不同个体之间,又都客观地存在着多种不同性质的利益诉求,这其中既有物质性的利益诉求,也有精神性的利益诉求。要满足这些社会界别的相关利益诉求,其界别系统也就必然客观地存在着一个内外部利益如何均衡的问题。而要使各个社会界别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其内外部的利益均衡,就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利益均衡力,能够通过特定的作用形式、作用渠道和作用平台,将各个社会界别内外部相关利益集结到一起,进行综合比较、充分博弈和有序运作,从而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个社会界别的相关利益,使之达到稳态的均衡。由此逆推,各种社会界别只要共有适当的作用形式、畅通的作用渠道和良好的作用平台,就必定能够激活界别之间以及界别内部的这种利益均衡力。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联合同盟者,为争取共同利益而奋斗,而且从根本上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认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此推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也就必然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一个主旨。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求共同富裕,特别注重尊重同盟者的利益,毛泽东曾强调:“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③尊重同盟者的利益这一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根本经验,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中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彰显。人民政协组织是一个由多个社会界别组成、覆盖范围极其广泛的政治协商组织,“在人民政协里,每个界别都代表着一方民众、一方力量、一方心智、一方诉求。政协的一个界别,就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一条通道、一个平台、一座桥梁、一种纽带。” ④人民政协来自不同社会界别的政协委员,都是各自所代表的界别利益诉求的代言者、界别现实需要的表达者、界别意见呼声的传达者,这些政协委员在各自所代表的政协界别系统内外,能够在尊重同盟者利益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主旨下,将社会界别的利益诉求集结到政协这一共同的现实界面上,在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下,通过界别利益均衡力的实际运用和充分发挥,使政协各个界别的相关利益在协商民主系统内外达成稳态的均衡,得到科学合理的表达。无疑地,这种界别利益的均衡力,也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动力系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因子。
四、现实需要的推动力
人们的社会生活由于各种客观需要,会产生诸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的不断产生,就使得社会存在系统总是处于日新月异的灵动伸张的变动状态之中。实际上,基于人们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往往恰恰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某种契机。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⑤虽然恩格斯在这里是就科学技术发展问题而提出的需要动力论,但这种需要动力论同样适用于一般社会的发展。换而言之,社会一旦有某种现实需要,则这样的现实需要就会有力地推动社会在此种需要上的发展。因为如果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某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尤其是那些急迫需要解决的矛盾冲突难题,必定会引起相关部门、机构、人员等不同主体一定程度的关注,由此而激活其解决这些现实需要问题的推动力,使之对此类问题予以反思、认知、探究,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结论,寻求各种有效的解决路径,提出某些合理化、科学化、理想化的解决方案。一般地,这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牵涉面越广、利害关系越大、解决要求越急迫,那么由这些现实需要的问题所产生的相应的推动力也就越强大。反过来,要激活这些现实需要问题的推动力,使之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关键就是要有触及和感知这些现实需要问题的良好平台、形式和渠道。在我国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是唯一按社会阶层结构状况设置的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也是感受社会现实需要及其相关问题最灵敏的政治组织机构,是群众意见和建议最集中、最有组织性、最具广泛代表性、最易引起重视的汇集地,是“下联各界,上达中央”的畅通渠道。可以说,了解了人民政协各界别反映的现实需要及其相关问题和矛盾,也就基本上了解了社会大多数人的现实需要及其相关问题和矛盾;了解了政协各界别的意见,也就基本上了解了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正因为此,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就必然会以其政治的敏感触须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社会各界别中触及、感知更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感知他们相应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从而形成解决这些现实需要问题和矛盾的强大推动力。这种强大的推动力,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更密切地关注和解决一般性的社会现实问题,如,走村串户,访贫问苦,送钱送粮,对口帮扶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推动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加强其对重大决策问题的协商讨论,尤其是那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改革方案,重要民生工程的协商讨论,充分发挥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功能和作用。可见,现实需要的推动力,也是人民政协协商民的动力系统中必然存在的一个系统动力因子。
五、政治生态的聚合力
政治生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的政治生活之中,它通过各种政治环境条件及其系统要素而得以整体地呈现,对从政者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价值认识、政治价值判断、政治价值选择及其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具有深刻影响。政治生态之所以会对从政者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够生成强大的政治生态聚合力,可以将各种政治环境条件及其系统要素汇聚起来,并通过某些作用平台、路径和模式影响从政者,使之形成不同层次的政治能力素养、不同特点的政治认知理念,促成从政者各种类型和性质的政治主体行为。习近平多次提及政治生态的相关问题,2015年3月6日,他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2015年3 月9日,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要求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形成好的政治生态。“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人民政协是处于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系统之中的政治组织形式,因而其协商民主也就不可能抽离出现实的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系统而孤立地运转。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系统中存在的诸多具体的环境条件和要素,也必定能够孕育生成一种政治生态的聚合力,对人民政协开展协商民主产生深刻影响。这种政治生态聚合力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人民政协与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着天然的血肉关系,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积极参政、议政,就可以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的营造、各种政治生态系统要素的丰富,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使之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聚合正能量,从而形成政治生态聚合力;人民政协是各社会界别的大统一、大团结的联合体,社会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清明,社会各界都围绕党和人民利益的中心主轴,积极进行政治生态文明的建构,就可以不断优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为之提供政治生态的良好社会基础,使之在全社会范围内聚合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从而生成政治生态的聚合力;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履行着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执政党高度重视营造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条件,注重严明纪律从严治党,改革完善政治经济体制,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从政者清正廉洁,“个个是环境,人人是生态”,也就可以不断优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为之提供党和国家的政治基础,使之从党和国家具体、现实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等等之中聚合正能量,从而生成政治生态的聚合力。这些不同层面的政治生态聚合力汇聚到一起,就必定会形成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强大的系统动力因子,并有机地融入到其整个动力系统之中去。
六、协同创新的驱动力
协同创新一般是指一个关系相对宽松的组织系统基于共同目标和特定机制所实施的多主体、多因素相互补益、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系统内,各个独立的子系统都属于突破彼此间壁垒的创新主体,在整个系统的共同目标和特定机制激发下,迸发出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充分运用这种协同创新驱动力,就能够合理地调动系统内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交流和沟通,开展创新的多样化整合与协作,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等创新的潜在能量。充分运用这种协同创新驱动力,就能够面向科学前沿,实现先进的科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不断地提升科技生产力;面向文化传承与建设,实现主流价值文化创新,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实现行业产业的优化创新,在更高层次上提升行业产业的质量与产能;面向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大大地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级。人民政协具有人才荟萃的天然优势,各界别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协同创新的本质要求,通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良好平台,完全可以充分调动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在政协各界别、各社团、各阶层、各党派、各民主人士等等多主体之间实行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协同创新,释放出协同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事实上,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这种协同创新驱动力,已经在代表遴选、调查研究、提案办理、示范引导、群众工作以及履职能力培养、基层组织建设等等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也将还会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内体现出来。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常委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建立一种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主要方法的协商形式。”“总的目标是要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而要创新协商形式,达到协商民主总的目标,就要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必须更加突出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更多地释放潜在的协同创新驱动力,并能够将这种驱动力有效地整合到其动力系统之中去。
七、结论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具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由多种系统动力因子构结而成,主要包括由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催化所形成的原动力;由国家强制性力量与社会规制性力量双重叠加所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力;由政协各界别利益诉求的协调和平衡所形成的界别利益的均衡力;由解决社会现实需要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现实需要的推动力;由个人、社会、国家不同层面政治生态环境条件及系统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政治生态的聚合力;由创新的共同目标和特定机制引导和激发所形成的协同创新的驱动力。而只有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注重商量于决策实施之前与决策实施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各界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增加协商密度,增加交流力度,增加共识程度”,秉承发展理念,汇聚发展力量,协调发展关系,就能够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优化整合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动力系统,使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得到充分的显示。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讲话》,网易新闻,2015年9月22日,来源:《人民日报》。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3页。
④武汉市政协民盟界课题组: "政协界别在人民政协群众工作中的作用研究",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编:《人民政协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2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页。
(责任编辑:胡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