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
2015-03-28刘丽红袁浩男
刘丽红,袁浩男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青岛266109)
生态系统理论创始人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强调“人在情境中”。他认为,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同伴(朋辈群体)、教师以及学校生活管理环境等。在环境中,个人的问反映的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即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其生活环境中着手解决。也就是说,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理论是高校社会工作的切入点:把个人放在系统中,即人与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案主所在环境的支持和治疗作用,以增强案主的能力,以有效回归社会。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系统包括:个人、朋辈群体、家庭、学院以及教师(包括学院团委工作者)等。一旦学生遇到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该能够存在于各个系统,以消除在微观层面上对学生活动的消极影响和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校职能的阻碍因素。
一、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实践意义
高校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其主要服务内容是帮助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解决各种困惑。生态系统理论给高校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关注人们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这种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强调环境塑造学生的社会生态系统,介入点在于协调各个系统层面对高校学生的共同作用。在生态系统观点中,个人被看作是一个系统中的一分子,需要同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系统:朋辈群体、家庭和学校(学院以及教师)等。因此,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意义主要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助于促进高校社会工作系统的协调工作。目前,高校社会工作系统,包括个人、朋辈群体、家庭和学校(学院以及教师)仍然存在不完善或者系统功能失衡的问题。生态系统理论指导高校社会工作各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各系统权责分明,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围绕其周围环境多方面介入,针对具体问题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其二,有助于高校社会工作的科学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中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对日益增长的学生问题的积极回应。首先,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基本一致,都注重纠正学生问题,提高学生个人技能,学习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社会工作强调双向沟通与民主参与,更加注重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及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三,有助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化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专业,其服务范围还在逐渐拓展。各大高校在大陆地区由于尚未受到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孤立无援的情形。高校社会工作从生态系统视角解决学生问题,是对社会工作新领域的尝试与探索,学校与社会工作者的结合将促进高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地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服务与帮助。
二、高校社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准确掌握高校社会工作开展状况,课题组精心设计了《高校社会工作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发放覆盖学校18个学院,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350份,有效问卷331份。课题组还深入访谈部分学生,了解大学生对高校社会工作的看法与见解。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针对高校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措施,分析高校社会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对策。
(一)社会工作开展的资源相对短缺
其一,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不够完善。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高校社会工作开展要优于北方,在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都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室。其机构运转已成熟化,已与社会接轨,在校毕业生取得执业资格后在督导的指导下能独立从事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在北方地区,虽有部分学校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都设有社工实验室,资源相对完善,但基本模仿南方地区,创新性不大。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2010年,社会工作专业开始招生,直到2013年专业的社工协会和机构“一亩田”成立,开始承担相关的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室尚未建立。调查数据显示,83.7%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建立社会工作室。这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较高,而学校资源明显不够。学校的相关社工机构主要有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和沙盘实验室,面积相对较小,并且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主要是挂牌在心理健康中心,而真正的高校社会工作受心理健康的局限,较难发展。与大学生的需求相比,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明显不足。
其二,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比较缺乏。我国高校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西方较落后,专业社工的专业化水平、专业素质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大陆的南方院校如广西大学、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在校期间有充分的义工时间,每学期必须做满固定学时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因此,学生毕业一般可以在督导的协作下完成社会工作任务,专业化素质相对北方水平较高。在北方地区,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开设相对较晚,也没有引进专业的社工人员;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实习时间较少,不能够达到要求的专业水平,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其三,社会工作宣传不到位。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68.3%的学生有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工科和理科学院对此专业的了解度只有58%左右,农科类为72%左右,社科类为62%左右,人文类为82%左右。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设有社会工作专业,了解程度也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据了解,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已举办过两届社工节,参与者仅仅是所在学院学生,前期宣传效果范围较小,其它各学院参与度较低。
根据调查结果,在听说过高校社会工作的人群中,有20%的人不清楚社会工作的内容是什么,仅有47%的人能够清楚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可以看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开设并且学校采取措施以重视的的情况下,不同分类的院校对此了解程度不同,反映社会工作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在了解高校社会工作的基础上,有仍有11.5%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并且24.1%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太愿意接受社会工作的帮助,反映部分高校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开展存在抵触心理。
(二)社会工作忽视了朋辈群体中解决大学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大学生生活的系统包括个人、朋辈群体、学院、学校和家庭,每个系统在学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给存在困扰的学生提供支持,各个系统的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减少问题的出现。
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例如人际关系交往,多数学生愿意与朋辈群体交流,缓解心理压力,认为增强人际关系需要朋辈群体的参与,但在实际社会工作中,例如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咨询时一般只针对案主的主要情况进行分析,一对一的提供对策。很少会找到案主关系较好的朋友圈了解情况,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朋辈群体参与度低。高校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大量的与同伴、与他人交往接触的机会。再加上父母、祖辈的溺爱,使得一些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缺乏友好交往的礼仪、技能和策略,难以养成一些优良的品德行为习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工作与学工部(办)的工作关系不够明确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要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解决。在遇到问题时,希望谁来帮助的调查中,高达48.9%的同学选择家庭。其次,28.1%的同学学按照了学生工作者。这一数据表明:一方面,学工部(办)在解决学生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从家庭中获得帮助,反映出学工部(办)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生,对学生的服务不够。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学生部(办)的职能部分取代了社会工作者。比如,每月进行心理普查,由工作者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配合其工作,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等;假期主要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组织走访学生家庭活动,了解学生或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通过学生会主要部门,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例如雷锋精神学习活动月,丰富学生文娱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学生工作办公室基本大力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主要机构。
高校社会工作机构应该是权责明确,分工具体的,有专业的指导、管理机构。例如社会工作部,将主要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整合学校资源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包括通过提供助学岗位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就业指导等。而高校的学工部(办)在这方面分担责任较多,贫困生的认定、就业技能的培训等都是学工部(办)组织开展。而根据调查,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时,28.1%的高校学生也更倾向于想学生工作者寻求帮助,只有5.1%学生选择心理咨询或者团体辅导这样的社工性质机构。高校的学工部(办)工作的重要目的是对学生的管理,而社会工作机构的性质则是服务性的。例如,当学生出现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时,学工部(办)充当的主要角色是对学生进行处分,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矫正,这正是高校社会工作机构承担和服务的内容。
(四)社会工作与家庭的联系不够紧密
根据调查,在学生工作者、教师、学院、学校和家庭系统中,需要与家庭加强的联系占41.2%,不管是在高校社会工作还是高校日常管理,与家庭的联系都偏少。在关于需要加强的关系调查中,17.2%的同学选择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最需要加强,这是调查数据的最高值。调查数据充分说明,社会工作中需要更多地与大学生的家庭加强联系,在家庭的支持下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求助的对象便是家庭,调查数据以48.9%的选择率证明了家庭在高校社会工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五)社会工作与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
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增强实践性,提高实操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素质和发展决定高校社会工作开展状况,社会工作是在专业就是的指导下进行的助人自助、助人发展的服务活动。根据调查,有62.5%的学生希望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通过提意见等方式转变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实习方式。因此,当社会工作专业开展脱离专业教师指导,缺乏沟通,必然影响工作效力。
(六)社会工作一定程度上与学院管理脱节
目前,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依托学院管理,大都采用强制性管理手段,缺乏弹性。根据调查,61.3%的学生希望学院调整管理方式,尤其是在专业实习方面,70.1%的学生更希望学院做出明确有目的的实习方案,加强管理。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脱离学院管理,学生则会缺少自觉性,问题增多。在调查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学院没有主动引导学生求助社会工作机构,而是有问题找学工办;这种状况表明,心理咨询室、“一亩田”社工机构与学院关系的脱节。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发展高校社会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过程,解决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完善学校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和学生生活生态支持系统。
(一)完善高校社会工作运行机制
其一,完善并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机构。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资源主要是指除了校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之外,还有必要的物质资源,比如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心理沙盘室和社会工作站等,其主要职责是以在校学生及其家人为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包括所有与学生有关的问题:身心成长的适应问题、学校生活的适应问题、行为与情绪的困扰、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交友及恋爱等)问题。主要工作形式为个案辅导、小组及群体活动(团体辅导活动)、协调及组织校外社区资源。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以及“一亩田”社工协会和机构已经建立。针对大学生的学生问题,学校可以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完善社会工作机构设置,各部门责任分工明确,吸取各大高校经验教训,建立社会工作实验室,设立社工部,在学校内部进行试点工作。“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调查,逐步完善工作机制。
其二,引进并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在高校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需要引进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并不断壮大队伍,发挥其基本价值。高校社会工作的其基本对象是在校学生,为了学生问题的尽快解决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还需在教师、学校有关管理人员、家长、社区相应机构工作人员配合下开展具体服务。因此,上述人员不仅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有时也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学校社会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行为及情绪辅导、社会教育、资料收集及咨询、调解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
其三,宣传并扩大学校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依托学校或者学院专业优势,例如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举办社工节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首先在学校内部扩大号召力,通过发送传单、开展知识讲座、增加公开课等形式,宣传高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利用报纸媒体、微电影等宣传专业性以及必要性;最后,学习其它高校(尤其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开展的内容,吸取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本土高校社会工作。
在高校内部,应合理配置资源,社会工作资源或者与之相关的设备设施,不应只对相关专业或学院提供,相对的就是扩展高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只有名声打响了,自然会有学生寻求帮助。
(二)社会工作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朋辈关系
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高校社会工作需要从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和群体辅导(团体辅导)等,从学生的朋辈群体入手,考察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产生心理困惑的根源,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大学生产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的沟通,在与同学相处中,不同性格的学生会表现出相当的差异。
(三)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部门分工明确
通常而言,高校的学工机构是最累、最忙碌的部门之一,学工部(办)老师需要处理学生发生的各种问题,有时力不从心。实际上,高校社会工作可以和学生工作系统相互配合,进行地为学生服务。学校的学工机构主要以对学生的管理为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社会工作机构则以服务学生为主,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和各种问题。
(四)社会工作需要与学生家庭建立稳定的联系
家庭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支持系统,家庭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校社会工作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家庭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倾向。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家庭起着情感培育的重要作用。高校社会工作需要充分衡量家庭在解决学生问题中的作用,在信任学生和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从学生家庭中获得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五)社会工作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高校的专业教师大多和学生的联系较少。但是专业教师通过上课可以直接地面对学生,专业教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仍然较大。因此,高校在开展社会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咨询学生喜欢或不喜欢的专业教师,进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可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更好地进行教书育人。
(六)社会工作机构应与学院管理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高校不同的学院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向和目标,高校社会工作要想取得效果,需要加强与学院之间的合作。从学院的发展目标、培养思路等方面入手,了解学生在学院中的归属感。只有在正确把握不同学院的培养目标的情况下,高校社会工作才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和困惑,可以提出相应的引导和规划。
总之,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高校社会工作需要同大学生的朋辈群体、学工机构、学生家庭、专业教师和学院等协同合作,系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效地解决学生问题,培养身心健康、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专业人才。
[1]易纲,钟莹.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确实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6,(1).
[3]许俊杰.学校介入社会工作“三校生”群体的干预性研究[J].社会工作,2009,(2).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周绍宾等.农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4).
[6]谭铁军.农村社会工作: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特色定位[J].社会工作,2013,(8).
[7]赵晓霞,等.西部农林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8]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5).
[9]刘丽晶.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学生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以人际关系问题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10]曾雅丽,周志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J].高教探索,2011,(11).
[11]盛跃明,彭娟.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的新建构——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的考察[J].理论界,2005,(12).
[12]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13]王杨,陈树文.试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必要性[J].北京教育(德育),2009,(11).
[14]王杨,陈树文.试论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校工作中的介入[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1).
[15]张子中.高校社会工作的定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6]章羽.学校社会工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架构[J].探索与争鸣,2011,(12).
[17]王雪莲.社会工作专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效应及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3,(8).
[18]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和谐教育的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9]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4,(11).
[20]刘振江,等.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