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陶渊明诗文寂寞原因
2015-03-28杨兴龙
杨兴龙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唐前陶渊明诗文寂寞原因
杨兴龙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史学院,甘肃 成县742500)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杰出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唐前较为寂寞,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诗文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不合于时,有悖于南朝的美学风尚,陶渊明的特殊经历也使他的诗文少有知音,名微誉寡也是其诗文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寂寞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杰出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唐前较为寂寞,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宋书·谢灵运传论》详论魏晋文学发展,没有论及陶渊明。《南齐书·文学传记》评述自古以来的五言诗人,不提陶诗。刘勰《文心雕龙》论述的诗人颇广,竟然对陶渊明不置一词(《隐秀》篇有一句提到陶诗,但属伪文)。《文选》录陶诗八首和《归去来兮辞》,诗文数量虽多,但总数仍少于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钟荣《诗品》列陶诗于中品。《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名士的言谈轶事的书,涉及人物达五六百名,唯独没有陶渊明。《宋书》《南史》《晋书》均将陶渊明列入《隐逸传》。以上这些正反映了唐前大多数文人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评价。可见,唐前仅将陶渊明看做隐士,把他置于文士之外,他的诗文当然就少有知音,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本文试作以探析。
一、思想内容不合于时
陶渊明今存诗文辞赋120余篇,多为归隐后作。他的诗文表现了对平等社会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憎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慨和苦无知己的寂寞。其中有些思想内容不合于时:
1.不满现实,抒悲愤之情怀
东晋立国后,由于政治措施得当,南北士族矛盾缓和,暂时取得偏安江左的局面。可是,门阀政治下皇权旁落,政权被王、庾、桓、谢世家大族操控,晋帝反成附庸。政局较西晋而言稍微稳定,但内部仍然纷争不断,到后期愈演愈烈。陶渊明亲历了两次篡夺,目击了禅代。“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像他那样的穷病书生,处境跟魏末的嵇康基本相同,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只能通过诗文一吐胸中的郁闷。田园诗《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恨自己生不逢时。《桃花源记》构想了一个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尤其是刘裕篡位后,陶渊明出于对新朝的不满,思想中流露出悲愤的情绪,诗中有“饥食首阳薇”(《拟古九首》其八)、“忽值山河改”(《拟古九首》其九),“天人革命,绝景穷居。采薇高歌,慨想黄虞”(《读史述·夷齐》),“矧伊代谢,触物皆非。哀哀箕子,云胡能夷!狡童之歌,凄矣其悲”(《读史述·箕子》)等诗句,表达易代之际深深地感触和内心激荡的情绪。零陵王被杀,写《述酒》诗哀悼,表达了陶渊明极大的义愤。
2.消极抵抗,发思古之幽情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此言一点不差,陶渊明常借酒浇愁,避祸。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痛苦,忘却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拨置切莫念,一觞聊可挥”(《还旧居》)、“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责子》)。陶渊明还通过咏菊体现其高洁的人格和超脱尘世的情趣,借以同污浊的现实划清界限。
《宋书·陶潜传》说“(潜)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梁启超、徐公持等先生对此持否定态度。徐公持先生认为陶渊明“学仕”期间,曾进入当时不同的政治实力人物幕中,“对于政治派别问题感受,似乎并不强烈”。“对于具体政治是非,实不甚重视”,因其“非特定政治集团中人,与当时诸政治派别人物并无任何利益关系,即与东晋皇室亦无牵连可言。”[1]但陶渊明毕竟是“晋世宰辅”之后,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表面上抱朴守静,避世独善,但作为一个文人,气节还是有的,这点从他的诗文中所涉及的“遗烈”就可以知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他笔下的遗烈无非有两种人,一种是固穷守节的隐士,如荷蓧丈人、长沮桀溺、张长公、薛孟尝、袁安之类;一种是亡国大夫积极或消极地抵抗新朝,替故主报仇的,如伯夷、叔齐、荆轲、韩非、张良之类。他无力推翻已成之局,所以,他一方面消极地不合作,一方面寄怀荆轲、张良等“遗烈”。
陶诗还以涵咏古人古事的方式来抒发思古之幽情,如:“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薄》其一)“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岁暮和张常侍》)“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饮酒二十首》其二十)“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等,当胸中的块垒在现实中无法消释时,往往从古人那里求得平衡。对古往社会的向往、赞美,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陶渊明笔下的“羲农”之世、“三季”“黄虞”时代,真风尚存,风俗淳朴平和,但已离他远去了。
以上思想内容,对于新朝而言都是比较敏感的因素,即使新朝统治者心胸非常开阔也难以容忍。就新朝仕宦而言,这些内容都是他们唯恐避免不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祸及全家甚至宗族,他们当然不会去拿自己脑袋开玩笑。
二、艺术风格不合于时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经历了重风骨、重情、重技巧的变化过程。就诗歌而言,西晋诗歌繁缛,东晋枯淡,南朝重声色。
陶诗风格,一般公认为平淡。这种诗风,与当时盛行的玄言诗有关。“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文心雕龙·时序》)玄言诗以谈玄说理为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质木无文。自西晋末年产生以来,经东晋由鼎盛逐渐走向衰落,但到南朝仍“微波尚传”。陶渊明的平淡诗风正是玄言诗风影响下的产物,其风格与南朝流行的华靡绮丽文风相距甚远。对此,时人已注意到。
颜延之是陶渊明生前好友,在陶亡后为其作诔文,主要称赞陶渊明清高的人格,于其文章,评价并不高,只曰“文取指达”,可见,颜延之对陶诗并不十分认同。钟荣是陶诗价值的最早发现者,在《诗品》说“其源出於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风华清靡”。钟荣品评诗歌主要持两个标准:风力和丹采。陶诗因受玄言诗的影响既乏风力又少丹采,故被列入下品。南朝最推崇陶渊明的文章是萧氏兄弟,昭明为之标章遗集,作序赞美“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简文“爱渊明文,常置几案,动静辄讽”(《颜氏家训·文章》)。评价颇高,却又暴露出以“辞采”为标准来衡量陶诗。说明萧氏兄弟自身文学取向,与陶渊明又颇暌隔,钱钟书指出:“顾二人诗文,都沿时体,无丝毫胎息渊明处”。[2]可见,萧氏兄弟虽推崇陶渊明,但自己所写诗文却丝毫不受其影响,仍是沿袭“时体”。北齐阳休之也很欣赏陶渊明的文章,言其“往往有奇绝异语”,而在所撰《陶集序录》中又说“辞采未优”。说明陶渊明诗文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在于辞采欠佳。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文学创作“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作家们致力于创新求变,在文学领域内争得一席之地。诗歌领域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齐梁时期,四声的发现和运用到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永明体”,梁陈浮靡艳丽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形式上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相继更替发展。诗、文、赋等均倾向于骈化。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并不在“江左”诗歌发展的主流之内,自然少有知音。
三、与南朝的美学风尚相悖
陶诗在唐前影响不大与当时社会文人审美情趣也有关系。西晋文坛尚丽,盛行“繁缛”的诗文风气。东晋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3]“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玄言诗在词采方面质木无文,与西晋的尚丽文风相比,有尚质的倾向。南朝文人结束了玄言诗,继承了太康清绮的文风,使文学重新获得生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隋书·文学传叙》)但南朝却又崇尚声色,以富艳繁密为贵,走上追求艺术形式的道路,又倾向于尚丽。“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文心雕龙·明诗》)。对于描写对象,要求极貌写物,必须穷力追新。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作品刻意雕琢,注重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技巧。以致“缉事比类,非对不发,或全借古语,以申今情。”(《南齐书·文学传论》)陶渊明诗文沿袭了魏晋古朴的文风,同时又受玄风的影响,在语言上显得质朴,诗风恬淡自然,这与南朝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密丽文风有一定距离。其实,颜延之“文取指达”的话里已包含了这层意思。钟嵘所说“世叹其质直”、被目为“田家语”,陶诗不为沈约、刘勰所重,主要原因也在此。因风气所染,文人的审美趣味也形成单一化,也是陶渊明诗文寂寞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陶渊明诗文晦于唐前,显于宋后,其显晦与中国诗歌形式美学消长及审美变化有关。唐前崇隐逸,宋后重忠贞。每个时代的文风、审美标准各不相同。而且文风、审美标准往往跟帝王的喜好相关,“于时武帝每所临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之善者,赐以金帛。是以缙绅之士,咸知自励。”(《南史·文学传》)“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品评者所站立场、目的、角度不尽相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作为批评者,可以说,他们也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的,所以后人也不能对其过于苛责。
四、特殊的生活经历
东晋并无真正的隐士,士大夫多是利禄之徒,他们普遍放达虚诞、骛求名利,几乎没有节义可言。“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干宝《晋纪总论》),时称“浔阳三隐”之一的周续之被刺史请出来讲《礼》校经时,受到陶渊明的嘲笑。而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序》中也说“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南朝更是这样,政权更替频繁,皇室斗争愈演愈烈,根本谈不上忠孝节义。陶渊明的隐,与时人的隐大不相同,那些了解陶渊明为人的文士,看了陶渊明的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时感到脸红,所以他们大多很少甚至不去谈及陶渊明,更不用说推崇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了。即使一些文人虽是节义之士,他们也有模拟陶诗的意向,但因他们没有陶渊明那样的生活经历,也就不会有陶渊明那样的生活体验,自然写不出陶渊明那样的诗歌。陶渊明耳闻甚至目睹了乱世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门阀世族的头面人物,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等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了刑场,“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华亭鹤唳不可复闻”(陆机)等痛苦悲哀的传闻故事,使他逐渐、淡化了少壮时的“猛志”,抽身远祸。“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拟古九首》其四)最终选择了蔑视功名利禄,决心固穷济志,归耕颐养天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没有陶渊明那样的身份、地位、境况、遭遇,没有陶渊明那样的心胸、气质和文采,同样也写不出陶渊明那样的诗文。这点可从历代学习陶诗者那里得到印证。范泰与鲍照所拟陶诗远未达到陶诗的艺术境界,清代沈德潜《说诗碎语》卷上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而得其性之所近。”苏轼最推崇陶渊明,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的确有许多类似,有和陶诗109首,但他“爱逞巧智,缺乏洗炼。”无法跟陶诗的“和谐静穆”相比。[4]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综上所述,唐前陶渊明诗文寂寞是因多种因素所致。陶渊明诗文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不合于时、有悖于南朝美学风尚是主要因素,陶渊明的特殊经历也使他少有知音。此外,陶渊明身世没落,僻处农村,知名度远不及谢灵运、颜延之,名微誉寡也是其诗文被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唐前文人多重视其隐逸风度,对于其诗文则很少认同。
[参考文献]
[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新潮
声明
我刊2015年第8期:《翻译语境作用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系基金项目成果,基金项目漏写,现补充如下:[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740029;2014年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_YJS_2014026;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C1213061。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
2015年9月20日
[收稿日期]2015-01-02
[作者简介]杨兴龙(1975-),男,甘肃西和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09—0072—04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09.016
The Causes of Loneliness in Tao Yuanming’s Poems at Pre-Tang Period
YANG Xing-long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Chengxian 742500,China )
Abstract:Tao Yuan-ming is a ancient Chinese great writer. The fact that his poems have the flavor of loneliness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cademic attention. The main reason is his poems,including thought content and artistic style,are different from the aesthetic style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His unique experiences made him have less friends in the literature circle. Another reason is that he did not have enough fame.
Key words:Tao Yuanming;poems and articles;lonel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