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论析

2015-03-28闫顺利赵雅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辩证法黑格尔哲学

闫顺利,赵雅薇

(燕山大学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 6600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的历史渊源

纵观西方哲学史,形而上学实体思维与过程思维是两种相互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实体思维将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性实体和概念性实体两种形式,它使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相分离,造成感性世界与超验世界、普遍性与特殊性、存在与思维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引发了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峙。实体思维在解释世界上存在着难以自洽的理论困境,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过程思维作为实体思维的反冲以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把过程解释为世界的终极根源。反观西方哲学史更能清晰地省察过程思想的传承脉络。

1.古希腊哲学时期的过程思想。古希腊哲学以“世界是什么”为基本命题,探讨自然的最终根源,泰勒斯把“水”看作世界基质,之后许多哲学家也将自然中存在的物质形态规定为世界本原。把“水”等物质形态归结为本原不能回答“水”从何而来,导致解释上的无穷后退,且多种本原设定解释不了各本原之间的生成关系。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过程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流变说”上,“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某个神也不是某个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存在着,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1](P21)一方面,火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因火而在;另一方面,火之所以为火因变而成,“火”只是“变”的征象,“变”才是“火”的内在本质。“无物常驻,一切皆流”是赫拉克利特哲学过程世界观的核心,“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存在不存在”等都是过程思想的有力表达。恩格斯指出,“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失。”[2](P60)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表达了世界生成,人类繁衍、变化的过程思想,造物者把包含存在、异、同的整体按长度一分为二,分别取其中点连接,使其形如十字,并使它们各自弯曲,两头相接成圆形,再在相接处两圆交叉,随后使之做原处连续运动,外圈是同的运动,内圈是异的运动,运动产生了有智慧的生命,产生了体现生命变化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概念,生命在时间中流转变化,从宇宙的产生到人的创造都是一个过程,过程承载着时空变换。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认识事物必须了解该事物成为自身的原因,对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事物生成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连接四个原因的线索是运动,运动决定着实物的生成,运动与“四因”的联系构成了事物成为该事物的过程。

2.欧洲启蒙时期的过程思想。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研究的对象由超验领域转向了现实世界,关注人和人的理性思维。自然科学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开始为自然界“祛魅”,认识到世界发展的过程性,世界万物都是联系的,都有生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库萨的尼古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运动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哲学家,他从认识过程的相对性原理出发,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趋近的过程,人类现有的认识成果只是对“绝对实在”的一种近似认识。[3]受尼古拉思想的影响哥白尼和布鲁诺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即“日心说”,认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都在围绕着太阳做循环运动,“普遍理智”决定了各个有限世界生灭轮回。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达·芬奇看来,感觉经验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他说:“我们的全部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凡是不通过感觉而来的思想都是空洞的,都不产生任何真理,而只不过是一些虚构”。[4]他认为,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醉心于没有科学的实践,就好像一个舵手踏上没有舵或者没有罗盘的船一样,他根本没有把握航行到什么地方去”。[4]只有通过感觉经验获得认识,总结出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指导实践,达到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维科依据思想和语言的原则,提出了一种永恒的循环历史观,把历史分为三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在维科看来,三个时代是依次出现的,人类社会和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社会发展到顶峰时就会毁灭,新一轮的历史过程就会形成。每一次的历史轮回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缓慢前进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循环过程。

狄德罗认为,自然是一个永恒流动的统一的系统或整体,其中存在着时间、空间和物质,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在自然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完全的重复,生灭不已,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进化。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提出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四个开明时代:希腊时代的艺术和科学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丁时代的罗马文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问、科学和美术重新出现;路易十四时代。[5](P7)伏尔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回顾历史,人类历史终究是发展的、动态的,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在历史中探求人类文明进步的途径。卢梭则明确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产生于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论证了社会历史的过程性,历史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圣西门认为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万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他把社会历史的变化比作为数学上的“级数”,以此肯定人类的发展是逐级向前发展的,“级数的前项是过去,末项是未来”,[6](P90)并提出社会发展五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实业,社会将要经过有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3.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过程思想。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自然界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提出了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第一个缺口。恩格斯指出,“康德关于目前所有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动摇了。”[2](P96)恩格斯还指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7](P60)康德对自然界生成的理解是过程性的。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在他看来肯定一个不可被认识的“自在之物”的存在在理论上行不通,由于人无法确定“自在之物”是否存在,这只能给人的认识带来麻烦。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应该是从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必然性以严格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费希特坚持应该抛弃“物自体”,以一种绝对自我概念取而代之,“注意你自己,把你的目光从你周围收回来,回到你的内心,这是哲学对它的学徒所做的第一个要求。哲学所要谈的不是在你外面的东西,而只是你自己”。[8](P185)绝对自我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这种自我意识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由此,费希特提出了他哲学的三个命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三个命题在逻辑关系上构成了解决“自我”与“非我”矛盾的过程,深蕴辩证法。

谢林提出绝对同一哲学,试图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以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这使辩证法思想得到更进一步发展。谢林认为,自然界是两种对立的自然力量不断斗争发展的过程,低级阶段是高级阶段的基础,高级阶段是低级阶段发展的结果,自然界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谢林运用矛盾的观点解释事物的更替说明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承认康德范畴排列的合理性,“如果我们考虑一下康德的范畴表,我们就会发现每类范畴的前两个范畴总是彼此对立的,而第三个范畴是两个范畴的结合或统一”。[8](P201)

黑格尔考察了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特别是以康德范畴论的“三一式”和费希特哲学的“正反合”方式建立起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其一,系统地描述了世界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性。世界之变源于绝对精神,自我推动、自我发展是绝对精神的根本原则,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系统描述了精神的发生学,触及到了劳动才是人类精神的源泉。其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体现了绝对精神由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的发展,自然、历史及其人的精神发展过程受制于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类精神作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就在于自觉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的目的是求得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亦即思维与现实的和解。黑格尔系统地阐明了矛盾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形式和方向,从而达到了对过程辩证法思想的系统化。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思想

黑格尔哲学过程思想虽有巨大价值但同时存在漏洞,其根本点在于从设定的绝对精神出发说明世界,未能超出柏拉图哲学范式的窠臼,它说明不了绝对精神何以逻辑地必然地产生出感性世界,于是只能牵强附会地从逻辑哲学过渡到自然哲学。一方面,黑格尔强调世界是过程,而“变”是过程的原则,这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如他认为生已经到来就埋藏了死亡的种子,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相互贯穿、相互转化;另一方面,黑格尔却宣布普鲁士国家制度是最完美的制度的体现,同时“三一式”的强制体系已经和过程辩证法的实质相冲突,正如恩格斯指出,思想为了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最后活生生的过程辩证法思想被过分茂密的形而上学保守性所闷死,这对于黑格尔哲学体系而言无疑是一次流产。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黑格尔的过程辩证法思想,使之奠基在唯物主义和实践之上。唯物辩证法坚持认识的客观性或经验性,认为辩证法只是对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而唯心辩证法则坚持认识或思维形式的主观性与超验性,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具有超验性与思辨性特征的哲学认识方法或思维方法。黑格尔辩证法描述了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舍弃一切思想的具体内容,把人的思维抽象上升为超越个人思维的绝对精神。马克思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颠倒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所以是颠倒的,是因为辩证法在黑格尔看来应当是‘思想的自我发展’,因而事物的辩证法只是它的反光。而实际上,我们头脑中的辩证法只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进行的并服从于辩证形式的现实发展的反映。”[9](P714)马克思在《资本论》跋中写道:“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辩证法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它称之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10](P101)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作为新哲学的基本观点,指出“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各种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P61)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2](P78)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都充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过程思想。列宁的《哲学笔记》、毛泽东的《实践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失。”[12](P22)世界是一个由普遍联系的事物构成的永恒变化的过程,过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的实质是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以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视角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方面,黑格尔系统地描述了世界发生发展的过程性,承认过程作为分析世界的本体地位;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黑格尔的过程思想方法分析社会和人,实现了从自然哲学向社会学、人学的转向,把思辨辩证法转变为实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都充分体现了过程思想。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承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双方因对立而存在,同时将矛盾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才能解决冲突,促进事物的发展,这体现了矛盾解决的过程性;其次,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形态。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事物的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再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内在的否定力量推动现存事物转化为自身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否定,进而再由否定达到新的肯定,转化为超越自身的新肯定,显现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其表现形态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过程。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贯穿着过程思想。马克思揭示了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列宁提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3](P181)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14](P818)这表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人们认识过程的规律。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所蕴含的过程思想。实践的两层含义:一是,实践主体在使用工具作用于客体之前,主体对于如何使用工具、达成怎样的目标进行运思;二是,在一个思维活动完成后,将思维方案真正地付诸实际行动达成现实结果即实践过程。实践是主体运用工具改造客体的活动过程,主体意志通过主观能动性和对工具的应用完成对客体的改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活动即表现为实践活动的过程性。实践过程论把人、人类社会、自然界视为自我发展的过程,人、自然、社会都处于生成性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着否定性的自我统一,通过创造而实现进化,又通过对象性存在关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互动生成,将人类社会不再看作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过程思想旨在表明万事万物不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存在,而是一切都作为过程而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作为哲学解释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克服了传统实体思维解释世界的缺陷。实体思维将世界本原确定为无法解释的物质或精神,过程思想克服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打破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壁垒,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变化着的有机整体。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在强化在对历史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把个体与社会结合起来,把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把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以实践过程为基础通过个人、社会、自然的互动不断推动三者向前发展,以便更好地解释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启示我们以关系思维审视当下生活。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以联系的观念看待问题。从纵向看,前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我们的头脑,同时我们不能主观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就构成了社会发展存续之源和我们由以确立道德、伦理的基础;从横向看,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和危机此起彼伏,经济低迷、生态危机、人口爆炸、民族宗教冲突、恐怖势力等都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由于价值观不同,他们的联系中难以避免冲突和矛盾。主体间性哲学观认为主体总是交互的,关注主体间的和谐关系,达成主体间的协商对话。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崇尚“和而不同”理念,面对冲突本身首先应该具备一种创新进取与面向未来的观念、态度,求同存异以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启示我们关注时代发展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仍是各国的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揭示事物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人类生活亦即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巨大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同时社会发展也出现了公平正义缺失、道德沦丧、价值混乱等问题。由此,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GDP;一是把社会的科学发展纳入顶层设计,大力治理腐败问题,施惠民生,使改革与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汪胤.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对近代科学起源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程之范.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与哲学[J].哲学研究,1980,(12).

[5]伏尔泰.吴模信.路易十四时代[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6]王燕生,徐仲年,徐基恩,等.圣西门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欧洲哲学通史(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辩证法黑格尔哲学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