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一个思考

2015-03-28余建军赵利肖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实践性恩格斯开放性

余建军,赵利肖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一个思考

余建军,赵利肖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以实践观为其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其实践性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发展皆体现了其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解放思想则是基于实践、直接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理论,就在于它以实践为理论立足点。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实践为最初根据和最后旨归,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自始至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特性决定了它可以而且必然要求其理论观点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与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观才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这也就决定了其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品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实践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本文于此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发展和解放思想这三个向度来论述这一问题。

一、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向度讲解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首先便表现在它的生成上。因此,我们首先应从它的生成来向学生讲解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基于实践的,它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又开辟了新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取得相当大的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其他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便由此而生成了。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孕育了新的矛盾与危机。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西欧国家萌芽,16世纪以后则开始在欧洲迅速发展并将世界带入了资本主义时代。此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至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过渡,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及经济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矛盾。自工业革命后,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次爆发经济危机,而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社会现代化和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引发和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切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和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不仅使无产阶级迅速强大,而且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机器大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反而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拼命地压榨工人的血汗,而残酷的压榨必然引起工人们的反抗。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也日益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便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与压迫的结果。这三大工人运动表现了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提高,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然而,由于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它们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提炼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可以发现,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了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并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活动。19世纪60年代中期,他们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恩格斯晚年则创立和领导了第二国际,指引和促进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这一主体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也是离不开实践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吸纳和扬弃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结果。众所周知,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不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远不止如此,它充分吸纳了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有价值的东西。这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6-297页。

质言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实践,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无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理论品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其开放性密切相关。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排斥其他思想文化,那么它就不可能去主动吸纳“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如果那样,马克思主义实则也就不可能生成。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不仅得益于其实践性理论品格,也得益于其开放性这一理论品格。

二、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向度讲解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页。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说,不能仅仅以他们说过什么话和没有说过什么话来判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从19世纪末到现在,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及其具体情形和进程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不可能预料的,而且他们也没有试图去预料。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并生命力强大,就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以开放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其他理论的优点,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使自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各种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我们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从19世纪至今,在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探索下,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首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最发达的一个或者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率先爆发,然后才能逐步实现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但到了列宁时期,一方面,社会现实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更高级的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随之与时俱进,适应了新时期的社会实际情况。根据当时现实,列宁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很可能会在落后的俄国、中国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的国家率先爆发并取得成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在实践上对列宁的这一论断予以了证明。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反对中国特殊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适用于中国的理论;另一方面又反对教条主义即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生搬硬套于中国的理论。由于克服了这两方面的错误倾向,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做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的硕果。它成功指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经过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才找到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也是一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56年后的20年内虽然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不考虑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而是直接照抄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和失败,中国人民因此而陷入艰难贫困的境地。因此,这一实践表明,和革命一样,搬抄别国的经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行不通的,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同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各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思想观念,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号角。可以预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能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国的实践活动当中,取得了富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可以这么说,如果马克思主义不是开放的,它不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理论,那么它就不可能被运用于各个国家的实践并结出硕果。因此,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使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三、注重从解放思想向度讲解

我们知道,解放思想是伴随着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一种启蒙思潮。那么,它是怎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的呢?这一问题可以如此来回答:解放思想是基于实践而不能脱离实践的解放思想,而只有具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才可能做到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直接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它也是我们向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以某个思想家所构想的思想或原则为根据的,它的所有原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是具体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抽象与概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以实际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决不可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定革命策略,必须解放思想,做到从实际出发。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方法而不是教条;它为人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具体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一般理论前提,它是行动的指南。比如,恩格斯便说:“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成绩,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这样做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很大的帮助,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但是,许许多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被变成套语)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1-692页。恩格斯于此反对将马克思和他创立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当作标签到处乱贴,反对将它作为“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他强调,他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这种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和毛泽东都多次强调过。列宁和毛泽东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结合各自国家的具体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的阶段和历史高度。

从根本上而言,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8页。在邓小平看来,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前提。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想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③同②,第346页。可以发现,邓小平是基于实际或实践来阐述解放思想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解放思想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实际或实践。胡锦涛也说:“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④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28页。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在阐述解放思想时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不脱离实践的理论,而要做到使马克思主义不脱离实践,就必须解放思想,基于实践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是一种基于实践的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认识和审视它,基于不断变化的新的实践,解放思想,更新它和发展它,并用以指导实践,使之永远是一种开放的理论,时变时新的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发展和解放思想这三个向度,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未来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是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测的。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坚持立足于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焕发生机,结出新的硕果。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Focus on explaining the unification of practicality and openness of Marxism

YU Jianjun,ZHAO Lixiao

Marxism bases on practice andthe view of practice practice is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view.The openness of Marxism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its practicality.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both reflect the unification of its practicality and openness.Emancipating the mind bases on practice and directly reflects the openness of Marxism,and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uniting between practice and openness.

Marxism;practicality;openness

G411

A

1009-9530(2015)06-0127-04

2015-03-24

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资助(J10113190097)

余建军(1979-),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哲学博士,从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赵利肖(1993-),女,安徽大学法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实践性恩格斯开放性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寻求开放性道路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