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安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

2015-03-28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村落安徽传统

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城镇化进程中安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

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留的重要空间。安徽仍存留有大量传统村落,这些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要么加剧流失和消亡,要么出现过度商业化消费利用现象,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传统村落因具备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多方面保护价值,研究意义巨大。因此,进一步明确安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属性,充分尊重村民的现实需求,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尊重村落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才是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精神家园,进行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可行路径。

传统村落文化;城镇化;生态保护

城镇化是建设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随着“农民上楼”、“资本下乡”①周飞舟,王绍琛:《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步伐的逐步加快,传统村落文化消亡的危险在日益增加,许多存留于村落空间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其文化生态环境,也随着推土机、挖掘机的隆隆轰鸣而遭受不可修复的破坏。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以及拆旧建新运动,给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有关村落文化的生态保护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②这些学者主要有俞孔坚、陈志华、冯骥才、潘鲁生、胡彬彬等。

一、安徽传统村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位于祖国的中部,历史悠久,地貌特征丰富,人文资源分布广泛、数量巨大、门类众多、自然环境多样,处于中国南北文化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强大人文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安徽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保留着很多传统的耕地和良田,田野风光优美,留存有少量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村落。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综合开发利用土地的同时,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如何利用生态理论对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已经成为当下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安徽的地貌形态多样。因剧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淮阳古陆地质和江南古陆两大地质板块。在两大板块的冲撞挤压作用下,安徽出现众多山川,皖南有号称“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还有皖西独特南北走向的大别山,成为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池州佛教名山九华山,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宣城敬亭山、滁州琅琊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等,留下了很多温暖的人文记忆。境内多山的地理环境,为安徽传统村落依山而建提供了安宁祥和的人居环境。

安徽的水资源丰富,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中国东部水系,其中有横贯安徽中南部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的长江,还有横贯安徽北部430公里的淮河。此外,巢湖、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和隋唐通济渠等也在发挥着作用。丰富的水资源,众多发达的水系,为安徽较早迈入文明辉煌时代提供了生存便利。逐水而居,成为安徽传统村落比较明显的地理特征。

安徽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地处北纬30°线上下,处在暖温带向亚热带之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安徽的文化资源从史前文明算起历史上就未曾中断过。从距今240万年前的安徽人字洞古人类遗址考古发现,到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鲜红的土地大包干手印,令人印象深刻。内容丰富的安徽传统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特质。在地理上看,皖北地区地势平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生凋敝,文化发展总体上相对粗放,保存的传统村落相对较少。江淮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过渡性的特征,地势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山地、丘陵、平原错落有致,丰富的地理单元中孕育了《道德经》《庄子》《管子》《淮南子》等重要典籍,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管仲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等重要学术流派,留下了星星点点的传统村落。长江以南则为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以徽文化为代表,衍生出众多文化资源,形成了新安理学、桐城文派、皖派朴学等著名学术流派,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和特色,如五河民歌、岳西高腔、青阳腔,安徽花鼓灯、华佗五禽戏,民间戏曲黄梅戏、推剧等。此外,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芜湖铁画、淮南豆腐、潜山桑皮纸以及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影响巨大,皖西和皖南传统村落分布较多,且多集中连片。浓厚的思想学术氛围、精湛的艺术表演、多彩的民俗文化、古老的传统技艺,使安徽的传统村落逐步演化成为皖北传统村落文化群、皖中传统村落文化群、皖南传统村落文化群三种类型。目前,安徽传统村落保存比较完好的,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

自国家2012年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据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安徽省现有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村落200多个、古民居8000多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2处,国保单位60多处,省保单位26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0多处。111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保省保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24个,名列全国第4。现有省级认定的传统村落228个。①冯珉,郭佑芹:《安徽省96个传统村落获中央财政支持总数量列全国第一》,http://ah.anhuinews.com/ system/2015/07/21/006881888.shtml.安徽的传统村落,特别是皖南传统村落,保留了大量代表汉族儒家文化的宗法制度遗存,皖南古民居制作精致,雕刻精美,粉墙黛瓦马头墙,独特的徽派建筑,为世人所瞩目,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安徽美丽乡村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二、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归因

中国著名社会学学者李银河曾撰文指出:“在我看来,村落才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不会像宗族那样,由于‘打击’而消退,只有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才能最终动摇它的根基……因此可以说,村落文化才是目前中国农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②李银河:《论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9-70页。由此可见,村落文化是任何一个关心三农问题、心怀黎民百姓学者们所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村落文化实际上不仅包含着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涵盖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社会环境。传统村落文化中蕴藏着民间传说、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民规、生产方式、民间信仰、民俗艺术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尽管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传统村落文化认定办法,开展了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制订了村落文化保护条例。但在工业文明强大的惯性力量支配下,在经济利益和政绩形象工程的巨大诱惑下,传统村落文化依然面临着崩溃、湮没甚至消亡等不可避免的结局。这种情形安徽的传统村落也不例外。

(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困难,文化生态频临危机

一是传统村落自然老化现象严重。很多传统村落大都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荒芜破败严重,绝大多数传统村落生态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经费短缺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生态自然性毁损,很多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濒临消亡。即便是中央财政开始贴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但对于村落文化生态的维护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财政投入不足、社会资本介入乏力,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了很多传统村落无法得到及时维修保护,只能在风雨中任其自生自灭。三是农村规划无序性和执行政策不严肃导致拆旧建新的“自主性破坏”。虽然现在注重强化规划管理,但因城乡统筹发展、整合土地资源等等原因,一些传统村落依然出现大规模的“撤、迁、并”活动,传统村落人为性破坏加剧。四是开发性破坏比较严重。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随意开发搞旅游,使一些具有人文价值的传统村落,因保护不力而遭到旅游式损毁。

(二)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流失、消亡加剧,村落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传统村落最大的价值是体现在建筑、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可现在很多农村乡镇大规模的旧村改造、进行村落区域整合,片面追求城镇化率,导致民间文化传承的空间日益衰竭。遍地开花的土地整理运动,把丘陵、山坡、梯田推平,把一些草地植被夷平,把河湖池塘填平,把溪水河流改道取直,给乡村地形地貌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落后产能的高污染加工制造业以及土地寻租式的规模种植养殖业圈场占地,严重破坏传统村落的自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原有乡村景观。很多传统民居因农民入城务工而颓废倾倒,农民自身对传统村落环境出现了负面认同,村民的大量出走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流失已使村落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

(三)传统村落文化生态被过度商业化利用,生态修复困难加剧

对于传统村落的利用往往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传统村落文化特色不鲜明的,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急功近利政绩观的影响,往往予以拆建,大搞地产投资与开发。事实上就有一些村落因为资本下乡被强势征地拆除而消失,安徽每年消失的村落数以百计。另一种情况是传统村落文化还有点特色的,往往会被一些经济利益主体出于追求经济价值的目的,疯狂“造古”,“拆真建假”,使得传统村落原真性文化特征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还有一种情况,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的,人们就会把它作为摇钱树,进行过度开发,把村落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圈起来坐地收钱,眼中唯有经济利益,很难再顾及文化生态。

应该看到,安徽对传统村落十分重视,并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对待传统村落消失这一问题,我们更应该客观公允地去看待。在全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生态转型的同时,传统村落自身也在面临着转型。一些农耕时代的遗留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逐出历史舞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我们无法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和人民大众的抉择。但必须看到的是,随着新一代农民对农村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认同的缺失,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传统村落新一代农民的命运选择。加之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都市文化的吸引、大众媒体的渲染、务工农民的自身价值追求,都成为安徽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同样,由于村落文化的传统守成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炫耀吸引之间的矛盾,村落文化生态的保护主体缺失和利益个体化局部化之间的矛盾,村落文化的自在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导向之间的矛盾等,都给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三、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路径选择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1955年在其著作《文化变化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中提出的,用以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汲取多学科理论,开始为更多的研究者重视,逐渐成为一门新学科。①杨文安:《斯图尔德与文化生态学》,《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92-96页。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文化生态系统是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因素构成的完整体系。因此,我们要把对安徽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升到“文化生态保护”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综合保护,尊重农民主体的选择,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尊重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尊重文化多样性特征,促进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科学转化与利用,以确保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良性有续发展,这是保护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的可行路径。

(一)充分尊重村民的现实需求,是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所在

必须看到,当前传统村落衰颓的主要原因,归根结缔还是人的因素。急遽变化的当代安徽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日常行为,正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交通、信息、联系的便利,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促使当代农民迫切希望改善生活环境。农民之所以离家外出务工,导致人去楼空村落空心化,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改变自身落后贫困的现状,为的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要让广大农民返乡工作,就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做好村落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同时在生产变革、民主参与、文化供给、城乡融合、精神共同体上获得村民的认同,重视村民改善生活的现实需求,吸引青年人回归村落,村落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才有可能。①李睿:《社区发展中的文化认同:价值、嬗变与重塑》,徐勇:《中国农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32-57页。

(二)充分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是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前提

自古以来,中国民居的营造就特别重视生态环境,无论是村落的整体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内部营造,都高度尊重村落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和自然规律,无不体现着崇尚自然、珍惜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科学理念,珍惜土地、重视山水、保护林木、巧用自然资源。中国的传统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或依山傍水,或枕山环水,或背山面水,均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安徽的传统村落,其所处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虽千差万别,但其营造应充分遵从自然属性与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违背群众意愿,不违背当地实际,将农村的山水、耕地、植被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起来考虑,切忌按照一个政策,一个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时间进度,搞一刀切,不能盲目冲动地去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实质,就是要按照生态系统要求,用一种生态思维和生态内涵去认识山水田林湖村在村落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功能,及其生态过程、运行机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得人的行为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更好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安徽的传统村落成为人与自然充分和谐的理想生存环境。②俞孔坚:《遵循自然过程的河流防洪规划——以浙江台州永宁江为例》,《城市环境设计》2008年第4期。

(三)尊重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营造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社会环境

据问卷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民的私性文化资源正在丰富,私性文化活动正在逐渐增多,与之相对的是,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日益缩小,并走向衰微。③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由此可见,安徽的农民生活以及农村正在急遽转型。在此背景下,要做好安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只能依靠国家在场的形式,才能得到全面推进。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健全传统村落的认领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主导、村民自治、部门协调、社会支持、专家指导”相结合的组织体系,构建“整体保护、重点保护、活态保护、特色保护”相结合的生态保护体系,形成“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原住民”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把传统农业同当地“观光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多业态发展体系、加强“国家、省、市、县、镇、村”六级传统村落文化生态联合保护利用体系。要落实责任机制,通过探索建立民营资本投融资机制,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注重发扬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不断加强传统村落的文化治理,积极吸纳村民的诉求、政府的决策、专家的建议、公众的参与,把握好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形成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共识和合力。

(四)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特征,营造接续传统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现代文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或特殊性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文化的本质。她认为,人类文化具有不同的模式,这是因为人类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种群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并演化成对自身社会有价值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而这一系列的选择,便结合成这一族群的文化模式。④[美]R·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冯骥才也曾呼吁:“希望在新农村建设期之时,要切实地重视在农村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保护,重视文化的多样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牢牢抓住它,不要叫它从我们手里失掉。否则,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将从我们的脚下失去,原本丰富的文化大地便会变得贫瘠与单一。”⑤冯骥才:《建设新农村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文汇报》2006年3月6日,第5版。将传统村落作为乡村体验、摄影绘画、农业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等基地,探索将传统村落民俗客栈类、摄影影视类、文化教育类、服务民生类、民俗活动类、文博展示类、教育基地类、名人故居类等十余种村落文化业态,实现村落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重视传统村落的民间神话传说、歌舞技艺,民风民俗资源的拓展和利用。通过民俗文化静态展示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饰、乐器、手工艺品。除了要对一些村落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展示性保护、交流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外,还应不断激活和转化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将歌舞、生产技术和工艺、节日庆典、婚丧习俗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传承村落文化记忆。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这一接续历史传统的惠民工程,再造中国乡村文化的血脉,更加重视广大农民的个人意愿,更加重视村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更加重视良性文化生态的积极营造,改变过去“运动化、模式化、单一化”的建设模式,给后代留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才是摆在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份等待测试的历史试卷。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SUN Daju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s the important spa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hui,which contains a wealt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naturalecologicallandscaperesources.However,withthe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process accelerated,leading to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resources or aggravate the loss and extinction,or appear excessive commercial consumption phenomenon,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been destroyed,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k is imminent.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a history,culture,economy,ecology and so on many aspects of the protection value,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is huge. Therefore,further clarif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hui cultural ecological attributes,with full respect for the villagers of realistic demand,with full respect for the laws of nature,with full respect for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with full respect for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village,is the construction could see the mountains,visible water,remember to live nostalgia spiritual home,Anhui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feasible path.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urbanization;ecological protection

G123

A

1009-9530(2015)06-0106-05

2015-10-16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11-12D292)

孙大军(1973 -),男,淮南师范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地域文化与民俗研究。

猜你喜欢

村落安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