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方言研究综述(1950-2015)
2015-03-28陆露
陆露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淮南方言研究综述(1950-2015)
陆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综合考察淮南市自建市65年来淮南方言的研究状况,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针对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参考意见。
淮南方言;淮南方言研究;江淮官话;中原官话
一、淮南市概况
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东与滁州市的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的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的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的颍上县,亳州市的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的怀远县相交。
淮南市下辖五区一县: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大通区和凤台县。
二、淮南方言研究概况及研究内容评述
目前所见以淮南方言为研究对象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省志、市志中的“方言”部分,期刊论文,论文集中的相关文章,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言归属研究;(二)语音研究;(三)词汇研究,间有与文化关系的探讨;(四)语法研究。
以下即分内容分别评述。
(一)方言归属研究
这是目前研究中相对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淮南方言是属江淮官话,还是应该划归中原官话。詹伯慧(1981)①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指出,江淮方言(与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并列为北方方言四个次方言)可分为三个土语群,包括淮南话、皖南话、南通话,其中淮南话是江淮方言的核心部分,江淮官话共同的语音特点都能在淮南话中得到反映。《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②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将淮南方言归为“皖中江淮官话”。孙宜志(2006)③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22页。提出,安徽境内的江淮官话可分为安庆片和合肥片,合肥片下又分为庐州片、淮南片、芜湖片。淮南方言即属于江淮官话合肥片下的淮南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2012)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地图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5页。将淮南方言列为江淮官话洪巢片,刘祥柏(2007)⑤刘祥柏:《江淮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7年第4期,第353页。、赵日新(2008)⑥赵日新:《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方言》2008年第4期,第363页。即是对2012版语言地图集的文字说明。《淮南市志》(1998)⑦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375-1391页。将淮南市辖区的方言分为“上、洛片”(上窑、窑河、洛河地区),“田、八、潘片”(田家庵、八公山、潘集地区),并指出“上洛片”主要通行的是江淮官话,“田八潘片”主要通行的是中原官话。凤台县通行中原官话(信蚌片)。贡贵训(2011)⑧贡贵训:《安徽淮南方言的语音及归属》,《汉语学报》2011年第1期,第44-50页。认为,淮南话原属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但已经完成向中原官话信蚌片的转型,应该划归中原官话。张宝英、穆可才(2013)①张宝英,穆可才:《淮南方言入声字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70-171页。对贡贵训(2011)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其认为仅凭现阶段淮南方言的入声存现情况去判断属于哪个区划不科学,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语言在不断地演变发展,方言的归属是依据动态演化中的静态共时分布去确定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对各方言的分区就是不断调整的,如1987版地图集把安徽境内安庆市、桐城市和枞阳县3个点划归洪巢片,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这3个点在分区特征方面与黄孝片方言更加接近,因此在2012版中便将这3个点画归黄孝片。如果淮南市的方言已经全部完成了入声的舒化,当然可以考虑将其从江淮官话画归中原官话。
但实际情况又相对复杂:田家庵区的语音确已完成了入声舒化的过程,而上窑、洛河等地区仍有入声存在(贡文也已经指出)。李树俨(1990)②李树俨:《石嘴山市市区方言的现状和未来》,《固始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第8-15页。记录宁夏石嘴山市贺兰山南麓的西北煤机二厂曾有淮南话的方言岛,通过这份材料可以间接证明田八潘片曾经有过入声。但在2008年贡贵训做调查时入声已经舒化,归入了阴平调和阳平调。这亦是语言演变发展的正常现象。贡贵训(2011)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调查资料,但其仅用田家庵区的语音来代表淮南市的语音面貌,并以此来断定淮南方言应该画归中原官话信蚌片,这一点上是失于全面的。
综合对淮南市方言实际情况的描述和分析,我们认为,《淮南市志》对于淮南方言的分区最合乎淮南方言的实际情况,其对方言的描述也是客观准确的。从地理上分析,上洛片更靠近合肥等江淮官话区,田八潘片则更靠近阜阳、蚌埠等中原官话区。从经济文化上分析,田八潘片的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与外界的交流也较多,所以语音更趋近于周边县市使用较为广泛的中原官话。入声的舒化是最直接的表现。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最大区别就是入声的有无。我们可以凭借这一最主要的区分点将淮南市的方言划分为“上洛片”江淮官话区与“田八潘片”中原官话区。凤台县画归中原官话,目前无异议。
淮南市区方言的这种分布特点,恰好符合方言过渡地区的语言特点。可以预料,结合淮南市的具体特点,由于语言经济性的趋势,本地区的方言会更为趋简,上洛片的入声亦会逐渐消失。冯法强(2014)在研究近代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时,就没有选取淮南点,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与中原官话密切接触的淮南方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邻近方言的干扰③冯法强:《近代江淮官话语音演变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20页。”。
(二)语音研究
目前所见较为系统的语音研究为《安徽省志方言志》、《淮南市志》、贡贵训(2011)。张圆圆(2013)④张圆圆:《淮南凤台话一级元音格局》,《剑南文学》2013年第10期,第160-161页。是采用现代语音学元音格局的方法对淮南凤台话的一级元音系统进行描绘与分析。另外,孟庆惠(1960)⑤孟庆惠:《安徽方音辨正》,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7页。有关于总体语音特点的介绍。平山久雄(2005)⑥平山久雄:《江淮方言祖调值构拟和北方方言祖调值初案》,《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1页。、伍巍(2006)⑦伍巍:《江淮官话入声发展演变的轨迹》,《中国方言学报》2006年第1期,第185-193页。亦有关于声调问题的研究。李树俨(1990)也记录了淮南话的总体特点及部分词语的语音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选择的代表点不同,所以各家的语音系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入声调及入声韵的有无上。在下文的述评中,我们将分别讨论。
1.声母
孟庆惠(1960)记录下五条声母特点:f、h不分,zh、ch、sh声母的字读成z、c、s声母,r声母字读成s声母,开口韵零声母字读成h声母,合口韵零声母字读成v声母。但这些特点可能同时夹杂了上洛片与田八潘片的语音情况。
李树俨(1990)记录下淮南方言岛的声母特点为:无[f]⑧为示区别,本文的国际音标一律以[]标识,未标[]者为汉语拼音。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的选择依从原文表达。声母;北京开口呼零声母,淮南前加[f];淮南无合口呼零声母,凡北京合口呼零声母,淮南前加[v0];古精组洪音与古知庄章三组字的今声母相同,都是[ts、tsh、s],日母字的今声母为[z]。
《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记录淮南方言中共有20个声母,辅音声母19个,零声母1个。《淮南市志》(1998)所列与之完全相同:声母20个,辅音声母19个,零声母1个。同时附注说明,如“[ts、tsh、s]发音部位比较靠后,并带有舌叶的作用”。
贡贵训(2011)以田家庵区语音作为淮南市语音的代表,列21个声母。
比较五者,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唇齿音[f]的处理:《安徽省志方言志》、李树俨(1990)均无[f]声母;孟庆惠(1960)认为[f]、[x]不分,《淮南市志》则将[f]看作是[x]在合口呼前的自由变体①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377页。“[x]在老派话里音位稳定,新派(中、青年人)话里[f]与拼合口韵的[x]为自由变体音位。”,并指出了老派新派口音的差异,贡贵训(2011)指出非组声母与部分晓、匣母字混同,读为[x]。我们认为,贡文更强调从中古来源来分判声母,《淮南市志》更注重共时描述,是符合实际的语言情况的。
2.韵母
孟庆惠(1960)列韵母特点2个:读“吨、岁”等字缺少u介音,enɡ、inɡ韵母的字读成en、in韵母。李树俨(1990)列韵母特点2个:古端系蟹摄合口一等字,淮南话的今韵母都是[ei];有[en][in][uen][yn]四个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则只有[ueη][yη]两个。《安徽省志方言志》共记35个,分元音韵尾韵母21个,鼻化或鼻尾韵14个。《淮南市志》所记韵母共34个,其中元音韵母21个,鼻化韵母11个,鼻音韵尾2个。贡贵训(2011)列33个韵母,其中元音韵母20个,鼻化韵母11个,鼻音韵尾2个。
比较三者韵母系统的差异:一是体现在有无上,如《安徽省志方言志》较《淮南市志》贡贵训(2011)多了一个[Λ]韵母,《安徽省志方言志》《淮南市志》较贡贵训(2011)多了一个[yo]韵母,所以呈现出35、34、33的不同分布;二是体现在语音描绘上,如《安徽省志方言志》中的[ae~][iae~][uae~][yae~],《淮南市志》和贡文则记为[a~][ia~][ua~][ya~]。
3.声调
对声调系统研究的最主要问题集中在对入声调、入声韵有无的探讨上。
孟庆惠(1960)记有入声。李树俨(1990)中保留入声,并收喉塞尾。但作者也指出:“安徽淮南话和河北张家口话在石嘴山市区本来就具有方言岛性质,近年来随着西北煤机一厂和二厂职工籍贯结构的变化,这两种方言当年在这两个厂的优势已经丧失,50岁以上的老职工方言还纯正,而他们的子女即使说方言也已经走了样,最明显的是入声已经消失。”②李树俨:《石嘴山市市区方言的现状和未来》,《固始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第14页。《安徽省志方言志》记有入声,为高平短调55。阳平调记为高升调45。《淮南市志》则认为淮南方言声调系统分为两片,“上洛片”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且入声为21低降短调;“田八潘片”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入阴平、阳平两调。阳平调为高平调55。贡贵训(2011)无入声调,且阴平调记为212,不同于前两者的213。阳平调同《淮南市志》的高平调。
我们认为,造成入声调有无差别的最大原因即为方言点的选择不同,贡贵训(2011)明确指出是以田家庵语音作为淮南市语音的代表,这一地区的入声已经舒化。李树俨(1990)显示的则可能是入声舒化前的状况。《淮南市志》的分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对于入声的具体调值,《安徽省志方言志》《淮南市志》还存在高平短调与低降短调的区别,尚需进一步研究。
另有平山久雄(2005)依据合肥师范学院(1962)的调查成果(入声为高平调),将江淮方言按声调调值的特点分成八群,把淮南市方言归为“芜湖式方言”。伍巍(2006)依据孟庆惠提供的淮南九龙岗地区的语音材料(作者按:九龙岗属淮南市大通区,近上窑、洛河区域。但作者亦未说明这份材料是何时调查的),认为淮南方言的入声已属于有入声调而无入声韵的情况了。李树俨(1990)保留的喉塞尾也许就是入声韵消失前的最后一步。
4.变调、异读、轻声字
对于变调、异读、轻声字的问题,仅有《淮南市志》进行过讨论。《淮南市志》中所载淮南方言有三种连读变调形式,即阴平+阴平,第一个阴平由213变为13;阴平+其他声调,第一个阴平由213变为21;上声+上声,第一个上声由24变为33。
异读字有辨义异读和文白异读两种。但实际上,有些字是不是文白异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是目前淮南方言研究中相对热门的部分,所见材料有《安徽省志·方言志》和《淮南市志》中的相关资料及九篇论文,分别为:赵克信(1983)《淮南一带方言词简介》①赵克信:《淮南一带方言词简介》,《淮南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第94-96页。、石云孙(2000)《“鞅掌”古今谈》②石云孙:《“鞅掌”古今谈》,《淮南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第32-34页。、程树海(2007)《淮南方言中几个动词的考释》③程树海:《淮南方言中几个动词的考释》,《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第34期,第155-156页。、田甜(2009)《淮南方言词“照”字溯源》④田甜:《淮南方言词“照”字溯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第2期,第95-96页。、崔尔胜(2010)《从淮南方言看其地域文化特征》⑤崔尔胜:《从淮南方言看其地域文化特征》,《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32-135页。、郑静(2010)《浅析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⑥郑静:《浅析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30期,第536-537页。、崔尔胜、王宗兰(2012)《淮南方言及其农耕文化》⑦崔尔胜,王宗兰:《淮南方言及其农耕文化》,《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30-34页。、崔尔胜(2013)《“淮南话”漫谈》⑧崔尔胜:《“淮南话”漫谈》,《文化淮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09-513页。、张玉庭(2013)《淮南方言趣谈》⑨张玉庭:《淮南方言趣谈》,《文化淮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03-508页。。另有贡贵训(2009)《安徽省地方志方言部分指瑕》指出了《淮南市志》在方言词语收录上的一些问题。
《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将淮南话与其他八点一起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点进行列举和分析,同时也在江淮官话内部进行了部分词汇的比较。其中仅举列了少量淮南方言的不同说法,如“锅屋”(厨房)、“胳膊”(胳臂)、“玉秫秫”(玉米)等。《淮南市志》(1998)依“分类常用词”和“谚语、歇后语”两大类列举了一部分方言词汇。在“分类常用词”中,分自然时节、动物植物、衣食用品、人体生理、动作行为、描述形容等六大类列举并解释了一些方言词语,并附有国际音标标音。这是目前所见对淮南方言词汇较为全面的记录与研究。贡贵训(2009)指出,《淮南市志》中的词语释义不规范。表现在两点:一是用字不规范,用同音字代替本字却没有任何标记,明显有本字却用同音字代替;二是对词语意义的解释比较随意。我们认为,贡文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有些词语使用的并不是方言本字。对这些不是方言本字的同音字最好加以说明,以留待日后的考本字工作加以解决。
赵克信(1983)、程树海(2007)、石云孙(2000)、田甜(2009)、张玉庭(2013)主要是对方言词语进行考释研究。赵克信(1983)初步统计了“淮南一带”的30多个方言词,并做了相应的解释。作者记录方言词语时使用的是汉语拼音,在其后的释义中说明有时写作某某字形。在不确定本字的情况下,这倒是一种较为严谨的态度。程树海(2007)则更注重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考释,作者选择了十个具有淮南本地特色的动词利用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证解释,如“曳沟”、“捋”等,所选用的字形均找到了历史来源。张玉庭(2013)记录了六个富有淮南特色的方言词,并进行了与文化相关的释读。石云孙(2000)、田甜(2009)则专注于单个词语的考释。石云孙(2000)通过对大量文献材料的梳理,认为现在仍留用在口语中表事多繁忙之义的“yanɡzhanɡ”一词应为出自《诗经小雅》的“鞅掌”10关于这个词,崔尔胜(2010)记录为“洋奘”。,并指出这是古语遗落在民间方俗语中的一个显例。田甜(2009)通过考释,认为在淮南方言中通用的方言词“照”应是北方方言“着”在淮南方言中的演变。崔尔胜(2010)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淮南的地名、历史词与文化的关系,阐释了淮南方言中的一些土语词(如“曳钩”“日白”)背后的文化寄寓。崔尔胜(2012)研究了淮南方言中有关土地及其整理、生产管理及收获等环节的农业生产词语,认为这些词语体现出淮南农耕文化中的和谐、精致、交融性特征。崔尔胜(2013)主要是对现象的举列,属“漫谈”性质。郑静(2010)是对淮南方言词汇总体特点的研究。这是词汇研究中一个比较新的视角。作者从词义和词性两个方面对淮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并列出了差异所在。
总体来看,词汇研究的数量不在少数,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1.由于缺乏语音研究的有力支撑,有些词语没有很好的记录形式:或是记音不够准确,或是错用了同音字,而非词语的本字。
2.在对词义的释读方面,主观性偏重,多是作者一己所释,缺少必要的文献和材料支撑。整体研究的深度尚显不足。
3.有些涉及方言研究的基本概念不够清楚,甚至有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四)语法研究
淮南方言的语法研究集中在《淮南市志》、鲍士雪(2010)《淮南方言形容词词缀研究》①鲍士雪:《淮南方言形容词词缀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及关于语气词“来”的讨论上。
《淮南市志》语法部分主要列举了淮南方言中具有特色的一些词语前缀、后缀、形容词后缀、问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同时附有标音语法例句及标音方言韵文《花鼓歌》。鲍士雪(2010)以“田八潘片”为方言调查点,主要对这一区域的形容词词缀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形式、语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综合分析了词缀以及其所构成的形容词,较为系统地展现了淮南方言形容词词缀的基本面貌。语气词“来”的研究始于陶毅(1997)②陶毅:《淮南话中的“来”》,《淮南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第74-75页。,该文列举了“来”作为语气词的四种用法,并总结了其使用中的三个特点,是较为客观的描写记录。祁庆倩(2006)③祁庆倩:《关于淮南话中语气词“来”的考释》,《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07-108、118页。以田家庵区和潘集区的语料为观察对象,不仅列举了“来”在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中作为语气词的常用法,还初步分析了“来”的语法化路径。张娜娜、曾晓舸(2011)④张娜娜,曾晓舸:《浅析淮南方言“来”的用法》,《文教资料》2011年11月号下旬刊,第32-33页。以淮南市凤台县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来”在淮南方言中的动词、语气词用法,同时还指出了田家庵与凤台的不同用法。
语法的研究由于专业性涉及较强,所以明显没有词汇研究热闹。但这些研究却是比较规范的专业研究。《淮南市志》与鲍士雪(2010)是对方言语法现象的基本调查与描写,这是所有研究的基础。语气词“来”的讨论,形成了一个逐渐深入的研究专题,从问题的提出,到最新的探讨,可以发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逐渐全面、深入的,而且亦有历时发展演变与共时差异的探讨。
三、目前研究的特点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淮南处于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其方言可以作为观察方言接触与演变的一个很好窗口。但综上可见,65年来,淮南方言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参差不齐是当前研究最主要的特点。
1.研究时间短。目前所见的最早研究即是上世纪50年代末合肥师范学院对洞山(属田家庵区)的方言调查报告。80年代才仅有一篇探讨淮南方言的文章出现;90年代有2篇期刊论文,同时期《安徽省志·方言志》《淮南市志》编纂完成,其中记录有相对系统的淮南方言的材料;2000年之后才开始有较多涉及淮南方言的研究。
2.研究成果少。65年间直接以淮南方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仅有以上十几笔资料。另有个别学者的相关研究零星涉及淮南方言。这个数量相对来说是很少的。
3.研究参差不齐。这种“不齐”,既表现研究内容上,也表现在研究水平上。语音研究较少,但整体质量最高;词汇研究虽热门,但尚不够专业,研究资料中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语法研究最少,但总体研究的氛围是较好的,形成了一个小的研究专题。
淮南建市时间短(1950年始建市)、对方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足、专业研究条件的欠缺是几十年来淮南方言研究不够充分的主要原因。而近几年来,这些情况已有所好转:对方言的重视已日益增强,亦有更多接受过语言学专业系统学习的人开始关注淮南方言的研究。2000年之前的50年间,对淮南方言的研究(指直接对淮南方言进行研究的材料)仅有5笔资料,而2000年至2015年的15年间,已经增加到19笔。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研究会更加细致、深入。
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参考研究得较充分的地方方言,淮南方言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立足已有的资料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淮南市志》已经将淮南方言的总体情况做了大体的描写,而且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后续的研究可以此为起点,或对其进行增益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语料实证,不断积累完善。目前的研究已经探讨出了一部分成果,后期的研究也应充分了解相关专题当前的研究状况,避免重复低效研究。如:语音研究目前争议最大的即是入声有无的问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有效的讨论。词汇研究已经挖掘出一批具有淮南特色的方言词语,可以在解决准确记音的问题下加强文献材料的支撑,进行更有深度的释读。
2.开展系统的规模调查与专题调查
方言调查是研究方言的基础。没有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只能是无本之源。要想加强淮南方言研究的深度,提高方言研究的水平,必须先从基础的方言调查开始。
目前所见的材料对淮南方言的调查多有局限,调查的地域范围既有所限制(多集中在田家庵区),调查的内容也有局限(多为音系的归纳介绍,尚没有全面记录淮南方言的“同音字表”)。要想更为客观、现实地表现方言的样貌,尚需要更全面、系统的规模调查。如针对现在淮南方言的归属问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全面调查,记录下语言的真实面貌;而就目前争议最大的入声有无的情况可进行分区分片的专题调查,以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最实际的参考。
3.与社会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方言的发展演变不是单源性的,尤其是处于方言接触地域的方言,其发展演变有着复杂的原因与机制。淮南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其方言的形成也与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有些方言词语也显示了淮南显著的地域特点,这些均可以结合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综合的考察与研究。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Huainan dialect in sixty-five years(1950-2015)
LU Lu
This article reviews 65 years'researches on Huainan dialect since Huainan city was built in 1950,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hortag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Huainan dialect;research on Huainan dialect;Jianghuai Mandarin;Zhongyuan Mandarin
H07
A
1009-9530(2015)06-0052-06
2015-06-26
陆露(1981-),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