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校企一体化实训模式研究--基于就业为导向视角

2015-03-28潘燕,张春合,彭彦铭

关键词:校企实训体育

摘要:针对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训及就业模式,提出了与就业导向相符合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即: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适合就业规律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根据就业需要适当延长实习实训时间;以就业需要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体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及标准。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2714( 2015) 03-0039-04

doi:10.3969/j.issn.1009-2714.2015.03.007

收稿日期:2015—05—06

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度教学研究项目( XJYB201448)

作者简介:潘燕( 1978— ),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社会体育研究.

随着精英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所需,也是我国高校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各种规格、适应市场导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虽然多年来该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问题与矛盾也尽显无疑。从近些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形势很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毕业生实践水平不够,缺乏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检验、巩固及深化。因此,为更好地适应体育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我们很有必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理念定位不够准确,尚需进一步明确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影响,很多院校在专业发展摸索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设置等专业建设的研究上,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内容只是一笔带过,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课程要求那么严格和规范。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在全面了解素质本质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其重要性和针对性,积极主动地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

1.2实践课程的量和质有待逐步提高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大多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看似实

践形式颇多,但实际上实践课程的时间占总课程的比例不到10% [1],甚至有些院校因时间、经费、人员等问题使得部分实践课程都没有真正开展,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即便开设了的实践课程效果也是不太明显,如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三个主要的实践环节来研究,便可发现问题: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短,而且实习指导教师中有30%的指导教师仍然由本专业的教师兼任,依然按照学校的实践模块进行操作与管理,完全没有考虑到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社会应用型。还有20%的单位没有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任由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有些学校甚至还鼓励学生自主实习,由此出现的类似假实习、假鉴定、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实习质量更无法保证。

毕业论文: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让人堪忧,其原因是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太多,对社会的接触面较小,不太了解社会所需,故论文总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因有计划、有组织、有一定政策和经费支撑,成效较明显。但是学生自行发起组织等实践活动的因经费、政策等受限,效果一般。

1.3实践教学中没有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实习实训效果不良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践教学,校企一体化合作是实现这一核心环节的捷径。行业企业如果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将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体会真实的业务水平、遇到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教师等等,这些都是学校又无法提供而技能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而的条件。但由于实习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行业企业考虑到安全事故、正常运营、总体效益等等原因致使主动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也是“貌合心离”的合作,实践教学不尽人意。

1.4地方普通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达不到要求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地方院校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但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经费、信息传播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合作项目偏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发展实情的产学研合作道路,是地方普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校企一体化”应运而生。对于“校企一体化模式”的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标准的权威性的解释,就其词源上来讲,“校”一般指大专及以上学校,“企”一般指企业或工业界,“一体化”通常指由多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共同形成它们单独时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对于“校企一体化”是这样描述的:“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2]。

校企合作的模式己有百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之前,国外某些企业逐步走向了高校许多的研究项目中,意味着校企合作逐步形成。如美国的赠地学院联合创建的工程实验室、日本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官校企”合作实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等。这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引导企业改变观念,从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制定政策、落实措施、提高服务等与高校建立合作体制,促使校企双方积极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并提出了企业应主动为大学的“知识生产”提供“合适的空间”。

中国的校企合作同样也经历了很多波折。校企合作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三方主体在权利、义务上存在较大分歧和矛盾,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1992年4月,国家组织实施“校企联合开发工程”,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合作系统,探讨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和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 [3]。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纵观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校企一体化”模式就是由政府支持、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多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关系,这种模式既为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3 “校企一体化”模式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影响

“校企一体化”模式的根本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互利共赢,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针对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纳入培养方案之中,在实践中真正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真正地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真正地提高学校就业率。

3.1有效提高学生的态度能力

态度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关键能力,是能力结构中深层次、导向型的核心能力,态度能力决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来讲态度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转变角色、融入社会所必须拥有的能力。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提倡学生“学做一体”,即在“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交流与合作,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又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认知态度。

3.2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是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中间衔接,是在处理知识、学习、相关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同样也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避免技能训练高于理论学习的心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3.3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而能力培养最佳的手段就是付诸于实践,通过“校企一体化”实践模式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缜密思考的逻辑性思维,最终促使学生以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4 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训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4.1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了促使校企一体化合作持续、稳步运行,由学校、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代表组成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连接各方的“立交桥”,组织、协调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及职责,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制定育人标准,共享社会资源,打造“教师走向企业锻炼、学生深入企业实习、企业员工走进到课堂深造、企业教练进校讲课等”新局面。

4.2加强实践教学专任教师和企业教练的沟通,建设专兼结合高水平实训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创新实践,为此高校必须苦练内功,采取

“内培外引”实践教学方式,即“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内则加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至少60d的时间到企业实践,使教师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本专业发展及未来学生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所需,有利于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对外则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即请企业优秀人才参与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评价、实习实训教材的编写、教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等等。

4.3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严密有效的监控体系和客观具体的评价体系

“校企一体化”模式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确定实践教学内容的前提 [5]。实践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岗位操作能力、转岗胜任能力及创新能力;还包括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依据实践教学目标实施严密、有效的监控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6]。实践教学监控要全程化、多元化,让学生、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校企一体化”模式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由在校时间多逐步转变成顶岗实习或生产性实训时间多,随之而来的考核方法也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教学改革要求而进行调整和改进。客观具体的教学评价将会提高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4.4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

共建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是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与行业、企业、政府相结合,积极推动高校对接产业,促进高校教育链与企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开发网络实训课程、依托学校资源成立校办企业等四个平台来打造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建立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提前熟悉今后工作岗位的职责与要求,模仿社会体育指导、培训和管理的实际过程。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又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同时也为学校提高了就业率,真正地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等“共赢”局面。

4.5实现目标、管理、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对接

就业是导向,岗位能力是核心,全面素质是基础,这些均要求地方院校需要进一步开放办学,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吸引优秀的人才、项目参与到高校活动中来;鼓励师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活动,参与政府的决策咨询活动,让地方普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真正交流、合作起来。真正形成“制度共定、资源共享、成果共用、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战略 [5],最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016体育年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我们的“体育梦”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