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金文编》订补性文章研究述评

2015-03-2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特点

孙 琪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近三十年来《金文编》订补性文章研究述评

孙琪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266100)

[摘要]《金文编》作为古文字学者案头必备大型工具书,广收异文,为文字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但由于工程浩大,疏失难免。有鉴于此,一些学者著书撰文加以补正。文章针对近三十年来《金文编》订补性文章进行研究整理,总结现阶段发展状况及特点,并深入探寻其原因。

[关键词]《金文编》;校补;考释;特点

容君希白著《金文编》,“以金文为限,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殷周,下编为秦汉,后出诸器并见采集辑,稍涉疑似即入附录”。[1](P17)全书依照《说文》部首编排,广泛收录异文,借以“穷文字之变,定作书之始,究古文之体,补字书之缺,正许氏之伪”,[1](P19)其严谨治学态度可见一斑。“欲窥文字之源流,必先自综合始”,[1](P16)丰富详实的材料为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随着考古材料相继出土,新的字形随之显现,《金文编》历经四次修订,以保证其准确性,便于使用者查询。由于工程浩大,疏失难免。对此,一些学者著书、撰文进行补正,以促使该书不断完善。

通过整理近三十年来有关《金文编》订补性材料后发现,其数量并不如想象中丰富,就笔者所及,共有3部论著及11篇文章。这11篇文章中包括8篇学术论文,1篇硕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①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由于资料有限,论著、会议论文以及张桂光先生的《〈金文编〉“校补”“订补”略议》不做详细讨论。

一、《金文编》订补性文章类别

根据笔者初步研究,近三十年来《金文编》订补性文章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两大类:

1.校补类:校补类文章亦可分作两类:校勘类和补充类。前者如金国泰《〈金文编〉校读琐记》,此文不涉及金文字形的释读和归属问题,而是站在《金文编》订补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纵观全文,笔者将其中的问题粗略分为六个方面:字形混乱、原则不明、读音错误、隶定之误、摹写之误与器物收失之误。这样细致的校勘无疑有助于《金文编》的使用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完善,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着实令人钦佩。但是整篇文章都是材料的罗列,逻辑性不强,阅读较为困难,并且有些字形没有解释错误原因,只粗略提到是某字形之误,也会增加读者的困惑。笔者觉得将其分类校勘并更多的引用金文字形会更加一目了然,方便阅读。

再如苗利娟《四版〈金文编〉校勘杂记》一文认为四版《金文编》存在的问题包括三类:第一,误摹。可分为文字部分笔画误摹38例和字形误摹误释12例。第二,漏摹。主要是文字笔画构件漏摹,由此亦有误释情况,17例。第三,其他误释情况,凡14例。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阐述,偏重字形摹写之误,并且广泛引用金文字形,给人以直观的对比,清晰明了,便于阅读理解。注重细节的准确,体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但过度局限在细枝末节的得失可能会显得有失偏颇。

又如文霏《新版〈金文编〉评介》充分肯定了第四版《金文编》的增补和改动。首先,第四版《金文编》所引材料较之前三版更为丰富,在字义解说方面也增加了很大分量;其次,字形顺序的调整可以让读者清楚看出字形的时代变化。再次,为附录字增加编号也为读者提供很大方便。同时,作者也提出几点缺陷:分别是:正编仍收入一些尚有争议的字、个别器类称呼有错、器名不准确。文章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从学术环境谈到《金文编》的内容,最后表达对作者的赞誉,感情真挚,娓娓道来。更似一篇读书杂记或随笔,注重“评”的部分,“校”的部分并不占主体。因此,文章语言相对比较轻松,不够严谨,例如文中提到“附录每字下都录出原铭文句”就有失偏颇。

后者如罗卫东《〈金文编〉未收的春秋金文字形析论》,文章主要分两种情况探究《金文编》未收的春秋金文字形:其一,因未收器物而未收字形。针对此类情况,文中详细解释“乂”“汲”“记”“铉”“浴”五个字,其余34个未列作字头的字未加详解。其二,器物已收,漏收字形。在这种情况下详细分为两类:一是漏收应列作字头的字,如“攴”“辉”“錐”等30个字,二是漏收一些重要的新字形,如:“城”“造”“御”等。罗卫东认为《金文编》收字原则不统一,尤其表现在处理异体字的方法,有时把它们列为不同字头,有时把它们归为同一字头下,这是《金文编》漏收一些重要的新字形的原因。很多器物已收,可该器物上的一些重要字形未收,就是因为编者在同一字头下收入了许多异体字,而需列为字头的异体字混杂在众多字形中,新出现的异体字就容易被忽略。[2]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精确介绍文字的出处、字形、释义以及器物来源,语言简洁精炼。重要的字形详加讨论,而一般的文字只是简单列出,详略得当,毫不赘述。

再如鞠焕文《四版〈金文编〉再校补》作为一篇硕士论文,思路清晰内容丰富。从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对《金文编》及其订补性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主要收录2000-2011年新出金文字形,以补充《金文编》和《四版校补》未收字形,并对四版《金文编》的错误进行订正,未释之字进行考释。文章仍以《金文编》体例为准,分为十四卷,没有收录铭文原文,但在一些字下面标有注释“不(或)从某,某字重见”。并单独列出合文字表,是其创新之处。由此看来,《金文编》的校补问题已经开始得到新一代学者的关注,而不再局限于“大家”的论著。

2.考释类:考释类中首推刘钊的《〈金文编〉附录存疑字考释(十篇)》,其文侧重《金文编》附录存疑字的考释、隶定和释义,善于归纳各家之言,吸取有益成分,加之自身独特见解,以丰富的铭文材料为根据,对存疑字进行隶定,拆解分析,追溯到该字甲骨文时期的笔画和字形,以探其源流演变;并与金文中已经被大家认可的字形,以及同期的相似字或相近字进行比较,探究其异同,明确释义,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进行探索。释《金文编附录上》五三六号字为“制”,五五八号字为“夏”;《金文编附录下》二〇六号字为“腏”,六〇五号字为“堯”,二五五号字为“差”,九六号字为“联”,九一号字为,五五四号字为,一六四号字为“凿”,七〇四号字为“象”。文章材料丰富,溯其源流,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功底。

白冰《〈金文编〉附录图形文字选释》《〈金文编〉附录后成字的图形文字再释》两篇文章内容联系紧密,在此进行归纳。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和金文研究的深入,有些未识的图形或文字可以逐渐被认识。作者认为“图形文字”就其本身来说还不是真正的文字,属于较为原始阶段的文字图形。这类图形的产生与早期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文章选录16个图形文字,将其分为三类。首先是代表氏族符号4个,分别为子族、虎族、牛族和羊族的族徽,它们处于文字与符号之间。其次是表示某一生活场景5个,分别为杀猪、俘敌、杀人、放牧的场景。当然同一生活场景也可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文中列举两种不同的图形均表示杀猪的情景。最后是某一文字前身7个,后来发展为“齿”“须”“何”“伐”“重”“并”“崬”,作者对其进行分析阐述。第二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一些能够发展为成熟文字的图形进行深入探索,兹不赘述。关于“图形文字”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沈兼士主张使用“文字画”的概念;而唐兰认为这是将早期文字误以为文字未发生以前的图画,是不恰当的,他主张使用“图画文字”的概念;高明先生虽然同意汉字是从原始图画发展而来的,却并不认为原始图画等于图画文字,他认为图画文字是印第安人使用的那种原始文字,“用指示性的图案作叙事型的描绘,这一古老形式,在中国尚未发现任何痕迹”,[3]但白冰文中所列举的表示生活场景的一类字就很符合这个概念。这两篇文章不同于传统文字学,从非文字角度进行阐释,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既然文字的产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而且我们又基本赞同文字起源于图画的观点,那么对于图画文字的研究也将会对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研究更应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字的比较研究,文字产生之初,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大体相同,反映到图画或文字上也应有相似之处。如在印第安图画文字中,存在以动物图形代表氏族符号的现象,也存在打猎、战争的图形记录,并且死去的人同样是用倒画的人形表示。因此,对于图画文字的研究更应放眼世界,与人类学、考古学相结合进行深入探索。

二、《金文编》订补性文章的特点

1994-2003年共有4篇订补性文章,涉及校勘、补充、考释各个方面,无论从数量还是文章内容方面,与前人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文章材料丰富,逻辑严密,从其文章便能看出当时严谨踏实的学术风气。2004-2013年共有4篇订补性文章,视野开阔,以全新的视角进行新的阐释,对于经典的研究已从高高的神坛走向普通学者,却也稍有重复,不如往昔沉稳,略显浮躁,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纵观近三十年来的文章,其总量较小,成果并不丰富。但分布比较均衡,大约每十年有3-4篇文章发表。这样看来,学界对其重视程度较少。

究其原因,许是因为简牍之学、《说文》学过于兴盛,而金文材料相对零散,释读困难,很难引起兴趣和关注;况且《金文编》鸿篇巨制,很难通读并全面对其进行校勘和补充,导致如今的寂寞局面。或是因为理论水平较低,难以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转向实用的学科,纯文字的研究备受冷落,专心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

这类文章的共同缺陷多是针对某个字形的校补或考释,其研究成果仅局限在该字的识读,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字形之间缺少联系,不能做到触类旁通。学者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关键字形,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过,随着考古材料的出土,学术研究不断深入,文字理论不断发展,年轻学者积极参与,相信金文的考释和研究工作会取得新的成果。

三、结语

通过对近三十年来《金文编》订补性文章的研究整理,发现《金文编》的校补和考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一部分误释之字得以纠正,存疑之字得以确定,未释之字得以释读;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研究成果较少,纠结于细枝末节,未取得突破性成果,且稍有重复拖沓之感。深入探寻其原因,主要是金文材料零散,释读难度较大,社会风气浮躁等因素导致。随着考古材料的出土,更多的字形相继出现,将为校补工作提供材料、数据上的有力支撑。《金文编》作为一部大型工具书,虽然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但会不断再版,更新。因此,未来针对此专题的论著一方面要继承严谨务实的学风,对其误释、未释之字进行校补;另一方面应开拓视野,挣脱传统文字学的桎梏,从非文字的视角,文化的视角等各方面加强文字考释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关键字的校补及考释,从而为金文之学和古文字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注释:

①柯昌济,《读〈金文编〉札记》,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5届年会,1984;文霏,《新版〈金文编〉评介》,《考古》1986年第11期;林沄,《新版〈金文编〉正文部分释字商榷》,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1990;陈汉平,《金文编订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刘钊,《〈金文编〉附录存疑字考释(十篇)》《古文字研究》1995年第2期;董莲池,《金文编校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罗卫东,《〈金文编〉未收的春秋金文字形析论》,《中国文字研究》1999年;金国泰,《〈金文编〉校读琐记》,《北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严志斌,《四版〈金文编〉校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张桂光,《〈金文编〉“校补”“订补”略议》《古文字研究》2002年第二十四辑;苗利娟,《四版〈金文编〉校勘杂记》,《东南文化》2008年第5期;白冰,《〈金文编〉附录图形文字选释》,《暨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白冰,《〈金文编〉附录后成字的图形文字再释》,《五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鞠焕文,《四版〈金文编〉再校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参考文献]

[1]容庚.金文编·马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罗衞東.《金文编》未收的春秋金文字形析论[J].中国文字研究,1999,(00).

[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思动

Review on the Amendments to “Jinwen” in the Latest 30 Years

SUN Qi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Jinwen”,an importance reference book for philologists,is a hug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nd make a rich historical resource for philology. However,there has to some flaws in such a heavy book,so that some scholars have been doing amendments. The amendments in the latest 3o years have been summarized with analysis of the stat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jinwen”;amendments;textual criticism and explanations;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H121;K87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25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2—0095—03

[作者简介]孙琪(1991-),女,吉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义文字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30

猜你喜欢

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