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边城》中的水意象
2015-03-28曹秀兰
曹秀兰
(淮阴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解读《边城》中的水意象
曹秀兰
(淮阴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边城》中,沈从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水汽氤氲的世界。水在中国具有原型意味,沈从文从水与孤独、水与忧伤、水与生命三个方面借用了“水”意象的传统资源,来构筑他的艺术世界和传达他的审美理念。“水”成了作者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是其作品的灵魂。
《边城》;水意象;孤独生命
在众多读者心中,《边城》是一部最具牧歌情调、最能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深入阅读沈从文的《边城》,很容易发现,《边城》的创作源泉生发于水,水是沈从文构想他的理想人生的基石和平台。小说中,作者以诗意的笔触为我们精心构建了一个“水”世界,借助于水,沈从文得以充分表达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水是沈从文创作的背景和源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1]因此,探究作家笔下的水意象与表现,从“水”意象这一特殊视角解读沈从文的《边城》,将会发现其独特的美学意义。
1 《边城》中水意象的孤独美学
水,维系了生命,是万物之源。在古代,水就具有两性间隔绝的意味。《古诗十九首》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就借助于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条银河就将一对有情人隔离开来。这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对水的隔离和孤独意象的直接表述。[2]《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都有关于水代表隔离与孤独意象的表达。如《诗经·庸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恋情被母亲阻拦,少女内心的的孤独郁闷通过流淌的河水以诗文的形式悄悄地向河对岸的少年倾诉,不论是“在彼中河”,还是“在彼河侧”,少女的孤独都是无可排遣的:思念少年,孤军奋战,内心的痛苦可见一斑。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这样表述:“孤独少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皆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3]据此可见,作为一位深谙古典文学之美的文学高手,沈从文对水的孤独意象,有着远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体悟。
“水”的孤独意象在《边城》中有着最为细致的体现:《边城》一开始就对茶峒人傍水而居的“世外桃源”这样描写:“这条河是历史上有名的酉水,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是设有吊脚楼。”一江酉水隔绝了茶峒与外界的联系;翠翠一家人生活环境更为孤独:“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南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面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小溪、单独的人家、白塔、老人、小女孩、黄狗,所有的一切都以单数的形式呈现,是多么的孤独、寂寞,一条小溪让翠翠一家自成一个孤独的世界。作家开篇即用水渲染了一种孤独、隔离的情绪,这种用意,刚好与水所代表的隔离、孤独意象密切吻合。
水与孤独的感情体验集中于翠翠身上,翠翠的出生、成长,爱情的萌发始终与水相连。翠翠是大自然哺育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美丽、乖巧、安静、纯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但是水与孤独的悲剧体验又是那么紧密相连,时时体现在翠翠的生命中。翠翠出生后,母亲便喝冷水死去,留下了一个孤独的雏儿;翠翠赖以生存的,是往来于溪水两岸的一只孤独的渡船;翠翠爱情的萌发是十三岁的端午节,在找不到爷爷时强烈的孤独感中认识了赛龙舟、泅水的二老傩送,这一切的一切,都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的悲剧感。
《边城》中的“水”是一股潜在的激流,水意象映射着现实生活。作者用他沉郁的笔墨刻画出翠翠如水般的孤独的痛苦,她的痛苦是最深沉的。翠翠生长在水边,玩耍在水边,具有水的灵性,懂事而又乖巧,安静而又孤独。翠翠小时是孤独的,“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这是一个生活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缺失玩伴的孤独的少女!稍大时她是孤独的,“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粽叶编蚱蜢蜈蚣玩……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在镇日的冷清中,在只有客人路过时这条小溪才会热闹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所在,伴随翠翠的,除了青山绿水和鸟语虫鸣,恐怕只有那无时不在的长久的寂寞了,翠翠的孤独可触可感。当她情窦初开、思慕异性时是孤独的,“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翠翠长大了,有了心事,多了些思索,但无人可以倾听,她只有陷入一个人的孤独之网。这种孤独让人体会到一种凄凉的况味。当她得知来做媒的人说的是大老,与自己的愿望相悖时是彻底的孤独:会突然奇想自己一个人驾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会对爷爷讲起那些凶险的水滩;凤滩、茨滩、青浪滩的水折射着翠翠内心的真实世界,是一个疯狂的、颠倒的、不讲道理的世界。翠翠爱的是二老傩送,但来提媒的却是大老,这让安静而又有着羞涩天性的翠翠如何表达自己的孤独?她只有一个人默默品尝孤独的苦涩。
小说中,孤独感始终与翠翠如影随形,折磨着她,使她害怕、痛苦,无法排遣。这种孤独感,与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初五大清早落了点毛毛雨……河水全变成了豆绿色”。毛毛雨,本身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岚,隔绝了翠翠与外界的联系,孤独了她的内心;“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挟以吓人的雷声……雨不知在何时业已停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水的世界里,翠翠与爷爷天人两隔,失去了她唯一的亲人,陷入了无底的孤独的深渊……至此,水体现出的是一种孤独的情结。
《边城》中的人物皆处于孤独的境地。翠翠父母是孤独的,结婚不成,逃走不忍,“最后选择一同去死,”于是一个服毒自杀,一个吞水自尽;因为翠翠与二老兄弟之间的爱情纠葛,仗义豪爽的二老父子与“老而多事”的老船夫产生了误会;二老兄弟之间也缺乏沟通,二人不知对方同时爱上了翠翠,大老不愿走马路,内心郁结,孤独出走,最后溺死于水;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 ,父亲又逼着接受团总的女儿,孤独逼迫他出走下了桃源。兄弟俩一个溺死于水,一个离家出走;父与子之间也存在隔膜:父亲为二老相中了团总的女儿,二老相中的是翠翠,导致二老愤而离家;翠翠爷爷死于雨夜,也是因为不被人理解,过度抑郁;这里生活的所有的人,皆挣扎在孤独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和水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隔溪对歌、吞水而死、龙舟赛中产生的爱情、茨滩浪里生命的陨亡……莫不与水息息相关。
正因此,《边城》中,作家在为我们展示湘西恬静优美的风物时,也在痛苦的吟着一首哀婉的曲子,沈从文巧妙地利用水意象,隐蔽地表现出了孤独这一情结。
2 《边城》中水意象的忧伤美学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水作为原始意象的另一功能是表达惆怅伤感的情怀。孔子最早借助于水传达人的生命体验,他说:“逝者如斯夫”。孔子对生命流逝而无法把握的感伤情怀为水意象定下了忧伤的基调。[4]《诗经》中很多诗篇都表达了水的忧郁感伤意蕴,如《诗经·秦水·蒹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袭秋水隔绝了诗人热切的所思,道阻且长的艰难追求,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徒劳,惆怅的企慕境界由此而生。这清澈而略带寒意的秋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可望不可及的梦一样的境界。苍苍蒹葭,湛湛秋水,莹莹霜露,使整篇诗歌充盈着一种惆怅和感伤之美。水的抑郁感伤意象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的诗词里,“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江清水是行人伤心的泣诉;“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半缕烟水是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定的怅惘。个性忧郁敏感的沈从文认识到生命与水的共性:无常和逝而不返,他接通了水的原始意象,从而使水意象中所蕴含的愁苦伤感的象征功用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美学风格获得了内在的契合。借助水意象,沈从文得以自由抒发内心的抑郁感伤之情。[5]
品味《边城》,感觉它更像一条缓缓流淌着感伤之水的小溪,在描述边城人健康优美的人性的同时,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郁感伤的氛围。而文中所透溢出来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感伤美就是建立在“水”的基础之上的。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曾表示:“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6]这一点忧郁感伤情怀在《边城》里的字里行间被晕染放大。正是建立在“水”的基础上,《边城》所特有的忧郁感伤之美才如此别有韵味,作家在纯洁的水的世界里为我们吟哦着一首凄婉的恋歌。
小说对生活在这一方水边的人们的状态是这样描绘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是安静的,这份安静就是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极度贫乏的一种淡淡忧伤的自然流露。小说一开头就把翠翠一家傍水而居的冷清环境作了简明扼要的勾画,给读者们呈现了一种宁静的、带着忧郁凄冷色调的生活画卷。 “水常有涨落,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是贫穷的,这条小溪连接川湘却不能搭桥,这种隔绝给人们留下的是渴望,是忧伤。在对水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中,我们很容易得到一种感情体验:水即隐喻着翠翠美丽、善良的性格和隔膜、无常的悲剧命运。翠翠的悲剧命运与水紧紧联系在一起:母亲喝冷水死去导致翠翠成为孤独的雏儿;翠翠的少女之恋是在端午节赛龙舟的水边; 翠翠失去二老是因为大老溺死于水而造成的;翠翠失去爷爷是因为爷爷病中用凉水抹澡造成的。[7]在许多古诗词中,水就积淀为表达抑郁感伤的原始意象,只是在《边城》中,“水”的抑郁感伤这种原始意蕴被发掘得更深邃。
《边城》中,对水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始末,且与翠翠忧伤的气质融为一体,这种忧伤渗入人心,触发人产生共鸣,让读者心生忧伤之感。沈从文这位美学高手不着痕迹地将人的情愫与自然中对水的描写融合起来,赋予水以灵动性和情感性,直接观照了翠翠的内心世界,从而营造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水样的忧伤氛围。
《边城》中的水,是纯洁、美丽的翠翠的化身,沈从文对《边城》水面氤氲朦胧情境的描绘也可看作是对翠翠爱情命运的一种暗示:曲折、凄婉、美丽、忧伤。当“世外桃源“未被人世烟火浸染时,翠翠的生活是单纯的,明朗的,无忧无虑,充满阳光,就像“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见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初遇二老的那个端午节,未见到二老时“河中水皆豆绿色,天气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这时的翠翠是快乐的,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天朗气清,预示着翠翠美好的爱情的开始,和下文的翠翠的失落形成对比,加深了翠翠的忧伤之情;“黄昏把水面装饰了一层薄雾”,水汽充盈,事情开始向诡秘方向发展,这时的翠翠忐忑不安,忧伤开始拉开序幕,水在这里预示着翠翠的爱情将充满曲折和变数;再逢端午,“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湿透”,玩得正好,却被一场毫无预兆的雨打湿衣衫,翠翠想见二老却逢大老,水所预示的翠翠的爱情悲剧正在逐步展开,翠翠开始陷入忧伤;“祖父……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轻轻的吁了一口气”,祖父中意于大老,但翠翠思念的是二老,溪面的薄雾,将祖父的忧伤,翠翠的失落和感伤流露无遗;“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又一个端午,又是雨天且由清早的毛毛雨变为“落个不止”,雨势加大,翠翠无可逃避的忧伤情怀如影随形;“细雨还依然落下不止,溪面一片烟”,端午节的雨折射着翠翠的内心,这种快乐而又微带酸涩的心情,正是恋爱中的女子特有的患得患失的心理写照,翠翠期待爱情,但却无法把握爱情,除了忧伤,翠翠别无选择。在翠翠得知二老为她唱歌的那个晚上,“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种美的景致,因为那层薄薄的雾,给爱情蒙上了一层面纱,让原本美好的爱情变得扑朔迷离,使人忧伤。“那个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全是疯子,毫不讲道理?”水滩里水的凶相,预示着翠翠爱情美梦的破灭,让美丽的翠翠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忧伤。在翠翠的意识中,水与忧伤的情感体验是那样的紧密相连,她内心的凄楚、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描绘的物境有机结合,与水融合在一起。“那首歌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些忧郁。唱了这歌,翠翠心上觉得有一丝儿凄凉。她想起了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细雨依然落下不止,溪面一片烟。”翠翠内心的凄凉及无法言说的忧伤同火燎鼓角交织在一起,最后情感融入溪面上的蒙蒙烟雨之中,使水的朦胧、潮湿的忧伤气息与人物的忧伤情绪丝丝相扣。
翠翠和二老的纯真恋情始终伴随着烟雨迷蒙,凸显出凄凉忧伤,作为翠翠忧伤爱情的象征——水,在翠翠体验爱情酸甜苦辣的时期重复出现过多次。这不是作者的无意疏忽,而是有意精心营造。“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小说结尾留下的凄凉余韵,诠释着人生无定的伤感。捧着这份人性美的杰作,却让人感受的是沉重的忧伤,沈从文在构筑理想家园时,成功地倾诉了深藏于自己内心的那份对命运未知的忧伤之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构成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美的事物,只是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8]《边城》中烟雾笼罩的“溪面”也即“水”,暗喻了翠翠忧伤的情绪。水之意象折射着整个人物的现实关系。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水”的环境中,作者用沉郁的笔调描写了“人”的忧伤情怀。通过小说所营造的忧伤氛围,被凄凉所笼罩住的翠翠孤寂的身影,以及她那如烟似雨的心绪都变得立体而又可触可感。水润湿了读者的眼睛,让我们的心也变得柔软,有了翠翠的水样忧伤。
3 《边城》中水意象的生命美学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远古人类的集体意识中,水具有孕育生命的神奇作用。《山海经》和《梁书·冬麦传》中都有关于女子入浴则妊娠的记载。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水即是生命的同义语,水作为原始意象是生命的象征。[9]沈从文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借助水,沈从文得以直接观照生命,正如作家自述:“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10]
在《边城》中,水与当地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是一个负载生命意旨的原始意象。《边城》开篇所写的翠翠常玩的一个极普通的游戏:“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这段描写看似随意,其实是带有仪式意味的。现在的西亚和希腊每年还举行阿都尼斯节庆,人们痛苦悼念该神之死,并把他的偶像投入大海或水源之中。在一些地区,第二天还要庆祝他的复活。翠翠的游戏简直就是这些水中再生仪式的翻版,只是偶像换成了木头。《边城》以游戏的形式暗喻了一个古老的仪式,讴歌永恒的自然生命。[11]
作为生命源泉的水在《边城》里随处可见。文中对绕着茶峒流去的水的源泉——深潭的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茶峒水的源泉是这样纯粹的存在,它给茶峒提供丰饶、和平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河水是生命的源泉,而且与茶峒人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水的流动是成千上万生物的勃勃生命力的自然表现。翠翠父母隔着河水唱歌而相爱,翠翠生命的诞生和水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在小说中的生命意象最为彰显的是那个雷雨之夜。“黄昏时天气十方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一场关乎生命乱象的大雨即将来临,这使稚气的翠翠“她的心极乱”,却没有主张,大雨停息后,翠翠打开门一看,“门前已成为一个水沟,一股浊流便从塔后哗哗的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楼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的泄着黄泥水……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 此时,《边城》中一直平静的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凶暴景象。这场突发的山溪洪水关系着一系列的灭亡:祖父去世、白塔坍塌、渡船失踪。这场洪水同时给翠翠的爱情生命带来复活:船总顺顺对老船夫的芥蒂消除了,在老船夫的四七过后,愿意把翠翠作为二老的媳妇接回家里。
《边城》中,有许多地方借助水意象张扬强盛的生命意识。如在茶峒河里涨大水时,必有人驾着一只小舢板去湍急流水中救人搭物,一方面享受着生命的冒险和付出的快乐,另一方面向大家展示生命的豪放。又如《边城》中作者浓墨重彩的端午节描写,“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 万人观阵,锣鼓喧天,水手们赤着膀子,露出健硕的肌肉,攒劲拼命划桨。几只船如没羽箭笔直向前射去,在水面留下美丽的长长的痕迹……这种宏大喜庆的赛船活动,正是边城人生命勃发昂扬的展现,是由水所激发的生命的欢愉的流露,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边城人生命勃发的强劲之美和健康的生命状态。
水意象的生命意义还体现在边城人淳朴的民风中,淳朴实际上是生命的一种本真状态,是尊重生命本身,超越物质之上的生命的自在燃烧。边城茶峒是一个最适合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茶峒人生命的自在从容,他们与河水和谐相处,水进我退,水退我进,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顺其自然的安排,这正是生命底色中最天然的一面。茶峒人滨水而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清水、桃花、人家、酒,多么诗意的生活画卷,多么朴实而又浪漫的生命状态,以水为邻的茶峒人用清澈透明的山泉水滋养着他们不息的生命。生活在水上的老船夫对过渡人永远那么慷慨大方;靠货船发家的船总顺顺永远济人之急,仗义疏财;二老兄弟十几岁便到水面上历练人生;即使妓女也重信守诺,痴情地等待着那一个水手梦中的聚首。总之,生活在边城的人的性情和水交融在一起:强悍而热烈,敦厚而纯粹。这是一种充满野趣、未经文明同化和扭曲的本真的生命状态。《边城》所弘扬的正是这种生命自然状态中所蕴含的真实、激越、淳朴和活力。
水意象的生命意义,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史前文明中,它潜伏着无数原始的文化密码,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因为水,边城人才得以将千年不死的楚文化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水是《边城》的生命和文化的密码。
4 结语
老子云:“智者乐水”。沈从文以水为邻,因水而成就了他的经世之作。在《边城》中,他借助于“水”来诠释他的生命意义和审美理想,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孤独、忧伤,但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水上世界”,他确实无愧于“水边的抒情诗人”这一光荣的称号。
[1] 央泉.《边城》与《瓦尔登湖》中的水意象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6):100-103.
[2] 廖玉萍.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J].美与时代,2003(8):77.
[3] 沈从文.从文自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4:9.
[4][5][9] 罗伟文.论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5.
[6] 沈从文.从文自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4:11.
[7] 李正红.水样的忧郁—也谈沈从文《边城》的意蕴[J].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4):14-16.
[8]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44.
[10] 沈从文.沈从文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99,103.
[11] 宴杰雄. 一个水气氤氲的艺术世界——《边城》的水原型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70-71.
(责任编辑:郑孝芬)
On the Image of Water inTheBorderTown
CAO Xiu-lan
(Faculty of Humanities,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In The Border Town, Shen Cong-wen portrayed a beautiful rural scenery full of water which has archetypal meaning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water and loneliness, water and melancholy, water and vitality, Shen Cong-wen borrowed traditional resources of water image to establish his artistic world and express his aesthetic idea. Water became the carrier by which the author understood the world, praised the nature and thought about life.
TheBorderTown; water image; lonely life
2014-09-12
曹秀兰(1972-),女,山东临沂人,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I207.4
A
1009-7961(2015)02-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