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抗战对中华民族复兴因素的促成

2015-03-28孙怀安孙瑞琪石林武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战统一中华民族

孙怀安 孙瑞琪 石林武

(1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056005;2 邯郸市第一中学,河北 邯郸056001)

日本侵华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最屈辱的时期。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在短时期内占领了中国东部的大片领土。在日军占领区,在日本扶植下建立了伪政权,妄图把占领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领土完整被彻底破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妄图用殖民文化取代中华文化;大肆屠杀军民,妄图抹灭中国人民的斗志。血的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从事物的两面性来看,抗战还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在抗战中,党始终对民族前途充满美好梦想,同时在党的领导下,抗战促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得以充分彰显和发挥,并找到了依靠群众来战胜敌人的行之有效的方式。而团结统一、自强不息、依靠群众、坚持美好梦想等这些因素成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经验和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抗战促使中华民族复兴因素形成。

一、团结统一

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综观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团结统一占主流,分裂占支流。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抗战期间,在党领导下,团结统一这一民族精神更是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党积极号召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各团体、各民主人士及开明士绅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都动员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在统一战线中,党在处理像皖南事变那样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分裂行为时,仍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坚持以政治斗争为主,从而维护和保全了统一战线,因此,可以说党是团结统一民族精神的坚定继承者和维护者;面对强敌,国内各民族、海外侨胞都空前团结统一起来,出现了像马本斋的回民支队、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抗日武装和人士。

建国后,党继承和发扬了在抗战期间所坚持的团结统一精神。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业主、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党始终坚持团结统一,把这些新阶层定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充分发挥他们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新社会阶层业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民族问题上,党采取给各少数民族以充分自由和民主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并在经济上给予援助,政策上给予支持,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在党领导下,现已形成了各少数民族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的局面。在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问题上,党始终坚持团结统一,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大陆与台湾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已实现了深度融合,奠定了台湾民众回归大陆的心理基础。

正是从抗日期间及建国后党始终坚持团结统一,并已在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角度出发,我们说,抗战中党坚持的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二、自强不息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成语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抗战中,在敌强我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情况下,要想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坚持自强不息。百团大战后,在日军把主要兵力用于对付八路军,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大肆对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情况下,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困难面前,党没有把希望放在争取外援上,而是坚持自强不息,号召军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此来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军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在战略战术的选择上,面对强大的敌人,党没有妥协退让,而是自强不息,坚持战斗,并把游击战提到战略高度,牵制了国内的大部分日军,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禁运以及前苏联撤走援华专家的困难局面下,党仍然坚持自强不息,首先进行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之开始了“一五”计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独立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核讹诈。在外交上,党自1955 年的万隆会议开始,就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又提出不结盟,不称霸的外交政策。在当今世界,面对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政策,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在文化上对中国输入西方价值观,妄图将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的严峻局面,党仍坚持自强不息,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地处理和世界各国的关系,坚持用平等、对话而不是强迫和暴力的方式来处理国际争端,并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认同和赞许,由此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得到极大提升,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三、依靠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战中,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国日本就必须把大多数的群众联合起来,从而汇聚成抗战的巨大洪流。党不但把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这些原有的革命动力联合起来,而且还根据时局的变化,把资产阶级中的抗日人士及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士绅联合起来,动员他们参加到抗日的队伍中来,而这些人在抗战前则是被打击和斗争的对象。在作战形式上,党认为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源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才能抵御和战胜敌人,因此提出了进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做到把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

建国后,虽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大规模发动群众来进行生产和开展政治工作,并最终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的事件,但从另一角度看,党始终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没有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党始终注意克服脱离群众、背离群众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让党员干部充分重视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及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四、坚持美好梦想

对美好社会的不断追求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抗战中,国家沦陷、民族危亡,有些国人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妥协退让,萎靡不振,更有甚者叛国投敌,沦为民族罪人。巨大的灾难使有些人认为民族已毫无前途可言,但党却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对民族未来充满了美好梦想,并身体力行采取各种措施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奋斗。1937 年、1938 年这两年,正是日本侵略势头正强的时期,中华民族毫无取胜的苗头,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对敌我双方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整个抗战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中国必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论持久战》为整个抗战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了国人为之奋斗的美好梦想。1940 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对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国家性质等都给予了具体描述,这无疑激起了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望。

事实证明,中国的抗战正像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描述的那样最后取得了完全胜利,并在建国后按《新民主主义论》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历了30 多年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地位、人民生活、涉外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正是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是现阶段包括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望,对这一美好梦想的追求则成为了炎黄子孙为之奋斗的不懈动力。历史必将证明,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

[1]韩梅.论抗战胜利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界,2006,(10)

[2]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12)

[3]杨兆贵.“九一八”后的抗战民族复兴思潮[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抗战统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统一数量再比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