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修养论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2015-03-28陆耿
陆耿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232038)
《淮南子》修养论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陆耿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232038)
《淮南子》的修养论在形养、气养、神养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强调神养的统领作用。《淮南子》尊生贵生的生命观告诉我们慎用公共权力,珍视生命;养心、养性、养德的神养论则告诉我们持守本性、少私寡欲,治治不该有的贪欲之病,洗去多余的身体负累,最终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享受真正的快乐。这些思想能够解决“廉政进入人脑的困难”,以推进廉政建设。
《淮南子》;修养论;廉政建设
廉政是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就被关注的问题,当代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探讨廉政建设难的问题上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在进入人脑上的困难”是其中原因之一。①郑又贤:《廉政文化建设的难点及其探解》,《东南学术》2007年第3期。本文认同这一观点,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②胡锦涛:《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新华网2006年6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在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作风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虽然几千年封建历史留下了阻碍廉政建设的封建思想,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我们的廉政建设的指路明灯。《淮南子》则是其中之一。《淮南子》的修养论在解决“廉政进入人脑的困难”问题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淮南子》的修养论可以为我们“洗洗澡、治治病”。
一、贵生尊生:廉政建设的基础
《淮南子》杂糅百家,“在老庄哲学基础上,融合儒、法、阴阳各家思想,主要倾向是道家”,③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64页。因此,也继承了老庄道学的“贵生”思想。《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④赵永春:《中国道学文化名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页。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统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因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才能让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托给他,让他为人们治理天下。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贵于功名利禄,人只有清静寡欲,抵住一切世俗诱惑,才能受天下重托,而为万民谋福利。
《淮南子》在《老子》“贵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尊生”的思想,认为“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使之左据天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由此观之,生尊于天下也。”⑤《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6页。《淮南子》看到“势”和“利”都是人们贪求的东西,但不管用什么样的“势”与“利”都不能换取其生命,给他整个天下也不能换其生命。生命对于人而言是最重要的,是一切的根源和依托。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舍本逐末,甚至为天下笑!“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之;‘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⑥《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53页。圣贤之人不会因富贵伤害身体,也不会因利益拖累自己的形体。但大多数人却整日担心失去从先人那里得到的“势”“利”,却并不尊重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很糊涂吗?这是因为“贪婪者非先欲也,见利而忘其害也”。①《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26页。《淮南子》继承《老子》“重生”思想,认为管理者只有爱惜生命,才会认真治世。但同时也指出,这里的“重生”不是狭义的“重视一己之生”,而应该是“重视众生”。《道应训》用佽非不顾个人生命保全一船生命的故事说明了这个观点。“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焉。”②《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01页。夫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节者见难不苟免”。③《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20页。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治理国家的人,是拥有公共权利的人,是参与国家管理的人。公共权利关系到公共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所以,如果我们拥有公共权力,我们就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贵生、尊生”,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珍视自己的生命,不要因贪欲而滥用公共权力,违反法律以致降低人生价值,甚至失去生命权利;二是珍视他人的生命,就要使用好手中的权利,不能“草菅人命”。尊重他人生命权利,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这是对所有人生命权利的尊重。
二、少私寡欲:廉政建设的保障
在中国古代,“廉”是指人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吕氏春秋·忠廉》给“廉”下了个定义:“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④吕不韦著,李春玲译:《历史春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而廉政“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地区)之内,对于政府而言,所有的公职人员都习惯以诚实、合法的劳动手段获得所享受的全部生活资料和事业上的成功,并且不以增加社会负担或者降低管理和服务效率为代价;对于社会而言,所有的公民、团体、法人都习惯以合法劳动、公平竞争的方式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而不企图借助于公共权力的不当运用来实现目标。”⑤黄义英,秦馨:《廉政、廉政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前言》2010年第9期。许多公职人员不能很好践行廉政的根本原因是嗜欲多,贪得无厌,擅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所以,要践行廉政,必须加强修养,少私寡欲。
因为“五色乱目,五声哗耳,五味乱口,趣舍滑心。”所以“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⑥《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页。于是,就造成“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同时带来“喜得者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夺”。⑦《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23页。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嗜欲,为一己私利,往往违背原则,滥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统治者为了追求无穷的嗜欲就会危害大众的利益,也就会遭致人们的反对以致造成天下混乱,民怨沸腾。当滥用权力过度时,必然招致惩罚,甚至会“身死国灭”,因此《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当然,外界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淮南子》提出“闭四关止五遁”,其实质不是要求我们耳不听、鼻不闻、眼不看、口不吃,而是要求我们“心不想”,即不要被外物所诱惑,不要贪求人体基本所需之外物。“闭四关”关键是“闭心”,因为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是无法左右的;而思想意识是主观的,是可控的,所以,我们要控制我们的思想避免外界的诱惑,精神内守。“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弗为;无益情者,不以累德;而便于性者,不以滑。”⑧《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71页。
《淮南子》看到外界对人的诱惑,并指出避免诱惑的方法,而且还进一步分析“欲不在外,而在于内心”。他说“天下之要,不在彼而在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身得则万物备矣”。⑨《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3页。也就“无所喜而无所怒,无所乐而无所苦。”明白道理是前提,精神内守是根本,“神清者,嗜欲弗能乱。精神以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也。外内无符,而欲与物接,弊其玄光,而求知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心有所志,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铄灭息,此圣人之游也。”⑩《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1页。所以,关键是精神内守。精神内守就嗜欲不会产生,如果产生了嗜欲,通过种种途径使精神再返回到虚静的本性,情欲活动也会停下来。而“达道之人,不苟得,不让福,其有弗弃,非其有弗索,常满而不溢,恒虚而易足。今夫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故人心犹是也。自当以道术度量,食充虚,衣御寒,则足以养七尺之形矣。若无道术度量而以自俭约,则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尊,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矣。”(11)《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77页。很多人认为,我国之所以存在贪污腐败的现象,是因为我们的监管不到位。当然,完善的监督体制是减少贪污腐败的重要手段,但中国人一直重视个人的修养,儒家提倡的“慎独”思想,就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按照社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现代社会中仍然提倡“慎独”,作为统治者更是要“慎独”,避免无人监督下的“烂政”。“慎独”就是《淮南子》的精神内守。
《淮南子》还利用社会生活的经验证明“嗜欲者,性之累也”。为了避免不当嗜欲的产生,人要“知足之足,长足矣”①《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7页。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多“洗洗澡”“治治病”。洗去身上不该有的嗜欲,治治贪得无厌之病,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生命的真正快乐所在。“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夫得其得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与阴俱闭,与阳俱开。”②《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8页。排除以满足感官刺激和权势欲望的快乐,因为这种满足必然会带来对身体的戕害,同时也不会长久。真正的快乐是“以内乐外”,而不是“以外乐内”。所谓“以内乐外”,就是真正体察到“道”,即认识到宇宙变化的规律,自我就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是世界“大宇宙”的一部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与“道”同体,与物同化的自得之乐。“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以外乐内”的人则沉溺于对外物的追求。所见之美、所听之乐、所偿之甘、所猎之趣等通过外部刺激所带来的肉体的及时享乐虽然有短暂的满足,但往往“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臾平。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伤生,失其得者也。”③《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1页。人们常常会因为一时的狂欢而忘乎所以,迷失本性,然而复归理性时的宁静时刻则会发现一切来自外界刺激的欢乐只不过昙花一现,欢乐愈多,曲终人散时,内心的落寞也就越多。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而不是外物,满足眼耳口鼻的嗜欲带给自己的只不过是更多的痛苦与失落,因为欲望在刺激中不断膨胀,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欲望越强,无法满足欲望的失望就越大。
如果说寡欲只是个人修养,那么对于志在“治国、平天下”者而言就过于“狭隘”,其实修身是根本,修身才能治国。“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民交让争处卑,委利争受寡,力事争就劳,日化上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④《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0页。《淮南子》认为治理国家,最上等的是施行教化,次之是建立正常法制,内心的自我管理要远远胜于外界的强制约束。作为管理者只有神智清平,百节才会安宁,嗜欲就会减少“上无欲而下无争”,百姓才会得以教化,从而达到治国的最高要求。
三、持守本性:廉政建设的根本
人们常常认为,“贪”是人之本性,严厉惩治贪官污吏是廉政建设的真正法宝。对于已经产生的贪污行为必须用法律手段予以严惩,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贪”并非人的本性,中外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趋利避害论”对人性的评判虽存在争论,但“人性贪”的论断也不科学。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十分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强调端正自己的思想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等修养,用先人圣贤的价值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老子所主张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⑤赵永春:《中国道学文化名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1页。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如果个人修养不够、思想品德不端正,就无法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进而付诸实践。这种修养论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淮南子》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⑥《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页。《淮南子》为我们阐释了人之本性及其改变的原因。静是本性,动是表现;外物使精神产生反应,产生好憎之情。好憎产生后,人就被外物所诱惑,不能返回到人的本性,那么天性就会泯灭。《淮南子》对“人生而静,感而后动”的分析,虽采纳了《礼记·乐记》的观点,但是又融合了道家的思想。“清净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而恬愉者万物之用也。”⑦《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页。指出清净是道德的最高体现,而柔弱是道的要害,只有清净才能懂得道之大义。
《淮南子》“人性虚静”的分析立足于“人体小宇宙”,认为人是由精气形成的,把守住精气,人可以通达太一。而太一的精华通达天道,天道沉静无为,人守住精气就守住了虚静,人性虚静也是道性的体现。但由于人“感而后动”,持守不住本性,受到世俗诱惑,才“性之害也”。人如果能持守本性,就能“上通太一”,进而“同于天道”,那么,“得道者,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是故不待势而尊,不待财而富,不待力而强,平虚下流,与化翱翔。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贪势名。”⑧《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7页。
从个体层面而言,虚静能让人一生平安。因为人的耳目过分沉溺于声色中,五藏就不会安宁,血气就会激荡,精神就不能内收,祸患就会降临。但如果“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安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①《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43页。祸患就不会到来。从国家层面而言,虚静是治国的根本。上至最高统治者“人主静漠而不燥,百官得修焉。”下至一般管理层“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之才;处愚称德,则圣人之位谋。”②《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41页。国君宁静恬漠而不急躁,百官便可以得到修治。清虚安静顺应天道,上天就会给它适宜的时机;廉洁勤俭坚守节制,土地就会生长富足的财物。即我们所说的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人们意愿。“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乱,俭则民不怨矣。”③《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56页。这样才会天下太平,人生平安。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以德为先”。为什么要以德为先?德为根本,有德之人,品质高尚,品质高尚者行为自然廉洁,由此观之,德高是廉政的根本。道德高尚者在《淮南子》那里指的是懂得道之要义之人,这样的人“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若然者,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④《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3页。如果一个人的修养不够,“虽目数千羊之群,耳分八风之调,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⑤《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3页。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国有83022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职务变动后申报了配偶、子女从业情况;清理出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的小汽车20399辆;查处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的领导干部2451人,收缴款额11662 1.37万元;清理和纠正领导干部超标违规住房26741套,追缴资金8.18亿元等。”⑥雷厚礼,杨雁:《十六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虽然廉政建设常抓不懈,但依然有很多公职人员无法做到“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⑦《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96页。“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⑧《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8页。根本原因是个人修养问题,没有保持人性虚静的本性,终日为满足个人嗜欲所困扰。所以,加强个人修养,经常“洗洗澡”,减去嗜欲,返回人之本性,才能廉洁从政。
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加强个人修养,经常“洗洗澡,治治病”,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工程就坚不可摧。从整个国家而言,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众的共同努力,“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⑨《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4页。如果全社会都能“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积力而受官,不贪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其所不能者,与之勿喜也。辞所能则匿,欲所不能则惑。辞所不能而受所能,则得无损堕之势,而无不胜之任矣。”⑩《淮南子》,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71页。
Enlightenment ofHuainanzi's self-cultiv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onest governments
LU Geng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nHuainanz itakes the view that physical preservation,Qi preservation,and spirit preserv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as its basis,emphasizes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spirit preservation.View of life that life ought to be respected inHuainanziwarns that we use public power cautiously and cherish life;theory of spirit preservation inHuainanziwhich focuses on the maintenance on mind,temper,and moral reminds us that we should cleanse our minds,and limit our desires.Only when the excessive burden is taken out of people's body,the real happiness could be eventually returned to them. Those ideas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promote the idea of honest government into human's mind.
Huainanzi;self-cultivation;construction of honest government
I206.2
A
1009-9530(2015)01-0063-04
2014-03-19
陆耿(1975-),女,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