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一市”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
2015-10-26孙战伟
孙战伟
(南京财经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江苏南京210023)
“四省一市”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
孙战伟
(南京财经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江苏南京210023)
以江苏为研究基点,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C-D生产函数构建贡献率估算模型,比较研究苏、粤、鲁、浙、沪等“四省一市”的高等教育对省(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比较研究
一、引言
2013年江苏省GDP达到59162亿元,以3000亿元差距屈居“老二”,仍然未能撼动广东省“领头羊”位置,山东、浙江、上海紧随其后。近年来江苏省经济虽然发展迅速,增长势头强劲,但追赶步伐有所放缓。相关研究表明,制度、要素、资本、技术等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但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与粤、鲁、浙、沪①http://www.gx211.com/gxmd/gx-sh.html。根据网站数据统计:在高校数量和211高校数量上,粤(168,3)、鲁(165,2)、浙(117,1)、沪(86,9)、苏(178、11)。相比,不管在高等院校总体数量,还是在211高校数量上,江苏都是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因此,以江苏为研究基点,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C-D生产函数构建贡献率估算模型,比较研究苏、粤、鲁、浙、沪等“四省一市”的高等教育对省(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选择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以下简称C-D生产函数)认为,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C-D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KαLβ,Y为一国(地区)GDP,A为技术能力,L为劳动力投入,K为资本实力,α、β分别代表资本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且α、β>0,α+β=1。
但C-D生产函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该函数在分析劳动力对产出的变化时,只关注劳动力数量变化,而并未关注劳动力质量对产出的变化。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与劳动力数量相同,劳动力质量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社会可以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劳动力质量,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考虑教育对劳动力质量提升的影响,将L分解为劳动力数量L0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因此改造后的C-D生产函数为:(t为时间变量)。对上式进行变化①先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然后再求时间变量t的全倒数即可得到。,得到:Y=C+αK+βL0+βE。其中,Y、K、L0、E分别代表GDP、资本、劳动力、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增长率,α、β分别代表资本、劳动的产出投入弹性。对上式进行变化,我们可以推算出区域教育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公式:Re= βE/Y。其中,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β的取值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有很强的相关性,学者们对此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的结果②柯布和道格拉斯推算出β值为0.75,丹尼森对β估值为0.73,麦迪逊确定β值为0.7;杨晓华、卢永艳通过对我国1978-2000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与麦迪逊β值相近的结果。。国内一般取0.7~0.8,为了增加计算结果的可比性,本文取经验值0.7。
三、实证测算
(一)确定2000年与2012年“四省一市”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为便于有效使用就业人员教育程度统计数据,本文对“四省一市”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进行了重新归类:文盲、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其中:将文盲类数据与半文盲类数据合并为文盲类数据统计,将中专类数据、高中类数据合并为高中类数据统计,将大专类数据、大学及以上等数据合并为大学类数据统计。
表1 2000年、2012年“四省一市”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布单位:%
(二)确定2000与2012年“四省一市”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根据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按照小学教育6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3年、高等教育4年计算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应的计算公式为:
就业人员人均受某类教育年限=某类教育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员所占比例*教育年限/100
表2 2000年、2012年“四省一市”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三)确定2000与2012年“四省一市”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
构建教育综合指数E=ΣPiSi,其中:Si为受教育年限,Pi为劳动简化率(即各级教育在劳动力质量上的直观体现)。国内学者按照丹尼森“工资收入法”理论,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差别确定不同劳动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其结果虽有不同,但波动范围不大③崔玉平(1999)的初等、中等、高等(三分法)相应的劳动简化率为1、1.4、2;李洪天(2001)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分法)相应的劳动简化率为1、1.2、1.4和2;杭永宝(2007)的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五分法)相应的劳动简化率为1、1.28、1.38、1.81、2.2。,因此本文借鉴李洪天(2001)的四分法,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就业人员劳动简化率定义为1、1.2、1.4、2,并据此求得“四省一市”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综合指数及人均受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④е=(en/e1)(1/n-1)-1。。
表3 2000-2012年“四省一市”就业人员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
(四)确定2000-2012年“四省一市”GDP年均增长率
根据研究需要,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整理相关数据(表4),求得“四省一市”的GDP增长率及年均增长率,即:广东省GDP年均增长率16.04%,山东省GDP年均增长率15.6%,浙江省GDP年均增长率15.54%,江苏省GDP年均增长率16.25%,上海市GDP年均增长率13.37%。
表4 2000-2012年“四省一市”GDP的年均增长率
(五)确定“四省一市”教育、高等教育对区域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
根据构建的模型及相关数据,测算2000-2012年“四省一市”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Re,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率的贡献Rhe=Re*Eh。
2000-2012年间,江苏省教育对区域GDP增长率的贡献为:Re=βE/Y=0.7*2.55%/16.25%*100% =10.98%。
排除高等教育后,2000-2012年间江苏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11.6096-(2*0.616)]/[8.5868-(2*0.196)]}1/12-1=1.99%。
2000-2012年间,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2.55%-1.99%=0.56%。
2000-2012年间,江苏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占:Eh=0.56%/2.55%*100%= 21.96%。
2000-2012年间,江苏省高等教育对区域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Rhe=Re*Eh=10.98%*21.96%= 2.41%。
表5 2000-2012年“四省一市”教育、高等教育对区域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
四、对比分析
(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
2000-2012年间,高等教育对各自区域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都处于较高水平。但江苏省高等教育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率贡献仅为2.41%,在“四省一市”中排名仅高于广东省的1.66%,不仅被上海市的4.50%远远抛在身后,也远远低于山东省的3.37%、浙江省的3.92%。“四省一市”虽同处东部经济发达、就业人员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但高等教育对各自区域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二)高等教育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同步
2000-2012年间,“四省一市”的经济一直保持在13%-16%之间的高速增长状态,江苏经济更以年均增长率为16.25%位居“四省一市”之首。作为综合教育指数的结构构成,江苏省高等教育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山东4个百分点、浙江6个百分点和上海10个百分点,仅比广东高1个百分点。相对于经济增长强劲来说,江苏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稍显滞后,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短期作用和长期影响
2000-2012年间,“四省一市”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尤其是受大学教育年限提升明显。江苏省就业人员人均受大学教育年限从0.196提升到0.616,提升幅度低于山东、浙江和上海。与之相对应的是,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同期也低于山东、浙江和上海。江苏省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尚未达到“临界”水平,因此在注重江苏省高等教育短期作用的前提下,更应从长期角度正确看待江苏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教育程度)并不是始终与其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
2000-2012年间,江苏省就业人员受大学教育程度增幅低于山东、浙江和上海,却高于广东;然而,同期江苏省经济增长幅度却高于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与我们的心理预期相反,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教育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显著正相关。
五、结论与对策
本文通过对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和江苏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高等教育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同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短期作用和长期影响;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教育程度)并不是始终与其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江苏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教育规划先行,加强教育顶层设计。江苏高等教育应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契机,以与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个率先”相适应,加强高教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谋划“高教强省”与“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本土人才国际化战略”与“人才国际化政策”,加快推动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推进学术型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建设,力争在2020年推动南京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大学、推动南京大学(保五争三)与东南大学进入国家高校前二十强。
2、推动高教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江苏省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协同部属、省属高校均衡发展,将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从高校数量转向规模适度、质量为主,从教学为主转向教学、科研并重,实现江苏高等院校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并举。坚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互融互进,推行“课堂进工厂”、“校企联手,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学科、多模块、多选择、多院校综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的开放性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正能量”,实现高质量人力资本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
3、增强高教服务意识,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江苏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示范效应和先导作用,紧密关注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重大应用理论研究、重大先进技术研究、重要共性技术研究为抓手,加强与中科院在宁院所、中电、中船重工等在宁央企、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研究基地(中心、院、所),借力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促进知识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实现政、学、研、金、企等要素有机结合,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发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科学研究、江苏高教协会与江苏高教期刊的知本作用,加强与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市社科院等智囊机构联动,共同承担重大社科课题,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作出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our provinces and one city to their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UN Zhanwei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base,the article learned from relativ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used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our provinces and one city to their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deficiency in Jiangsu's higher education,summed up the reasons,and brought about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higher education;economic growth;contribution;comparative study
F127
A
1009-9530(2015)01-0045-04
2014-07-02
南京财经大学高教研究项目“推进校内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DJ201201);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孙战伟(1984-),男,南京财经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副主任科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