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党建思想*
2015-03-28谢凯夫
谢凯夫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党建思想*
谢凯夫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抗日战争时期是陈云党建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陈云从党建发展遇到的问题出发,切合实际地提出了兴起学风、充实巩固党组织、推进党员作风建设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及时巩固了党组织并使其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也为中国共产党取得后续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党建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烈篇章,为中国共产党由弱转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其中陈云的贡献功不可没。
一、大兴学习之风,提高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陈云一贯强调党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对马列基本理论的深入学习,他曾说:“中国的事情要是有一批真正懂得马列主义的人就好办了。”[1]60为此他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抗战期间的延安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之风。
(一)兴办各类学校
共产党经过长征的洗礼来到了延安,越来越多分党员干部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加上大批的爱国青年、民主人士奔赴圣地,仅靠抗日军政大学已经不能满足训练需要,陈云在一次演讲中生动的描述了这种情景:“十年以来,人心大变,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怕艰苦,不远千里而来延安。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2]113,这种情况下,陈云领导的中组部参与创办了陕北公学、安吴堡青年培训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延安女子大学、工人运动学校以及中央组织部干部培训班等各类院校。通过学校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大约有二十万人次的干部进入这些学校或培训班学习,提高了思想觉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革命。
(二)推行干部学习制度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后,陈云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他创办了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大学”[1]61,也就是中组部的干部学习小组。该小组并没有专职的教师,以自学为主,通过众人谈论加深理解。陈云强调:“要将现有的主要教科书一本一本的读,既不懈怠也不着急,一步一步来。”[1]63陈云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决定将这个模式推广,制定了《关于干部教育的决定》,要求以高级干部为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到一九四二年五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毛泽东、凯丰、康生、李富春、陈云五人组成的中央总学习委员会,领导督促全党学习。至此中国共产党全党学习之风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
陈云曾就如何避免思想出现偏差这个问题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对他说,犯错误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方法不对头”[2]342,建议他多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于是陈云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同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学习经历事实上对陈云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哲学功底的日益深厚与革命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他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并使其受益终身,用他的话说就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3]哲学也成为他对抗当时共产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他曾经谈到:“过去我们犯错误,主要是因为不根据客观实际办事,主观与客观想脱离。当然,犯错误的人,也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不了解,只是他们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而片面的情况就不是真正实际。”因此他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哲学以纠正思想错误,总结工作和革命实践经验教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断的改进思想,增强鉴别真伪理论的能力。这次学习,使得广大党员对唯物辩证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坐拥更先进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对于延安整风的开展,以及正确认识和总结党的历史,促进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实现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空前统一和团结,保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广招天下士充实巩固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长征之后,全国党员人数只有3万余人,革命力量捉襟见肘。陈云临危受命出任中组部部长,以“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为工作方针,实现了党员从3万到120万的大飞跃,同时又做到了发展与巩固相结合,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共产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陈云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甚至提出了“抢夺知识分子”的口号。在他大力支持下,大批的知识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提拔为初、中级干部。他对中国革命中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符合国情的估计,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1939年陈云代中央起草了《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一、知识分子是革命力量,而且是重要力量。二、我们的革命是在农村里面,可是农民不识字,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必须依靠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要吸收知识分子。三、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1]87陈云认为在抗战中谁取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谁就拥有了胜利。事实证明,这一看法对以后的革命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给共产党的队伍里增添了大批的人才。
(二)知人善用,广招人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策和主张广为人知,吸引了大批爱国人士来到延安投身革命。陈云认为要从大局出发,知人善任。他曾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用人策略,即:“了解人、气量大、用的好、爱护人。”[1]11“了解人”是正确使用干部的前提,“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气量大”就是要广泛的团结人,陈云指出:“我们必须善于用人,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1]84“用得好”就是要正确的使用干部,陈云认为:“就是上级要信任下级,下级也信任上级,上下相互信任。对领导人来说,一定要做到让下级敢于说话,敢于做事。”;“爱护人”就是干部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帮助他纠正,“凡是提拔干部,全面估计他的德和才,既提拔起来,就得多方面帮助他,当牵涉到一个干部政治生命的时候,要很郑重很谨慎的处理。”[2]109正是持有这种工作态度,才使得陈云能在短短几年内成功地为共产党解决了人才储备与任用问题。
(三)发展与巩固并举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了正面战场上的策略,动摇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大量发展”的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将“巩固党”提到了突出的地位。陈云在起草的《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4]就这个问题陈云提出了两点意见:一要整理党的内部;二要把整理党的内部同加强群众工作联系起来,他指出:“群众工作的好坏,是测量党组织巩固程度的标准之一。”[2]156围绕这些意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加强党员审查,清除害群之马;对于国统区与敌占区的党组织,陈云要求领导机关必须放外面,敌后党组织的建设、巩固要保持短小精悍,精干隐蔽,但组织的影响范围、活动范围必须扩大,他指出只有“党内小党外大”,才是秘密党唯一的正确的组织形式。
三、积极主动不断推进作风建设
陈云在出席陕甘宁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已经是执政党的观点,所以他更加重视作风建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不能巩固自己,团结群众,坚持斗争,战胜强敌,只有不断宣传纪律意识,加强纪律监督才能不断巩固共产党在边区直至全国范围内的领导地位。
(一)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陈云曾深刻指出:“领导着政权的党、领导着军队的党,自我批评更重要。因为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的损害群众利益。党员违反了纪律,特别容易引起群众不满。”[1]126历史证明,陈云关于执政党更应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断是极负预见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用之一,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的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就能更好的实践,犯了错误也能够及时纠正;抛弃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会背离群众,损害群众的利益,使革命蒙受挫折。
(二)严明党纪不断改进作风
陈云始终强调党纪党规的重要性,他曾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不能巩固自己,团结群众,坚持斗争,战胜强敌。”[1]126纪律是巩固党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用好了才能保证全党意志与行动的统一,保持优良作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如果纪律松散就会有“亡党亡国亡头”的危险。陈云始终强调遵守党纪的重要性,为此,他通过总结黄克功案这个典型,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遵守党纪改进作风的教育,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要开除刘立功的党籍》的文章,通过《解放》杂志,发放到各个根据地,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思想作风教育。
(三)坚持为群众工作的作风
在陈云的党建思想体系中,为群众工作的作风地位突出,他认为不管是改进作风还是巩固党组织都要以为群众工作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他要求全党上下必须重视群众工作,在群众运动中建党、巩固党。始终坚持为群众工作,群众拥护,革命成功有望;抛弃了为群众工作的作风,群众反对,革命成功无望。不管在什么时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进行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强调为群众工作,这不是一时需要,而是是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大计,需要长期坚持。陈云关于为群众工作的观点是把党建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其正确的观点,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相一致的,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陈云党建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启示
抗战时期陈云的一些观点被纳入毛泽东思想体系,成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他在延安兴起的学习之风,使党员的思想焕然一新,成为对抗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有力武器,实际上为延安全面整风运动的发起做了思想准备,收效甚大,肃清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陈云在抗战时期担任中组部长长达七年之久,取得的成就巨大,在他领导下共产党迅速发展壮大,不但追求量的提高而且追求质的飞跃,坚持发展与巩固并举,在危急关头壮大了党组织,在陕北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在全国再次发展壮大,全面发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向心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陈云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思想是其党建思想的核心,他始终强调共产党员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为人民工作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用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挤压下,依靠人民群众逐渐发展壮大。
陈云一生酷爱学习,尤其重视哲学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不间断学习的观点贯穿着他的建党思想,延安时期他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在今天看来,是一个需要被坚定不移执行下去的方针。如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数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质量却参差不齐, “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一直是党内坚持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党员干部坚持终身学习制度对提高党员思想素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党员思想转变了,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更加稳固,改革才有了可靠思想保证,诚如习近平所说:“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组织建设方面,陈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增强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原则,他指出选拔干部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5],强调重视知识分子在改革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引导知识分子利用其先进的文化、科学理念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力量,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与任用。在发展巩固党组织的过程中,陈云提出:应把好“两个口”,“进口”要严,“出口”要畅,即要严把入党程序这一关,宁肯放缓发展党员的节奏,也要保证党员质量达标才准入的原则,保证新入党员不但在组织上入党,思想上也一并入党,党员是一个党的个体代表,展示的是整个党的精神风貌,如果把关不严,放入害群之马如此就会危及整个党的信誉;所谓“出口”要畅,就是打破党员只进不出,或者进多出少的格局,打破一朝入党,终身党员的局面,应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将不能认真履行党章党规的不合格党员坚决清除出党,如此才能保证共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就把“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作为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他说:“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为所有党员及各级党部之最高责任。”他告诫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密切保持与周围群众的联系,深入发觉群众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声音,随时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6],陈云建设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与新一届领导提出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不谋而合,陈云强调党员应该为人民而工作,通过坚持这种作风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个观点被毛泽东思想吸收,成为群众路线观点的思想来源之一。执政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被坚持,“中国当前的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发展期,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7],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只有不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身作则,不断找出自身错误加以改正,各项改革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陈云对于遵守党纪党规的重视,也值得借鉴,加强党内监督,同时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在双重监督下才能保证党员不敢违纪,上级不敢包庇,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早在延安,“陈云就开始关注共产党执政后给作风带来的影响”[8],如陈云所说:“党员违犯了纪律,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你有枪,又当权,群众看到了也不敢讲。”[2]183要打破这种观念,首先共产党自身必须带起头,坚决惩处问题党员,重视群众意见,逐渐带动人民群众开始监督党员,使党员作风由被动纠正到主动改变;陈云还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犯了错误更该受罚,当下进行的反腐斗争中已经逐渐显露出这种趋势,不管是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党员,只有犯了错就应受到相应的处罚,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不能例外。实践证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顺利推进全面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党团结统一的关键。
纵观抗日战争时期陈云的建党思想,发展、保持、巩固与群众紧密联系的观点贯穿其始终,不管是思想、组织还是作风等方面的建设,他都着重强调与群众工作联系起来。其党建思想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他的这些理论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上。
[1]刘家栋.陈云在延安[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2]陈云文选: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薄一波.陈云的业绩与风范长存[N].人民日报,1996-04-10.
[4]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3.
[5]虞云耀.陈云党建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J].党的文献,2015(4):66.
[6]丁俊萍,高喜平.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J].党团建设,2014(9):75-80.
[7]侯东,李保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5(4):50-53.
[8]朱佳木.深入和大力宣传陈云执政党和党风建设的思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4):7-11.
(责任编辑:王佩)
ChenYun’sConstructionThoughtofCPCduringtheAnti-JapaneseWar
XIE Kai-fu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was the important time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en Yun’s thought , during which,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Chen Yun proposed practical style of study, consolidating the Party’s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work style and consolidated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ime to make i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laid a certain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subsequent victories.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Chen Yun;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CPC
1673-2103(2015)06-0075-04
2015-09-16
谢凯夫(1992-),男,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