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鲁智深论*
2015-03-28刘洪强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31)
《水浒传》鲁智深论*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31)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异于其他好汉的光辉形象,在他的身上有济公和尚、孙悟空、六祖慧能、堂吉诃德的影子。智深是一个天生就有佛性的人,他有深厚的山水情怀。智深与其师智真长老并不是同一个辈份。他在拳打镇关西时开始点化郑屠,可惜郑屠并没领会到智深的深意。
鲁智深;济公;孙悟空;六祖慧能
《水浒传》中的武松、李逵、鲁智深、阮氏三雄等历来在民间受到啧啧赞叹。然而从古代到今天,能得到所有人尤其是当下意识形态的批评者的肯定与赞许的只有鲁智深。鲁氏之所以受到如此赞扬,主要是因为他从来好打抱不平却不滥杀无辜。
台湾学者乐蘅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提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
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1]88
乐先生的原文分析鲁智深的性格非常透彻,凡谈到鲁智深之文章几乎没有不引用此段的。那么为什么说“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呢?换言之,鲁氏身上体现了哪些人类的普爱精神,这是我们应该探讨的。在我看来,鲁氏身上体现了人类的一些永恒的感情,而这些特征必须与鲁氏与他人对照,方可看得清楚。下面分析鲁氏与济公、孙悟空、堂吉诃德等的相同之处。
一、鲁智深与济公
鲁智深与济公相似之处格外明显。作为和尚,他们都饮酒吃肉不守清规戒律,然而他们都不犯淫戒。当然,鲁智深与济公的饮酒食肉是不守戒律和尚的共同特性。严耀中先生《酒肉和尚现象试释》就指出:
所谓酒肉和尚顾名思义即是吃酒肉的和尚。这种和尚的形象自南北朝起,开始被当时人注意而着墨于史籍。如《魏书》卷十九上《京兆王拓跋太兴传》云:
初,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及斋后,僧皆四散,有一沙门方云乞斋余食。太兴戏之曰:“斋食既尽,唯有酒肉”。沙门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脚一只,食尽犹言不饱。[2]140
有意思的是,鲁智深也曾经吃过一脚狗腿,与这里的“羊脚一只”相映成趣。
我们比较《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与《济颠语录》的济公,他们有很明显的类同。如两人都不坐禅。两个禅和子让鲁智深坐禅,鲁智深却说“洒家自睡,干你甚事”[3]140;而济公勉强坐禅,“道济坐至三更,身渐疲困,忽从禅床颠倒一跌,不知所之,连声叫苦,不觉跌起一大疙瘩”[4]10,他又再坐禅,却又把脑袋撞了好几个疙瘩。鲁氏不习惯于和尚茹素的生活,他想:“干鸟么!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离口,如今教洒家做了和尚,饿得干鳖了。赵员外这几日又不使人送些东西来与洒家吃,口中淡出鸟来。这早晚怎地得些酒来吃也好。”而济公也是“未出家时,大块肉、大碗酒恁我意吃,如今只是粥菜,要多吃半碗也不能够,身渐黄瘦,如何受得过”[4]10。
鲁智深在佛殿后面大小便,可谓亵渎佛祖;济公却在众僧面前露出下身,“打一筋斗,正露出当面物事,众僧掩口而笑”[4]62。这其实正是大智之人的弄世之法,所以第四回李贽多次评鲁智深为“佛”,金圣叹评为“如何是佛?干屎橛”[5]102,可谓剥肤见骨之见。
这些清规戒律根本奈何不了鲁氏与济公两人,正如阮籍曾说“礼岂为我辈设也”[6]393。然而这些相同还是皮相之同,更为重要与真正的相同,还是他们打抱不平、救人于苦难之间。这些事实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
但是鲁氏与济公有一重大区别在于,济公所做之事是在悟道之后,而鲁氏所做之事在悟道之前,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一个大德高僧的标准。所以第四回回末李贽说:“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算来外面模样看不得,济不得事。”换言之,鲁氏与济公有悟道之先后,但做事却无先后之分。如此说来,说鲁氏从开始就是一尊佛也是正确的。
二、鲁智深与孙悟空
一般认为《西游记》的出现晚于《水浒传》,但是两者在正式成书之前已经在民间口头广泛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很难说谁影响谁,只能是相互影响。鲁智深与孙悟空在精神上也是血脉相连的。
鲁氏酒醉后两次大闹五台山,孙悟空偷吃仙酒仙丹而大闹天宫,两者何其相似!更有意味的是,鲁氏在第二次醉酒后,打了寺庙中的左右金刚,闹的是佛;孙悟空大闹天宫,闹的是仙,同一个闹,内容却有所不同。
鲁氏为了救刘大公的女儿,藏在女儿的闺房之中,痛打了周通;孙悟空救高大公的女儿,装作新妇,收伏了猪八戒,两者的相似不难看出。
第六回鲁氏来到大相国寺,智深说:“本师真长老着小僧投大刹,讨个职事僧做,却不教俺做个都寺、监寺,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园?”结果鲁氏听了首座的花言巧语后做了“菜头”;孙悟空也一样,想做个齐天大圣,不想却做了小小“弼马温”。
从上面比较看出,鲁氏与孙悟空都有醉酒打闹之事,也都有做“官”的愿望。不过他们最大的相同还在于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救人出水火的精神。
三、鲁智深与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人公,他读了游侠小说,决心行走江湖为人民除害,他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如他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与它大战一场,结果被弄得遍体鳞伤;他还把羊群看作敌人的军队,去厮打羊群,结果被牧童打伤了。如:
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翅膀在风里转得正猛,把长枪迸作几段,一股劲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直扫出去;堂吉诃德滚翻在地,狼狈不堪。[7]54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疯疯颠颠的堂吉诃德,身上却有正义感。杨绛先生《堂吉诃德译本序》中说:
他睁着眼睛瞧不见目前的现实世界,处处只凭自己的一片好心去衡量别人,于是干了不少傻事,受到种种欺负。他呆得可爱,但是他心地诚朴,待人正直慷慨,又可敬可爱。[7]
鲁智深身上也有堂吉诃德的影子。细读《水浒传》,我们就会发现,鲁氏有许多假想敌,如他第二次大闹五台山时,他认为左右金刚在嘲笑他:
智深敲了一回,扭过身来,看了左边的金刚,喝一声道:“你这个鸟大汉,不替俺敲门,却拿着拳头吓洒家,俺须不怕你。”跳上台基,把剌子只一拔,却似撧葱般拔开了。拿起一根折木头,去那金刚腿上便打,簌簌地泥和颜色都脱下来。门子张见道:“苦也!”只得报知长老。智深等了一会,调转身来,看着右边金刚,喝一声道:“你这厮张开大口,也来笑洒家。”便跳过右边台基上,把那金刚脚上打了两下,只听得一声震天价响,那尊金刚从台基上倒撞下来。智深提着折木头大笑。
从上面可以看出,鲁氏打碎了金刚而“大笑”,可见他心中是多么惬意!对读者来说,这是荒唐还是纯真,还真得很难辨别。
除了这个假想敌人,鲁氏还把柳树当作假想敌。菜园有株柳树,鲁氏却“多此一举”地把它拔了: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柳树关鲁氏何事,竟然把它拔出?这其实也是鲁氏把它当成了假想的敌人。林纾说:“又居苍霞路洲上,荔支树上巢白鹭千百,破晓作声,余亦若无闻焉。何者?禽兽自语,于人胡涉?”[8]71林纾的反应是大多数人的反应。
智深驱喜鹊的行为颇有魏晋风流。《世说新语》有类似故事:
王平子出为荆州,王太尉及时贤送者倾路。时庭中有大树,上有鹊巢。平子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凉衣拘阂树枝,便复脱去。得鹊子还下弄,神色自若,傍若无人。[6]413
一个是把喜鹊所在的树拔掉,一个是把小鹊掏出来。都是性情中人。
鲁迅先生说:“西洋武士道的没落产生了堂·吉诃德那样的戆大。他其实是个十分老实的书呆子。看他在黑夜里仗着宝剑和风车开仗,的确傻相可掬,觉得可怜可笑。然而这是真正的吉诃德。”[9]534不错,智深傻相可掬,可怜可笑,但是他是真诚的,一片赤子之心。
除了柳树是鲁氏的假想敌外,松树也成了鲁氏的假想敌。鲁氏在护送林冲结束后,为了警戒护送公人董超等,把一株松树刺断了:
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3]
鲁氏打败这些“假想敌”,在某种程度上与堂吉诃德一样:天真烂漫。
此后,智深拔树成为英雄力大的一种象征,如瑶族传说《豆腐八王》中八贵力大无比,他轻轻一拔就把香花树连根拔起,众人无不叹服[10]416。
四、智深与六祖及其佛性问题
当慧能离别五祖时,五祖对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11]22,而鲁氏离别长老时,长老对他说:“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六祖慧能是顿宗的创造人,他讲究顿悟,而鲁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顿悟。鲁氏听到潮声之后,“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留下“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与六祖慧能相似。
智深是一个和尚,他是属于哪宗哪派呢?从小说及智深的言行来看,智深应该是禅宗和尚。
智真和尚合掌白言贤弟清公大德禅师:不觉天长地隔,别颜睽远。虽南北分宗,千里同意。
这里的南北分宗,显然是南宗惠能与北宗神秀的顿教与渐教。从智深的各种迹象看,他应该属于禅宗。
还有一个小细节,智深的铁杖六十二斤。陈洪先生说:“鲁智深要打造重达百斤的铁杖,工匠认为太重;鲁让步为八十一斤,工匠仍不同意;而最后工匠提出六十二斤,鲁智深便欣然同意了。这一段从情理分析颇有莫名其妙之处,特别是这六十二斤的依据是什么,工匠并未加任何解释,而鲁智深竟痛快答应了。如果我们对照“董西厢”,这原因可就随手拈出了。因为“董西厢”特意写法聪吓敌将道:‘待不回去只消我这六十斤铁棒苦。’”[12]130很显然,“六十”与“六十二”还是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六十二”应该出自佛经。“六十二”是佛经中常常出现的数字。《法华经》有“具足六十二”[13]80,《佛学大辞典》有“六十二见”[14]318。其实连智深的名字也来于佛经,《法华经》“智深志固”[13]30。
智深是一个天生就有佛性的人。我个人认为,智深去打镇关西时,佛性已经显露。智深对郑屠说了三句很有意思的话:“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
这里,智深的话仅仅是无意俏皮的幽默,还是在采用棒喝的方式来点化郑屠?我们宁愿相信后一种。历史上有一和尚就经历过类似一件事情。宋代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15]149
显然,智深的话与上面的话有相似的情况。智深的话到底有什么含义,禅家公案不可臆测,我们不得而知,它有许多可阐释性。但是智深的话肯定是有含义的,他用言语点化郑屠不成,可郑屠不懂这里的禅机,也就是不肯悔改,所以后来智深打死了他,大概寓意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智深不打坐只睡觉,禅和子问他为什么不坐禅,他说:“洒家自睡,干你甚事?”其实这种不坐禅也是道行高深的一种表现。《五灯会元》卷一四讲义青禅师睡觉的故事:
师(指义青)至彼无所参问,唯嗜睡而已。执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当行规法。”通曰:“是谁?”曰:“青上座。”通曰:“未可,待与按过。”通即曳杖入堂,见师正睡,乃击床呵曰:“我这里无闲饭,与上座吃了打眠。”师曰:“和尚叫某何为?”通曰:“何不参禅去?”师曰:“美食不中饱人吃。”[15]875-876
梁山上算上晁盖共一百零九条好汉,都为赳赳武夫。喝酒食肉,杀人越货,血洗山河,他们都能干得出来。有山水情怀的凤毛麟角。大概只有宋江、张顺与鲁智深等几人。在这三人中,大概最有山水情怀的就数智深了。小说至少三次写其对山水发出了会心的长叹。如在五台山时,“离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采一回”;智深离了五台山到大相国寺途中,“一日正行之间,贪看山明水秀,不觉天色已晚”,“因见山水秀丽,贪行了半日,赶不上宿头”;智深与武松在六和寺中,“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智深的“喝采一声”、“贪看”、“心中欢喜”,都无疑表明了他对山水与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一个平生杀人放火的关西汉子有如此雅兴,他不是佛是什么!或许这里面还寄寓着禅宗的“见山只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领悟也未可知,也许还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智慧在里面。
再简略谈一下宋江、张顺的的山水之情。宋江在浔阳楼上时想着“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最后看到蓼儿洼山水秀丽,只是“我若死于此处,堪为阴宅”,张顺打探敌情时,看到西湖风光旖旎,想“何曾见过这一湖好水,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鬼”,虽然也有审美在里面,但相对来说,更多是实用,就是死后埋葬在美丽山水中。因此智深的山水情怀较之不同。
六、鲁智深的名字问题
阳建雄先生《水浒传中的知识性错误》指出:“长老的名字叫智真,但他却给自己的徒弟取名智深,这样做显然不合规矩,因为佛家的法名应该排列字辈,体现师徒之间的尊卑,而不宜混同在一起。——小说如此写智真给徒弟取名,于理不符,体现了作者宗教知识的局限。”[16]
这一问题饶有兴趣。我们知道,中国的家族中为了体现家族的统一性常常把后辈的辈分先用一些字规定出来,每一辈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这从中国第一家——孔氏家族、小说《红楼梦》中贾府子弟的排名就可以看出,小说《西游记》祖师给孙悟空取名时也是按辈分排列。
但是这里的智深却与此不同,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这里的智很可能不是辈分,而是“智慧”的简称,“智慧”在梵语中是“般若”的意译。《佛教大辞典》释:
智慧,即“般若”的意译。般若波罗蜜,《六度集经》等即译作“智度”或“度无极”。东晋道安《道行经序》:“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故此“智”即指“般若”。[14]1182-1183
而且在历史上,这种字面上师徒“辈分相同”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拿六祖慧能来说,六祖的法号,历来写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而禅宗二祖法号慧可,从来没有人说六祖与二祖是同辈。虽然有人认为六祖法号当作“惠能”,然而从历代题“慧能”来看,六祖法号可为“慧能”是个不争的事实。
再退一步说,南阳慧忠(公元677—775)是唐代著名禅师,惠能五大弟子之一[17],这里的慧忠必与二祖慧可或六祖慧能(或惠能)有冲突。但历来无人认为不妥,这表明师徒可以都是“慧”字开头。
再有,北魏僧人道云,其弟子道洪,道洪的徒弟的徒弟是道宣[14]1210;著名的济公和尚,法号“道济”,却师从“道清”[14]1216;唐代和尚道哲(564—635)弟子有道诚[14]1216。隋唐高僧智正(559—639),有弟子智现[14]1176;唐代法相宗僧人智周(668—723)有弟子智凤、智鸾、智雄等[14]1178。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小僧法聪,是这普救寺法本长老座下弟子”[18]。
我们可以得到如此启示:一是师徒可以“名义上”同辈。二是同辈之间的并不一定要求“名义上”相同。据有关资料,和尚们严格的法号排列形式发生地较晚,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赘。
七、智深的圆寂
智深去世前的举动让人感慨唏嘘。小说如此写道:
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
读到这里,让人无法不与陆游的两句诗联系起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与其他人的去世不同,智深的去世,他是笑着的,他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圆寂”。智深年轻时在五台山、大相国寺摸爬滚打了不短的时间,晚年又与武松在六和寺当中,熏也熏得明白了什么是“圆寂”吧,但他竟然不知道。这只能说他把“死”这一件事情根本不放在心里。用海德格尔们的话说就是“向死而生”。
总之,智深身上既有济公的滑稽玩世,也有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还有堂吉诃德的天真烂漫,以及六祖的睿智。智深的形象对后世小说和尚形象的刻画有很大的影响。
[1]乐蘅军.古典小说散论[M].大安出版社,2004.
[2]严耀中.酒肉和尚现象试释[A].宏观与微观视野里的中国宗教[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施耐庵.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明容与堂刻本1975,下引本书不出注.
[4]济颠语录[A].古本平话小说集(上)[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施耐庵.水浒传[M].济南:齐鲁书社,1991.
[6]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林纾.荆生[A].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9]鲁迅.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A].鲁迅全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孙文光.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C].合肥:黄山书社,1995.
[11]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陈洪.浅俗之下的厚重·小说·宗教·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3]法华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任继愈.佛教大辞典[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5]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阳建雄.水浒传中的知识性错误[J].社会科学辑刊,2009(2):214-217.
[17]袁宾.禅宗词典[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8]王实甫.西厢记[M].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谭淑娟)
A Comment on Lu Zhishen inTheWaterMargin
LIU Hong-qi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31, China)
The brilliant image of Lu Zhishen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heroes inTheWaterMargin, which was like a mixture of Monk Ji Gong, Monkey King, Liuzu Huineng and Tangji Kede.Zhishen was a person who was born with the Buddha nature and deep natural feelings.He was not of the same generation as his master Zhizhen.He wanted to make Butcher Zheng perceived, unfortunately, the latter couldn’t understand it.
Lu Zhishen; Ji Gong; Sun Wukong; liuzu Huineng
1673-2103(2015)06-0001-05
2015-06-20
刘洪强(1974-),男,山东新泰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研究。
I207.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