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
2015-03-28岳振国
岳 振 国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
岳 振 国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电影编导者在创制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时,有意识地将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渗透、融入到电影中去,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不仅借助宏大的叙事和壮观的场景来展现作品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而且也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高尚气节来加以彰显,从而使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得到切实的传承和艺术的表现。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美学;气韵生动;艺术表现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范畴,是个体生命精神面貌和文艺作品风格特色的一种表现形态。大千世界中自然万物都有生命、有精神、有气韵,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同样有其内在生命的律动和精神风貌的表现。曹丕《典论·论文》中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1]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论文气时也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文学作品重气韵,如李白、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遒劲豪健的诗词歌赋中时常流溢出生生之气,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豪迈,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慷慨激昂,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重视作品的气韵,谢赫《绘画六法》首推“气韵生动”,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成为画界学习的楷模。中国书法艺术也崇尚气韵,如王羲之、怀素、张旭、苏轼等人的书法,飘逸洒脱,气韵生动。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气韵是作家内在精神气质的艺术显露,也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表现。艺术作品以气韵取胜,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诗歌、书法、绘画概莫能外。文人墨客将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和内心情志寄寓于笔端,阅读其诗,观赏其书,品味其画,作家融贯于作品中的情思意绪如隐似显、绵绵不绝,其情其意,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气韵贯注,神采飞扬。诗歌、书法、绘画皆都彰显出创作者的性情和风采,诗人以文字表达情感,书家以墨迹表现生命,画家以景物陶写襟怀,都要求作品筋骨血肉,一应俱全,气脉贯通,体现出郁勃的艺术生命感。
气韵生动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此类电影常借助宏大的叙事和壮观的场景来表现作品的气韵生动。以《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为代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可谓是鸿篇巨制,影片视野开阔、叙事宏大、场景壮观,动辄千军万马,大气磅礴,生动地展现出伟大的解放战争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景。影片采用大量长镜头的画面来再现战争场面的恢弘壮阔,如《大决战·辽沈战役》中那广阔的辽西平原上排山倒海般纵横驰骋的解放军战士,《大转折·挺进大别山》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观场景,《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中反映渡江战役时那万炮轰鸣、千帆竞发的场面,惊天动地,震撼人心。影片全景式的展现战争场景,曲折跌宕的叙事结构,酣畅淋漓,使得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电影中那贯注的气韵,令人血脉偾张,情绪激昂。《巍巍昆仑》结尾,毛主席站在五台山上豪迈地表示,随着革命形势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现在起就要准备和蒋介石进行决战,此时出现蜿蜒起伏的群山大全景镜头,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决战”回声,画面声音交相辉映,渲染出恢弘浩大的气势。
在气韵的表现上,电影《大决战》的片头设计堪称经典,无论是《大决战·辽沈战役》片头冰河开冻、气势磅礴的酣畅写意,《大决战·淮海战役》片头万马齐喑、奔腾驰骋的壮观情景,还是《大决战·平津战役》片头白浪滔天、惊涛拍岸的宏大气势,都场景壮阔,气韵生动。《大决战》的编创者在片头的设计上匠心巧运,以扣人心弦,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营造出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大决战·辽沈战役》导演杨光远言:“开头在全片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影片的开头用了长约两分钟的冰河开冻的空镜头。既表现了那个时代是巨变的时代、激烈斗争的时代,又显示了革命力量、革命潮流之不可抗拒,并预示着一个新的局面、中国人民的春天即将出现了。”[3]《大决战·淮海战役》导演蔡继渭谈创作感想时说:“影片开始的马群奔驰,就是取其意境和气势的。为了把观众带到浓重的影片基调中去,大部分利用早晨拍摄。我们扬弃了一般常见的镜头。一开始是一轮红日辉映下的数百匹奔马的全景,影调深暗,似海潮从远而近,紧接着是马群侧奔的镜头,它们扬起的烟尘,恰好衬出了自身的剪影。而这组镜头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马群从摄影机上跃过。从镜头上流过去的深黑的光影恰好和下面战场的浓烟自然地连接着。录音师、效果师在声音上下了功夫,这组视觉形象很强烈的镜头,是从听觉形象开始的。这组镜头是取其意境——生机和力量,预示战争的推进、历史的突变已是势不可挡。”[4]《大决战》中这些画面优美、意蕴深厚的场景是电影导演对于气韵生动审美思想的成功实践,历来为人称道。《四渡赤水》《突破乌江》《万水千山》《金沙水拍》等电影都是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这些影片也都是场面壮阔,气韵生动。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场景的拍摄上非常注意表现电影的气韵,这一方面是通过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对雄奇壮阔的自然景物的生动呈现来强化,如《我的格桑花》中雪域高原那蔚蓝的天空、如絮的白云、青青的草地、涓涓的溪流,电影以浪漫的手法尽情表现祖国大好河山无与伦比的壮丽风光,给人以视觉的盛宴。《骑士风云》中辽阔无边的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景,水远山高雄浑壮阔的景色,让人激情洋溢,如痴如醉。再如电影《黄河绝恋》《紫日》《太行山上》以大量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画面来表现景物的神韵,如那巍峨挺拔的崇山峻岭,曲折绵延的万里长城,奔腾咆哮的黄河之水,喷薄而出的旭日朝阳,艳丽迷人的枫林红叶。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着意于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抗争来表现气韵。如电影《长征》《草地》逼真再现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时,面对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餐风宿露、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的感人情景,《突破乌江》《四渡赤水》中反映工农红军虽身处险境,但不畏强敌,前仆后继英勇作战的画面,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常常全景式立体呈现革命历程中的宏大场景,电影《金戈铁马》和《大进军·解放大西北》真实再现大西北的荒寒苍凉和雄浑辽阔,以及解放大军在漫无边际的大漠和戈壁滩中高擎红旗,迎着狂风,在飞沙走石中艰难挺进的动人场景。再如《大决战·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攻城部队在天津金汤桥胜利会师,万众欢腾的镜头,《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中百万雄师在炮火硝烟中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画面,《大进军·南线大追歼》中解放军在阳江将国民党溃逃部队团团围困,那无数的火把照彻夜空的一幕,影片以极富视听冲击力的场景表现出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不仅注重通过场景的拍摄来表现,而且也通过鲜活生动的英雄人物所表现出的非凡民族气节、革命精神来加以彰显。中华民族面对外辱,向来不乏有志之士、血性儿女,也表现出民族的浩然之气,如在《甲午风云》中邓世昌面对恃强凌弱,傲慢无理的罗皮尔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言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生动地塑造出一位爱国将领的光辉形象。电影《大清炮队》反映帮带杨成孝带领一群普通百姓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抗击英军的入侵,誓死保卫国土,表现出炽烈的爱国热忱和凛然的民族气节。这种浩然之气生动地再现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所塑造的那些灿若繁星的英雄人物身上。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5人对日寇的疯狂进攻英勇抗击,以及在弹尽粮绝后砸烂武器,慷慨赴难时所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勇气,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颂歌。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手托炸药包最后高呼的那句:“为了新中国,前进!”《英雄儿女》中王成对着步话机大声疾呼:“向我开炮!”这些英雄身上所体现的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代国人。电影《同心》中马和福坚守革命信念,面对死亡从容镇定,表现出英勇无畏、至死不渝的精神,感天动地,气贯长虹。《吉鸿昌》中,爱国将领吉鸿昌在就义前愤然题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表现出一个革命者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那些义无反顾、勇赴国难的仁人志士,其身上所体现出的凛然正气令无数观众情为所动,泪洒衣襟。这些经典的电影情节都悲壮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正如电影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所言:“一部耗资大的历史题材影片,理应拍得有震撼力。要始终不忘观众,让人们从生动可信的艺术形象里感受一种深沉博大的启迪,它是历史的,更是艺术的,它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它让人们记住的是具体的,而想到的却是很多很多。把历史的东西艺术地表现出来,又能历史地被承认,不是为了应景、点缀,而能长久地留给历史,这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神圣使命。”[5]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不只男儿英雄,女子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女性向来给人柔弱之感,但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人民饱受战火荼毒的战争环境中,在追求革命真理,忠诚无产阶级信仰,谋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上,中国的女性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却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以浩然之气和英勇之举谱写出一曲曲壮美的华彩乐章。如《八女投江》中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等八位抗联女战士与日军英勇作战,在身处绝境时,为免受日军的凌辱而毅然投江,她们相携相扶、从容赴难,这一幕令身后追赶的日军也为之肃然起敬,八位女战士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祁连山的回声》也是如此,在敌人重重包围下,女红军战士们在经过一番殊死抵抗,弹尽粮绝之后,她们围拢在一起,女团长毅然拉响手榴弹,全部壮烈牺牲,她们的悲壮行为感召日月,浩然之气激荡风云。《马蹄声碎》中描写冯贵珍带领几位运输班的女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与大部队失散后艰苦卓绝的经历,她们以无比坚强的意志直面异常险恶的环境,全然抛弃女性娇柔软弱的天性,展现出钢铁战士的英雄形象,其感人的英雄事迹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她们也是长征路上无数女红军战士的缩影。电影《红色娘子军》中以吴琼花为代表的那些苦大仇深的下层妇女,历经磨难,在党的领导下与恶势力决绝抗争,终翻身做主,迎来光明。《沂蒙六姐妹》表现出老区红嫂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但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博大襟怀和崇高精神。再如《我的母亲赵一曼》中那胸怀报国之志参加抗联,英勇作战,被捕后受尽酷刑却不屈不挠,绝不妥协投降的赵一曼,《烈火中永生》中与敌人坚决斗争,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江姐,《刘胡兰》中忠诚共产主义信仰,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的刘胡兰。这些巾帼英雄悲歌慷慨、壮怀激烈,其英雄形象气足神完、英勇行为鼓荡人心,令无数观众为之扼腕顿足,热泪盈眶。
电影工作者在创制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时,有意识地将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渗透、融入到整部电影中,因而使得电影呈现出气脉贯通,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给人以强烈的生命律动之感。例如电影《血战台儿庄》对气韵生动进行了艺术的诠释,影片反映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的台儿庄会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我抗日将士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中有一情景,当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为敢死队分发大洋,激励士气时,所有的人都将钱扔在地上,勇士们踩着脚下的银元,义无反顾,慷慨赴难。这些抗日将士为了国家安危而不慕钱财富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其情其景,令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正如该片导演所言:“我们就是试图通过这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和藉藉无名的‘小人物’的形象,和当时遍布中华大地那种浴血奋战、抗击强敌的气势,去感染广大观众。”[6]电影《血战台儿庄》表现中华儿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以无比的英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血战,片中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一幕幕感人的场景,都让人热血奔涌,心潮澎湃,尤其是影片结尾处血肉长城的景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经久难忘,影片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气贯长虹的民族气魄,民族精神。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不仅是那些表现战争的影片显露出令人血脉贲张的气韵,而且那些没有表现炮火硝烟、刀光剑影,血肉搏杀的电影也表现出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例如《铁流1949》就是这样的电影。影片通过在战争年代取得辉煌功绩的红九连走下硝烟弥漫的战场投入到开国阅兵庆典的准备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人故事,表现了革命军人对荣誉的深刻理解。影片开头从九连鏖战沙场时所表现出的不畏牺牲、勇敢作战到结尾天安门前阅兵时的气宇轩昂、英姿飒爽,生动反映了人民军队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环境,还是丽日骄阳的和平时期都永远是国家的坚强柱石,片中始终充溢着革命军队的虎虎之威和生生之气。《横空出世》是反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为新中国的核工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电影,影片大气磅礴、气韵生动的特点通过剧中主要人物非凡的英雄气概、广大群众高昂的革命豪情、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充分地体现于整部影片之中。影片不仅以人物的冲天豪气来表现气韵生动,而且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也以突出气韵生动为考量,剧中的一些情节力求表现气韵,“比如李雪健的几次演说,特别是打夯那段,歌词写得好,把科技内容和一种巨大的集体化完成这样一个过程规模表现出来了。而在表现当中又必须建筑在细节的基础上,这也是不容易的。如找水、鞋、两次出现小虫子、苹果的细节,特别是算盘,这些地方都表现了气魄。”[7]其他如《西安事变》《南昌起义》《长征》《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都波澜壮阔,气韵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反映的时空上,有的是时间跨度较长,表现几年或几十年的历史,如《红旗谱》《大河奔流》《开国大典》等电影;有的是时间跨度较短,表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八月一日》《红日》《重庆谈判》等电影。在空间上,有的是纵横捭阖,时代背景广阔,如《开天辟地》《万水千山》《大决战》等电影;有的是小视角展现特定地域,如《三进山城》《喋血孤城》《南京!南京!》等电影。无论时空跨越大或时空跨越小,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都以磅礴的气势和史诗般的风格表现出革命历程中的惊涛骇浪和风云变幻,志士仁人卓荦不群的风神气骨,展现出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创制过程中,深受传统美学思想濡染与熏陶的编创者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对气韵生动的美学精神给予艺术的接受,使之得到了富有创新性的传承弘扬。融凝气韵生动美学精神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画面生动逼真、场景恢弘壮阔、叙事酣畅淋漓、人物栩栩如生,影片以浑厚深沉的美学意蕴和精妙绝伦的艺术形式令人目眩神迷,心襟摇荡,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和绵长的艺术回味。
[1] 易健贤.魏文帝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52.
[2] 韩愈.韩愈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94.
[3] 杨光远.回顾与思考——《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导演随想[J].电影艺术,1991(6):10-17.
[4] 蔡继渭.空间·真实·虚构[J].电影,1992(3):43-44.
[5] 李前宽,肖桂云.努力探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融合——《决战之后》导演艺术总结[J].电影艺术,1992(2):32-37.
[6] 杨光远,翟俊杰.新题材·新领域·新尝试——导演《血战台儿庄》随笔[J].电影艺术,1987(8):20-23.
[7] 杨远婴,郑国恩,童道明,等.《横空出世》艺术地抒发民族豪情[J].电影艺术,2001(1):76-78.
The Charming Aesthetic Spirit in the Movies about the Them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YUE Zhengu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When creating the movies about the them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the directors permeate consciously the charming aesthetic spirit into them, which is highlighted by the characters of the movies who are endowed with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noble integrity as well. Thus, the charming aesthetic spirit is inherited and presented in such movies.
them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movie; aesthetics; charming; artistic presentation
J01
A
1673-2065(2015)06-0120-04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6.024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2015-02-20
成都市哲社规划项目(2014Z36)
岳振国(1973-),男,内蒙古丰镇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