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
2015-03-28王少刚
王 少 刚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民主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
王 少 刚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民主素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民众的民主素养还有待提高,影响因素主要有:文化惯性的影响;民主理论纷繁,缺乏系统梳理,教育对民主思想缺位等。提高民众素养的途径主要有:政府要引领推动,但不能过分干预;重视社会场所的作用。对民主的普及和推广,大学及大学生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民主;民主素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理论
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价值和制度追求。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人民民主摆在了最根本的位置上。
一、民主素养在民主建设中的必要性
就民主而言,民主包括民主制度、民主程序以及民主意识等等,在民主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民主就流为形式,成为统治者专制的华丽外衣。民主的实现形式、流程等依据具体的国家历史、文化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民主对其操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和民众的素养是基本一致的。民主的形式和内容需要由人去实现,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大众的民主素养的高低,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民主程度的高低。
民主素养包括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对民主的认识水平、民主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精神和素质,这种精神主要有民主的协商和妥协精神、遵循民主程序的法治精神等等。对于科学文化水平和对民主基本知识的了解是实行民主最基本的要求。最关键的是对民主所要求的基本的协商、妥协和法治精神的培养。这些基本精神的培养是最难以把握和实现的,也是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建立了很多民族国家,他们都标榜是民主政体,但好景不长都纷纷滑落到了专制暴政。原因何在?它们也仿效西方,根据民主的形形色色理论来构建民主的制度和程序,但是带给国家和民主的不是和平、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政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的混乱。主要原因是民众在参与民主尤其是政府官员在参与政治民主的过程中,缺乏民主协商和妥协,缺少遵守民主程序的法治精神。制度容易建设,但制度能否发挥作用就难了,这主要是支撑民主的各种软的、必需的精神文化没有及时跟上,使得民主空有其表。
二战后的民族国家在独立之前大都是殖民地和封建半封建社会,这样的旧文化还在影响着民众及政府官员,这样的文化惯性使得民众在民主的空壳下,还是按照以往的交往和做事的方式在行事。这就像一个坏人换了一身新衣服还是没有改变其坏人的身份一样。民众不具备民主的基本精神,再完美的民主制度也流于形式。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需要具备基本的民主素养,即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要具有良好的民主协商、民主妥协和遵循民主程序的法治精神。但这在中国的实际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却不尽人如意。
二、现阶段影响中国民众民主素养提高的因素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优秀文明,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不能用过去的文化来指导现在的政治建设。同样正是这样连续的文明会给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带来很大的文化惯性,使得那种支持民主发展的软文化——民众的民主素养跟不上,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文化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文化的惯性影响民主素养及民主化的水平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社会各种交往和生活都难撇开人情。这种人情影响民主的发展,现实政治生活中,为了人情可以不遵守民主运行所必须的规则,为了人情可以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铤而走险。这使得很多民主制度都流于形式,民主空有其表,成为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专制的工具,腐败、违法犯罪等频发,人民大众和官员不再遵守成文的规则,而是热衷于藏在背后的潜规则。这样,无形中就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民主的规则,也就更没有人去刻意培养自己的民主素养,只要醉心于如何发现更多的潜规则,如何经营好属于自己的人脉关系就行了,至于那些民主不民主,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那就随别人折腾吧。如若涉及自身利益,就要想尽办法,用尽人情、人脉,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要力争,这个时候就不管什么规则和精神,只要能维护和达到自己利益的手段就是好手段。这也印证了马基雅维利的“目的决定手段的合理性”的论断。因此在这样的人情社会和潜规则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民主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
官本位一直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也对现当代中国影响颇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但官本位思想和官本位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产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我们要摒弃具有封建色彩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这种官本位思想。历史上的文化是优秀的,但现在需要的不是历史上的优秀文化,而是能够适应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优秀文化。而民主的思想和精神就是改变官本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民主思想及其精神的传播来真正克服官本位思想。现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后,就挖空心思要做一名官员,一名挂职的官员,如人民代表和人民政协代表等成为其政治地位的象征。做生意再有钱,也没有当官的地位高,这种封建思想严重毒害着人民大众,把执政党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无情地践踏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旧文化和旧思想对民主发展和公民民主素养培养的阻碍无处不在。
民众的服从意识明显,官员的自私意识显著。在君主专制时代,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证明是在“神学—形而上学”的框架中进行的,其基本逻辑是所谓君权神授。“若说君主的权威直接来源于上帝,那么,一切反对君主的举动便成了对上帝意志的公然反叛,因而是死有余辜的罪恶”[1]。在这个意义上推断:既然君主是上帝或者是上天在人间的最高代表,那么国家便是君主的家天下,是属于君主私有的。由于主权在君,所以国家统治权的行使就与普通民众无关;百姓既是上帝的或者是老天的“子民”,那便是君主的“臣民”,从而政治服从也就成为了百姓和官员们的天然义务。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两千多年,百姓以及官员的思维已成定势,服从意识根深蒂固,现今合法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大众成为某些官员嘴中所谓的“刁民”,而这些官员丧失了对人民服务的最起码意识,蜕变为镇压人民、绝对服从上级的统治工具。这种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僚意识和统治观念还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偶有流行。这也是中国现当代许多好的制度、民主原则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的原因,同样这样落后的文化和观念也势必阻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民主理论纷繁,缺乏系统梳理,教育对民主思想缺位
中国自1840年烟片战争开始睁眼看世界,从器物引进运动到制度变法,再到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这些在面对中国现实时都纷纷失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均烟消云散。直到新文化运动到来,要用科学与民主拯救中国,自此西方的民主思想才在中国普遍流传开来,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这个时候传播到中国来的。但伴随之后的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革命运动,国内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对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是断断续续,国内知识分子也没有对西方民主思想进行很好的梳理,大多以介绍一种思潮或者一个民主人物而告终。这就造成了关于民主的各种理论很多,有关于思想的,有关于制度建设和设计的,但很少有系统地介绍民主运行所必需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这就导致民众知道民主这个词,但却无法真正地运用;官员也是一知半解,把民主作为自己加强权力的手段,最终民主成为空洞的口号。造成这样的局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知识分子是引领思想界前进的主要力量,从睁眼看世界,到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知识分子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都是由知识分子首先掌握,然后传播到广大民众当中的。同样知识分子也是术业有专攻,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知识分子不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对民主也是大而宏观的概念介绍,就如同国家的意识宣传一样,总是在说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好,如何完美,很少涉及到制度的详细运行过程、运行原则、运行过程中需要怎样的软实力支持等等,这样就容易给普通大众大而空的印象。民主的观念也如此,纷繁的民主理论充实我们的视野,但对民主所需要的具体的素养方面缺少具体详细的介绍。知识分子的思想要转化成生产力,就要接地气,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普通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东西,而不是在学院里闭门研究,然后把研究出来的作品束之高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人人尽力,知识分子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分子的任务是:一方面要继续引领先进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传播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在现时代改革的关键期,民众也要跟上时代步伐,那么知识分子就要把自己的所学惠及民众。
教育对民主思想的缺位,学生很难系统而全面地了解民主知识。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未来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更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但一份大学生民主素养调查却不尽如人意,“61 %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社会学科的课程和教材中有关民主方面的知识’‘说不清楚’‘不太丰富’”[2]46,而“66.67 %的大学生将大众传播媒介(如书籍、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为:学校31.37 %,家庭、同伴、社区”[2]46。这表明,大学生民主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主要来自于大众传媒,而非学校,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民主知识接受得不系统、不全面;再加上学校课程教育对大学生民主知识的缺位,对民主知识的含糊其辞,就更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民主的片面理解,甚至造成对政府和党的领导的诋毁和抱怨情绪,而反过来一味地崇拜西方的民主思想。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缺位以及教材课程的缺陷,使得大学生们感觉实际情况和教材宣传的不一样,对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感觉就是“假、大、空”,这就失去了开设思想政治课的意义。本来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但实际上却起到相反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三、现阶段提高民主素养的主要途径
纵观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现代民主脱胎于公民社会,而公民社会是由许多自治的利益集团组成,他们独立于国家。“这些身份和利益各不相同的社会单元,由于对国家(甚至可能对政党)保持独立性,不仅能够限制统治者的武断专横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助于造就更好的公民:他们对别人的偏好有更深的了解,对他们自己的行为更具自信,在为公共福祉情愿奉献方面更加具有文明的心灵”[3]。在最好的情况下,公民社会提供了一种介于个人和国家间的中间管理阶层,它可以无需公共强制力就能解决冲突,控制成员的行为。它并不会让决策者承载更多的要求而使整个体制难以管理,一个行之有效的公民社会本身就能够缓解冲突并提高公民素质。在一个政府主导的社会里,公民社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单单依靠没有发育成熟的公民社会,是远远不能够满足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公民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寻找其它的路径来解决公民民主素养不高的问题。
(一)政府要引领推动,但不能过分干预
在一个政府主导一切的国家里,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已经成为习惯,短时期改变是很难的。就像刚分家的孩子难过日子,当父母的就要有意帮他们一把。当前,公民社会还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政府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鼓励社会自治团体的发展,增强人们自主管理社会的能力。同时,在这种自治管理中提高民主素养,增强民主协商、妥协和遵循民主原则的素质,亲身体会民主精神,在生活中实践是提高民主素养最快的方式。政府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的中间管理阶层,那么政府就不能过分的干预,只要它不反国家,不反社会,就要允许其发展。社会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自治力量和自治团体的充分存在才是正常社会该有的现象,一种声音,一个惟命是从的社会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社会,是无法长治久安的社会,社会无法长期稳定,那么政府谈何稳定?
(二)社会是培育民主文化的重要场所,对公民的民主价值观的塑造及民主素养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社会,人们的民主理念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培育,而是通过在非政府组织中的自由结社、自我管理和社会生活逐步养成。非政府组织的生活大多是民主的,它可以使人们的生活逐渐融入民主的元素和精神。实际上,非政府组织承担了民主价值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这一角色。在当今中国,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使社会成为国家的附庸。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成为官方半官方的组织,即使有独立性,在一个一切都向政府看齐的社会中,也会由于自身发展生态的缘故要么走向灭亡,要么倒向官方。这样就会深受国家的过分干预的诟病,使得社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公民的参与性和积极的公民能力受到消极影响。换句话说,社会的稳定、公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公民民主素养的提高不是国家一味地控制和主导就能有所成效的,是需要社会具有许多自主性的社团和非政府组织去调动公民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公民遵守规则,培养妥协、协商、文明的公民精神,进而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培养公民的民主素养,塑造民主价值观。民主的源头是生活,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等价值的实现方式,它需要公民的积极、有序的参与,而不是国家在社会上的延伸,使人成为听话的机器。而公民的积极、有序的参与社会活动及社会团体的过程中,就会因社会的发展而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尤其是民主素养。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民主素养才能使得社会团体更好地运行,才能使公民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是一个良性的促进关系,而这种促进的载体就是社会。因此社会是培养公民民主素养的主阵地,对公民民主素养的提高和民主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尤其是大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协商和妥协精神
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管理,让学生自治团体不被沦为学校行政管理的工具,那么真正让学生拥有自主性的源头在哪里?答案是以改革现在大学的教育体制,真正去行政化,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才为目的,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学校的财源和学校培养的“工业半成品”。要培养学生自治和独立能力,就要放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素养,而不是让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源头,大学生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是变革的重要力量。当今的大学校园越来越社会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在逐渐校园化,如:形式主义、仿官僚主义等盛行。学生自己搞的活动不注重活动本身的质量和过程,而只注重有没有拍照,有没有写新闻稿,是否拿到学校的资助,这样就失去了活动的本来目的。学校尤其是大学是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的地方,如果学校的净土也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学生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两样。那么大学就失去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就无法给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新鲜的动力,而最终沦为社会的附庸。
(四)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动力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基本民主知识,具备基本的民主素养。要全面了解民主的基本知识,而不是片面的或仅限专业的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对西方民主极具推崇而抵制或者对我国现有的制度和体制感到愤懑。要有大学生应有的担当,只有具备了全面的民主知识才不会在思想和行动上走偏差,要明白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社会,而不是对这个社会极具不满而逃避社会。不光是要学习基本的民主知识,还要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比如,在选举班干部、学生社团负责人等方面,要勇于实践民主,不断培养民主素养,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主是个好东西,要把好东西利用好就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如要有民主制度,有保障民主的法律,还要有具备民主素养的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须有民主政治,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人,只有人人具备了民主的基本素养,民主才能顺利地推行。这其中大学及大学生们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1] 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张国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5.
[2] 常青伟,陈晓刚.当前大学生民主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12):44-47.
[3] 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7.
Democratic Accomplishment: A Key Factor of Building Socialist Democracy
WANG Shaog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Democratic accomplishment is a key factor of build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t the present stage people’s democratic accomplishment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mocratic accomplishment includ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inertia, the numerous democratic theory and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ing and the absence of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There are two main approaches of improving people’s democratic accomplishment. Firstly,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guide and promote it but it shouldn’t be over-intervened. Secondly, the role of social sites must be stress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ought to play a part in the popularizing and spreading of democracy.
democracy; democratic accomplishment; socialist democracy; democratic theory
D082
A
1673-2065(2015)06-0095-05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6.019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2015-01-20
王少刚(1989-),男,河北邢台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