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
2015-03-28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
封芬芬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在于,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的深刻总结和系统概括。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现代社会宏观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上蕴含着深刻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主要体现为:着眼于解决社会根本性问题的总体性;民族国家价值取向之间的包容性;现代社会发展价值诉求的重塑性;面向未来创建新价值观的对话性;概括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普世性”。总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历史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追求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方式”。然而,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全球化坐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作为地域性的、封闭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必然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存在。世界历史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概括和培育践行都要以世界历史理论为逻辑前提,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世界历史性的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于它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是在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性。
一、着眼于解决社会根本问题的总体性
对于“总体性”,卢卡奇概括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第二,是指不论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整个总体的系统相对性(即是说,整个总体是由从属于它的各个总体构成的,而这个总体本身同时又是由一个更高一级的复合体的各个总体所决定的……),第三是指整个总体的历史相对性,即整个总体的总体性特征是变化的、分解的,也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1]98。简而言之,总体性也就是能动的、整体的、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张从全球的视野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中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遵循了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总体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性主要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不是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对于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措施,不是具体到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领域的方法教义,就像是恩格斯说过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4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从全局的视野出发解决“中国问题”。它反映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价值诉求,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特征。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民族大同思想的文化底蕴,植根于中华民族“天朝上国”的历史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富强昌盛的历史诉求,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是有指向性的,它把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具有历史性特征。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把人从依赖关系中的人和物化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独立个人解放出来,从而走向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3],这是其能动性的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下,基于社会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是逻辑与现实、客体与主体和具体与历史的统一,最终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民族国家价值取向之间的包容性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实践活动增加,生产力高速发展,形成广泛的社会分工,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民族历史逐渐融合,世界历史形成。在各个国家民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融合也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集合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二是对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合理成分的吸收。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物质的,精神的产品都已成为世界性的存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打开国门,迎接各种外来事物。这就导致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多元价值观并存,相互碰撞,亟需一种可以引领和主导其他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它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价值观的存在,“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以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培育,在多元中突出主导,在多样中寻求统一,在多变中把握方向”[4],不搞“一言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中合理成分的吸收利用,充分展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包容理念。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它凝练的合理的资本主义精神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把“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贯穿其中,通过创造性的转换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法治”为例,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再到现代的法治崇尚,西方社会的法治观念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我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法治的合理成分。例如人民主权、权力制约和社会契约等思想,都是从西方的经验和教训借鉴而来的,不断加强我国的法治建设,增强人民法治观念,加强民主立法,真正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
三、现代社会发展价值诉求的重塑性
重塑,顾名思义再塑造。关于价值诉求的重塑,也就是对于已经失范的价值标准,通过重新考量社会环境,融入现代发展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扬弃,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秩序。任何一种价值取向,都经过了形成时期——典范时期——失范时期——重塑时期的发展历程,不断趋向完善。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历史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所以也应该不断重塑,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重塑的中华文明的延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这种核心价值观不是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者公式,把它毫无保留地移植到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就会失效。“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忠、孝和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和统治秩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6]为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规定了衡量标准。但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它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它的生命之花注定要枯萎。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封建社会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已失去典范作用,虽然“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在农耕文明时代曾经是先进的,但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它的意义范围和作用领域则是有限的。如果试图用它解决诸如现代社会治理、现代政治建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时代课题,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7]所以,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现代性的诠释和创新性的扬弃就成为当务之急,否则社会意识的发展就要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从而阻碍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再塑造的产物,吸收封建社会合理的价值理念,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剔除封建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现代性的诠释。比如,对于“爱国”,不同时代的不同诠释就是最好的例证。古代封建社会,执政者也会强调爱国,汉代荀悦《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这里的爱国主要是号召人民服从封建统治者的管理,维护皇权。近代社会,爱国主要体现在抵御外来侵略,用革命和战争的形式保家卫国。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现代,爱国则主要是理性爱国,拒绝暴力。爱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现在所主张的理性爱国就是重新考量了社会环境,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扬弃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只是对爱国有了现代性的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十二个词都是在顺应时代潮流下的融入现代发展理念所形成的,是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的表现。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转换,是对现代社会发展价值诉求的重塑。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重建现代价值秩序,不仅为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环境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标尺,而且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凝练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指导。
四、面向未来创建新价值观的对话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面向未来建立新价值观的对话性,它立足当下,指向未来,向后看,也向前看,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任何一个新理论的提出都绝非相应研究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提出了研究的新任务,拓展了研究的新境界。这样的任务和境界,具体而言,既蕴含对新理论的科学解读或阐发,也蕴含对新理论本身的表述及其内涵的进一步完备和发展。”[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并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完成时,而是进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是针对中国社会已经走过的历史阶段所出现问题的直接回应,用来解决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扭曲问题,是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的根基,是其历史性的来源。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立足当下,还指向未来,在向后看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也向前看反映人民内心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题——独立与解放的延伸,但更重要的是走向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途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于人权得以保障的内在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制度倡导;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德标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价值观领域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还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致力于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历史的最终走向是一致的,都是向着共产主义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面向共产主义社会创建新价值观的对话性。
五、概括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普世性”
对于“普世性”,这里有必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和普世价值的普世性,这两种普世性有着质的区别。普世价值的普世性,学界一般认为是指普遍适用性、普遍永恒性和普遍必然性。它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所谓的抽象的人性论和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幌子,企图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国的价值渗透。普世价值的涵义是指“普遍共享的客体”、“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和“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规范”。普世价值的普世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绝对性,适用于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不以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把意识形态绝对化,没有认识到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是指世界历史范围内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一般价值观,它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未来走向,即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其相对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对其他国家民族通过不同的道路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广泛的历史性参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世性”,是在肯定其普遍性的基础上承认特殊性,这种普世性是中国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探索与发展,但不是适用于所有国家民族和所有人的永恒意义,不是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这是两种普世性的最大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概括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未来走向。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是普遍适用于任何国家民族的标准模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没有差异与对立,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世性”的原则是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区分普遍与特殊的基础上,强调在真正普遍性的层次上,多元主体之间要力求保持建设性和协调性(“和”),而在具体性特殊性的层次上,则要保持主体自己的独立与个性(“不同”),力求使两者之间达到一种自由的和谐。”[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尊重人类共同利益的普遍性基础上,主张各个国家民族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习惯进行灵活调整;是在主动担当起构建人类普遍价值的权利和责任的前提下,倡导面对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主体性自觉担当;是在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的过程中,创造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并不等于西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普世价值的普世性,二者是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性与特殊性协调发展的“普世性”,反对普世价值把普遍性绝对化的普世性。
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性、包容性、重塑性、对话性以及“普世性”都是其世界历史性的具体化。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历史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翼星.为卢卡奇申辩——卢卡奇哲学思想若干问题辨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孙正聿.从哲学看幸福[N].人民日报,2014-09-22.
[4]骆郁廷.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
[5]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2-27.
[6]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4).
[7]陈曙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元理论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3,(8).
[8]杨兴林.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逻辑基础[J].学习论坛,2013,(5).
[9]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J].哲学研究,2011,(1).
(责任编辑陶有浩)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Analysis
FENG Fenfen
(CapitalNormalUniversity,MarxistSchoolofEducation,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human activities is the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purpos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at it is the value pursuit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ound summary and generalization system. In the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of modern society macro background,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 objective was a profound historic world.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world historic mainly embodied i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ocial fundamental generality; N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inclusive; the reshaping of the value of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demands; For the future to create new values of a dialogu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uman history "universality". In conclusion,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of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has abund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world's historic;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5)04-0046-04
[作者简介]封芬芬(1989-),女,陕西铜川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