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媒艺术”特点的传媒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举隅——以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为例

2015-03-28邓晓峰

关键词:思政教学实效性探讨

基于“传媒艺术”特点的传媒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举隅——以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为例

邓晓峰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群体精神面貌及其人格个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因此从因人取材、因材施教的角度去探讨其方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公政课部教学团队的尝试是:增强教师授课语言的表达魅力,用生动的“叙事”激活课堂;重组并创新传统的教学资源与方法,用“有意味的形式”活跃课堂;借助艺术生自身的才艺特长,让学生自身成为特有的教学资源;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教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传媒艺术高校;思政教学;实效性;探讨

事实告诉我们,不同的个性与人格有着不同的学习交往方式和需求,因而因人取材、因材施教成为教育交往活动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组织教学,便成为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特长、培养专门人才的不二选择。传媒类艺术生是我国当代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人格表现与个性特征。华中师大武汉传媒学院组织的一项专题问卷调查表明,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进取乐观,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意识,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主体意识和信仰依从心向。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多种诱因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个性大多表现为:独立性强,但自制力弱;情感丰富,但控制力差;追求新事物,但部分人缺乏远大理想,从而构成了个性与人格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际生活中大多注重个性的张扬,克制力较差,缺乏持之以恒精神。[1]而在平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上则表现为:跟着感觉走,慵散随性,拒绝政治信仰,缺乏理性自觉,精神倦态,效率低下。鉴此,我们试图通过提升课堂实效去“影响和改变进而造就”学生,使之具有积极而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从而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民”。《礼记·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朱熹释之为“大人之学”,指有关政治或人生哲理等高尚的学问;而“明明德”、“新民”等等,则是要我们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明德”(即优良的个性)显露出来,成为具有自我革新上进意识的“新民”,即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新公民。

为了让思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栖息地和思想加油站,针对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从严从实从精,以“活”求“效”,以“新”求“效”,全面改革并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全面创新并盘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一、增强教师授课语言的表达魅力,用生动的“叙事”激活课堂,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基本手段

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有着良好的语言天赋,因而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着较高要求的和期待。由于思政课程的内容多半是观念形态的原理和观点,授课者若不刻意讲究,其语言难免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更容易陷入信仰迷失而拒绝“政治”,进而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取一种“游戏”的嬉皮士态度。为此,作为传道者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的语言艺术,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去传播那些深刻而普适的真理,阐释那些难懂而易惑的问题。

首先,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多用“生动的叙事”去进行讲授。比起严谨的理工学科需要不断的例证和练习,讲授法更适合着意建立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思政课。但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讲授更强调演讲式讲授。演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演讲者驾驭全场,能调动受众的情感,打动受众,征服受众,需要强调的甚至不是缜密的逻辑思维,而是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认同。这对教师的表达能力、语言运用技巧及其所体现的个人魅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未成曲调先有情”,即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是语言的感染力,包括语义的流畅、深刻与幽默,语音的饱满、圆润及其抑扬顿挫。

其次,传媒艺术类院校思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原理的解读与案例相结合。应多举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或是生动的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应将案例与解读相结合,既能避免单纯的解读过于枯燥,也能弥补案例教学无法提升课堂深度的缺陷。这样,既满足了艺术生的好奇心和爱好“叙事”,也实现了他们求知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应尽可能使用新鲜资讯,真人真事,案例呈现应简明,不宜占用太多时间。

二、重组并创新传统的教学资源与方法,用“有意味的形式”激活课堂,是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经常性依赖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高校思政课已经有了相对成熟而稳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及其课程资源。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专题式、互动式、体验式、讨论式、辩论式、情境式等多种,[2]课程资源有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课程选修、专题讲座、时政要闻等等。针对艺术生敏感活泼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通过对这些传统的方式方法和课程资源进行创新式重组,使其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可以使我们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创新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重奏”,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法,如参与法、讨论法、学生直接社会调查法等教育教学手段,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变教为导,解决好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无论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多媒体课件,以改善思想政治教学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现代形式同学生进行互动式交流,扩大课堂容量。

其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克服传统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的状态。

思政教师要对课程资源保持高度的敏感,时刻关注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讲义中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尊重正规教科书同时,超越教科书,带领学生在学科领域所能涉及现实的领域中解析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此外,根据“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理念,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课堂主体的转换。

第三,着力改变思政课堂传统的“原理+实例”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其通过自己的反思和探索,形成正确的见解,在教师的启迪下自己去发现真知和真理。考试考查中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理论能力强的,考核其论文;实践能力强的,鼓励其做社会实践调查,因人制宜地去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借助艺术生的才艺特长,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自身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是传媒类高校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特有优势

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即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选择传媒艺术类专业高校的学生,多数为“文艺青年”或“准超男超女”,相对其他专业则更具表现欲,也更具备写作、演讲、朗诵、表演等各方面的才华,为开展讨论、朗读、演讲、表演等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提供了条件。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给播音、主持、编辑、表演类专业学生提供舞台和机会,使其通过思政课,既习得了政治理论,也锻炼专业才艺。

课堂大讨论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体验的最佳平台。对一些有争议的社会性议题,比如爱国的方式、人生观的评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等等。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讨论既可以让思想充分交流,产生火花,也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价值观,方便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讨论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调节者和参与者。讨论之前应督促学生充分准备,讨论中必须引导学生始终围绕中心议题,讨论之后应进行点评,及时给予反馈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歌唱、表演等多样化的课内外活动,来升华学生的情感,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名曲及其视频,带到课堂上和学生互动,所选取的这些内容必须切合教学的主题,并配上自己的解读与点评,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不流于形式。

四、教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得以强化,是传媒高校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教育,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注重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身示范,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爱其人则信其言”。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之所以备受推崇,弟子众多,纵观论语,可看出孔子对其弟子从无空洞说教,都是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内容小到个人生活细节,大到治国平天下,包罗万象。由此可见,孔子在其学生心目中,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经师”和“业师”,而更是影响其整个人生的“人之师”。

首先,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偶像崇拜,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资讯的掌握尤其快而多,对新事物新潮流比较敏感和欣赏,因此作为他们的老师,应“投其所好”,使自己的仪表、才艺、良好的人格特征得以展现,既要与学生有广泛的共鸣,同时更要引领学生进入精神高地,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同,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和导师。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希望被学生接受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运用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术”与孔子的谈话法,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努力帮助其建立概念,形成观点和信仰。课堂上,教师所选的内容应该具时代感,前卫而不生涩,生动而不低俗,切忌刻板呆滞,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引发学生反感。

再次,在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打成一片。心理学家阿伦森的有关研究显示,人们最喜欢的是才能出众但也暴露出弱点和错误的人,这种有才能者因犯错误而增加吸引力的现象叫做“犯错误效应”。[3]由此可见,一个各方面表现太过完美的老师在学生的眼里固然优秀,但却缺乏亲和力与真实感,教师首先应将自己拉下神坛,展现人性而亲切的一面,表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感染力,这样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总之,正如小平老人生前所说:“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4]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象与条件有其特殊性,因而其施教的方式方法与课程资源组合,必须体现“传媒”特色,凸显“艺术”个性,这样方可提高其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梁淮平.不断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素质[J].光明日报,2007-12-30.

[2]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德江.也谈“犯错误效应”[J].现代教育,2011.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9.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实效性探讨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