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特点与择业就业
2015-03-28冷红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特点与择业就业
冷红
(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择业就业是大学生完成学业后的一次人生选择,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与意义。本文通过阐述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其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从毕业生自身出发,从主观因素着手,端正就业态度、改变就业理念,提高择业能力,提升就业机会。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特点;择业就业;自我意识
受金融危机和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也是各个高校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难点问题。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职业除受当前国内外形势、社会环境、地区经济水平、毕业学校知名度等客观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就业理念、择业态度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与学生所处阶段的特点息息相关。
一、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特点
2009年以来的毕业生,以“80后末90后”为主体,这一群体的毕业生生活环境逐渐优越,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他们感受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创造的优越条件,如今已成为高校的“产品”,正准备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主流上进,但信念坚定性不够
“80后末90后”毕业生,他们主流是健康、乐观、向上的,积极主动要求上进,努力向先进思想、文化靠拢,有理想、有抱负;他们生活方式多样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喜欢表现自己,并急于求得认同;他们思想活跃、思想敏捷,善于思考,追求创新。但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受各种思想文化的侵蚀,尤其是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不免会出现一些消极、不积极的思想影响学生,导致学生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出现差错,个人主义意识增强,从而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不稳定等情况,严重影响或阻碍着毕业生的成长成才。
(二)学习能力强,但基础较差,自我约束力欠缺
“80后末90后”毕业生大多都学习能力强,他们头脑聪明,接受新事物快,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便捷性、丰富性、开放性,使得这部分学生知识面更加广阔,了解的新型事物更多,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反应快。但这部分学生大学录取时相比省部级重点高校,基础较为薄弱,觉得所上学校与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渐渐地,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缺乏斗志与信心,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够。
(三)自我意识强,但自理能力不够
“80后末90后”毕业生充分肯定自己,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高,常常夸自己“没有干不好的事,只有不愿去做的事”,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表现和意识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如此,部分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自理能力不够,对于某些事情不敢尝试,害怕失败。
(四)情绪、情感丰富,但心理脆弱,耐挫力不够
“80后末90后”毕业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他们易激动、冲动,他们感情丰富,争强好胜,且敏感好奇心强,追求个性、时尚化,对自己想做的事不顾一切,对不想做的事不闻不问。然而,因为他们大部分逐步向独生子女过度,感受着众多人给予的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导致他们心理脆弱,承受力、受挫力和抗击力差,经受不住困难和失败的考验,遇到问题,不敢积极主动面对和承担,而是退却和逃避,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五)积极主动利用网络,但自控力不够
“80后末90后”毕业生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普及与不断发展的时期,因特网的便利性、快捷性和低成本性,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很快地适应这个坏境,并能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开拓个人视野。然而,互联网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信息,也蕴含着各种不良信息,他们自控力不强,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网络交往等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耽误学业,严重影响个人的主观判断,影响毕业生的身心发展。
二、毕业生特点对择业就业的影响
不同阶段的毕业生所具备的特点,影响着他们择业就业的态度与方向,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80后末90后”毕业生他们思想上进,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进入大学就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奋斗目标,并凭着这份热情向理想抱负努力,他们借助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非专业知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锻炼,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情绪、情感丰富,及时表达个人感受,爱恨分明,努力追求爱情,坚定政治信仰,满足情感需要;他们充分利用网络,主动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开拓眼界。
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80后末90后”毕业生逐步转向自我,注重个人利益,表现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他们不积极,不主动,更多地考虑是“工资有多高”、“待遇怎么样”、“工作环境行不行”,讲究好的团队、好的氛围,寻找稳定的工作,好高骛远,不进私人企业,盲目寻找“理想中的职业”,从而失去很多的就业机会;他们自理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毕业后,
不敢走出校门,不愿面对社会,整天躲在家中等待父母安排就业,有的进入单位难以适应,不断出现跳槽现象;他们自制力、自控力差,在大学期间忙于谈恋爱,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虚度学习时间,等到社会、单位检验自己这个“产品”的时候,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口头表达能力不行,严重影响个人择业就业机会;他们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难以承受,选择逃避,择业时一次失败不敢再尝试第二次、第三次,心理压力大,严重影响择业就业的效果以及工作态度。
三、提高择业能力,提高就业机会的对策
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不仅与当前就业形势、国家政府扶持力度、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关外,还与毕业生自身人格特质、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等方面有关。
(一)完善大学生人格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再造期”,要抓住这个时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把握自我与社会适应要求的差距,不断改进、健全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适应社会,符合市场要求。要从健全自我意识,改变思维方式,提升个人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习惯四个方面全面完善人格。
1.健全自我意识
大学生要积极悦纳自我,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一切,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乐观生活;要有效地控制自我,及时发现自己长处和优势,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和弱势,对任何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归因,学会理性、冷静思考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主动发展自我、且自我具有灵活性的人。
2.改进思维方式
大学生人格偏差的形成与其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依赖性人格的人,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若换种思维方式,从积极面看待,用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分析,改变不合理理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面对现实,平和心态对待一切事物,提高认知程度,则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提升个人价值观
社会判断一个大学生人格是否正常,主要看他是否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成熟的社会意识、社会观点、社会态度和道德立场的人,他的性格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还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哲学,不断提高自己,提升个人价值观。
4.培养良好的习惯
大学生要善于处理个人情感,控制自己情绪,敢于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要主动积极适应社会,养成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提升自己。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
大学生就业能力涵盖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当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缺乏,没有应有的就业素质。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对待学习,没有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缺乏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能力和素质方面得不到较好的锻炼,提升难度较大。因此,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
(三)端正就业态度
目前很多毕业生找工作不着急,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也有一些毕业生对就业不重视,抱着无所谓态度,完全处于“放松”状态;还有一些毕业生好高骛远,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就业态度明显出现错误,大学生应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主动、积极“推销”自己,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当前,大学毕业生择业仍然受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影响,把大城市、考公务员端上“铁饭碗”作为首选单位,不少毕业生倾向于薪酬较高的外企或合资企业,很少有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以致出现供求脱节现象。事实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校自身的努力下,当前就业岗位并不缺少,缺乏的是毕业生择业理念,各高校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到基层到农村就业、正确对待待业的观念。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项目编号:XJK012BJC031)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少斌.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管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马新.90后大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6):68-69.
[4]尹汉萍.“90后”大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161.
[5]左海静.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德育教育对策[J].职业时空,2012,(1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