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事求是的实现机制

2015-03-28赵雪芬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民主主体

赵雪芬

(中共霸州市委党校,河北 廊坊 065700)

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不仅仅是思想方法问题,更是实际操作问题,光靠大力提倡是软弱无力的,必须解决其实现机制的问题。因此,对实事求是的实现机制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避免因背离实事求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确保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更好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主体优化机制

所谓主体优化机制,就是要优化主体素质构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优化其比例和组合方式,并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主体在实事求是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

(一)提高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主体敢不敢于、愿不愿意、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绝不单单是一个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与主体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形:主体在“求是”活动中,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是主体没有能力去求,而是主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道德品质限制他得出正确的结论。当实事求是所得出的结论,与偏颇的道德观念发生矛盾时,主体就可能不敢坚持正确的结论,或者违心地同意错误的结论。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道德的问题,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

提高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客观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主观与客观、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关系,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以集体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才能在实事求是中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才能真正把实事求是落到实处。在现实生活中,背离实事求是的行为屡见不鲜,常常是因为主体沾染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东西。一个抱有个人私利的人,因此时时处处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人,不可能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只有不断地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牢固树立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将实事求是贯彻到底。所以主体应该牢牢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高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主体“实事求是”活动的进行,是主体知识综合运用和高效发挥的过程。实事求是的实现程度与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一个人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广度和深度。从态度上看,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可以使人民主开明,择善而从之,而知识贫乏会使人孤陋寡闻、固执己见。从广度上看,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积累,一定会制约主体实事求是的范围。从深度上看,主体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探求到“实事”的深层次本质。因此,主体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理论修养,不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且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主体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强化其指导地位。主体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尤其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于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当然,知识更新并不是把一切过去的科学知识全部更换掉,而是用最先进、最科学的知识去更换那些已失去意义的知识以及那些已被新的实践证明是不科学的知识。如果主体不注意更新这些知识,那么其认识不仅得不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而且那些陈旧过时的知识,必将禁锢主体的认识。

(三)优化主体的精神品质

为了坚持实事求是,主体必须要有不怕艰苦、不怕挫折的精神品质。实事求是是一种理性探索活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活动,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活动,充满了各种困难。主体必须具有脚踏实地、不辞辛苦、知难而进的精神。

为了坚持实事求是,主体必须要有敢想敢闯、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指出前人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敢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这是主体实现实事求是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可贵的品质。

为了坚持实事求是,主体必须要有不说空话、不说假话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中求出真实的、本质的认识。所以不说空话、不说假话,对于主体来说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这种求实精神,就不可能深入实际、反映实情、得出实理。做到不说空话、不说假话,主体需要克服惧上心理,不见风使舵;需要克服盲从心理,不人云亦云;需要克服自私心理,不见利忘义。

二、过程调节机制

(一)解放思想是前提和关键

实事求是就是要说真话、说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想说,就敢说,就能说;也不是想做,就敢做,就能做;也不是想“求”,就能“求”,就能马到成功。现实生活表明,实事求是的主要障碍是思想僵化保守。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这时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关键,主体只有大胆地想和干,才能打破思想僵化、扫除认识障碍,才能顺应事物的变化、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反之,思想僵化,或被过时的理论、观念所束缚,或者沉迷于书本和教条之中,就不可能认识现实,就会蔑视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呢?一是解放思想要有一个“敢”字当头的精神。解放思想要敢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要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克服主观偏见,排除各种干扰;要敢于打破思想僵化的理论禁区。二是解放思想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解放思想不是讲大话、空话,“想当然”式的吹牛,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遵循上。解放思想应该尊重规律,在规律和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解放思想要一以贯之。解放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实践在发展,解放思想就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2]364这段话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的辩证发展规律,即实践—解放思想—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都将把解放思想推上更高的层次。在一切工作中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调查研究是中介和手段

调查,就是了解掌握情况,弄清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就是对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综合的利用,从中“求”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导向。毛泽东同志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3]调查研究是主体和客体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中介和手段。主体只有通过调查,掌握“实事”的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材料,然后对所掌握的材料加以研究,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加工,才能从“实事”中求出“是”来,即找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正确的调查研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调查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调查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隐讳,也不能增添;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实事”情况。否则,调查研究就会流于形式,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结论,甚至会走到邪路上去。二是调查必须全面深入。调查不仅要调查了解“实事”的各方面的特点、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而且要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调查不能只停留在对“实事”的表面了解上,而必须抓住其本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是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调查研究必须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抱有“满腔的热情”“求知的渴望”,又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4]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生活中去。四是要有科学的调查方法。调查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调查的主题要明确,有的放矢;要制定调查的方案;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要进行辩证的分析研究。

(三)群众路线是途径和保证

实事求是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实事求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到实事求是的途径和保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又是它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没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实事求是就成了一句空话。实践已经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就能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脱离群众,我们就会违背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坎坷和曲折。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必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相信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一切从群众的切身实际出发,才能谈得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实事求是,只有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才能实现。“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所以说,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做到实事求是的途径和保证。我党历史上的一些教条主义者,他们的理论水平不能说不高,但是他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他们理所当然地被群众实践所抛弃。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固然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从思想上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没有坚持群众路线。

(四)人民利益是目的和归宿

实事求是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只有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实事求是。

只有把人民利益作为目的和归宿,实事求是才具有真正的动力。邓小平始终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使实事求是有了强大的动力。只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实事求是活动,无论多么困难,情况多么复杂,都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求出“是”来。所以说,实事求是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只有把人民利益作为目的和归宿,实事求是才具有极大的勇气。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敢实事求是,是因为私心杂念在作怪,私心太重的人是体会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的,是很难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是不可能在行动上义无反顾地贯彻实事求是的。无私才能无畏,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实事求是中不畏艰难困苦,具备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

三、改善环境机制

实事求是并不单纯是主体的个人行为,光有主观愿望还不够,还要有合适的环境。但是现存的客观环境中有着诸多不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因素。因此,我们要使实事求是在全国全党蔚然成风,就必须改善环境。所谓环境改善,就是要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发展或创造其中的有利因素,就是要营造一个使实事求是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结果的有利环境。

(一)健全民主法律制度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333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能否贯彻民主制度,对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关系重大。民主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生活制度。只有使党员在党内享有参与、选举、决策、监督等各项民主权利,使广大群众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才能避免讲大话、假话、空话,才能把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民主和法制是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146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法制;反之,没有社会主义法制,也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样才能使人民民主得到可靠的保障,从而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二)规范选人用人制度

实践证明,能否坚持实事求是,与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关系极大。如果没有一套选拔任用干部的合理制度,在用人问题上搞不正之风,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就不可能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此,应该针对现行干部选用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一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那些德才兼备、清正廉洁、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作风踏实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如果坚持实事求是的干部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弄虚作假的干部得到惩处,就能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实事求是之风。二是要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要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注重考核实绩。对干部的实绩要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干出来的实绩,应当充分肯定。对于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靠搞短期行为,甚至是损害群众利益而搞得“政绩工程”,则不应肯定和提倡。对于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人不但不应提拔,而且应当给予处分,已经提拔的也要撤职。三是要加强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针对用人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如任人唯亲,凭个人恩怨提拔干部;搞权钱交易,买官卖官;搞钱权交易,互相提拔自己的亲属等,必须加强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那些违背干部任用条例,搞不正之风的,应该严肃加以处理。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无数事实表明,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会滋生腐败。因此,要确保和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建立起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一是要强化党内监督。强化党内监督,当务之急是制定党内监督条例,以使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同时,还要真正把党内监督制度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提高领导干部双重民主生活会质量。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关键是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违背实事求是的行为及时得到制止,使违背实事求是的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及时得到纠正。另一方面,要强化党的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要进一步改革纪检监督体制,保证纪检机关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对背离实事求是的行为实施正确有效的监督。二是要高度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实践证明,舆论监督在遏制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大搞形象工程的工作中,具有时效性强、辐射面广、透明度高等特点。一些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弄虚作假的人员不怕监察监督机关和组织部门的调查处理,就怕曝光。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监督体制上的缺陷,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实际上存在着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监督无效的“盲区”。因此,通过新闻媒体的特殊作用,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实施舆论监督,不失为当前加强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现象的有效措施。

总之,只要我们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自觉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坚持解放思想,调查研究,勇于实践,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改善环境机制,就一定能够做到实事求是。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民主主体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实事求是”定乾坤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