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曲格平环境文化”的初步探讨

2015-03-28孔繁德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同志环境保护学院

孔繁德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2)

环境管理

关于“曲格平环境文化”的初步探讨

孔繁德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2)

2014年《天道曲如弓——新闻视角下的曲格平》出版,为此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了曲格平环境文化研究会。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环境文化与生态文化大同小异,环境文化包含在生态文化之中。因此,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的概念、内涵、背景、目的和作用,可以促进培育生态文化,造就环境人才,促进学院发展。

曲格平;环境文化;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1 “曲格平环境文化”的提出及其时代背景

1.1 “曲格平环境文化”的提出

2014年6月,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天道曲如弓——新闻视角下的曲格平》。这本书从新闻媒体的角度记载了曲格平同志献身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四十余年的历程及贡献,进而总结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四十余年来的经验与教训。

2014年8月5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了“天道曲如弓——曲格平环境文化研究会”,从文化角度开展了曲格平同志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历程及贡献的研究。曲格平同志是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开创者,一直关心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于1987年曾提出“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院训,于2004年在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设立了“曲格平奖学金”。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师生十分尊敬曲格平老院长,于2005年成立了“曲格平读书会”,专门开展学习曲格平老院长著作的活动。因此,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率先启动曲格平环境文化研究是理所当然的。

1.2 “曲格平环境文化研究会”产生的时代背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环境问题仍然严峻,需要大批献身环保事业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学院需要通过学习曲格平同志从事环境保护事业四十余年来开拓与奉献的精神,培育生态文化,造就环保人才,促进学院建设与发展。

2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这不仅说明开展曲格平环境文化研究是正确的、必要的,而且为开展这一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指导:首先强调了生态文化的重要支撑作用;第二是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是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3 曲格平环境文化的概念与生态文化的关系

3.1 曲格平环境文化的概念

《天道曲如弓——新闻视角下的曲格平》的主编、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同志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以为读一读这本书,会大有收益,可以丰富环境知识,提升环境意识,学到环保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化素养。”李仁臣同志这段话讲明了曲格平环境文化的概念——就是曲格平同志从事环境保护事业四十余年所表现出的高度的环境意识、环保精神及其包含的文化素养。

3.2 环境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了坚持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那么,环境文化与生态文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1)生态文化包含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生态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文化与环境文化大同小异。生态文化和环境文化都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过生态文化更宽泛一些,除了环境文化所包含的环境保护的领域外,还包括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农村、生态旅游等领域。

(3)学习、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有助于培育生态文化,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4 曲格平环境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曲格平同志从1970年开始投身环境保护事业,四十余年来他经历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环境文化。

4.1 爱国奉献

曲格平同志从1970年开始投身环保事业。1972年,参加了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1973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四十余年来一直投身环境保护事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并获四个国际环境奖项,在世界上为国争了光。但是他没有将荣誉归功于自己,而是归功于伟大的祖国。1992年,他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获得联合国环境大奖,在领奖台上他讲道:“荣誉属于我的古老而伟大的祖国,属于我的勤劳而淳朴的同胞,属于我的为环保事业共同奋斗的中国同志们。”曲格平同志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他将爱国热情付诸实践,为开拓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呕心沥血,功绩卓著。

4.2 勤奋求实

2009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曲格平八十诞辰庆典的座谈会上,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玉庆同志用“多思、勤奋、认真”概括了其对曲格平同志的评价。此评价精辟、中肯,而且其中的“勤奋”二字是曲格平同志更为突出的优点。200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第三期刊载了记者欧阳小红采访曲格平的文章,其中曲格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自己,他说:“说到长处,只是我还比较执着、勤奋,我有个习惯,每个时期总是找一些问题来思考,一有思路,就与有识之士共同来探讨。”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原主任托尔巴博士称曲格平为“不懈的战士”。总之,曲格平同志的确勤于思考,勤奋工作。

在《曲格平文集(9)》的扉页上,印有曲格平同志1973年题写的屈原的一句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十多年过去了,曲格平同志的确为环保事业不断地求索。求索也就是求实。曲格平同志四十多年来不断深入到祖国各地的基层,调查研究问题,探索对策。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不讲空话。曲格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方针、政策、制度等。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度体现了“求实”的理念。曲格平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辩证地评价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在《天道曲如弓——新闻视角下的曲格平》这一书的代序中,曲格平同志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工业基本上沿袭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倍数十分惊人,由此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是触目惊心的。”

4.3 尊师重教

曲格平同志一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曲格平同志本人即是学者型领导,十分尊重教授、学者、专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把许多教授、学者、专家吸收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曲格平同志主张“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他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学校建立环境学科,亲自兼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首任院长。曲格平同志还一直支持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出版社的工作,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环境宣传教育。大家公认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从宣传教育起家的。

4.4 开拓创新

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多年的历程中,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迅速,困难很多,任务艰巨。曲格平同志勇于开拓,克服困难,雷厉风行,立足国情并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参与并主持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参与制定二十多部环境法规,为建设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开拓性的贡献。四十余年来,曲格平同志勤于思考,坚持创新,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十几部专著,并出版了《曲格平文集》十二卷。曲格平同志的观点既适应世界环境保护的潮流,又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其中许多观点是首创。曲格平同志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巨大贡献,他在环保事业中的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一点不但得到国内从事环保事业的同志们的公认,也获得联合国与许多国际人士的赞许,并为此多次荣获国际环境保护大奖。

5 曲格平环境文化的形成因素

5.1 党的培养

曲格平同志1969年到国务院工作,1970年开始有机会直接聆听周恩来总理有关环境保护的指示。1972年,周总理高瞻远瞩,决定派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作出具体指示。曲格平同志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这一会议,开始接触世界环境保护事业。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我国召开了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并制定了环境保护“三十二字方针”,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赞许。曲格平同志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并参与了大会文件的起草工作。曲格平同志后来深情地说:“如果不是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与支持,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至少要推后十年。”总之曲格平同志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阶段深受周恩来总理的教育与影响。

后来曲格平同志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主管环境保护的几位领导的培养与支持,如李先念同志、万里同志、余秋里同志等。20世纪70年代初,文革尚未结束,中国环保事业刚刚起步,曲格平同志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环保工作的余秋里同志说:“我想做环保工作。我接触一段环保工作,感到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这是周总理交办的。”余秋里当即表示:“就让你去做这项工作,把周总理交办的事情办好,要努力学习,要成为内行。”不久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曲格平同志出任办公室副主任。曲格平同志全力以赴投身环保事业,不负众望,十分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余秋里同志对曲格平同志说:“你选择得对,干得不错,变成了内行,取得了很大成绩。”

5.2 改革开放和环保事业的历史性机遇

曲格平同志在谈及自己的贡献时说:“我在环保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在国际上一再获奖,首先应归功于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没有这样一个让人充分发挥智慧的大环境,什么也谈不上;第二归功于我国政府领导人的开明,他们有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意识,善于倾听来自下层的意见和建议;第三靠了环保战线上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的参予与支持。”的确,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为曲格平同志在环保事业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提供了历史机遇。

另外,世界和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蓬渤发展也为曲格平同志实现理想提供了开拓事业的平台。曲格平同志在中国及世界环保事业中的突出贡献,使得他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杰出的环境保护人士。

5.3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曲格平同志出生在山东省肥城县。山东是孔孟故乡,肥城又有孔子的文化遗存——晒书城。曲格平同志从小就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曲格平同志在环保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智慧和力量。200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第三期刊载了记者欧阳小红的采访文章,文中曲格平同志在答记者问中讲道:“‘师法自然’就是要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我们祖先看来,应该‘天人合一’,……在我们走进大自然时,应该心存感谢,是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命和福祉。……我想以一个环保老战士的身份,向地球村的村民提一份忠告:谁毁弃了家园,谁就输掉了未来,谁保护环境,谁就赢得明天。”

5.4 广泛汲取世界先进科技文化成果

曲格平同志1972年被国家派遣参加人类环境会议,在发挥自己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学习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经验。1975—1976年,受国家派遣赴内罗毕任我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代表。他抓住难得机遇,认真学习世界一些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及做法。对此,曲格平讲:“这为我开拓视野,寻找工作新思路提供了机会,在此期间,我几乎把全部精力用在拜访各国专家和获取各国环保资料上。……经过学习和研究,我认识到西方国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有力的监管机构。”回国后曲格平同志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汲取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及文化。曲格平在外事活动中,既坚持维护我国的主权,宣传我国的环保方针政策、法规等,又广泛汲取世界的先进经验,获得了国际环保界的广泛认同与赞许。

6 学院开展曲格平环境文化研究的目的与作用

6.1 为培育生态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平台

学院开展曲格平环境文化的研究,可以与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进而可以为在师生员工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现实的平台。这是因为,曲格平环境文化不仅属于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曲格平环境文化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完全可以纳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

6.2 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献身环保事业的使命感

学习、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必然要总结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经验教训,从而使师生员工“丰富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学到环保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使全院师生员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更加热爱环境保护事业,大大增强献身环保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学生,通过学习曲格平环境文化,更加巩固环境保护的专业思想,为今后投身环保事业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6.3 充分发挥典型作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环保人才

曲格平同志是学院的开创者,也是学院的首任院长,为学院提出了院训,并题词“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保护人才”,还设立了“曲格平奖学金”。总之,他一直关心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曲格平同志在全院师生员工和历届毕业生中有很高的威信。通过学习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榜样的力量,促使教师不断进取,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环保知识,增长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总之,学习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生力军。

6.4 与学习践行院训相结合,保进学院健康发展

当前学院正处在专升本的关键时期,学院师生员工要将学习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与学习践行院训相结合。曲格平老院长于1987年题写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院训,指导师生员工艰苦创业。目前学院在专升本中,仍然要坚持以院训为指导,一方面继续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则要重视并加强院风建设,即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中都必须坚持践行曲格平同志提出的“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院训,学习研究曲格平环境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推动学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李仁臣.天道曲如弓——新闻视角下的曲格平[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2]曲格平,彭近新.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孔繁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院训的内涵与作用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5):77-80.

[4]耿世刚.曲格平的环保实践与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形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5):1-3.

[5]孔繁德.创业与创新——建院二十五周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8-10.

(编辑:周利海)

A Preliminary Study on Qu Geping Environmental Culture

Kong Fand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102,China)

Tortuous are the ways of heaven:Qu Geping in News Perspective was published in 2014,therefor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EMCC)founded Qu Geping Culture Research Academy.In 2015,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d 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ch proposed"insisting on taking cultivating ecological culture as the important support".Environment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ulture have much in common,environmental culture is included in ecological culture, so studying the concept,connotation,background,purpose and function ofQu Geping environmental culture should promote ecological culture cultivation,cultivate environmental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CC.

Qu Geping,environmental culture,ecological cultur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4

A

1008-813X(2015)05-0026-05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5.05.07

2015-08-11

孔繁德(1945-),男,山东东平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硕士,教授。

猜你喜欢

同志环境保护学院
环境保护
初等教育学院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严良堃同志逝世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