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调研及思考
——以青州市为例
2015-03-28王立红
王立红
(中共青州市委党校,山东 青州 262500)
县域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调研及思考
——以青州市为例
王立红
(中共青州市委党校,山东 青州 26250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发展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标志。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对于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州作为一个县域城市,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具备特定的优势条件,也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县域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是城市的血脉,是城市灵秀的魂魄。改善水生态,实现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于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水生态文明必须先行。伴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与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随即开始酝酿与谋划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先后会同中国科学院、广西社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分别对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内容、目标以及创建发展展开系列研究。山东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率先进行了实践,2012年8月,率先批准发布了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省级地方评价标准,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山东省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活动的大幕拉开。
县域城市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在全省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潮流中,更是冲在了潮头的前排。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宜居城市,对于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容量不足也是青州市未来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遏制水环境污染,修复水生态功能,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打造人水和谐的宜居、宜业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一、青州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优越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青州市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点,是山东省“三区战略”的后花园。胶济铁路横贯境内,是胶东半岛对内联系的咽喉腹地。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长深高速公路纵穿南北,为青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2.自然资源丰富,优势明显
青州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这里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拥有以仰天山、云门山、驼山、玲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清澈的弥河、南阳河蜿蜒流过,沿河两岸自然景观秀美。市域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资源良好,生态资本价值较高。
3.历史文化广博,积淀深厚
青州市历史遗存悠久,文化辉煌灿烂。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文物古迹众多,人工雕凿的山体巨佛、云门山巨幅摩崖石刻“寿”字等文化古迹丰富。历史名人岌岌荟萃。儒、佛、道、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将山东省青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省第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潍坊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4.社会发展持续,基础良好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拓宽改造为主,带动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也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公共事业不断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二)基础条件良好
1.地下水采补实现基本平衡
青州市由于自身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地下水是其重要水源。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激增,造成了部分地域地下水超采,形成了部分漏斗区。近几年,青州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处着手,多措并举,包括实现了黑虎山水库向城区供水,积极以雨洪资源回灌补源等。使这一现状逐步得到了扭转,基本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逐渐抬升。
2.城市供水充足,水质良好
青州市建成区给水管网充足,供水管网渗漏量低,城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主河道南阳河及地下水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水体质量要求。对于城市污水,青州市污水处理厂规模大,集中处理率高,集中处理达到90%以上。
3.城市防洪基础良好
青州市作为一个中等城市,担负建成区防洪任务的河道主要有弥河、南阳河、北阳河。自1998年以来,青州市先后投资了6亿多元对弥河进行治理,共修筑河堤50多公里,建桥涵20多座。经过治理,弥河主河道平顺通畅,泄洪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而南阳河穿城而过,承担主城区的防洪排涝任务,已经满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北阳河治理防洪标准也是20年一遇。
4.城市绿化面积大覆盖率高
青州市坚持把绿化工作放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不但以“古”“青”为主线指导城市建设,更是将绿地建设、植树造林列为政府为民办好的实事大事。大力弘扬绿色接力棒精神,坚持全民植树、全域绿化、全年造林,积极扩大公共绿地、道路绿化、生产防护绿地等的建设,并且把建设森林城市作为城市目标,提出“种树修路搞水利办教育是干部的基本职能”、“种树就是种文化”、“种树就是种历史”、“看住山,多栽树”等工作理念,扩大山地森林、城市森林、河道森林、道路森林的建设,努力将青州市由园林城市升级为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至2014年建成街头公园绿地10多处,完成片区造林5万多亩,绿地率达到46.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6平方米,在潍坊居首位,在山东省处于领先水平。
5.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严格
随着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日益严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而青州市根据《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也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了区域用水总量的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建立健全了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完善取水许可机制,加强水执法队伍和执法装备建设,青州市已被评为“山东省节水型城市”。
总之,青州市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工程、水管理五大体系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地下水保护区得力,用水节约高效、生态体系完整、景观环境优美,管理体系良好的现状。同时,青州市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十多项荣誉。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青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2013年以来,青州市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快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水利事业的服务保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青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
1.自备井整治及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
在自备井整治方面,从2013年9月开始,到2014年6月底自备井完成全部整治任务,共普查登记非农自备井690家844眼,新规范382家420眼,关闭自备井75家121眼。2014年9月份,潍坊市自备井整治验收组对青州市自备井整治工作进行了最终验收,并给予充分肯定,获得了好评。
河道生态修复方面,在城区,南阳河河道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北阳河、弥河正全力推进以绿化、道路、亮化、水生态景观等内容的综合治理,有效增强了河道防洪能力,大大改观了城区水生态环境。尤其是南阳河和弥河的改观治理成为城市的亮点。经过提升改造如今的南阳河已成为一条“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之河,南阳河提升改造工程也因此荣获全国人居经典方案竞赛“规划、环境”双金奖。弥河经过三年多整治,如今已成为生态自然、风景悠美,人们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的好去处,也成为青州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2月,被山东省水利厅批准为山东省水利风景区。2014年11月份,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在乡村,通过对猪龙河、新康浪河和大石河等重点河流治理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的开展,对乡村河道进行防洪除涝治理。在沿河村庄有条件位置设置亲水平台及景观建设;同时通过河道清障、险工段护砌、疏挖河道、联通沟渠等工程措施,提升了山区河道防洪能力及丘陵平原区河道防洪除涝能力,保护了沿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
2.完善现代水网规划,形成良好治水新格局
完善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创建现代水利示范市活动。利用好亚行贷款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项目的契机,构建青州市五河五库串联的水网框架,把仁河水库、黑虎山水库、七一水库、龙虎水库、赵家庄水库联通,把仁河、大石河、弥河、南阳河、北阳河相连,从而联通淄河水系和弥河水系,提升全市水生态水平,形成以水为魂、水利青州的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推进弥河拦河闸除险加固、黑虎山水库向新城区供水、南阳湖向尧王湖输水管道等重点工程进度。积极搞好黑虎山水库扩容项目,提升水库的防洪、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等功能,充分发挥其在青州市现代水网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弥河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是国家第一批病险水闸加固工程,2014年底已基本完成泄洪闸、消力池、电站、启闭设施等主体工程。南阳湖至尧王湖输水管道工程,主要是采用定向钻穿越的方式,把南阳湖与尧王湖相连,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工程完工后,可实现黑虎山水库、南阳湖、尧王湖、北阳河城区段的下游相串联,保证尧王湖及北阳河的供水。
3.水土保持工作迈上新台阶,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全市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2平方公里。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和“四荒”进行综合治理,民营水保治理经验得到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青州市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试点县工作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的初步验收,成为全省率先通过省水利厅初验的两县市之一。不仅前面提到的弥河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阳河水利风景区也创建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4.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农田水利建设成果显著
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青州市农村居民现已全部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2013年度涉及何官、王坟2个镇3个园区,建设高效节水工程面积2.95万亩,工程于2014年1月开工建设,5月底完工,总投资三千多万元。2014年度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涉及经济开发区、弥河2个镇,规划建设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规划总投资3042.5万元,工程已于10月份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4月完成建设任务并发挥工程效益。
5.水域环境整治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潍坊市统一要求,青州市“两清一绿”水域环境整治活动于2014年4月份全面展开,水利局务求实效、狠抓落实,加强与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的沟通,成立了督导组。结合汛前检查、“三八六”环保行动的推进,在全市进行了河道垃圾障碍清理和绿化工作,于2014年5月底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共完成清理垃圾5.56万方,拆除清理河道行洪障碍309处,阻水树木2.3万棵,河道绿化4757亩,顺利通过潍坊市验收,取得很好的成效。
6.继续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政监察
青州市继续全面落实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围绕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强化水规费征收措施,圆满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抓好计划用水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把论证报告审查关、取水工程验收关、取水许可发证关。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落实好山东省水行政许可“巡查、稽查、督查”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严厉查处城区非法凿井和非法取用地下水的行为,有效遏制了滥采乱挖等非法取水行为,维护了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秩序。
(二)青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青州市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完善和改进。首先,青州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地区,水资源先天不足,属资源型缺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污染问题相对严重,水资源承载能力较低、水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是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另外,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工业企业仍然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资金制约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城市噪音污染、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问题;垃圾包围城市和乡村的局部地域;城市交通拥挤、乡村交通不便问题;城市绿地分布不均问题等等,这些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给建设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而人们观念问题的跟进提高等,也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来解决。
三、青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议思考
(一)政府主导,努力形成建设合力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防洪排涝、城市环境的整洁卫生、水资源的节约调配、水生态的修复改善、河湖的绿化美化、水管理机制体制等,关系城市功能的发挥、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多个部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领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架构合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创建工作开展。加强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发挥各个部门的资源优势与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创的工作格局和建设合力。避免在建设中因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贻误战机,影响建设的效率、速度和质量。
(二)科学规划,切实搞好顶层设计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是靠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来进行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搞好统筹规划。明确青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程序和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好实施方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推进城市水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完善民众宜居宜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共赢。
(三)科技支撑,加强理论技术研究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科技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包括防洪排涝、垃圾清运、节水供水、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都要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和论证。统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就要求加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着力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相关理论的研究,向科技要效益,用科技出成果,利在当代,造福子孙,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例如用电脑远程数控技术,健全完善水资源远程自动监测系统,逐步实行水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用生物技术实现垃圾的再循环利用等。
(四)多元投入,落实保障建设经费
建立政府为主、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地方财政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探索以政策性投资公司、专业化担保公司和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项目建设,保障创建资金需求。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
(五)制度约束,形成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石,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推进、累积和完善的过程。要从根本上解决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等问题,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建设水生态文明项目的立项、规划、有效跟进,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民众观念的更新行为的改变也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就要求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搞好制度的配套、落实与完善,包括认真贯彻落实《水法》《环境保护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继续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程序等,建立完善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形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六)舆论引导,增强民众认同参与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既是建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发展导向的革命,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是民众观念行为的革命。抗战时期毛泽东用兵民思想赢取了最后抗战的胜利,今天要赢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必须全市动员全员参与,形成社会合力,才能赢取最后胜利。这就要求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板报、壁画等多种形式途径,让水生态文明的标题条文画面上视、上网、上墙……,让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入心、入肺、入理,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公益性和重要性,让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发展。
总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促进人水和谐、筑就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形成社会和民众的共识,加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携起共进,共同努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张建云,王小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4,(7).
[2]张小红,姚红义.水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3]彭囡,王勇.萍乡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
责任编辑:王玲玲
TV213.4
A
1671-4288(2015)03-0004-04
2015-02-27
王立红(1970—),女,山东青州人,中共青州市委党校干训科副科长,讲师,中国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