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随迁子女厌学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2015-03-27李玉贞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归因农民工子女

李玉贞

(潍坊聋哑学校,山东 潍坊 261041)

农民工随迁子女厌学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李玉贞

(潍坊聋哑学校,山东 潍坊 26104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年增多,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许多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产生了厌学现象,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业成就、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于导致辍学或违法乱纪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厌学现象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厌学;学习能力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年增多。据估算,到2008年底,我国进城农民工已达1.4亿,未来15年仍将有1.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数量已达1500万,其中处于学龄阶段的占大多数。[1]然而,由于文化适应不良、学习能力不足、人格特征消极等原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产生了厌学现象,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业成就、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于导致辍学或违法乱纪等问题行为。目前,对症下药,采取积极措施让农民工子女克服厌学现象,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2]研究显示,与厌学、讨厌学校的学生相比,乐学并且喜欢学校的学生更能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并且他们违反纪律、逃学、旷课以及辍学的比率更低。[3]随着农民工子女厌学情况的增多,对其厌学原因以及干预等的研究逐步进入学者关注的视野。导致农民工子女厌学的因素是多维的,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层面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成败归因偏差,学习动机缺乏

成败归因是指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解释或理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的产生与学生对自身学习结果的归因产生偏差有关。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时,往往以消极方式为主,把成功归于运气好、任务难度不大等外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这种消极的成败归因模式让他们体会到弱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自身的意志水平,使自己原有的动机水平大大降低;同时,消极归因模式还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影响到个体后继学习动机的情绪投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稳定性和方向性。

2.学法不当,学习能力落后

学习方法涵盖学习计划能力、听课能力、作业和考试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发掘潜力,获得发展的基础。农民工子女转学前多数来自农村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学习能力的缺乏使农民工子女面对繁杂的学习任务时往往变得茫然不知所措,进而产生焦虑与不安,助长了厌学情绪;另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的现象,课堂教学过程呆板枯燥、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单纯“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适应能力低。由于受习惯学习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根据新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等的变化主动做出最佳调整,加之在新课堂上对素质教育提倡的探究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等参与度低,久而久之导致自身对学习的厌倦和逃避。

3.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不良

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求学过程中,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是要适应和融入城市文化,多数农民工子女心智尚不成熟,由于农村的传统乡土文化、父辈的社会化背景所自然形成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城市融入的技能存在脱节,从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后,很容易发生“文化休克症”,产生紧张不安、孤独无助、社会退缩等身心特征,导致学习能力低下,厌学情绪恶化等不良影响;另外,农民工由于务工、经商的需要而走南闯北或居无定所,造成孩子频繁转学,影响到农民工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子女在漂泊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极易出现自卑、不安全心理,更加重了厌学情绪。

4.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子女能力的错位

日本儿童心理学家金盛浦子说过:“在出现心理障碍不愿上学的孩子中,有90%是由于家长或老师采取强制的教育方法所致。”尤其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农民工都希望孩子强于自己,出类拔萃,他们更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往往对孩子的学业提出过高的要求。有些农民工以前失去读书的机会,留下终生遗憾,为了补偿自己的未了情愿,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圆梦情结投射到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个性特点,不顾实际地设置标杆,导致孩子身上背负着与其年龄不符的过量学业负荷和各种压力。来自外界的过高期望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压力,当他们面对不符合自己能力的教育期待,多次努力而不见成效时,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就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由此导致的低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思维定势等使得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愈加消极、被动。学生一旦有了厌学情绪,其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会随之降低,对知识的渴望毫无需求,表现出一种不能胜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农民工子女,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往往对父母的过高期望采取抵触和对抗的态度,甚至用过激的言行刺激父母,从而引发严重亲子冲突,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就。

5.师源性心理伤害导致由“厌师”引发厌学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人际关系。老师的学识水平、治学志度、人格魅力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学科情感的产生,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学生喜欢老师,则会“爱屋及乌”,发生情感迁移,喜欢学科的学习。而现实中部分教师道德修养不高,不尊重农民工子女的人格,经常施以“语言冷暴力”,用“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等侮辱性字眼伤害他们的自尊,对待他们的错误不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教育原则,而是采用指责、嘲讽等负强化手段。师源性心理伤害使得学生的自尊向自卑转化或者将自卑固化,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教师怀有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产生消极厌学的心理。另外,有些借读的农民工子女成绩不纳入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范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对农民工子女置之不问,教师的忽视和不管不问常使他们感到“老师的眼里根本没有我”。来自教师的这种隐形伤害往往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逐渐丧失进取心,自暴自弃。

6.人格特征消极,心理调控能力低

人格特征消极,心理调控能力低是农民工子弟厌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源和催化剂。农民工子弟和城里孩子相比,性格更为内向,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往往欠缺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老师互动频次明显偏少,自信度偏底,自我评价不足,耐挫力欠缺。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神经活动的灵活度、平衡度,造成习得性无助感和自我意识薄弱。屈卫国等研究发现,面对压力时,在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五种应对方式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差异显著,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农民工子女倾向于较少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4]

二、解决进城入学农民工子女厌学现象的对策

1.引导农民工子女正确学业成就归因,激发成就动机

一个人的归因模式是可以改变的,积极的归因模式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发展,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农民工子女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归因模式。目前很多城市中小学校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团体心理咨询,通过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农民工子女对成败的原因进行自我剖析,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引导他们正确地归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强化法,让农民工子女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然后根据其对成败的归因,提供积极的归因方式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正确的归因倾向;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目标达成法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力,并与时俱进地调整目标水平,使他们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等目标明确、具体可行。针对农民工子弟成就动机低下的特点,教师还应适时地表扬农民工子女学业上的点滴进步,赏识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美,培养其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和增强成就动机。

2.强化学法指导,让农民工子女学会学习

强化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学法指导要求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加强学法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并牢记“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与灌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农民工子女学习能力水平和认知特点,结合各学科的教学,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以英语单词的记忆为例,根据艾宾浩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要“趁热打铁”,及时温故知新,在时间间隔上先密后疏。学法指导注重的是引导农民工子女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勤于思考,提炼出适合自己习惯的一套学习方法,这对于提高自身学习效能,克服厌学情绪、重建学习信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塑造多元文化共融的校园氛围,构建有效的支持系统

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学生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研究显示,学校塑造的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5]为帮助农民工子女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城市文化,教师应主动引导农民工子女走出自我,与城市原住民子女和谐相处,协助他们理解、接受城市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的学校开展了“城乡孩子手拉手”、“乐在农家”等活动,城里孩子邀请农民工子女到家里做客,农民工子女带领同学到以前所在的农村体验农家生活,同学们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拉近了距离,交流了思想、增进了感情,收到互助共进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应特别注重温馨、和谐班级的心理环境的塑造,改变歧视性态度,给农民工子女撑起一把无形的“心灵保护伞”,让他们体验到心理的安全和愉悦;同时,课堂中提倡互助与协作,减少同学间的横向比较,淡化竞争气氛,充分发挥伙伴助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安排有热情、有耐心、家庭距离比较近的助学伙伴与农民工子女建立互助小组,让班级同学在与农民工子女互助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对农民工子女正面的态度与认知。

4.建立合理的期望值,让农民工子女体验成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个阈限,在此阈限内,外界的刺激或压力会引起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出这一阈限,就会引起消极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日标。[6]学校应建立以“期望效应”为主体的鼓励性教育评价体系,把评价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以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个体差异性为评价的参照标准,把评价的目标参照标准放在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上,强调形成性的绝对评价,承认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其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塑造心灵的职业。教师渊博的知识、虔诚的敬业精神、爱学乐学的态度等,能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通过他们的内化吸收转变为一种爱学、乐学的内驱激情。为防止农民工子弟由厌师引发厌学情绪,教师应加强师德建设,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作为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教师,首先应构建积极的学生观,和农民工子女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民工子女;其次,教师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农民工子女要给予真诚地关怀和鼓励,尊重他们的人格,杜绝各种形式的语言冷暴力;最后,根据农民工子女性格偏内向、活动参与频次少等特点,教师要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多给他们搭建参与互动的平台,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个别的指导,同时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厌学的情况,共同制定干预学生厌学的个别化方案。

6.培养农民工子女健康、积极的人格特征

健康积极的人格对学生的情绪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健康积极的人格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自己的耐挫能力。学校应及时为新入学的农民工子女建立心理档案,并对其心理信息进行跟踪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介入与干预。教师应充分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人格特点,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方法的知识,帮助农民工子女充分了认识与评价自我,改变自己的某些负性自动想法,提高自我管理、控制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缓解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教师还可以指导农民工子女通过阅读励志成才类书籍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克服遇到挫折动辄自暴自弃,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逐渐增强自己的耐挫商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乐观、豁达和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趋势及对策[J].求是,2010,(7):52-53.

[2]博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J].心理科学,2002,(25)1:22-23.

[3]Hallinan,M.T.Teacher influences on students'attachment to school[J].Sociology ofEducation,2008,81(3):271-283.

[4]屈卫国,钟毅平,燕良轼,杨思.初中生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589-590.

[5]Macneil,A.J.,Prater,D.L.,Busch,S.The effectsof school culture and climate on student achiev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2009,(12)1:73-84.

[6]肖新燕.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42-43.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Children’s School-Weary Phenomenon

Li Yu-zhen
(Weifang School for the Deaf- Mute,Weifang, shandong 261041)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 large number of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o cities, ruralmigrantworkers are increasingyear byyear, thenumber oftheir children enteringcities is expandingcontinually, but many of them produced weariness for school, which affect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even lead to dropout and malfeasanc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s school- wearyphenomenon,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

rural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weariness; learning ability

G459

A

1671-4288(2015)01-0111-03

责任编辑:孙延波

2014-12-20

李玉贞(1973-),女,山东寿光人,潍坊聋哑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归因农民工子女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