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新方向与新责任
2015-03-27于恬
于恬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新方向与新责任
于恬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语境下的文艺创作整体生态已经发生了迅速而复杂的变化,而当前文艺评论却存在诸多与文艺创作现实不相适应的环节。如何让新媒体与文艺评论活动共生共荣,激发文艺评论新活力,探讨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新方向和新责任,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文艺评论所用,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去考量。
新媒体;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新方向;新责任
以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模式已经打破诸多原有行业规则,文艺生态环境亦理所当然地被裹挟其中,而文艺评论作为文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体系、价值、机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颠覆”与“破坏”。那么,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使文艺评论突破以往窠臼,以全新姿态发挥对文艺作品进行深度鉴赏、价值引导、理性选择的重要作用,已然成为文艺评论界不能回避的话题。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优势,是引入了互联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时空界限。一个新的产品的出现会迅速在互联网上得到传播,使传统口碑效应进一步扩散,受众对产品的体验,都会呈几何式被无限放大。很多新媒体看中了此契机,纷纷转变向用户传达产品信息、品牌信息的形式,由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形式转变为经营自己的媒体,即网络、博客、播客、官网等。强调只有满足受众的需求,他们才会为你自觉自愿地传扬口碑,那么,自身所要分享的信息才能够迅速地传播,使时效性大大增加。尤其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文艺创作也受此影响,整体生态发生了迅速而复杂的变化,但当前文艺评论工作中却存在诸多与文艺创作现实不相适应的环节,正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去考量。探讨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新方向和新责任,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文艺评论所用,让新媒体与文艺评论活动共生共荣,激发文艺评论新活力,正是本文主旨所在。
新方向之一:文艺评论要深入把握新时代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说某一个领域发生了实质上的断裂和颠覆,那么终极的原因是时代的进步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运作方式、人类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互联网并不是导致变革发生的原因,却是最重要的技术媒介。
当下,中国人已经走在民族复兴、文艺复兴的道路上,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艺创作必然会表现出新态势。全世界毋庸置疑地关注中国,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以文艺创作进行关注的方式自然包含其中。如何运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表现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以有效、快捷、交互式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历史使命。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打破壁垒和思维定势后的资源再整合、再创造。文艺创作是人的创作,关注的最高标准是人性的标准。社会历史由人创造,审美本质由人体验、提炼。文艺评论应将新时代的四者融合,把互联网思维与社会历史、人学观点和审美本质有机统一,高度关照文艺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美学追求,进而昭示文艺创作的本质和传播新形式,即社会历史的、人性的和民主化思维的、受众体验至上的标准,以期更加自觉地培育人的现代意识,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新方向之二:文艺评论要紧紧扭住互联网思维的阀门
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已然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由此,互联网思维应该成为我们构筑文艺评论工作思路的新起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佳山认为,在当下,无论电影、电视、音乐,还是动漫、网游,包括舞台艺术,互联网既是传播渠道,更成为了物质载体,它们都被互联网所重新塑造和定义。这意味着文艺评论要面对由此带来的价值观、情感模式、情感结构甚至最基本认知方式的冲击。
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或一个集体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其价值也就越大,信息含量决定价值含量。以互联网思维进行文艺评论工作,应将关注的要点从内容转变成受众,使接受客体转变成接受主体,并围绕主体的体验做文章,建立文艺评论与对象的连接,提高受众参与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把枯燥理论转化成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现实吸引力。唯有进行了这种关注要点的转变,文艺评论的含金量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提升。如果文艺评论工作可以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较好地运用互联网衍生产品(新媒体)在受众群体中的使用效率、传播速度去获得更多的连接,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需,那么,文艺评论的生存生产方式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评论要高屋建瓴地关照文艺创作,尤其是对大众文化批评,应进行顶层思维层面上的价值观引导和理论迁移,而不是被动地等候批评某个现象“三俗”与否。
新方向之三:文艺评论要重塑文艺作品与社会互动的标准
一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精神崛起。中国正处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使用新媒体客户终端进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交流已成“新常态”。互联网带来的思想多元化,一方面导致标准的丧失,这也正是文艺批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另一方面却也有助于改善文艺评论学究式沉闷枯燥的说理方法。新媒体语境下的文艺创作必须承担重建共享社会价值的功能,文艺评论更应在文艺创作活动中体现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发展形式,体现社会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思想。要理直气壮地面对现实发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摒弃言不由衷、感情淡漠、歌功颂德式的语言,建立起新制度和新标准,传播文艺评论的正能量,进而促使新的文艺秩序生成。文艺评论应该搭上新媒体和社会生活频繁互动的快车,再也不进行语焉不详、含混暧昧的形式主义的批评,而是真诚地、饱含激情地关注新媒体语境下的人性和现实,重塑一种更能推动社会前进、更能呼应时代发展可能性的新的价值框架。
今天的中国,正在生成新的经验。新媒体话语的迅猛发展,文艺资讯流通更加快速,观察文艺现象的渠道和视野都得到了开拓。与此同时,一些非理性、庸俗化的、价值取向模糊的评论,正在混淆视听,影响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各式各样的文化表征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文艺评论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受众群体的嵌入式互动来引导文艺创作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时代进步相结合,引导正确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文艺评论家应走出书斋,主动积极利用新媒体与文艺创作者和受众群体互动,掌握话语权,占领阵地,而不是消极让位,任由莠丛四生。
新方向之四:文艺评论要与新媒体共生跨界融合多方力量
互联网思维是开放性思维,如果不自我“颠覆”,就有可能“被颠覆”。正是因由这种开放性,学术理论和知识要素都应努力针对现实、回到现实,将关于具体文艺作品的评价放置在更为开阔的理论和历史视野中予以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家,一定要介入公共领域,促进大众文化的解放,追求大众的美学原则。文艺评论与新媒体的共生融合恰恰可以作为推动大众文化解放的手段之一。
所谓融合发展,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成熟方案可以借鉴,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谁能实现弯道超车,谁就能脱颖而出。文艺评论作为文艺生态格局中有特殊理论自觉的一个部门,要有能力走在文艺创作前面,引导文艺发展。当前,文艺评论的“国家队”即体制内文艺评论家、学者评论和媒体评论三足鼎立,支撑着我国文艺评论界的现状。各有各的发声渠道,各有各的话语权,泾渭分明,几乎没有意识去打破这种“天花板”,搭建起三者融合的“立交桥”。现在文艺评论界要做的,是借助国家指导层面的力量,使三种力量可以汇集一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突破体制利益划分,激发生产力,产生借重新媒体力量的具有公共性的新的文艺评论。这是一种组织结构的调整,生产流程的再造,用户关系的重构,以及技术资本市场的充分发挥。我们正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动态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的整体特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经验。这无需刻板地叙述,更不用谄媚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的西方相关理论,因为再用西方的概念、经验、认识来阐释今日鲜活变革之中国,已经显然不合时宜。文艺评论与新媒体共生融合,促进大众文化解放,有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才有文化平等,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世界角度来看,亦是如此。
至于新媒体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新责任,需要文艺评论家们作为既研究现实社会又研究文艺创作的思想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方法、新认识,探寻新路径。这种探寻,必然要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中国精神和中国美学特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文艺评论家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职责。
第一,文艺评论要获得社会有效性,必须强调自身的思辨精神和问题意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质朴而接地气的语言,都是文艺评论“小清新”的魅力之源。要常怀探求之心,与既有的学科体制、西方理论、文艺现象进行多个维度的交叉融合,才有能力引导和概括社会领域的价值诉求。对新媒体技术游刃有余,才能完成对美好生活的生动表述,安抚人们躁动甚至暴戾的负面心理,帮助凝练新型人际关系。文艺评论的社会功用,大抵如此。
第二,文艺评论要能提供更多合理的艺术选择,面对多样化的文艺作品,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帮助人们选择和区分能提升自身精神世界的产品,而非仅仅对一种话语权的被动认同。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文艺研究,能对今天的文化消费起到指向性作用,成为文艺创作和文化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并以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类思想的自由为己任,莫忘苦难,莫忘还有不合理的秩序存在。
第三,文艺评论要做好“用中国理论来讲中国故事”这一历史阶段到来的准备。借助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在自身的历史文化中寻求思想理论的资源,“三个自信”同样适用于文艺评论的发展趋势。对最具普遍意义的和最具时代特征的文艺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都将“积跬步”、“致千里”,聚沙成塔。文艺评论的历史使命,就是引导文艺创作去推动和促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文艺评论工作者应真诚地面对文艺创作现状,坚持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精神操守,建成自身独立的评论品格。唯此,进行中国文艺评论经验和西方理论关系的思考才能完成涅槃重生,最终达到用中国文艺理论阐释世界文艺现象的境界。只要一直在路上,中国的文艺评论定会循着结合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现状的道路完成自我完善、自我突破。
[1]CCTV财经频道.互联网时代纪录片[MT].2014.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ER].人民网,2014-10-16.
[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R].2014-08-18.
责任编辑:陈冬梅
I206
A
1671-4288(2015)01-0033-03
2014-11-18
于 恬(1980—),女,山东文登人,潍坊学院党委宣传部理论宣传科科长,文艺学硕士,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