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源流及书法艺术

2015-03-27曹贵宝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篆金文甲骨文

曹贵宝

(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5)

艺术研究

汉字源流及书法艺术

曹贵宝

(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5)

从研习中国书法必须学习文字学的角度,首先从文字和文字学,汉字的性质、起源、构造、形体、书体和载体等方面阐释了汉字的源流,继而从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书法、宋元书法、明清书法和当代书法分别描述了汉字书法艺术,最后总结了学习书法艺术过程中的八点感悟。

汉字;源流;书法;艺术感悟

一、 汉字源流

余以为要真正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就必须学习中国的书法历史和书法理论,要学习中国书法历史和书法理论,就不得不学习中国文字学。

(一)什么叫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的载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说 :“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例如“李”与“柳”二字,“李”由木、子组成,“柳”由木、卯组成。木、子、卯叫“文”,李、柳叫“字”。现在我们把这两类字统称为文字。

(二)什么叫文字学?

研究文字的科学即文字学。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而出现的,大约在五六十万年以前。而文字则不然,它是文明的标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中国的文明史,唐兰、南怀瑾等都说,至少是10000年。可我们习惯上称上下5000年,这个5000年是怎么来的,是司马迁等定的,他写《史记》是从黄帝开始。黄帝到现在是4700多年,大数就是5000年(英国人韦尔斯写的《世界史纲》说:纪元前 1750年,中国已是一个封建大国了)。据考古发现,汉字的萌芽发生至少在6000年以前,比黄帝的史官仓颉生活的时代要早上1000多年。

中国历来重视文字学的研究,第一部字书经典是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当时还有一部字书叫《字林》已失传,第一部辞书为《尔雅》)。许慎第一次做了中国文字的收集整理和辨识工作。《说文解字》共收集小篆9353个,附籀文225个,六国文字500个,重文1163个。归纳部首540个。古人云:许书之要,在明字之本义而已。江沅则认为:所谓本义,指的就是体现在文字字形上的字义,即初期造字意图和古代典籍中使用过的词义。许慎对中国文字文化遗产的总结保护保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说文解字》一直是研究中国历史、古籍,包括甲骨文、金文的主要工具(商周金文的释读,一直倚重《说文解字》,即便是1899年后出土的晚商甲骨文,也无法脱离《说文解字》而另行破译,透过《说文解字》所积累的古文字考释成果,更可反过来证补说文的缺误)。文字学的概念在以前比较含混,过去没有文字学这个叫法,汉代叫“小学”,从汉代开始一直叫到清末。文字学这个名词是章太炎第一个提出来的,唐兰进行了完善。过去“小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形音义。唐兰说:字义是语义的一部分,字音是语音的一部分,语义和语音应该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唐兰第一次提出把音韵和训诂剥离出去,这就是文字学研究的现状。唐兰对中国文字学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说:“在奄奄一息的文字学里摄取了比《史籀篇》早上一千年的殷墟文字,以及比古文经,《仓颉篇》多出了无数倍的两周文字,六国文字,秦汉文字,从这么多而重要的材料里所呈露出来的事实,使我修正了传统的说法,奠定了新的文字学基础”。并使古文字学研究尽量走上科学轨道。

(三)汉字的性质

学术界有三种说法,即表意说、表音说和意音说。汉字主要为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同时表音字符又大多还有意义,因此多数文字学家认为表意应当是汉字的性质。汉字字义反映的是一定的思想,字音代表的是一定的语言,字形是两者的具体表象。也可以说,字义是文字的内容,字音与字形是它的存在方式。字音是诉诸听觉的,字形是诉诸视觉的。研究文字学,字形应当是主要矛盾。所以把汉字的性质确定为表意较为确切。众所周知,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笔画而不是音素,因此每个汉字都是写法各异的独立符号,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所以汉字又有同音不同形和同形不同音的独特形象。

(四)汉字的起源

有“伏羲说”、“炎帝说”、“仓颉说”。《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慎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他认为文字产生的过程是庖牺(八卦)—神农(结绳)—黄帝(文字)。庖牺即伏羲。意思是说伏羲发明了八卦,神农发明了结绳(关于结绳记事南美秘鲁印卡人有详细记录。在一根大绳子上用不同颜色的细绳在上面打结,结的数目和大小及排列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颜色的结用于记数或记录日期,带颜色的结则表示复杂信息,如黑色表示死亡灾祸,红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黄色表示金子,绿色表示谷物等,与中国类似),黄帝之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唐兰等认为前两者与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八卦不是文字,八卦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后,甚至在文字相当发达的时候。文字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由许多代人共同完成的,不是由某一个人完成的。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伏羲说”“炎帝说”“仓颉说”不可信。但我认为他们或许都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这一点应当是可信的。沈兼士说:“余以为文字之起源实由记事之绘画”,唐兰说:“文字本于图画”。图画文字应当是文字雏形,或曰原始文字(如纳西族东巴文经书)。仰韶文化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具有文字性质的文字记号。大汶口文化则是原始文字,也就是最早的汉字。从仰韶半坡文化的记号到大汶口凌阳河文化的早期文字,再到殷商时期成熟的汉字系统甲骨文,经过了近两千年的漫长发展才最终形成。

(五)汉字的构造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六书说”。 唐兰一反传统的”六书“观念,提出了“三书说”。“六书”的名字是采取许慎的说法,顺序是采取班固的说法。“六”变“三”,即由“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变为“象形、象意和形声”。这是唐兰一大贡献。唐兰认为“六书说”不科学,他认为象形、象意文字是上古时期的图画文字,形声文字是近古时期的声符文字,这三类可以包括中国的一切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演化而来,象意文字等于图画加上语言,近古几乎全部为形声文字。唐兰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象形文字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象形象意文字完备至迟也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形声文字至少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字演变大体有三条途径:即形的分化、意的引申和声的假借。文字学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期、上古期和近古期。由上古到近古,由绘画转到注音是文字发展中的绝大变革。人类早期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汉字,都是以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后来都消亡了。腓尼基人曾借用古埃及圣书字,取其表音符号,扬弃其表意符号,向表音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文字后来广泛地影响了印欧语系各国文字的发展,于是就产生了拼音文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文字。唯汉字不但没有消亡,而且一直沿着固定方向发展,突出其表意功能,这是文字发展的不同方向,非不同阶段,也不意味表音优于表意,没有优劣之分,各有优缺点。上个世纪初有不少人提出用表音文字取代汉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汉字是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六)汉字的形体

汉字的形体变化,大体经过三大阶段:一是由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籀文和古文而变为秦代的小篆; 二是由秦代的小篆变为汉代的隶书;三是由汉代的隶书变为魏晋以后的楷书。简言之,就是篆、隶、楷。何为篆书?篆为形声字。字从竹,从彖,彖亦声。“彖”为“缘”省,“缘”意为装饰,“竹”为“笔”省。联合起来表示“用笔写美术字”。本义“用笔写美术字”,引申义:汉字美术体。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中说:“篆书之名始于汉代,为秦以前所未有,究竟因何而为篆书呢?我认为这是对隶书而言的”。“施于徒隶的书谓之隶书,施于官掾的谓之篆书。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此外还有别的解释)。所谓篆书,是对汉以前所有结体较象形,笔画较圆转缭绕的广义的古文字的统称(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转折点。象形的意味打破,符号性加强,现代文字基本形成。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可统称为广义的古文字;隶书及以后文字统称为今文字)。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文字,是殷商王室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体系,又因为主要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也称卜辞。又因出土地为殷墟,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是自盘庚迁殷至纣灭亡 273年间的遗物,是研究商文化的宝贵文献,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早在秦汉、隋唐虽有发现但未能引起世人注意。直至1899年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发现(1903年刘鹗出版《铁云藏龟》),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又发现一批周人甲骨文。据胡厚宣统计,目前甲骨文出土总数已有 154600片。其中大陆97600片,台湾30200片,中国共计127900片。日本、加拿大、英美等26700片(据《甲骨文编》1965年新版统计,列入《正编》的,即已识者是1723个字;列入《附录》的,即未识者2949个字。共计4672个字)。目前已释读出的甲骨文字约 2000个。研究甲骨学最著名的早期有四大家,即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陈子展称之为“甲骨四堂”。唐兰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一时之盛”(关于甲骨文的文字内容:当时举凡祭祀、征战、婚姻、疾病、狩猎、风雨晦暝、年成丰欠、时日吉凶、分娩男女等无一不卜,以贞吉凶,并在甲骨上刻写卜辞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贞——占卜,贞人即负责占卜的人。一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年月日时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判断称作“占辞”;四是事后应验情况,称作“验辞”)。王国维1925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者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发见之金石书籍,于学术有大关系者,尚不与焉。故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能有者也”。由此可见甲骨文等发现之重要。甲骨文的发现对文字学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唐兰说这是一个无尽的宝藏,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发现一个甲骨文新字,相当于发现一颗卫星(壁中书是汉代发现的。汲冢书(竹书纪年)是西晋发现的)。谈到甲骨文的重要,不妨举个例子,比如甲骨文纠正《史记》错误。《史记》记载殷王朝先祖有“报丁、报乙、报丙”,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缀合整理出殷商世系。发现“三报”的顺序却是“乙、丙、丁”。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一方面订正了《史记》的错误,另一方面表明“报”字原来在甲骨文被写作“”。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这个错误永远不可能得到纠正。甲骨文字的辨识是在不断发展的。由开始的三百多字发展到到现在的两千字。比如有个常见字写作“”,王国维开始释为“之”,后来郭沫若通过卜辞上下文联系发现这个字的用法和“有”相同,就改释为“有”。否定了王氏说法。甲骨文后期已是成熟的汉字体系。其中不仅有象形字、会意字,更有一定数量的形声字。可惜许慎没遇上甲骨文,也没遇上金文。如果当时有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一定会写得更好。

2. 金文。

金文是商周文字,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属大篆系统。金文这个名字是20世纪初文字学家确定的。记录金文的青铜器种类有炊器、食器、酒器、洗器、乐器、兵器、祭器等。金文的内容多为记录商、周王的赏赐、册命、祀典、田猎、征伐、契约等。

3. 籀文、古文、小篆。

籀文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字,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做,所以叫籀文(唐代张怀瓘则认为是:姓史名籀,籀文者,因人而名)。籀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篆(即西周晚期的大篆,或者叫成熟的大篆,或者叫大篆的标准体)。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之字书也,与孔子壁中古文异体”。所谓《史籀篇》,就是当时用大篆书写的启蒙课本。许慎《说文解字》中标明的籀文有 225个字(到了清末,吴大澂根据宋以后,特别是清以来出土的古器物,发现了更多的籀文字,编写了《说文古籀补》,这是文字学里又一部重要著作)。王国维认为《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作(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具有高超篆书石刻艺术的石鼓文,本身就充满传奇。在诞生后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被丢弃于荒郊野岭。直到唐初,才在天兴县被发现,但同时也开始了其坎坷命运。韩愈曾上书将石鼓移到太学,未被批准。后被移至凤翔夫子庙中。五代时,石鼓在战乱中散失。宋代凤翔地方官司马池,找到 9块,并运到市府学。流落到民间的一块已被用作米舂。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后,10 个石鼓齐聚开封并严加保管。到南宋时又被金人劫掠到燕京。元代大德十一年移至国子监。抗战期间被迫南迁,直到建国后才最终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同样,金文中的《毛公鼎》《散氏盘》等等也都命运坎坷)。古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出现在汉代发现的一批古文献上,与当时籀文形体不同,因此误认为是仓颉所造,孔子所传,所以叫古文。《说文解字》中收录了500个字,这是狭义的古文,广义的古文包括汉隶以前的所有文字。小篆是秦代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文字。李斯等在省改籀文的基础上,颁布了形体更规整、偏旁更一致、线条更匀齐的篆书,为了表示区别,把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太史所颁的字书名为大篆,而自称为小篆(而郭沫若则认为篆书的名字是汉代才有的)。

4. 隶书、楷书。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文字。隶书是程邈发明的,起源于秦代,通行于汉代,因为初为徒隶所用,所以叫隶书。汉字由小篆变为隶书,即通常文字学家说的“隶变”。隶变是汉字形体和结构上最重要的改革,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楷书实际是隶书的变体、简体。甲骨文、金文的出土,为我们考证古代史、古代典籍、学习和研究古文字和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依据。在辨别古文字上唐兰提出了四种方法:即形体对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在此基础上学者总结出的理论原则是:必求先隶定“安于字形”,次求假借合于字音,后求通读合于字义、文例、句义与全文大义。唐兰同时提出了文字分类新方法:即殷商系文字、两周系文字、六国系文字和秦系文字(文字材料的主要来源为古书和古器物。)

(七)汉字书体和载体

篆、隶、草、行、楷等属于书体(细分至少有 40种之多: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篆、唐篆、玉箸篆、铁线篆、古篆、古文、草篆、隶书、金文、楷隶、草隶、八分、魏隶、晋隶、楷书‘大小中楷’、魏碑、草书‘大草、小草、狂草、标准草’、行书、行押书、符信书、刻符书、摹印书、署书、题署、榜书、殳书、飞白、台阁体、经生书等,这里还不包括南宫碑)。陶、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石、简、牍、帛、泥板、纸等属于文字的载体。甲骨文、金文是同一种书体,不同的是载体、时间早晚和书写工具不同。单个的竹签叫简,把单个的简用线装在一起叫册。 单个的木片叫牍,因为汉代牍长为一尺,所以叫尺牍。长简用来写儒家经典,短简用来写传记和诸子著作。木牍主要主要用来写文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著于竹帛谓之书”。

二、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何为书法?简言之书法是写字的艺术。沈尹默说: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蒋彝说书法居于各种艺术之首,是最高层次的艺术。汉字书法是以汉字为对象,以笔作工具的中国的一门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

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笔。《说文解字》上说:“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在东周的简牍帛上已广泛使用。曾侯乙墓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秦将蒙恬因改进毛笔而著名。毛笔的品种分硬毫、软毫、兼毫三种。具体有羊毫、狼毫、兼毫、白云、宣笔(王羲之、柳公权、苏东坡、欧阳修等推崇)、湖笔等等。墨。殷商已发现。甲骨文就是用墨写后雕刻成文的。汉代出现人工墨。墨的种类有两种:一是油烟墨,二是松烟墨。纸。汉初已有幡纸代简而兴。东汉蔡伦之后广泛应用。从汉至唐近千年传世书画大多用的是麻纸。西晋陆机《平复帖》现藏故宫博物院是最早的麻纸法书。纸分三种:生纸、熟纸、半生熟纸。单宣、净皮宣、夹宣都属于生纸,云母笺、蝉衣笺等都是熟纸,二层玉版、三层玉版等都是半熟纸。宣纸为我国主要书画用纸,产于安徽泾县,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为唐代宣州府之贡品,所以称宣纸。王羲之书《兰亭序》所用的是蚕茧纸。砚。自黄帝始。汉有陶砚,石砚等。米芾《砚史》有详述。砚的种类很多,如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等四大名砚,除此之外,还有水晶砚、铜砚、铁砚、瓦砚、木砚、纸砚等。

研究书法艺术与文字学侧重和方法略有不同。研究书法,按照时间顺序和阶段划分为: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书法、宋元书法、明清书法和当代书法,但实际上又往往不能截然分开。

(一)先秦书法:淳朴、朦胧、奇特、神秘

先秦书法彰显的是原始的美。远在先秦时代的商周文字就已具备了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要素。刀刻精美的甲骨文、尖硬粗圆浑厚质朴的金文,书法第一法则的石鼓文,都是一篇篇精美作品,无不体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和高超艺术。先说篆书。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古文、籀文、石鼓文等。大篆存在时间较长,从商周一直到秦。小篆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从秦流行到西汉末年,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对于大篆书法的研究,过去主要依据《说文解字》中保留的 225个字。当时还没有甲骨文和金文。籀文的代表作是石鼓文(同时期的金文亦应为籀文体),石鼓文是后来唐初在天兴县(今宝鸡市凤翔县)发现的。

1. 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之根,书法之源,篆书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实证。近五千个单字多为刀刻,也有少数手写,朱墨并见,亦有刻后填朱。甲骨文书法规整而美观,字大者径逾半寸,小者细如芝麻,笔法方圆并用,古朴烂漫,变化多姿,美不胜收。郭沫若先生在《殷契萃编·自序》中曾感叹:“其契之精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康殷先生说:“甲骨文是三千年前画得最简单的画,它们太美了。”甲骨文的形体有两大特点:一是受书写工具影响,笔势以方笔居多,字字有棱有角,大小不一,粗细不等;二是有些字还未定型化(主要反映在字型大小不一、笔画不等、位置不定、部件不同),如一个鹿字最多有 49种写法。甲骨文书法的分期:殷商早期的甲骨文,字形较大,字体比较粗狂;至康丁以后,字体趋向工整秀丽;到了殷商晚期,字体变小,刻写更加精美。董作宾把甲骨文书风分为五期:第一期雄浑(武丁时代);第二期谨饬(祖庚、祖甲时代);第三期颓靡(禀辛、康丁时代);第四期劲峭(武乙、文丁时代);第五期严整(帝乙、帝辛时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有着浓厚的艺术意味,结体大小,错综变化,疏密对比,平衡对称。清代以前人们没见过甲骨文,更谈不上甲骨文书法。所以学习和研究甲骨文书法是不足一百年的事情。罗振玉1921年开始用已释的甲骨文字集联,其手书的《集殷墟文字楹帖》153条,应当是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罗早年书法临习欧颜,兼习金文。中年后得见甲骨文字,书风为之一变。他的甲骨文书法分两种形式,一为原刻临作;一为甲骨文集字书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存,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特别是对甲骨文和国宝档案的搜集、收藏、考释、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另一位甲骨文书法家是王襄,公认的甲骨文一代宗师,郭沫若称其为甲骨文研究专家,王曾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的字甲金并重。著名甲骨文书法家还有丁佛言、叶玉森、柳诒徵、丁辅之、郭沫若、董作宾、潘天寿、沙孟海、胡厚宣、商承祚、潘主兰、康殷、鲍鼎、陆维钊等。

2. 金文书法。

也叫商周金文,又叫青铜器铭文、钟鼎文,是铸刻或写在铜器上的文字。商代较少,直到西周才蔚为大观,成为汉字书法史上绽放的第一道曙光。殷商金文字数少,一般五六字,最长不超过50字,铭首或铭末多有族徽,周初承袭短铭格式,以族徽、作器者、收器者、器名诸项作完整或减省组合。晚期多长篇,《颂壶》152字,《散氏盘》357字,《毛公鼎》达500字,为举世最长铭。内容分别为赏赐册命、割地契约、训诰命官等,往往可与《尚书》《诗经》等典籍相印证,极具书史价值。金文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商和西周前期,文字很少,铭文也短。其书法字体肥壮,朴茂自然,凝重质朴,彰显博大气派,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如《司母戊鼎》《天王簋》《大盂鼎》《利簋》等。西周中期,书风端庄秀丽,铭文渐长,有长达数百字的诰命典谟,文字整齐雄浑、雍容典雅。如《大克鼎》《墙盘》。西周晚期,即金文最成熟阶段,此时书风绚丽多彩。如《散氏盘》奇古生动,《毛公鼎》圆劲雄强,《虢季子白盘》圆匀修长,皆为巅峰之作。甲骨文刀刻痕迹明显,金文则铸形肥厚。总之大篆形体比较随意,笔画少的字占地方小,多的占地方大。笔画少的有的写成合文。也有少量重文。

3. 籀文和石鼓文书法。

籀文和石鼓文都属于大篆。籀文是标准的大篆,原来只有《说文解字》中的 225个字,清末吴大澂根据宋以后,特别是清以来出土的古器物,发现了更多西周晚期的籀文字,编写了《说文古籀补》,极大地丰富了籀文。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作(王国维)。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石鼓即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吴昌硕临习石鼓文数十年不辍,终于自成一家。石鼓文原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后因杜甫、韦应物、韩愈等诗作,遂更名为石鼓文。原有7000字,现剩有3000字,现存故宫。石鼓文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笔法饱满而含蓄,圆润茁壮,笔画比金文更匀称均衡,结构更对称稳定,形体更趋方正,章法更齐整开阔。与金文相比明显趋于规范。字也规范,章法也规范。字体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充满古朴典雅之美。甲骨文和金文的区别,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后者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

(二)秦汉书法:严谨、规范、典雅、秀丽

1. 小篆。

继东周(春秋战国)之后,中国进入秦汉时代,这一阶段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变为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步入萌芽状态,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秦汉对中国以后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时书法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保存到今天的墨迹有帛书、简牍书、石刻砖刻壁画等等。秦代是小篆与隶书并用的时期。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取史籀大篆创造小篆。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上蔡人,为秦国的宰相。他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新政,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文字改革,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所以被称为小篆鼻祖。李斯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字在当时首屈一指。秦始皇各处巡游,歌功颂德的碑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字体非常优美。代表作是《泰山碑》《峄山碑》《琅琊台刻石》等。李斯的小篆,笔笔中锋,藏头护尾,行笔不疾不徐,线条圆匀劲健,刚柔相济。他的创造性在于赋予这种新的书体以完整的装饰美,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宛如具有几何精神的精美图案画。孙过庭曰:小篆的艺术特征为曲折优美,流畅无阻。历史上著名小篆书法家,唐代有李阳冰,清代有邓石如、吴昌硕、吴大澂等。近有王福庵、沙孟海、黄宾虹、邓散木、商承祚、陆维钊等。大篆彰显的是原始的天然的美,古朴而凝重。小篆彰显的是精致之美,浑然天成。李阳冰,李白族叔,被称之为李斯之后千古一人,曾为李白作《草堂集序》,颜真卿所书之碑多请他篆额(古代碑刻往往由四个人共同完成,一是撰文,二是书丹,三是篆额、四是镌刻。汉魏书碑用的是隶书,晋及其以后用楷书,行书始于唐太宗《晋祠铭》,李北海继之)。如何写篆书,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人金针和警世名言。清代文字学家钱泳《书学》曰:“学习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也”。

2. 汉隶。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社会特别是文化空前发达时期,所以后来人们常常用汉代表中国,比如汉语、汉字、汉人、汉文化等。隶书产生于秦代,出土的秦简帛书中大量存在,称秦隶,也叫古隶。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程邈创造隶书时,古隶在秦代已开始在民间流行,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西汉基本定型,东汉达到鼎盛,文字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作“隶变”)。最能代表隶书成就的是东汉碑刻,如《曹全碑》《张迁碑》《华山庙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石门颂》《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等,碑碑都是精品,后三者存孔庙亦称孔庙三碑。汉隶书体,雍容大度,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姿态万千。或遒劲挺拔,或工整精细,或飘逸秀丽,或厚古朴素,或开张宽博,或峻拔凝重,或奇肆纵横,或温柔敦厚。东汉最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要属蔡邕(文姬之父)。蔡邕精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创造飞白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相传《熹平石经》为其所作(旨在正定六经文字)。20世纪发现的《居延汉简》(时间跨度为 110年),其书法也很值得研究。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在激荡动乱和苦难中绽放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大变迁的年代,也是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化、文化异彩纷呈、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另一方面战争带来了灾难与死亡,引起了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文人士大夫则竭力通过文艺形式,寄托内心幽思,表现满腔情感。于是功利主义退位,为艺术而艺术一派兴起。诗歌绘画成就斐然,诗歌如陶渊明等,而书法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钟繇、王羲之的崛起,使书法艺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钟、张”即钟繇和张芝,“二王”即王羲之父子。

钟繇被誉为“正书之祖”。传世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其书法效法蔡邕、曹喜、刘德升等。王羲之、卫夫人和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都受其影响。张芝创“今草”、“一笔书”,三国魏书家韦仲将谓之“草圣”,超前绝伦,独步无双,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无限生机。王羲之对钟、张推崇备至,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相传他 7岁写字,12岁读蔡邕关于书法的书,后受业于卫夫人,又广游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的书迹,又看到钟繇、梁鹄的字,再拜读《熹平石经》,后又在堂弟王洽处欣赏到了张昶的字,眼界大开。从此博采众长,熔铸古今,成为书圣。王羲之把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把书法技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书法艺术进入到多彩多姿的境界。其作品很多,尤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最为著名。从钟繇到王羲之这一时期,人的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得到了空前强调,书法家的心迹精神得到了本质的显扬。这一阶段书法表露出的是集自然之美、流动之美、空灵之美、儒雅之美、哲思之美于一身的和谐之美。特别是晋代书法超逸、蕴藉、自然,有一种恬淡萧散之气。钟、王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开创新风,树立了真行草书美的典范。到了南北朝,书法史上出现了“南帖北碑”现象。北碑主要是魏碑,艺术最高。如《郑羲下碑》《石门铭》《张猛龙碑》等。

(四)隋唐书法: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灿烂辉煌

隋朝存在时间很短,从书法上讲隋唐不能截然分开。隋唐两个朝代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科举和书法,把书法作为取士的一个重要条件。隋代有两点值得提及,一个是智永(王羲之七世孙),一个是《龙藏寺碑》。一名家,一名碑。智永大家都熟悉。《龙藏寺碑》开皇九年立于正定隆兴寺,是隋代一块名碑,不知何人所书,被誉为“隋碑之冠”。王国维高度评价此碑:“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唐初书家多受其影响。唐代是书法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比晋代更加大气磅礴,波澜壮阔,壮丽辉煌。唐代书法与唐诗一样,从某个方面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初四大家,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便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最大功劳在于彻底地完成了“晋韵”向“唐法”的转变。欧阳询的书法体现“险劲”。虞世南早年受教于智永,得“二王”真传。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传世。褚遂良书法自创一格,人称“褚体”。代表作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孟法师碑》等传世。薛稷是魏征外孙,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书法水平也很高,但传世作品不多。唐代书法的高度发展,一方面由于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另一方面得于唐太宗的提倡和高度重视(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位书法家,擅长行书及飞白书,传世作品有《晋祠铭》《温泉铭》等)。在草书方面贺知章、张旭、怀素把草书发展到了巅峰极致。贺氏以草书著名,李白在诗中将他比喻成王羲之。张旭,性格放荡不羁,才华横溢,嗜酒成性,人称“张颠”、“草圣”(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草圣”,一是东汉张芝,二是唐代张旭)。张旭的书法也是师从王羲之,(其母是虞世南外孙女,即陆柬之的侄女,怀素、颜真卿等都受其影响。颜称其为己师),有《古诗四帖》传世。怀素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后习张旭,云游四方,博采众长,他的草书取法大千世界,达到神奇的境界,艺术造诣很高,有《自叙帖》(既是绝好的书法作品,也是绝好的书法理论名篇)等传世。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体现了大唐盛世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的结合典范。颜真卿作品很多,据说有138种,不仅楷书好,而且行书草书成就也很高,《祭侄文》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重要作品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等。《自书告身贴》是后人学习楷书的范本。柳公权为晚唐最著名的书法家,柳体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标准字帖。唐代著名书法家还有孙过庭、徐浩和钟绍京等。

唐以后历代书法虽然在某些方面卓有成就,但就整体而言大有逊色。宋代书法四大家,有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陆游行书也很好。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成就最大。明清著名书法家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王铎、傅山、郑板桥、刘墉、邓石如、何绍基等,不能一一而述,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尤精篆书,邓精篆隶,吴精石鼓。

总的来说,籀文、古文、小篆的特点是:籀文与金文相似,结构繁叠,但形体工整匀称;古文与籀文比结构要简化许多;小篆形体是线条化,字形匀圆整齐。

甲骨文与金文同为一种书体——大篆,不同的是时期的早晚、书写工具和载体的不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叫金文。

西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对大篆进行了规范, 规范的大篆又称籀文,籀文是西周晚期的官方文字,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作。

从小篆到隶书是文字的又一次大变革。但从隶书到楷书文字没有太大实质性变化,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日常常用字体,狂草则是一种艺术品,丧失了交际作用,章草为专用字体。

三、八点感悟

第一:做字先做人。端正态度很重要。学习书法首先要心态好,要静下心来写字。“静”是儒释道修炼的共同法门。其次方法要得当,不能急于求成。要打好基础,多练基本功,持之以恒。

第二: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加工过的文字。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但是他们都应该是先写在载体上或模型上,然后加工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如后来的碑刻一样。那么没有刻铸加工之前是什么模样?我们研究书法,重点应该研究这个。书画是艺术,甲骨文、金文、碑刻和印章应当是技艺。甲骨文和金文书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性,一个是技术性。学篆刻一定要先学甲金。

第三:学习篆书宜先学部首。记住部首,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首书法临王福庵的最好。

第四:博采众长很重要。对王羲之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和博采众长的理解。王氏书法的进步首先得益于卫夫人,但学到一定程度就显得不足了,他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要什么书帖有什么书帖,唯有走出去。王羲之、蔡邕、怀素等书法的飞跃进步都得益于遍访名家名碑,取众之长。从古代看,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学会多种书体。孙过庭说:写草书应兼有楷法,写楷书应旁通草意。学书法还应旁通大篆、小篆,融贯汉隶,涵泳飞白,参酌章草。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五:为什么有些好东西往往被人忽略,如甲骨文在安阳沉睡了三千多年,石鼓文诞生后一千多年一直被丢弃于荒郊野岭,主要是就某个专业而言有慧眼有真知灼见的人太少了,古代人那么用功尚且如此,现代人又如何。

第六:初学书法,一般从楷书起步。首先要选好帖临好帖,多临反复临认真临,不能浅尝辄止。学书法几乎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学善悟,肯下苦功夫、笨功夫。这方面王羲之、孙过庭等已有详细论述。

第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好理论可以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在书法理论方面,卫铄、王羲之、孙过庭、张怀瓘、怀素等都有非常好的论述。卫铄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自论书》《用笔赋》《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等 ,孙过庭的《书谱》不但是非常好的书帖,更是非常好的书法理论。张怀瓘的《书断》既讲书史,又讲理论。还有怀素的《自叙帖》,都应当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然后再不断加以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第八: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鼎盛时期——晋、唐,其中有其深层次原因。书法和唐诗宋词一样一旦过了那个时空就很难再现。古人的境界和水平,现代人不易突破。我们所处时代与过去之最大区别是,互联网时代,甲骨文金文出土,这是古人所不可比的,我们有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马云说: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写字作为工具的功能正在弱化,书法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艺术。但中国古老的传统书法艺术的未来是什么,向何处去,还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索。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朱艳红)

J292

A

1673-2030(2015)03-0097-08

2015-04-05

曹贵宝(1951— ),男,河北魏县人,研究员,邯郸学院原副院长。

猜你喜欢

小篆金文甲骨文
宋伯军小篆作品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甲骨文“祸”字新证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三千年甲骨文
小篆的笔顺特点
语法填空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