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2015-03-27王立华许星杰
王立华,许星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一、国际话语权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现状
(一)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
1.话语权
话语权,普通理解,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利。从国家层面理解,话语权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利。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就由谁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
话语权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反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更多实力资源的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可以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更大的话语权,为国家争得利益。当今时代,人们对话语功能和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对话语权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
2.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通常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的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国际话语权随着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权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军事权力的重要性不断下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权力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这种变化被世界各国普遍认知和广泛运用。中国随着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同国际社会交往的加深,越来越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另一个让中国认识到国际话语权重要性的原因是:当前国际环境下,国际社会进入了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时代,各国通过“包装了的话语”对权利和利益进行诉求。中国从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发展中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不断深入,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和种种阻挠。如何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和挑战,如何让国际社会客观、正确地了解中国,如何保障自己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合理利益,如何处理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了解国际社会等许多问题,都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通过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来予以实现。
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国际地位、该国在国际社会中实力的强弱、实力的有效使用。长期以来,国际力量格局导致国际话语权主要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里,它们从中获取了巨大的霸权利益。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新兴国家对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力求提升本国国际话语权,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现状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但是,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我们在国际社会中却没有取得与经济实力、大国形象相匹配的话语权。
提升国际话语权,不仅取决于一国综合实力的强弱,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是,受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局面也走向瓦解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争取国际话语权上更为艰难。虽然时代主题已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关系也已由“对立和对抗”转变为“对话与合作”,但在话语权上,西方一些国家仍然拥有主流的和强势的国际话语权,中国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造成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弱势状况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缺乏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之上的话语,自己的话语自信不够和欠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表现就是“与世界接轨”,在话语权上表现为对“世界”已经确立的话语的接受和话语权的认同。西方国家大部分都是最初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因此,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话语结构、话语风格、逻辑体系等都是西方的思维和范畴。中国在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时,各个层面都大量地使用了带有西方思维的基本概念、话语结构、话语风格、逻辑体系。如经济领域中的“商品、价值、股份制、私有产权……”;政治领域中的“民主、自由、人权、公民社会……”;外交领域中的“软实力、地缘政治、人道主义灾难”;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历史的终结”等,各个层面都大量使用了这些源自西方的概念和话语,这就给了一些西方国家把它们的价值观通过中性概念推销到中国的机会,导致我们的一些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弱势心理,甚至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在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常常是西方国家设置话题,我们跟着讨论,西方话语已经成为各学科的主流话语。由于缺乏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之上的话语自信和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话语体系,“中国话语”成为弱势话语,即使是在回应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质疑和反对时,使用的基本概念、数据、话语结构、话语风格和逻辑体系都是西方的,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我们自然也会处于弱势地位。
二、加强话语自信,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国际社会,已远远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要让国际社会客观、正确地了解中国,必须由中国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来诠释中国,因此,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争取话语主动、避免“话语陷阱”,中国话语要随中国崛起而崛起,必须最大化地将我们的经济财富转化为国际话语权,尽快提升国家话语权,使之与我们的经济实力、大国形象相匹配,摆脱“国大声弱”的局面;必须加强话语自信,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权。
(一)加强话语体系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精神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话语自信的源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在全国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国际社会各国之间已经进入文化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中国要摆脱国家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必须加强话语自信,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争取拥有更多的话语主动权。一方面,主动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种种不客观的认识和误解,减少发展阻力;另一方面,在继续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经济、军事硬实力的同时,用独特魅力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来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
中国话语体系应该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探索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的话语权。中国今天的成绩,正是因为既重视传统文化,又重视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而取得的。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话语体系自信。
(二)加强话语实践自信
中国取得的成就,已成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的重要资本,国外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现象”。“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人最有资格讲,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所以,我们要以自信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现象”,贡献自己的话语,赢得话语主动权。中国取得的成绩增强了我们的国际地位,中国有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但是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我们进一步积极主动去争取,在国际社会的各项事务中主动发出我们的声音,而不能忙于跟在西方国家构造的“话语陷阱”后面,对他们构造给我们的各种负面形象进行解释或申辩。要赢得国际话语权,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实践,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出发,从我们“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和“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出发,增强话语实践自信,牢牢掌握我们向国际社会阐明自己情况的话语权。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适时适事地发出我们对国际社会各项事务的认识和理解,把我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贡献给国际社会,以实践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
三、提升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的信心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领域日益广泛,中国对于提升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以增进国家利益、改善国家形象、体现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的作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赢得主动。中国要突破现有国际话语格局,一方面要进一步把握话语主动权,抵御西方话语霸权的进攻态势;另一方面要从自身话语实际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增强话语自信,注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和形象,提升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的信心。
中国曾在20世纪经济实力不强时,通过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对自己实力的有效整合和运用,向世界贡献话语,引起国际社会的持续高度重视,赢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话语权。20世纪50年代初期,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状况,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遵循的基本准则。60年代,毛泽东同志对国际局势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认为国际局势处于“冷战共处”状态,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至今不仅是中国政治理论教科书的内容,而且是西方国际政治教科书中的内容。70年代,在中美苏三国关系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拥有了发言权,向国际社会贡献我们的话语,使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拥有了议题设立和规则制定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说话,赢得了更多的尊敬和支持。这些都给了今天的中国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以信心。
21世纪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有信心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
中国已经开始有目的、有规划地在国际社会的重大事务中主动设置一些重要的论题,注重展现大国的风范和形象。2014年6月,世界媒体峰会首次设立全球新闻奖,秘书处设在了中国,为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迈出了有益的尝试。2014年北京APEC会议,在议程设置上,中国与APEC各成员国密切沟通,对议题精心设计,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最终,“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被定为会议的主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是主题下的三大重点议题。在布里斯班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推动创新发展 实现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治理”三项行动建议,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在这之前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天津达沃斯、海南博鳌、亚信峰会等以中国为主场的国际会议上,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场”节奏呈现着大国形象与担当,这些会议,虽然规格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有差别,但它们有相似之处:影响力大、与会者众多。这些高规格国际峰会,是中国发声的理想舞台。中国积极主动地走上国际舞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展示大国自信,极大地提升了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信心。
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国土疆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2]中国由于独特的国情,走出了独特的道路,并得以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话语权作为“软实力”,最大的特点是非强迫性,即话语权能否发挥作用,亦即能否有效发声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特色”,用“中国理论”讲述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创新中国话语,中国有了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的信心。
当今中国已经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我们应该有底气发出我们的“声音”,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中国问题”。我们要有话语的自信、实践的自信和提升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信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权,取得与经济实力、大国形象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1]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