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环境及推进路径
2015-03-27郭戎委薛忠义
郭戎委,薛忠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向具体实践活动转化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解并掌握的过程,并且依照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每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而言都有存在的必要[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环境,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处的国内外客观情境与需求。当历史的车轮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时,如何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内涵,是我们在时代环境下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环境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内时代环境
深刻掌握当前的国内环境、认清中国的国情,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的国内时代背景,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基本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后,在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更多更大的矛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就不能不正确理解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客观时代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完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也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推广打下了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对于改革开放的前进目标更为明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的多元性、竞争的白热化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埋下了关于人的价值取向混乱的隐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并存着各式的价值观,很可能造成不法行为合法化的怪圈,使社会矛盾加剧。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发展国情,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和冲突分歧,诸如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化、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国民收入分配有失公正等问题,使得集聚已久的人民内部矛盾面临喷发趋势,对于人们接受理解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化,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和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日益明显,彼此的社会观、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逐利化的行动意图,享乐、拜金主义不断扰乱社会风气。多元的价值观念活跃了社会思潮,也创造出多样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为人们指明思维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指导,利用一元化的发展理念对社会上交织的各种意识形态进行整理,帮助人们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时代政治大局。我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得益于制度和政策上的帮扶与支持,而政治建设所起作用的大小还得看民主法治的进展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这是我们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时不能忽视的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应对的难题。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各项政治制度也日趋完善,法制建设稳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党的领导者不仅更为透彻地理解了执政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引导党的执政管理水平向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已是不争的事实,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可取代。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是强国的最佳选择,由此也更加坚定了一种信念:唯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要沿着这一发展道路继续探索、完善自我。另外,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沉淀,历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锻炼,人们的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追求自由民主意识、积极创新的意识正日益浓厚。我国目前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开创更好的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加强了人们对于国家前景的美好展望,人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不断被激发,这实际上也为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大众化脚步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使得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政治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现实结构,以及各阶级、阶层应有的政治地位及其影响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诉求和利益维护也日益增强。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不遗余力地将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团结起来,特别是那些长期游走在中下阶层的社会边缘人物,这样才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实质是将其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成果通过不同的阶层民众一起宣传推广、共同分享其优越性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在我国实现大众化的目标,必须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求全力扩大覆盖度,特别要照顾到中下阶层人民的利益,要保证他们的利益诉求有畅通的渠道,帮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格外注重培育各阶层人民的公民意识,贯彻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使不同阶层的群众都能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合法参政议政,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进程向着更好、更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协调好各阶层群体的利益冲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一起承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共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果。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构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崭新时代社会局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努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我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对此,全国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也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强而卓有成效的领导。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城乡二元分化导致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等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在经济已经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发展的危机。为此,党中央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期望认真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更加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具体的过程当中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来解决问题。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经写道,我们进行叙述的方法取决于对象本身性质[2]。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按照接受对象的具体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叙述方式,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具有针对性,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要结合当前的具体形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际时代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各国间的贸易和往来日渐密切,世界政治、文化也在交流中发生着激烈的冲突。这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于更加广阔而又复杂的国际时代背景。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崭新国际时代经济境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资源的竞争和开发已经完全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限,全世界的各类经济资源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开发、利用、竞争,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越来越紧密结合起来,各国之间经济资源之间的协调配置和同步演进、相互制约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3]。经济全球化的顺利推进促使了国际不同分工,产生了资本和产业的流动、技术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弥补我国资本的不足、技术的落后,有利于利用后发的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发展带来挑战。随着更多的国外企业和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经济安全和某些民族产业面临着很大冲击。如何在复杂多样和变幻莫测的世界格局当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第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政治多极化的复杂时代国际政治形势。就当代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而言,总体呈现出 “一超多强”的格局,即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革命朝着更加深刻、更加纵深方向发展,传统的由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对国际事务进行垄断和支配的时代已经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尽管世界政治多极化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了重新的分化和整合之后,各种新矛盾、新斗争相继出现,特别是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矛盾、称霸与反霸权之间的斗争日益成为整个世界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当代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美国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在一些领域“阴魂不散”,特别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西方大国往往披着“民主”“人权”的外衣大肆干涉别国内政,通过这种方式来捞取本国的利益。然而,西方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仍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而这也为其进行国际干预创造了条件。也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各种类型的国际干预行为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浓厚的西方国家政治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我们与西方大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西方国家自认为站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高地,常常通过各种手段来对我国进行各种形式的“西化”“分化”以至于“和平演变”的政治阴谋,企图通过这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来达到最终颠覆我国现有政权的目的。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当今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们高扬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始终坚持其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对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显得格外重要。当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留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惨痛教训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不可更改的死板教条,使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中所起到的指导思想作用大大削弱,而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随之丧失,从而引起了人民群众思想上的混乱,这也就为社会动荡和政治剧变埋下了伏笔。苏东剧变可以说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一个重大挫折,更为重要的是为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一定要吸取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努力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篇大文章。要实现这一任务,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深入普通人民大众中去。
第三,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特殊国际时代文化景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整个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交锋交融的趋势。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和世界性的交流平台,为我们了解和融入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沿阵地,把握世界变动的思想脉搏,引领意识形态的前进方向,构筑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竞争与冲突。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西方大国往往以民族、宗教、人权为借口,对我国横加指责和干涉,极力宣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通过向其他国家的人民灌输其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手段来渗透其价值观念;通过其遍及世界的传播媒介对各种政治事件、新闻事件的倾向性的报道体现其政治意识。这就导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在一些群众思想认识上产生动摇。因此,在世界文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关系日益呈现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牢固树立其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就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将当代马克思主义融合到对国民所进行的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来实现其在人民群众思想上的“生根”“发芽”“开花”。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将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此来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也才能筑起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以及“和平演变”的坚固长城。因此,在世界文化形势发生急剧变革的背景下,只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三、把握时代环境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客观的必然性,也有主观诉求的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时代环境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理论要想征服群众,首先要使理论为群众所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群众所信服,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研究、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果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和宣传,那么必然导致其沦为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死板教条;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无视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实际,而拘泥于经典著作的个别论断,不做新的探索、新的思考、新的回答,那样的理论必然远离现实,远离群众关注的问题,就会把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变成僵硬呆板的条条框框,变成空洞乏味的抽象说教,不但不会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反而会泯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由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社会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增加其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不安,特别是这种深刻变化触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现实中此类问题很多,如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却面临着经营管理困难的局面,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不得不面临下岗的残酷现实,而这与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人们不禁会产生诸多的疑问;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员均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然而现实中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也确实存在;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理论与微观经济发展普遍艰难的现实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均需要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来进行解答,而这种解答也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实际,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明问题出现的原因,澄清群众的误解。近年,我们党在理论武装方面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下了很大气力,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绩。然而,在成绩的背后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论和大众相脱节。特别是我们的理论不能有效解答人民群众的疑问,不能真正实现与具体实际的有效结合。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实现,必须始终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战胜其他社会思潮的竞争和挑战。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门一经打开,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也促使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照耀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增强。然而,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的进程中,有的人思想僵化,借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或个别论断与今天的现实不符,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些学者更是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一门学说的观点,主张消解和废除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的学者则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来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则定义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近年,西方一些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甚嚣尘上,对国内一些学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这种宣传的影响下,一些学者甚至主张将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确立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来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国内还有经济私有化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殖民文化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等。这些错误倾向和思潮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国内产生了一些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腐朽观念更是影响到很大一批国内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更是深受其害。在此种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民众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甚至对其产生了抵触的情绪。面对当前存在着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我们必须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必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的自觉性。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回应其他社会思潮竞争和挑战的迫切要求。
再次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方式、方法、载体的创新。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生根、发芽,必须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有效载体来进行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并努力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此,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来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必须注意对社会公众进行区分,根据其具体实际来进行宣传教育,使理论能够真正与其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真正变成解决其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利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