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课堂管理中奖惩案例分析
——以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小学部为例
2015-03-27颜湘茹廖晶琰
颜湘茹 廖晶琰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中国广州510275)
汉语课堂管理中奖惩案例分析
——以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小学部为例
颜湘茹 廖晶琰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中国广州510275)
由于国际学校教学对象和教学理念不同,汉语教师在教学时会遇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本文在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小学部收集的关于课堂管理的案例可以发现,教师为了有效管理学生,很多情况下会实施奖励和惩罚。这两种教育方法使用得好,可以成功地引导学生。使用得不好,则不利于课堂。
国际学校;奖励;惩罚;案例分析;课堂管理
一、案例收集背景
(一)选题缘由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发酵,汉语学习者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在全球开设了汉语课堂,这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实习的机会。进入国际学校工作、实习的汉语教师普遍认为国际学校最难的不是教学,而是课堂管理。但目前国内对课堂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地中小学,尚未涉及到国际学校。而对外汉语方面,相关的论文大部分都是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专门的课堂管理研究。国外对于课堂管理的研究虽然比较全面,但也鲜有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管理研究。
在国际学校怎样实施课堂管理?这一直是困扰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问题。案例分析能够通过对真实的场景进行描述,反思问题产生的缘由,探讨隐藏于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分析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
本文收集整理2012年1月到5月间在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小学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中文课堂管理问题,经过分析,发现很多课堂管理案例都涉及到奖励和惩罚的使用。合理地实施奖惩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滥用则无法达到效果,甚至会对课堂管理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本文选取了4个问题最为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给国际学校的实习教师及海外汉语志愿者在课堂管理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
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成立于1981年,它由美国领事馆创办,是一所非盈利性的国际学校,也是目前广东最大的一所被美国西部学校联合会认可的国际学校。学校从幼儿园到12年级,分为学前班、小学(幼儿园至5年级),初中(6至8年级)和高中(等级9至12年级)。学生毕业时,学校为成绩合格者提供美国中学文凭和IB文凭。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在广州共有两个校区,分别是二沙岛校区和科学城校区。
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小学部提供完整的学前及小学教育。学校全年上课180天,分设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在幼儿入学前必须要经过英语能力考试。小学部周一到周五上课,上课时间从早上的八点到下午三点。所有的学生都有固定的班级和班主任。学生上课时到相应的任课老师所在的教室去上课。学校实行小班授课制,这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全面的辅导。除个别班级学生人数接近二十人,其他每个班级人数几乎都是十人左右。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流动性极强,数量不稳定。
二、奖励案例分析
本文共收集案例23个,奖励案例有8个。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可以发现教师在奖励学生时,整个奖励的过程都基本围绕着奖励物发生。在案例中教师使用不同的言语,导致学生不同的反馈,所以本文选取两个典型案例从奖励物、学生反馈、老师言语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奖励失败的案例分析
1.背景介绍
该案例发生在2012年2月份,实习教师在美国人国际学校已经实习了近2个月,开始逐渐进入独立教学阶段。案例中的班级为美国人国际学校一年级中文最高班。班级中的学生全部都是华裔,学生汉语水平很高,接近本地小学一年级水平,但是学生非常调皮,上课无法安静下来,实习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
2.情景描述
一年级课堂秩序常常很混乱,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实习教师决定在班级里实行奖励的方法:凡是努力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都会获得奖励,奖品是纸质的缩印一元钱“人民币”,实习教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办法有效地维持课堂秩序。
某一天好多学生迟到。实习教师站在讲桌前,对学生说“我们开始上课”。几个迟到的学生大声喊着“老师,给钱”、“老师,我写作业了,给我钱”。
“今天大家迟到,我不想耽误太多上课的时间,写作业的同学非常好。”
“老师你课后发钱会耽误我们下课时间啊,我还想去上厕所!”一个小男孩不高兴地说。
“好了我们先开始上课。”
“老师不给钱,我就不写作业。”他一脸不悦,不停地嘟囔着。
实习教师没有理睬他,开始上课。在做课堂生词练习时,她将全部同学平均分为四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但是今天大家的积极性明显不高,那个小男孩在小组里面不停地说话,声音越来越高。实习教师没有理睬他,带领学生进行组词比赛,最后有一个小组赢得了比赛,但是学生又嚷着要钱。
“好,非常好。尤其那一组。”
“不给钱,我们就不写作业,也不上课了。”那个男孩突然站起来。
班级陷入了混乱,几个孩子在旁边偷笑,有人鼓掌,僵持了一会后,下课铃响了。
事后实习教师向美校的指导老师赵老师反映了情况,赵老师找到那个孩子问他“你为什么要上中文课?”
“为了学习中文。”
“那老师为什么要布置中文作业?”
“为了……”
“老师让你写中文作业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学习中文,那你上课认真听讲、参加小组活动是为了挣钱吗?”
“不是……”小男孩低下了头。
3.案例分析
(1)奖励物
斯金纳(Skinner)的行为矫正理论(behaviormodification)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都需要教师矫正,学生无法达到自我控制。教师可以使用鼓励、表扬、惩罚等方式达到矫正的目的。案例中教师就是试图使用奖励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a.物质奖励
Christopher Knapper在他的研究中将奖励划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此处实习教师使用的奖励方式是一种物质奖励方式。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二到七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已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缺乏理性的判断。由此可见教师使用物质奖励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避免误导学生的价值观。王一帆(201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物质奖励对小学生的金钱观、劳动观、行为动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案例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对钱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金钱观。实习教师的奖励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真正的钱币,但它让一年级学生认为老师奖励的就是钱。用钱激励学生会使学生认为钱很重要,对金钱产生盲目崇拜,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滥用物质奖励还会混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认为写作业就是为了获得奖励,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漠不关心。部分学生重视这种奖励,是因为重视金钱的价值。因此课堂上出现学生无法安静上课,一直向老师要“钱”的现象。
b.奖励物刺激性
李虹(1993)指出奖励的效果取决于奖励物的刺激性。教师在进行物质奖励时要重视奖励物的刺激强度。过强的物质奖励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影响,导致以后的弱刺激奖励方式对学生没有作用。从刺激的强度的来看,奖赏的刺激强度要远大于表扬和赞许。
案例中的学生只有一年级,刚脱离幼儿园还处于对新环境的适应期,内心敏感,对父母和老师依赖感强,受奖励和批评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对一年级实施缩印钱币的奖励方法刺激性过强,是不恰当的。案例中实习教师为了节省上课时间,将奖励物由缩印钱币更换为口头表扬。但口头表扬与缩印钱币相比是一种弱刺激奖励方式,无法达到奖励的效果,因此案例中出现学生不满实习教师对获胜小组进行言语表扬,继续要钱的现象。
(2)学生的反馈
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源自动机。心理学家麦克杜格尔系统提出了心理动机理论:“我们的行为源自内心的驱动,它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发的动机,例如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外部动机是指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引发的动机。例如,奖状、分数、教师对学生的认同。学生的学习动机本应该是内部动机即对汉语感兴趣,但案例中学生主要体现的是外部动机即对奖励的渴求。
案例中的教师在奖励学生时,没有全面考虑班级的学生情况。班级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内在动机,即喜欢汉语。另一种缺乏内在动机,即不太喜欢汉语。对于第一种学生,教师不需要过多奖励。奖励这类学生,无法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容易使他们对奖励产生依赖。奖励行为使学生在心里将写作业——奖励物二者相联结,教师一旦不给予奖励就会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对于第二种学生,教师有必要实施奖励。适时地奖励第二类学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对汉语产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不是外部刺激(外部动机),而是学生的内在动机。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使用的缩印钱币的奖励方式虽然加强了学生的外部动机,但没有强化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可以试图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改变教学方法,将图片、游戏、视频等教学手段合理地融入中文教学中,使学生喜欢中文课,对中文感兴趣。
马德申在总结斯金纳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课堂管理可以使用强化物的方法,强化物可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两种。正强化物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暂时性地忽略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遵守规范的行为,通过树立榜样来营造一个有序的课堂环境。例如教师在发现课堂秩序混乱时可以对学生说“我班的某位同学进入教室就打开书开始练习写字,让我们给他鼓鼓掌。”所以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使用正强化物的方法改善课堂混乱的秩序。
(3)教师的言语
奖励可分为赞许、表扬和奖赏。这里所说的教师言语侧重于言语奖励——赞许和表扬。德西认为积极的反馈(言语)对学生的动机有加强的作用,因此教师赞许和表扬对学生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布罗费定理指出教师无效的表扬是随机给出的,是千篇一律的,没有考虑到特殊性。他认为奖励学生时言语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越能增强奖励的效果。
案例中实习教师无论是表扬小组还是表扬个人都仅限于“非常好”。教师总是重复这样的言语奖励,会导致学生认为老师的表扬毫无新鲜感、缺乏新意、不真诚。实习教师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太小,不足以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教师说“非常好”这种奖励指向目标是含糊的,没有阐明谁做了什么究竟好在哪里,致使奖励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教师在言语奖励学生时一定要明确奖励的对象。例如,教师可以说“你们小组非常好地完成了老师教给的任务,在游戏中小组成员一起合作,以最快的数度完成了任务,所以老师对你们提出表扬。”这种言语奖励方式就有效地说明了奖励的是谁,为什么要奖励学生。
4.小结
由上述案例可以发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缩印钱币的奖励方法,但这种方法不但没有达到奖励的效果还引发了师生冲突。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个奖励成功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将看到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奖励。
(二)奖励成功的案例分析
1.背景介绍
该案例中的孩子是美校五年级母语最高班的学生,他们从学前班就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水平较高。但五年级的学生不太认可新任的中文实习老师,上课也不愿意配合老师。
2.案例描述
五年级的学生一直很让实习教师很头痛,似乎对实习教师上课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实习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各做各的事情。实习教师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也很难打起精神。于是实习教师向美校的指导老师请教,指导老师建议使用奖励的方法来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实习教师决定在五年级实行这样的奖励方法,即: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并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实习教师就奖励他们一块水果糖。最开始,许多学生很兴奋。有几个学生却一脸不屑的样子说“不就是几块糖吗?”。还有几个孩子在下面小声嘀咕“我妈妈说吃糖牙疼,我不要糖”。实习教师很无奈对所有的学生说:“老师知道你们家中都有糖,但这是对你回答对问题的一种奖励,说明你学到了东西”。
下课后实习教师去请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让她在课堂上多夸奖学生,不要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扩大奖励的范围。那天下课实习教师主动对一个不喜欢上中文课的学生说:“老师看到你经常帮助他人,你真是个好学生”。那个学生下堂中文课居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后来指导老师又建议实习教师换一种新的奖励方式,即:学生答对问题可以得到书签或者得到一颗小星星。选择小星星的学生要把小星星放到讲桌上的一个透明的大罐子里,当所有的孩子共同将罐子里的星星集满,实习教师就带领五年级的学生开一个中文主题party。实习教师在班级中宣布了实施奖励的规则,许多学生都说他们都很喜欢小星星,并且期待能够与实习教师一起开party,这样的奖励措施使得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
3.案例分析
(1)奖励物
存在主义教育观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它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接受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怎样选择,学生选择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存在主义教育方法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案例中教师使用的“小星星和书签”的奖励物就符合了存在主义教育观。首先,教师没有强制性地制定规则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什么,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加给学生。其次,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活动的参与者,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课堂是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做任何事。小星星和书签的奖励方式非常巧妙,首先,它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学生能够自己去选择喜欢的东西,使学生获得了尊重,并且增强了奖励的趣味性。其次,这种选择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它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教师给出了学生奖励的前提——你必须要表现得好才可以获得奖励,并且给出了选择的范围——书签或者星星。因此这种奖励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变相控制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整体效应要远远大于个体产生的效应。因此对集体进行奖励的效果要优于只对个体进行奖励的效果。案例中教师就实施了个体奖励和集体奖励两种方法。糖果和书签都是个体奖励,但书签的奖励效果要优于糖果,因为书签与学习密切相关,更具有实用价值。但小星星和书签相比,小星星是一种集体的奖励方式。学生为了能够举办中文party放弃其他奖励方式而选择小星星,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品质。实习教师在实施小星星的奖励方式后,班级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就是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的体现。
(2)学生反馈
通过案例可以发现学生都很喜欢老师的奖励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同实习老师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因为小星星和书签的奖励方式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对需求进行了分类,将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在下层的需求,人们需要得越多,对人产生的影响越大。
对于国际学校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年龄还比较小,自我实现、审美、求知欲望表现得不明显。由于他们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和学校非常好地保护他们,他们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表现得也不强烈,所以对他们来说爱与尊重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爱的需求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爱和关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案例中教师夸奖学生的个人品质、生活方式使学生有种被关心被爱护的感觉。这满足了他们渴望得到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案例中的实习教师通过小星星的奖励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奖励物品,使学生有种被尊重的感觉,这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求。
(3)教师言语
目前对学生的奖励多数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奖励。乐于分享、喜欢帮助别人、诚实守信这都是小学生应该培养的优秀品质。在奖励学生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案例中的教师发现学生喜欢帮助他人,于是对学生说“你真是个好学生”,这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表扬。教师发掘学生的优点进行奖励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也可以帮助不同的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戈登(Gordon)曾说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管理是极为有利的,关爱型的师生关系会让彼此都受到尊重。美校的指导老师建议实习教师改变奖励策略,赞扬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这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教师的夸奖,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还处于认知发展阶段,容易受身边的人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接受新老师。案例中的学生对新老师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抵触到接受的过程。这就说明实习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在国际学校的观察,笔者发现没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将成绩作为奖励的重点。教师在表扬学生时会说“你学习成绩真好”、“考得真棒”……而有经验的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表扬“你乐于帮助别人,是个好学生”、“你把书包整理得真好”、“你从来没有迟到过”……国际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人价值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将奖励的重点由成绩转变为对个人的肯定。这种奖励涉及到很多方面:个人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全面的奖励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接纳老师,增强学习兴趣。
4.小结
本章选取的第二个案例,教师采用小星星和书签的奖励方法,并全面表扬学生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师生关系。
三、奖励案例对教学的启示
分析本文选取的两个关于课堂管理奖励实施的正反两个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不单纯使用物质奖励,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奖励
由第一个案例可以发现对待学生不能只使用物质奖励,不能使用刺激性过强的奖励,否则就会出现第一个案例中小学生向老师讨要奖励无法安静上课的状况。
(二)尊重学生的选择,多进行集体奖励
第二个案例中小星星和书签的奖励方式,尊重了学生选择的权利。它充分考虑到美校学生独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需要的奖励。但这种奖励又有控制性,它是让学生从已知的两种奖励进行选择,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又有效地控制了学生的行为。
(三)了解学生动机,满足学生需要
通过第一个案例可以发现,教师在奖励学生时要先了解学生是否有强烈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后学生的表现来反思自己的奖励是否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通过对第二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之所以能够实施奖励成功,在于教师满足了学生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教师在奖励学生前要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教师的尊重、需要教师的关注、需要教师的爱……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表现,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四)教师在表扬学生时一定要指向明确,包含大量的信息,要善于挖掘学生优点
教师表扬的言语要有针对性,包含大量的信息。没有经验的教师在表扬学生时常常会出现表达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使学生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达到表扬的效果。教师还要注重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质进行奖励。
四、惩罚案例分析
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Herbart)认为惩罚在学生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惩罚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堂管理方法。但惩罚实施不当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师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教师滥用惩罚,对学生身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第二个案例是教师合理的实施了惩罚,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案例将按照惩罚时段分为惩罚前、惩罚中和惩罚后。惩罚前具体可以从惩罚的目的、惩罚原则进行分析,惩罚中从师生冲突的角度进行分析,惩罚后从学生反馈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惩罚失败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这个案例是美校指导老师提供的。案例发生在五年前,美校招聘来了新老师,这位老师在台湾本地学校执教多年。案例中的班级是美校三年级班级,班级的学生主要由非母语背景的学生组成,学生能够听说大部分中文。
2.案例描述
美校新招聘的老师很严厉,不允许学生上课发出任何声音。
在课堂上老师背过身在黑板上写东西,班级里的学生却在后面打闹。老师很不高兴,转过身大声说“不要说话了”。学生若无其事地嬉闹着,没有人理睬她。她提高嗓门大声对全体学生嚷“都不许说话!”
学生渐渐安静下来,这时她刚一低头打算拿起书,学生又开始不停地打闹起来。她有点愤怒了“闭嘴,你们无法坐着听课,就全都站起来”,学生缓缓站起来,课堂变得很沉闷。老师拿起书打算让学生回答问题,却发现课堂里的学生有的很难过,有的面无表情,有的好像不服气。
“老师,刚才Blair拿我铅笔”这时教师发现Tony完全不在乎的样子,一边笑一边打着小报告,看到老师注视着自己愈加放纵。Blair是老师平时最喜欢的学生,老师看了一眼安静下来的Blair,对Tony说:“你闭嘴去那里站着。”小男孩一脸不服气说:“刚才说话的还有Blair,unfair、unfair……”并且不停地在教室里叫喊。老师愤怒了,直接拿着胶带一把将学生拉出了教室,用胶带将孩子的嘴封住。
Tony拒绝上中文课,家长向校长投诉,校长请老师离职。
3.案例分析
(1)惩罚的目的
叶琴指出(2007)惩罚按照目的可以分为教育性惩罚和非教育性惩罚两种。教育性惩罚是为了纠正受教育者行为上的过失。而非教育性惩罚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惩罚,它是一种报复的方法。只是以终止人们的行为为目的,实施这种惩罚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非教育性的惩罚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单纯让学生感受惩罚带来的痛苦,这样的惩罚只会让学生产生报复心理和逆反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惩罚学生时,自身要明确惩罚的目的,能够认识到惩罚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受惩罚者本身。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受到到惩罚,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危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惩罚,改变自己的行为。
案例中的教师在惩罚学生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明确惩罚的目的。首先,教师在发现班级出现违纪现象的时候只是对学生说“不要说话了”,批评对象不明确,会使学生产生老师没有批评自己的错觉,因此无法达到批评的目的。其次,当教师无法有效制止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时,对全班学生实施罚站,这种惩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最后,教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导致矛盾激化。回顾案例中教师惩罚学生的整个过程,其实施惩罚的目的已经同教育惩罚的目的有了严重的分歧,教师的惩罚行为已经变成了一种泄愤行为。
(2)惩罚的原则
王雪(2008)指出规训和体罚都属于教育惩罚。规训是指言语上的惩罚,例如批评、警告、斥责等。体罚是通过身体的刺激使让学生感到疼痛,达到改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包括罚站、罚抄写等。根据教学经验,这两种惩罚方式不存在孰优孰劣,重要的是实施惩罚的人是否能够掌握好度,是否能够公平公正。
a.惩罚适度原则
张栋(2012)在论述惩罚的适度性指出,惩罚必须与学生所犯的错误相匹配,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因素。对于惩罚的程度,多数学者都认为惩罚要与学生的不良行为成正比。但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是无法量化这个比例,教师通常都是在实施惩罚后通过学生的反应来检验惩罚是否适度。
案例中的教师存在过度惩罚学生的现象。该教师对于班中的纪律问题首先使用了规训的方法,她严厉训斥所有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这完全是不尊重人格的表现,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Tony屡教不改,教师对其实施了体罚,后来老师用胶带将他的嘴巴黏住,这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惩罚与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不成正比的,因此是一种不适度的惩罚行为。
b.惩罚公平性原则
公平对于惩罚非常重要。教师在维持课堂纪律时,一定要注意公平,否则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地位是不平等的,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教师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做到公正。公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定公平的规则和公平地实施惩罚。
案例中的老师所犯的错误主要在于没有公平地实施惩罚。该老师对课堂上违反课堂纪律的Blair和Tony持不同的惩罚态度。由于她比较偏爱Blair,因此没有理睬Blair的过失行为。而对于Tony,教师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这对Tony是非常不公平的。教师在实施惩罚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3)师生冲突
通过案例可以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林存华认为师生冲突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做分析:教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文化角度。在国际学校由于师生间的文化差异,师生冲突更明显地表现在文化方面。
首先,案例中的冲突表现为师生文化冲突、成人和儿童的文化冲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不同的价值观,当出现摩擦时他们谁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因此摩擦激化上升为冲突。案例中的教师代表的是一种成人文化,教师认为自己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学生应该无条件地服从。而学生代表了一种儿童文化,它受到成人文化的影响,既希望成为成人文化的一部分,又想打破这种成人文化主导的秩序。当教师以一种严厉的态度斥责学生时,学生产生了反抗情绪,更加变本加厉,将自己的行为视为向成人的挑战。
其次,案例中的冲突表现为中美的文化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被等同于父母,要求学生要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老师要像家长爱护子女一样爱护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不能像家长一样要求学生。当代新型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案例中的教师在台湾本地学校执教多年,但来美校执教的时间还很短,对美国的校园文化还不适应。
美式教育一直以来讲究以人为本、民主平等。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要多加强交流。案例中的教师从开始就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导致课堂整体气氛的不和谐。民主平等就是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不可撼动的权威的地位,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要求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
案例中的教师深受本地学校传统道德观的影响,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即教师要求做什么,学生需要绝对地服从,不得产生异议。
(4)学生反馈
谭立亚在讨论教师的惩罚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2006)时认为:惩罚呈现的是一个负性刺激或剥夺一个正性刺激以使某种反应减少的程序。学生在受到教师惩罚后会出现三种行为模式:顺应模式、抑制性模式和对抗模式。这三种行为模式是学生在受到惩罚后对教师惩罚行为的一种反馈。顺应模式就是学生在被惩罚后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惩罚而变得顺应教师的要求。抑制模式是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惩罚后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因自己,产生不安、紧张、自责情绪。对抗模式是学生在受到教师惩罚后,在心中要求教师有一个归因的过程,如果教师的归因不正确,学生就会产生逆反情绪。
案例中教师发现班中学生发出声音后大声呵斥学生不要讲话,这时候多数学生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斥责都安静了,这就是一种顺应模式,顺应模式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心认同老师型的,这种学生在出现顺应模式后会安静下来,同时他们心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愿意纠正自己的行为。另一种是不认同老师型的,这种学生即使不在课堂上与老师出现激烈的冲突,心中对老师的惩罚也是不满的。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室里鸦雀无声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部分学生在受到惩罚后对于自己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感到自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类学生大多内心比较敏感,教师的严厉批评会严重损害他们课堂的积极性。台湾教师没有说明惩罚学生的具体原因让学生闭嘴,这样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案例中的学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打小报告,这是对教师的一种反抗,说明有学生进入了反抗模式。
4.小结
第一个案例老师滥用惩罚,课堂管理遇到了更大问题。下面本文将展示一个惩罚成功的案例,通过这个案将看到教师是如何有效地实施惩罚的。
(二)惩罚成功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此案例发生在2012年1月,圣诞节假期刚刚结束,学生似乎还沉浸在圣诞节的喜悦中,上课出现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说话等现象。美校的指导教师为了让实习教师适应美校的课堂教学,让实习生从圣诞假期后先给四年级学生上中文课。四年级学生人数较少,学生以华裔学生和韩国学生为主,学习汉语能力比较好,但与母语最高班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案例描述
实习教师进入班级就对所有学生说:“上课!”但学生似乎没有理睬她的意思,继续打打闹闹,于是她大声对所有的学生发出指令:“请安静!请坐好!”(这是美校为学生制定的安静指令)。
学生很懒散地说:“我安静!我坐好!”。实习教师微笑地看着他们没有说话。课堂安静下来,实习老师开始上课,可Wendy确一直趴在桌子上玩手机。实习教师默默地走过去,将她的手机放到她的书包里,并将书翻到所学的页码,Wendy开始认真听讲。
很快课堂上又有学生嬉闹起来,实习教师告诫所有的学生如果说话超过三次就会送到校长那里。
实习教师继续上课,并在白板上写下刚才扰乱课堂秩序学生的名字。没过多久,Robin发出笑声从椅子上突然跳起来。这时实习教师发现他已经被记名三次,于是就说;“Robin,follow Miss Su and go to the office of headmaster,please”。他突然央求:“please,Iwill never do that”。实习教师有点心软了,但根据几个月上课的经验,以后惩罚他,他肯定不会改正错误。于是实习教师将他交给指导教师,送到校长办公室。校长拿出了学校的行为守则,指出他的行为违反了其中的规定,很严厉地批评了Robin,让他签了一个caution。
实习教师回到教室继续上课,班级里突然变得非常安静,学生开始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回答问题。下课时,实习教师批评了Wendy,希望她以后认真听讲。实习教师多次与Robin沟通,生怕上次的事情会对他造成不良的影响。Robin安静了很多,和实习教师的关系反而变好了。
3.案例分析
(1)惩罚的目的
周冬梅(2006)总结西方的观念,将教育惩罚的分为两个理论:报应理论和功利理论。报应理论认为惩罚的目的在于震慑。教师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惩罚的手段震慑学生,使学生更正自己的行为。功利理论认为惩罚的目的在于预防,教师惩罚学生可以对其他学生产生威吓效应,预防不良行为。笔者认为在惩罚中两种目的兼有。
案例中教师实施了有效的惩罚,达到了惩罚的目的——震慑和预防。Robin由于屡教不改被送到校长办公室,受到了应用的惩罚。当教师要将他带到校长办公室,他立刻转变态度,乞求实习教师不要惩罚他,这说明惩罚对于他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当实习教师回到教师发现所有的学生都会安静地上课,这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扰乱课堂纪律会受到惩罚,所以惩罚有效地预防了学生问题行为再次出现。
(2)惩罚的原则
周冬梅(2009)总结前人观点,认为教师在实施惩罚时,要遵守目的性原则、法制原则、公正原则、灵活原则、底线原则、适度原则、适时原则。上述案例中教师之所以会实施惩罚成功,很大程度上遵守了惩罚的适时原则。
案例中的教师对学生实施惩罚的时机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她没有在学生出现扰乱课堂管理问题时,立刻对学生采取措施,而是采用一种目光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回归课堂。这种方法这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学生改正自己不足的机会。在这个时候,部分学生已经安静下来,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实习教师看到学生上课玩手机,走过去将书翻到所学内容,这种管理方式有效避免了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学生,显示出高超的管理智慧。课后实习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这种延时惩罚,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案例中的Robin一再扰乱课堂秩序,甚至从椅子上跳下来。这说明教师温和的课堂管理方法在Robin身上不奏效。这类学生性格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不适于采用延时惩罚,延时惩罚会减弱他的负罪感。对于无法认识到自身错误的学生,教师有必要采用及时惩罚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3)师生冲突
丁静(2004)中指出,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可以发现师生冲突深受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师生冲突按照激烈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一般冲突和激烈冲突。学生由于动机不明,自我管理能力差,往往会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师生冲突不可避免。当代一些学生发现师生冲突不光有消极作用还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中的教师和学生就发生了一般性的冲突,学生上课扰乱纪律出现问题行为,教师试图阻止学生的行为,学生不听从教师的劝阻,由此引发了师生的冲突。最终实习教师采用了第三者介入的方法解决了师生冲突。实习教师和学生的冲突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首先,师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习教师树立威信,实习教师虽然没有直接惩罚学生,但她树立规则(说话超过三次交给校长进行惩罚),使学生意识到扰乱课堂纪律是不正确的,实习教师不会纵容他们的行为。其次,解决师生冲突有利于重构师生关系。案例中实习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了沟通,这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亲密。
(4)学生反馈
案例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矫正,惩罚也没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这最主要的原因是校长成功地实施了惩罚。坎特理论认为,实施惩罚者要拥有绝对的权威。
美国人国际学校小学部的校长在学校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他不光承担着组织日常课堂教学的任务,还负责学校的课堂管理,因此校长在学生心中具有权威的地位。案例中校长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明确地说出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过失在哪里,学生的哪些行为违反学校的规定,学生的行为将对他人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守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学生的行为规则,上面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会受到的惩罚。按照学校的行为规则,学生课堂上屡次出现不良行为需要签署Caution。学生如果有三个Cautions,校长会约见学生家长,所以最后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
教师的权威在发生师生冲突时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克利夫顿认为教师的权威是制度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的权威来源于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案例中的教师由于是实习教师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在知识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无法在学生面前树立足够的权威。但美国人国际学校的校长管理学校多年经验丰富,对学生而言是权威的象征,充满了人格魅力的。因此在实习教师将严重违反纪律的问题学生交给校长处理是一种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好办法。
4.小结
第二个案例,实习教师在课堂上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实施了惩罚,课堂秩序得到了有效地管理。
五、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分析本文选取的两个惩罚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杜绝非教育性惩罚,实施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预防和震慑
非教育性惩罚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教师惩罚学生目的在于泄愤,而教育性惩罚的目的是预防和震慑,教师合理地运用教育性惩罚可以预防和震慑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惩罚学生时应注意公平、适度和适时
教师在惩罚学生时要注重公平,公平不光体现在公平地制定规则还体现在公平地实施惩罚。
(三)惩罚学生后,区别对待进入三种模式的学生
教师实施惩罚后,学生会进入三种模式:顺应模式、抑制模式和对抗模式。教师应该在惩罚后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安抚学生。进入顺应模式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惧怕惩罚才表现出的妥协,这就要求教师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对于容易进入抑制性模式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以免学生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对于已经进入对抗模式的学生,教师要有理有据地指出他的过失,使其心服口服。
(四)减少矛盾冲突,树立教师威信
实习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权威要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考虑。从外部来看,首先国际学校要制定一定的规则保障教师权力。其次国际学校还可以提供培训机会,推动教师个人的发展。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新教育理念,可以树立威信更好地和学生接触。最后教师还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从内部来看,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使自己具备与学生需要相匹配的技能。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的感染力、影响力。这些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隐形的教育影响,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
丁 静:《关于教师冲突中教师行为的案例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91-94页。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谭亚莉:《教师的惩罚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
王 雪:《适度惩罚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杨惠元:《课堂教学管理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叶 琴、缪子春:《论教育惩罚的有效实施》,《教书育人》,2007年。
张 栋:《我国初中教师惩戒教育的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周冬梅:《论教育惩罚》,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Cases Analysis of Award and Punishment in Chinese Classroom M anagement——Take Guangzhou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rimary School for Example
YAN Xiangru&LIAO Jingyan
(School of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Sun-Ye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producing a trend to learn Chinese in the world.Chinese teaching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schools offer Chinese courses,whic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In international schools,Chinese teacherswill encounter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Case analysis is a very good way to solve problems.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experience,The paper have collected and sort out twenty-three cases.Teachers use the punishmentmethod to solve different problems.In some cases,the teacher do not know how to reward their students.The paper selected two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to seek a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In these cases about penalty,the teachers do not know how to punish students.The paper selected two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to seek a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International schoo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nvironment are similar,so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ose people who have overseas teacher-training program.
International school;award,punishment;case;analysis;classmanagement
H195.3
A
2221-9056(2015)03-0377-12
10.14095/j.cnki.oce.2015.03.008
2014-07-04
颜湘茹,女,博士,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教授。Email:yanxr@mail.sysu.edu.cn
廖晶琰,女,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Email:liaojingyan2008@163.com
奖励案例中,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没有正确地使用奖励;仔细分析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从奖励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得到不同启示。惩罚案例中,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没有正确地使用惩罚;仔细分析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从惩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得到不同启示。国际学校的教学环境与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环境非常相似,希望本文这些启示能给海外实习的汉语教师带来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