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斌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3-27赵舒
赵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王辉斌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014年12月1-3日,由湖北文理学院主办、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承办的王辉斌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隆重举行。王辉斌现为湖北文理学院教授,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的第一人。先后兼职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教授等。并任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王辉斌教授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已出版《商周逸诗辑考》《先唐诗人考论》《孟浩然研究》《王维新考论》《李白研究新探》《杜甫研究新探》《唐代诗人探赜》《唐宋词史论稿》《宋金元诗通论》《四大奇书探究》《唐后乐府诗史》等20多种独撰著作,并在《民族文学研究》《文学遗产》《学术论坛》等全国160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属于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者近100篇,并有近30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全文转载或转摘。其古代文学论文的高被引指数分别排位全国第一(2008)、全国第二(2007),1978年—2000年唐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排位全国第二。多次应邀到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以及韩国首尔大学、澳门大学等近40所高校、科研机构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以及清华大学的傅璇琮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范子烨先生、山东大学的张忠纲先生、香港城市大学的刘卫林先生、厦门大学的吴在庆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先生、台湾中山大学的简锦松先生、吉林大学的沈文凡先生等,先后向大会发来了贺电、贺信。闽南师范大学的林继中先生、湘潭大学的蒋长栋先生等,向大会寄赠了祝贺的书法作品。大会共收到论文37篇。
大会开幕式由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李定清教授主持。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化凯教授向大会致欢迎辞,副校长丁世学教授对王辉斌教授的学术经历与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的薛天纬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的锺振振先生、澳门大学的施议对先生,先后代表与会学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围绕王辉斌教授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研究方法、治学精神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认真的研讨。会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刻而实在。会议研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综合讨论王辉斌教授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特色。薛天纬先生认为,“王辉斌教授30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并用“通、富、新、勤”四个字概括其研究特色:所谓“通”,是指王辉斌教授在纵向上“由商周而明清,上下三千年,逐路探索,一路打通关”,在横向上“研究既有文献学的,也有文艺学的”,这“正是程千帆先生当年所概括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两条途径、两个领域”。王辉斌教授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富”是指王辉斌教授研究成果丰富。薛先生指出,在从1986年到2012年间的26年中,王辉斌教授已经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论文347篇,总数达800万字。而且,王教授尚有众多成果未曾公开发表。如《唐代方言汇释》等。所谓“新”,是指王辉斌教授的学术研究富于创新,并以《李白研究新探》一书为例,举出王教授在李白家世、从璘的是非曲直、《蜀道难》主题等众多方面的研究,是“足成一家之言”的“独到的学术见解”。而所谓“勤”,则是指王教授“从事学术研究的勤奋与刻苦”。湘潭大学蒋长栋先生认为,王辉斌教授的学术创新对广大古代文学研究者,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深有启发,要做到学术研究上的成功,应如王辉斌教授一样与四个“必须”相关联,即“必须具有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自强不息的气骨”,“必须具备不为名利所惑而坚定不移走学术正道的品德”,“必须博览群书而具备通观全局、连贯思维的宏观学术眼光”,“必须对研究对象具有敏锐感知、准确分析判断乃至确切考证的微观研究能力”。
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是王辉斌教授治学的重要特点。黑龙江大学张安祖先生指出:“他的‘打通关’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纵向的‘文学单元’打通”,更体现在各种文体、各个学科之间的打通关,而在具体的“单元文学”的局部范围内也同样“打通关”。因此,“‘打通关’贯穿了王辉斌教授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与局部”。西北民族大学高人雄先生以《立马吴山第一峰——王辉斌教授学术研究给我的深刻印象》为题发言指出,2012年《商周逸诗辑考》出版之后,“王教授终于成就了他的文学史打通关的研撰计划,终于自己为自己交出了一份‘打通关’的完美答卷”。他“对文学史研究的打通关,则属于另一种形式的‘立马吴山第一峰’,其所显示的,是他敢为人先的学术气概与学术精神。”并结合王辉斌教授研究领域的几个重要面向,如李白研究、孟浩然研究、杜甫研究等,均进行了阐发与感悟。安徽师范大学吴振华先生以“王辉斌研究模式”对王教授的治学特点进行了概括,认为“打通关”研究模式具有“点面结合,专博并重,考论双擅”的要义。具体而言,“点”与“专”是指王教授从李白研究而涉及到对唐代诗人的全方位研究,“面”与“博”是就其“文学史研究打通关”而言,前者以考为主,后者擅长于论,二美以俱。韩国首尔大学的李南钟先生以《一位勤奋从事学术研究的真正学者》为题,就王辉斌教授近40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简要述评,认为王辉斌教授是中国学界研究古代文学的一位真正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的钟振振先生则以“王辉斌现象”作为其发言主旨,对王辉斌教授的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敢为人先的学术精神等,分别从“潜心坐冷板凳”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王辉斌教授是在“小学校做出了大学问”的一个成功范例。澳门大学的施议对先生将王辉斌教授的文学史研究“打通关”与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之研究进行了对比,认为饶先生的研究较王教授的研究时间更长,研究范围更为广博,但王教授的研究较饶先生的研究则更具有系统性。
湖北文理学院雷礼锡先生则从“还原历史真实的考据”、“融通想象与真实的考据”、“考论交互的文学史阐释”等方面,对王辉斌教授之于古代文学的阐释方式与特点进行了述评。作为美学学者,雷先生特别注意到王辉斌教授“强调借助文学考据,以‘曲探心迹’”,并指出王辉斌教授在进行作品阐释时,特别注意考据,考据研究为作品的想象意蕴寻求历史的现实依据,“也为针对诗作的审美理解找到了真实性的保障”。吉首大学吕华明先生结合与王辉斌教授的交谊将其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学术进境做出了评价。他特别提到自己编著《李太白年谱补正》过程中与王先生的交流,盛赞王辉斌先生的学术胸襟与品格。武汉大学汪超博士在发言中,也对王辉斌教授的治学精神表示钦佩,认为他开阔宏大的学术格局、敢于商榷的求真态度、提点后进的学术品格,都是值得学术入门者认真学习的。
作为同事,湖北文理学院的高新伟先生对王辉斌教授的道德文章更加熟悉。他以极大的篇幅,从学术视野、学术成果、学术影响、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学术风格等六大方面对王教授的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述评与介绍。湖北文理学院的吕来好博士也以《博通古今成一家》为题,对王辉斌教授的治学特点发表了充满激情的感言。
第二,结合王辉斌教授的某一研究侧面探讨其研究特点。北京大学杜晓勤先生《最喜狂澜收笔底,于今寰宇诵华章——我对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的认识》一文,集王辉斌教授有关李杜的诗句为题,专论王教授在唐代文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杜晓勤先生指出,王辉斌教授在李白研究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作家研究年谱为先,作品研究编年为先”法则,考论结合,“考据、义理、辞章”先后有序,相得益彰,研究范围由李白而推广到全唐作家,由点到面,新见迭出。而其之所以能如此,是“读书得间,推陈出新”的结果所致,并以所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卷》一书进行统计,称全书共有28次引用了王辉斌教授的成果,引述频次居该书前列。最后,他也对王教授的“打通关”精神和道德文章表达敬佩之意。河南省社科院的葛景春先生以《从李杜研究略窥王辉斌先生的治学之道》为题进行发言,同样对王辉斌教授所遵从的“作家研究年谱为先,作品研究编年为先”的治学原则称赞有加,并结合王辉斌教授在李杜研究中所取得的实绩,将其归纳为“逆向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吴振华先生还提交了《论王辉斌先生的李白研究》一文,专门讨论王教授35年来不曾间歇的李白研究,认为王辉斌教授关于“李白祖父为越王李贞幼子”,“李白到了夜郎贬所并度过了两个春天”,“李白天宝十二载曾回到故乡峨眉”等之论断,“都是发前人所未发,结论新颖,也很有说服力”。吴文同时以“敢于辩论的无畏精神”称颂了王教授的治学求真精神,并说李白研究中反响强烈的“龙山”论辩就是其最具典范性的一例。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先生则以王维研究为中心,积极肯定了王辉斌教授的研究贡献。他指出,当“学界对王维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山水田园诗之上”时,王辉斌教授“不挤熟路,勇于拓展王维研究新领域”,在考索王维生平的基础上,结合唐代制度,分析王维的思想,研究王维的乐府诗、佛教诗、登览诗和边塞诗,让人耳目一新,并将王维研究置于整个唐代诗歌史的背景下予以审视。而王辉斌教授“纠谬补阙”的研究也“最能展现其王维研究的突出价值和贡献”。李定广先生认为王教授有明确的研究方法、有深厚的功底、特别重视文本细读和交叉学科知识的互证,因而是值得认真学习的。
如果说唐代文学研究是王辉斌教授学术研究的“根据地”,故而论者多有注意,那么他的“打通关”成果却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吉林大学沈文凡先生等对王辉斌教授商周逸诗辑考的开拓意义颇多肯定,他指出“除了出土文物中的逸诗外,现所存见之各类商周逸诗,已基本上为其(笔者按:即《商周逸诗辑考》)所囊获”。他评价《商周逸诗辑考》“既是对于多年来较为缺失的商周逸诗研究的重大贡献,亦是商周诗歌研究的一项优秀成果,更是成为了近年来古籍整理尤其是辑佚学中的一道耀眼的风景线。而王辉斌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精审详实的考证等,亦皆寓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先生细致梳理宋金元诗坛宗唐、学唐、变唐之风,结合王辉斌教授的宋金元诗歌研究探讨了宋金元三代重要的“宗唐”、“变唐”现象。他认为“抓住宗唐与变唐不仅是分析宋金元三朝诗风嬗变的关键,也是分析明清以迄近代诗风发展的钥匙”,王辉斌教授的《宋金元诗通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开径独行,新见迭出”。聊城大学苗菁先生则高度评价王辉斌教授对唐后的乐府诗之研究。他指出,受前人影响,学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涉及唐后乐府诗的研究,所以,王辉斌教授的《唐后乐府诗史》将目光投向唐后,对唐后产生的可以归于“乐府诗”范畴的诗歌进行系统研究是一种突破,“会将人们引领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学术研究天地”。王辉斌教授的唐后乐府诗研究尝试对其范畴和分类进行初步划分和界定,为后来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借鉴和依据”,而他对唐后乐府诗发展规律性特点的总结也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针对王辉斌教授的具体专著展开评论。王教授已经出版的专著有20馀种,会议论文集(内印本)收录了16篇书评,分别涉及了《商周逸诗辑考》《孟浩然研究》《王维新考论》《李白研究新探》《杜甫研究新探》《唐代文学探论》《唐代诗人探赜》《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宋词史论稿》《宋金元诗通论》《唐后乐府诗史》等专书,而这些专书皆为王辉斌教授的代表作。傅璇琮先生因病未能出席研讨会,但他有两篇书评被收录在论文集中。《王辉斌〈商周逸诗辑考〉的学术启示》一文,认为《商周逸诗辑考》的出版,“为全面认识与了解先秦诗歌的创作活动、流变规律、发展概貌等,提供了一份极具文献学价值的‘古逸’读本”。傅先生并指出,该书辑录的逸诗数量,“乃为自宋以降历代逸诗成果的数倍”,“对中国诗歌史、先秦文学史等之重新编写,对有关文学史现象的重新阐释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与作用”。傅先生对《唐后乐府诗史》同样高度肯定,认为随着该书的出版,“对唐后乐府诗的研究,必将会成为古代文学界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南开大学卢燕新先生首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傅璇琮先生的近况,随后发表了《读王辉斌先生〈孟浩然研究〉》的书评。文章结合《孟浩然研究》中的相关实例总结了王教授于该书所关注的研究问题之三个特点与对待材料的三个特点。
此外,江苏大学李金坤先生认为王辉斌教授《李白研究新探》具有三大鲜明特色,“即:一、李白学之全面性;二、考据学之严谨性;三、思维学之创新性”。四川师范大学的王红霞先生也就《李白研究新探》进行了评价。西华大学潘殊闲先生认为《杜甫研究新探》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色彩、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点、作者勤苦的耕耘精神,都让他印象深刻。陕西师范大学刘锋焘先生在论及《唐宋词史论稿》一书时,以“挑战旧说,颠覆传统而新见迭出”等为题,对该书进行了具体评价,认为其“成功地突破了传统文学史的叙述和书写模式”。福州大学梁桂芳先生认为“《唐代诗人婚姻研究》,既是一部张扬个性的学术专著,更是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具有开拓性质的著述,其视角独特、材料丰赡、论证缜密、新见迭出,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可资借鉴的成果。”陕西师范大学魏景波先生认为《唐代诗人探赜》“呈现出整体综合研究的博大气象”,其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扎实的材料基础”、“清晰的学术史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三个方面。
进行大会发言的还有陈才智(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相录(河南师范大学)、张固也(华中师范大学)、孙尚勇(西北大学)、金昌涣(韩国首尔大学)、赵国华(黄山书社)、邹大清(湖北师范学院)等先生。在整个研讨会期间,“严谨敏锐”、“勤奋扎实”、“新见迭出”、“颇有启发意义”等相关赞誉不绝于耳,学者们对王辉斌教授近40年的学术生涯评价甚高,祝福良多。并有学者认为,湖北文理学院对王辉斌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对王辉斌教授学术成就、学术奉献精神的一种充分肯定,而且其创办研究会的模式也是足资学界借鉴的。研讨结束后,王辉斌教授及湖北文理学院的相关领导均发表了致谢之辞。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4-12-15
赵舒(1984—),女,安徽无为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