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故事新编·起死》的再创性及现实成就

2015-03-27陈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老庄骷髅新编

陈侠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论《故事新编·起死》的再创性及现实成就

陈侠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鲁迅创作的《起死》是《故事新编》中唯一一部以戏剧体的形式创作的小说,也是较之前七部有着明显喜剧特色的历史新编体小说。它依然着笔于对古人古事的挖掘和改编,以达到借古讽今的作用。而《起死》的核心内容“庄子遇骷髅”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衍生出了大量的文本,文章主要探讨鲁迅的《起死》对前文本的继承及其创造性改编,同时深挖这种改编的原因和取得的现实成就。

鲁迅;《起死》;文本比较

《起死》是鲁迅《故事新编》的压卷之作,是其旅居厦门时于1935年12月完成,《起死》几乎和《出关》《采薇》同时,而且主题也都是对古时哲学家或者名人的嘲弄和讽刺。但这几篇却和前几篇完成时间相距甚远,描写对象也大相径庭。同时,《起死》是整部集子里唯一一部以戏剧的形式撰写的独幕剧,在模糊的环境背景中,蒙太奇地拼合了三个来自不同时空的人物:一是被漫画化处理的先哲庄子,二是死里复生却赤身裸体的商朝骷髅杨大,三是来自现代社会的巡士,以及还有来自天上的神仙司命大神和各种享受极乐的小鬼们,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生命特征的人鬼神共同演出了一场“起死”的闹剧。当然鲁迅并不是为了娱乐观众而作的此剧,他在1935年I月4日给萧军萧红夫妇的信中表示了他写《起死》的主导思想,他说:“近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1]可看出鲁迅是想拿作品当利剑来讽刺挖苦那些想借庄子虚无哲学于乱世中苟延残喘的人。于是鲁迅用它一贯辛辣毫不留情的风格刻画了一位实际主义者骷髅杨大,现场令“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庄子丑态百出,同时在这场跨越时空、超越生死界限的拉扯中令庄子哲学的自相矛盾和苍白无力在现实生活中无所遁形,当然无形中也让现世那些以庄子哲学为外衣的文人、学者甚至政客都吃了哑巴亏有苦难言。但《起死》并非鲁迅的独创,而是在古书中取一点因由,根据现时需要铺染而成。因此,本文将着重从《起死》与前文本的继承与突破、鲁迅对前文本进行改写的原因以及所取得的现实成就为切入点,来讨论《起死》这一文本的前世今生和价值意义。

一、《起死》:对前文本的继承

《起死》的故事核心庄子遇骷髅来源于《庄子·至乐》篇的内容,说庄子去楚国途中,偶然发现路边的骷髅,因好奇心作祟想探究骷髅的奥秘,便自发对着骷髅自言自语说:“夫子贪生失礼,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2]138继之庄子搂着骷髅而卧,不觉入梦,骷髅于梦中告诉庄子:“死,无君以上,无臣以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2]138随后便拒绝了庄子为其复活的好意,故事便到此了结。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庄子遇骷髅渐渐演变成后代文学创作的源头,也就是现在的母题之说,从汉代到魏晋这段时间就有张衡的《骷髅赋》、曹植的《骷髅说》、李康的《骷髅赋》以及吕安的《骷髅赋》,故事也从《庄子》中骷髅不愿舍弃南面王乐拒绝复活演变成骷髅对天道不公的满腹牢骚并对庄子自悼身世之悲。发展到元朝便有了李寿卿《鼓盆歌庄子叹骷髅》和《皮囊记·周庄子叹骷髅》,故事便由骷髅的自悼身世之悲演化成了庄子救活骷髅,反被其诬告的冤枉。到了明代,又出现了吕景儒原作、宁斋增补的散套《庄子叹骷髅》。从《庄子》中庄子遇骷髅发展至明代,情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骷髅由不愿生变成获得重生,还生发了大量情节。到清代,出现了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在第四十八回“莲净度梅玉出家,瘸子听骷髅入道”中,也出现了庄子遇骷髅这一情节,并且越发生动引人入胜。在文中渴望得道成仙见玉帝的庄子去洛阳行善时看见一具骷髅,各种感叹发问之后,便用一粒灵丹、一口仙气、三根杨柳枝助其还魂。而骷髅还魂之后向其索要衣物之后却恩将仇报,将庄子告入县衙,大堂之上庄子无奈又将骷髅复形,自己化作一缕清风而去。在鲁迅《故事新编·起死》中,庄子由有着仙风道骨的先哲变身为虚伪矛盾之极的文人,也在去楚国的路上偶遇一骷髅因无聊执意要将其复活,复活之后的骷髅没有感激涕泠,而是反向其索要衣服和探亲物资,在争执拉扯中,让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鲁迅《起死》的结构情节大致与《续金瓶梅》相同。而且从鲁迅撰写过的《中国小说史略》认为“《续金瓶梅》主意殊单简”[3]可看出鲁迅对此书一定相当熟悉,对其有所借鉴再自然不过。当然也不否认鲁迅对庄子遇骷髅这一母题的化用是相当灵活的,他用白话几乎全文引用了《庄子·至乐》篇中庄子发问的原文,只是其中为了讽刺现实所用加了一句“自杀是弱者的行为”,同时又创造性地借鉴前文本为其提供的骷髅复活后的情节,为其创作铺路。从庄子遇骷髅到骷髅复活甚至包括骷髅向庄子索要衣物都可以看出鲁迅对前文本的继承和延续,由此可见《起死》可谓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这也真正暗合了鲁迅《故事新编》这一集子的含义。

二、《起死》:对前文本的再创

《起死》不是简单的对前文本的延续,相反鲁迅在对前文本进行借鉴的同时,还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前文本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和创新。首先,在人物安排上,鲁迅为了达到让庄子出丑以针砭现实的目的,不仅新增添了司命大神和一群鬼魂。还为了表现其他人物的虚伪和道学的无力,设置了一位跨越时空的民国巡士。当然更具突破性的是鲁迅对主要人物庄子形象的新编,在以前的原文本甚至后面演化的众多文本中,庄子要么是学富五车、乐天知命的哲学家,要么是乐善好施、仙风道骨的得道高人,总之是一位不具负面性反而正义凛然的人物形象。相反在《故事新编·起死》中,庄子被脱去崇高的外衣化身为一位善“搞运动”、仗势欺人、八面玲珑又虚伪无聊的狡辩之士,他自觉达性命之源,鼓吹齐生死、无等级、无是非的矛盾理论,而这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丑态百出。也正因为设置了庄子这样一位喜剧性的漫画人物,使《起死》与前文本形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基调。除此之外就是鲁迅对骷髅形象的再创造,骷髅在《庄子·至乐》篇中是一个不愿受生之所苦而愿享南面王之乐的无生命体,那是为了侧面反映让人生不如死的社会现实之用,对骷髅本身不带针砭色彩。到以后的文本中骷髅由自悼身世慢慢演变为一位恩将仇报的歹人,这时骷髅从客观反映社会现象的一个道具变成了一个展现人性之恶的工具。自然在这演变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对骷髅由客观到丑化的情感变化。而在《起死》中,鲁迅把骷髅变成了一位商朝实际务实又较死理的老实人,并将其设计为揭露老庄哲学虚伪无力又矛盾重重的钥匙,用骷髅的实际来对抗老庄的虚无,在一场闹剧化的争执中,形象的凸显出老庄的矛盾理论在现实中的寸步难行。在这里鲁迅又去除了前文本对骷髅的针砭意味,又回归到借骷髅来指摘现实的功用中,对骷髅本身也没有批判意味,相反是更具喜感又让人同情。其次,在情节建构上,鲁迅也基于主题的需要对前文本做出了巨大的突破。在文中齐生死的庄子是因为无聊想找个人聊闲天才不顾群鬼的劝阻执意要复活骷髅,然而复活后的骷髅误以为是庄子拿走了他的衣物及探亲用的包裹和伞子非要向庄子索回,不料实际的杨大却受到虚无主义者庄子严厉的训斥:“你这人尚且没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庄子却不曾想到他博大精深的理论根本就说服不了追求实际生活的杨大,“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于是就在这场虚无主义者和实利主义者的交战中,鲁迅就把老庄哲学的自相矛盾和苍白无力暴露得淋漓尽致,最后超然物外的庄子也无法化作一缕清风而去,而不得已求助于现代巡士为其解围。而实际的骷髅又和阿谀奉承如变色龙般的巡士进入了下一轮的无解中。鲁迅从原文本和前文本的故事中跳出,艺术性地畅想了骷髅复活后得不到衣物后与庄子所产生的摩擦,批判老庄哲学的虚伪。同时也将关注视角从骷髅身上移开转移到庄子身上,通过漫画化这样一位先哲来达到批判假借老庄哲学外衣而居心叵测的现代人的作用,也真正践行了鲁迅自己所说的“并没有将古人写的更死”的说法。

三、《起死》:对前文本改写的原因

鲁迅作为新文学最初的启蒙者,是一位极具爱国心和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当年他在日本果断弃医从文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医治国人的灵魂。但是在文学道路上鲁迅却剑走偏锋,对待“坏种”始终紧握着一支锋利刻薄的笔,拿作品当头枪毫不留情地讽刺他们的虚伪造作,从另一个极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起死》就是鲁迅基于批判现实的需要新制的另一杆头枪,来批判“无为”文人在乱世的颠倒黑白苟延残喘。如前所述,《起死》是鲁迅想把“那些坏人的祖坟再刨一下”而创作的作品,在文中可见“祖坟”代指的就是老庄思想,而那些坏人却是生活在现代的无良文人。1935年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外有日本人的恶意侵略,内有当权者蒋介石拥兵自重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对共产党却实行步步紧逼的围剿战略。而生逢乱世的许多文人政客,在这一大背景下却大胆披上老庄的道袍,作为危急之际的化身符。还大力美化老庄哲学,鼓吹柔能克刚,不抵抗就是抵抗;唯无是非观,庶几无是非等等荒唐理论以颠倒是非,以在政治上掩饰自己。鲁迅看破了这些虚伪文人政客的意图,害怕他们扰乱是非界限,便在《文人相轻》里明确提出“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与其抗衡。并为了更形象、更生动地对其进行挖苦和嘲弄,以引起注意,便设置了《起死》的戏剧舞台,让庄子及庄子的虚无哲学在现实中无所遁形,丑态毕露。无疑基于现实批判的需要,是鲁迅创作《起死》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动力。除了这一原因,通读《起死》就会发现,文章除了在不遗余力地批判讽刺老庄哲学之外,通过庄子和骷髅的拉扯还间接透露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庄子和被他拯救的汉子之间无法沟通、互不理解的原因。而这也是同样作为启蒙者的鲁迅经常创作和思考的话题,他的很多知识分子小说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尴尬的距离和处境。最为典型的就是《药》中华老栓为得痨病的儿子小栓买为其革命的知识分子夏瑜的鲜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当然还有闻名世界的《阿Q正传》所反映的辛亥革命与广大民众的无法跨越的距离等等。在《起死》中鲁迅剖析了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这种距离形成的原因,在文中庄子关注的是“齐生死、等是非”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而复活的骷髅操心的是“衣服、伞子、包裹”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庄子的精深的哲学满足不了汉子生活的实际,因此他们的谈话根本就在两个层面上互不理解。就如同现世的知识分子为民众抛头颅、洒热血,却根本不知道民众到底需要什么一样。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的高深理论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冥想而非现实,这就导致了其容易在现实中碰壁的结果。而《起死》不仅是对鲁迅惯用主题的回应也解答了这一困境的原因。除此之外,鲁迅也想借此表达他的“知识无用论”思想。鲁迅曾在黄埔军校的演讲中表达过“知识无用,文学不如武力与强权”的观点,在《起死》中庄子的哲学思想处处碰壁、自相矛盾,不仅被汉子骂为“贼骨头、强盗军师”还差点被汉子揪着动粗,最后庄子不得不用警笛找来代表强权的巡士帮忙脱围。这一场景就相当鲜明地反映出了知识在武力和强权面前的苍白和无力,正好辉映了鲁迅提出的“知识无用论”。

四、《起死》:取得的现实成就

整部《故事新编》都是鲁迅旧瓶装新酒的杰作,企图通过对古人古事的再创作以探寻古时脊梁式英雄和精神界巨人在现实社会的命运及生存际遇,以获取全新的时代意义,达到从个体剖析扩散到社会整体批判的现实效果。当然《起死》作为整部《故事新编》中的一篇,也自然具有《故事新编》辛辣批判的共性。在《起死》中,鲁迅发挥艺术式的狂想,虚构了庄子和骷髅的拉扯纠缠,无非是想利用汉子的实际来揭露老庄哲学的虚伪和矛盾,讽刺“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无用和消极。对于此王富仁在《鲁迅与中国文化》中对道家思想被现实中居心不良者有意歪曲的事实也做了精辟的论解,他说:“道家的人生哲学为明知是非曲直而不得不明哲保身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思想的武器,使他们不但可以原谅自己的软弱和自私,反而可以把责任推卸到弱者的挣扎和反抗上”,[4]于是鲁迅穷尽各种方法(包括从汉子、司命大神、巡士和群鬼的角度)加强对老庄思想的无情挖苦,使其丑态百出,以庄子的出丑达到对现实社会中假借老庄哲学的外衣有意颠倒是非、黑白不分者的无情揭露和辛辣批判,而庄子最后的落荒而逃也暗示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假老庄们穷途末路的将来,以期重新在价值观混乱的当世树立起明是非、辨善恶的社会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假道学对社会风气的染指,使其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状下有助于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而这就犹如王瑶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以最荒唐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包含了最为深刻和真实的内容”一样。[5]393其次《起死》通过庄子和骷髅犹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般的拉扯冲撞,暗含了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无法沟通、互不理解的窘境。而鲁迅在文中再次表现这一惯用主题,不仅为了说明出现这一可悲境况的原因,还旨在于引起后来的启蒙者和革命者的注意,引导他们明白要想改变民众落后贫困的生活和精神,就必须去了解他们真正迫切希望的是什么,就如同共产党后来知道用土地问题来收拢民心一样。从这一部分不难看出鲁迅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雄韬伟略和伟大革命家的智谋。最后从艺术的层面来说,鲁迅用西方的戏剧形式来改写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上,选取跨越了殷商、战国和民国三个不同时空国度的人物,使他们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突出戏剧主题,同时利用蒙太奇的时空拼合达到借古讽今的作用。这不仅表现了自己丰厚的才力和创新力,还使中国的原典在西方的文体形式下获得第二次生命,在展现了古时中国最朴素哲学思想的同时,体现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

综上所述,《起死》作为《故事新编》集子中的最后一篇,并且是唯一一部以戏剧形式创作的文本,不仅是鲁迅戏剧创作之路上的丰碑,还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就如同王瑶在解析《故事新编》时所说:“他(鲁迅)写历史小说和写现代生活题材的小说一样,都是为了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目的都是为了改变现实,因此才把‘不将古人写得更死’作为创作时遵循的原则,而喜剧人物的出现,即所谓油滑之处,却明显地有可以使作品整体活起来的效果,有助于使人获得新的生命”,[5]358而这就是对《起死》甚至鲁迅的整个创作主题做的最为准确的概括和说明。

[1]李思乐.古为今用的典范——鲁迅的《故事新编·起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1):4-7.

[2]庄子.庄子·至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姜克滨.荒诞与隐喻的重构——论《故事新编·起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4):84-87.

[4]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四[J].鲁迅研究月刊,2001(5):4-17.

[5]王瑶.王瑶全集:6[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倪向阳)

参考文献:

[1]单世联.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J].天津社会科学,2006(3):42-50.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35.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88.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212.

[5]华东师范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现代化与社会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3.

[6]罗杰·凯密恩.听音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64-265.

[7]伊沃·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64.

[8]李阿萍,李明正.世界弦乐大师闵惠芬的美学思想与音乐批评[J].中国音乐,2011(3):126-130.

[9]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10]于润洋.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91.

Abstract:In the new era,music creation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Musicians need to stick to the time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creation.On the one hand,zeitgeist is the source ofmusic creation,and the themes of the era have amajor impacton themusical themes and creativeways.Meanwhile,onlymusicalworks that comb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likely to be accepted by the public.On the other hand,acceptable musical works will have a subtle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helping to shape healthy and hopeful national spirit.

Keywords:Music creation;Time consciousness;National consciousness;Cultural 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倪向阳)

Re-creation and Real Achievem ents of
Resurrect the Dead in Old Tales Retold by Lun Xun

CHEN Xia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Resurrect the Dead in Old Tales Retold by Lun Xun is of the only opera style and of obvious comedy.The core content“Chaung Tzu met the skeleton”are presented with plentiful text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xsiting texts and the creative recomposition of Lu Xun in Resurrect the Dead,meanwhile itmakes a deep excavation on the reasons for recomposition and the real achievements.

Lu Xun;Resurrect the Dead;Comparison of texts

Time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M usic Creation

SONG Shanshan
(School of Music,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I210

:A

2095-4476(2015)01-0048-04

2014-11-10

陈侠(1990—),女,重庆石柱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老庄骷髅新编
龟兔赛跑新编
智闯骷髅岛
新编报到等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骷髅行乞
骷髅行乞
谎言
《亡羊补牢》新编
会移步的骷髅
刻舟求剑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