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内涵式发展理论视阈中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改革

2015-03-27宋新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内涵式应用型设置

宋新克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郑州451200)

论内涵式发展理论视阈中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改革

宋新克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郑州451200)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我国应用型高校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内涵式发展的特质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是注重课程的质量和效益的内生性课程发展范式。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可从课程理念、课程文化、课程结构和课程绩效等方面进行改革。

专门用途英语;内涵式发展;课程设置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一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ESP课程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需要和特定的教育目标开设的英语课程,[1]其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职业领域或工作环境中的英语运用能力,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工程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展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和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日趋紧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与ESP相对的是GE(General English),即普通英语,其旨在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达到一般日常沟通的要求,属于基础英语教学。ESP与GE是英语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1]。现阶段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偏向于基础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当前有关ESP课程的研究大多是一些国内外高等院校ESP课程设置和建设介绍或教学经验总结,其理论基础也仅仅局限于需求分析理论,理论研究的基础薄弱、深度不够。内涵式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动向。本文试图在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框架内探讨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

一、内涵式发展与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马丁·特洛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的三个阶段及其数据指标,他认为,一味追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改变将会因为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入两难的境地。[2]他的这一观点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不能只重视规模的扩张,更要注重内涵提升的课题,是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渊源之一。我国学者谢仁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价值、问题及趋势》中认为:内涵发展是发展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外延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对应概念,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绝无先例的超常规的规模扩张之后,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转换是发展模式将由规模、土地、经费等外部动力和资源模式向质量、结构、效益等内部动力和资源模式转型。[3]也有学者从“内涵发展”的原义出发,对新时期内涵发展给出了定义。王洪才认为,新时期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型。并指出,今天强调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是对过去以数量为主导的发展选择的纠正,但这并不意味着数量上停止增长,而是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扩张,其实质就是反对盲目的数量扩张,反对把数量扩张作为绝对目标,要求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4]可以说,新的内涵式发展概念指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新时期“内涵发展”开始指向大学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效的制度,才能激发人的创造能力,才能将人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而文化建设赋予制度建设以实质内涵,为制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范式的一种,它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一提到“内涵式发展”,人们便联想到“外延式发展”。事实上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注重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事物的量的积累的发展方式。因此,“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仅仅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或路径,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有思想、理念、文化、政策、环境、数量、规模、结构、速度、条件、质量、效益等。而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包括思想、理念、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其中质量和效益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我们认为,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是指注重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文化的凝练、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课程绩效的提高的内生性课程发展范式。要探讨课程的内涵式发展观下的课程设置问题,我们要首先考察课程设置的缘源——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目的性和功能性的社会活动。目的性即学校教育培养一定规格人才的教育目的;功能性是指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政治功能(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经济功能(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都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受体而实现的。因此,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科发展的状况、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必然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课程的设置。社会、学科、学生这三个因素就成为影响课程设置最主要因素。[5]但是在内涵式发展的理论视域中,社会、学科、学生三者都属于外在的影响因素,课程理念、课程文化、课程结构和课程绩效等是决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内部因素。

二、内涵式发展理论视阈中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改革之路径

言ESP课程,必需求分析。用这句话形容需求分析理论在ESP 课程设置中的受欢迎程度毫不为过。需求分析并非ESP课程研究独有的理论基础,任何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设置等都需要以社会、学科、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为基础来进行。本文无意否定需求分析对ESP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地位,只是在大多数学者言ESP必称需求分析的情况下为ESP课程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或范式。

1.更新应用型高校ESP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开发者蕴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活动的践行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理想与信念。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传统的ESP课程理念存在“目的论”和“工具论”的缺陷。这种缺陷使ESP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偏向于追求理性化、精细化、操作化和制度化。这种课程理念的封闭性和僵化性致使“教学相离”、“学不致用”,忽视了课程生成性和开放性。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的理念不能从“知识本位”出发,只注重达成预定的课程目标、只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填鸭”;而应该更加注重从“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和内涵出发,注重ESP课程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经验,注重与学生未来事业相关的特定领域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的体验和获取,在开放、运动的课程活动中践行经验性、生成性的课程理念。

2.凝练应用型高校ESP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有关社会传统和特征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后者主要是就课程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6]当今学术界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大多属于后者,即把课程看作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或者说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文化”概念的外延上看,课程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它是在教育活动中创生出来的,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与教育活动客观并存,它的存在与影响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约束;但当人们意识到它的价值与影响时,课程文化便会发挥它巨大的教育功能。课程文化既然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我们就可以根据文化分类的方法,从广义上把课程文化划分为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课程物质文化指课程实践的物质条件和准备;课程制度文化指与课程相关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课程精神文化指课程文化的主体(教育者和学生)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态度等。课程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和本质所在,也是狭义上的课程文化。应用型高校ESP课程文化的凝练就是要在为ESP课程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如需求分析、教材建设、设备引进等)和制度保障(如课程标准、专业规范等)的基础上,关注ESP课程的价值取向(如课程观、语言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思维方式(如语言学思维、教育学思维等),思考ESP课程深层次的理想、观念、态度等问题,并把这些ESP课程精神文化蕴含或内化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期对ESP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发挥积极的意义。

3.优化应用型高校ESP课程结构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结构的内涵是指组成有机整体(系统)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组织形式,是由各要素、各成分的特殊本质共同决定的,是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形成的内在联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也是由不同的要素与成分组成的,笔者将ESP课程结构的涵义界定为:旨在培养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能力的高校ESP课程体系中各种要素的组织形式和比例关系的合规律的结构形式。优化是事物的一个发展过程,指事物的优选、改造和进化。它包含两个方面,涉及结构优化与功能优化,其中结构优化是基础,功能优化是外部表征。从这一角度来讲,ESP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调度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例如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调整及课程组织安排等方面,以达到提高学生专门用途英语(ESP)能力的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ESP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以提高ESP课程质量和学生的ESP能力为目标,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的合目的性的改造,包括ESP课程外部要素关系改造和内部要素关系的改造。从策略上看,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要处理好ESP课程与GE课程的关系。GE是指以培养学习者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英语语言课程,即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学生学习GE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即掌握英语语言的共核。GE是ESP的基础,ESP是GE的延伸。GE强调基础性,ESP注重专业性。应用型高校应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出发,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开设EGP课程的同时,适当在基础阶段开设普通ESP课程,为学生在高级阶段学习专门用途ESP课程奠定基础。第二,要处理好ESP理论课程和ESP实践课程的关系。从内部要素来看,ESP课程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ESP理论课程是指以理论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课程;ESP实践课程是指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或特定工作场合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经验课程。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我们必须在重视ESP理论课程开设的同时,更加重视ESP实践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4.提高应用型高校ESP课程绩效

质量和效益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ESP课程设置的质量取决于课程理念、课程文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而其效益则取决于ESP课程的绩效。课程绩效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绩效评价过程来实现。绩效评价理论的创始人当推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Druker)。该理论的核心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围绕确定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对自己的行动负责,结果用绩效评价来考核,以求不断改进工作和学习。完成ESP课程绩效评价的过程便是提高ESP课程绩效的过程。课程绩效评价的过程是指根据课程目标,对特定的课程活动、措施、相关环节等的目标达成情况的识别、衡量和反馈的过程。识别绩效是根据工作分析对课程活动或措施进行合乎理性和规范的识别与分析;衡量是依照课程绩效识别,对课程的活动、措施或环节的绩效进行好与差的判断;反馈是在绩效衡量的基础上,向相关人员或组织提供交流和指导,以促进课程活动、改进措施和提高课程绩效。绩效评价是以目标为依据的,ESP课程的绩效评价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但是ESP课程目标往往是一些原则性、抽象性的笼统描述,为了使绩效评价更加客观、科学,我们需要将这些目标分层、细化、具体化,形成ESP课程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每个目标和相应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不同,赋之以不同的分数,或者将一定量的总分按照某种法则分配到各个具体指标上去,这就是量化和加权的过程。最后,在对课程活动、措施进行打分、评估。总之,对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进行绩效评价将有助于明确课程的目标、客观评价课程开设效果、提高应用型高校ESP课程的效益。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7]我们只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只有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本文谨以内涵式发展为理论框架探讨了课程的内涵式发展以及通过更新ESP课程理念、凝练ESP课程文化、优化ESP课程结构和提高ESP课程绩效等路径来改革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提升其质量进而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MARTINTROW.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eation,1972(1):61-63.

[3]谢仁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价值、问题及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6(7):7-10.

[4]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4-17.

[5]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

[6]袁振国.当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98.

[7]刘延东.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05-21.

On Strategies of ESP Curriculum Arrangem 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notation Developm ent

SONG Xink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Zhengzhou 451200,China)

ESP is the tendenc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reform of applied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The enhanc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s the distinctive trait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s an endogenous developmental scheme which emphasi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urriculum.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arrangement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of applied higher schools in China in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ideal,curriculum culture,and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SP;Connotation development;Curriculum arrangement

G423.02

A

2095-4476(2015)01-0082-04

(责任编辑:刘应竹)

2014-06-16;

2014-09-07

河南省科技厅2014年度软科学项目(142400410178);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度项目(hmx20140356);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JKGHD-0419);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4-PK-58)

宋新克(1980—),男,河南南阳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猜你喜欢

内涵式应用型设置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