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探微

2015-03-27曹丽萍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语文

曹丽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襄阳441050)

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探微

曹丽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襄阳441050)

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路径: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经典性、人文性和审美性;重视教学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方式,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灵感;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通过灵动的思辨、真诚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宏大的心胸、优雅的情趣等来滋养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说:“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清华就不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1]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大学语文教育的难题是在培养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不仅要重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训练,而且应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

一、什么是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出自《易·贲》。《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这里的“人文”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伦理规范、理想价值追求和秩序。由此可见,“人文”即获得圆满的人性,体现了教育的本源涵义。凡事以人的尊严为属性,“人是目的”,即为人文性。

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怎样做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醒和激发人内心中那些美好的因素——真善美的能量。语文教育通过灵动的思辨、真诚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宏大的心胸、优雅的情趣等来滋养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吴宓先生对文学教育的作用总结为:通晓人情、涵养心性、谙悉世事、培植道德、增长爱国心、表现国民性、转移风俗、确定政策、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3]说明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

池莉告诉我们,“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4]钱理群先生曾说,“一个人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5]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首先,大学语文课程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核心,类似《古文观止》般赏析优秀文本,类似《百家讲坛》般对优秀作品做出更丰富多姿的诠释!通过富含思想之美、诗情之美、灵动之美、语言之美的优秀范文的教学,引领学生感受、领悟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质。把学生潜在的求真、崇善、尚美的情感诱发出来,在一片弥散着审美想象的诗意空间中去体悟宇宙、人生、历史与世界。教会学生用心去爱、去理解、去评判、去感受、去生活,使学生获得心灵的享受、精神的升华。

其次,大学语文本身人文精神底蕴丰厚,她集审美学、语言学和精神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彩之所在,她通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唤醒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及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良知和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的目的。

三、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人性需求的理念,课堂沉闷

当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关注教师如何教的多,关注学生如何学的少;关注教学内容的多,而关注学生自身情感需求的少。自然造成课堂沉闷的现状,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文性,没有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

(二)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思维方式,无法出彩

以人为本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但目前有部分教师还在以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过程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编写没有体现人文性,教学方式呆板、机械,教学活动无法“出彩”,让学生感到厌倦。

(三)缺乏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胸襟,压制个性

个别教师迷信权威,否定个性及个性的差异,要求答案统一、标准。对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不同于专家、学者的观点给予否定态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的尊严得不到很好维护,个人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这也就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使学习者的人性需求得到充分体现。

(四)缺乏科学的考评方式和内容,弹性不足

一般的大学语文检测模式往往是通过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关注语言层面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缺乏弹性化、人性化,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四、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路径

一般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对语文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关注过多,在教学手段上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忽略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怀,这种“师本位”的“为学习而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无法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需求。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同时,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文化熏陶,应唤醒和激发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一)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

1.人文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一般的以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理念,在当下已无法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做到五个转变:即由重教师“教”转为重视学生“学”,由“重知识”转为“重发展”,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由“单项信息交流”转为“综合信息交流”,由“教学模式”转为“教学个性化”。

2.人文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明确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要时空发展了,对象变化了,走进课堂的“这一节”课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同一份教案,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在此,教师要及时打破既往的规范,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案教材走,要充分认识到教案、教材仅仅是教学的大致思路和依据,应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使教学活动时常碰撞出火花。

3.人文教育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醒和激发人内心中那些美好的因素——潜在的求真、崇善、尚美的情感,并在这美好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技能。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珍视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独特体验,激发创造性,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钱梦龙老师的改革实验“语文导读法”,注重激励学生主体参与,强调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使教学民主化、人道化。魏书生老师的改革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意识。于漪老师的改革实验“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抓“新、趣、情、思”四个字,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教师要充分地尊重那些个性化的学生,“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

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在诸多问题上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进行概括评价。语文学科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一个观点或一篇文章,方式不同,角度不同,结论就可能不同,笔者认为,只要能自圆其说,观点正确,就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者、专家的观点,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挖掘思考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创造性。笔者始终认为,只有承认并包容个性的差异,才能维护好个人的尊严,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创造性。同时,这也是对人最深切的关怀。

(二)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经典性、人文性和审美性

一般的大学语文教材按文体类别或按文学史发展线索确定教学逻辑顺序,板着面孔迎接学生,版面较单调,形式较单一,缺乏清晰的人文脉络,难以使学生有认同感。人文教育要求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有清晰的人文脉络,应打破一般的教学逻辑顺序,重组和编选教学内容,提炼若干人文主题引领教学。如:道德的份量、自然的启悟、审视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理想的守望、人性的探究、心灵的相契、乡愁的理念等。导语部分以现实热点问题导入,以文质兼美的相关文选作为支撑篇目,兼顾传统与现代,突出经典性、人文性和审美性。

另外,大学语文教学的空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的课堂,除了以教材作品为中心进行拓展,还可以选择与教学单元同一主题的时文佳作,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并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化艺术讲座、文化沙龙、文学知识竞赛、博客等“语文化”情境提升语“说”和“写”的能力,同时渗透人文教育。

(三)重视教学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教师。真正的学习应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6]289因此,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平等对话的空间,给学生以自尊自信,在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笔者认为,创设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必须重视教学设计。首先,尽量选择能激发学生讨论、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用尽量少的知识点燃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表达和争论、反问与沉思。例如,在教授鲁迅的小说《示众》一课中,可以提出下列能引发讨论的课题:(1)品析环境描写,并说明其有什么作用。(2)品析人物形象,并探讨鲁迅群像描写法的意义。(3)《示众》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身边有看客吗?《示众》对你有哪些思考和启迪?课后,要求每位学生结合现实完成一篇《示众》的读后感,全班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说”和“写”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说”和“写”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渗透了人文教育,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同时也把课堂教活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朋友的身份热爱、关心学生,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6]284魏书生有两句名言:“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教师要学会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尽量去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对于学生不成熟、肤浅的意见要少一点批评,多一份鼓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里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分量、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光辉。

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由或美好的空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充分地放飞自己的心灵,让课堂成为令人向往、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课堂。

(四)创新教学方式,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灵感

对一堂课的评价,不仅要看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教得如何,还要看学生在怎样的情景下学习,学的效果如何。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口袋”的注入式讲授法,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个体生命体验,忽视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情感的教学,是不受欢迎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创新教学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灵感,熏陶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能力,锻炼思维。笔者认为,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可采用小组讨论、双方辩论、朗诵、演讲、情景剧表演甚至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比如,《诗经·蒹葭》有“美刺说”、“招贤说”、“爱情说”、“理想说”、“怀人说”等多种说法,教师提前将这些不同的说法介绍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写成发言稿,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追求者的热烈与执着,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每一位学生学会不抛弃不放弃。同样《诗经·蒹葭》还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并提炼出“锲而不舍”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无论干什么都需要有“锲而不舍”精神。不仅唤醒和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提高了学生语文的“说”、“写”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鲁迅的《示众》请同学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演绎,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看客的麻木、冷漠、自私、无聊、粗鄙、空虚、庸众、荒谬……使学生看出了“看客”们的“看”的悲哀与沉痛。扪心自问: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看客”么?达到使学生自省,不要做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之目的。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凭借自己洞察力和经验,结合课文的特点、内涵,去组织、调控,当然不能千篇一律,否则显得呆滞而同样失去“活力”,失去“生气”。只有声情并茂、谈笑风生、与时俱进和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才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教学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教师和学生双赢的手段和最终的愿望。

(五)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般的检测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知识,通过一张试卷、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很难检测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等。人文素质要求必须建立起全方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新模式。

一是注重过程考核。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全面表现,尽量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平时要有详实具体的评分标准并及时记载,对平时作业、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要有具体的评分比例,对各种比赛获奖如辩论、演讲、征文等应有加分比例,对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也应有加分比例……一个学期结束,教师进行全面综合性地评定学生成绩。通过过程考核,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有了一个全面、公正、客观地考核与评价。

二是注重考核形式多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如:口试、笔试、闭卷、开卷、论文与答辩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所长自主选择,收获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更加自信。用能力素质考核为主的方式代替以知识考核为主为的方式。

三是注重考核内容全面。除了考核学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及听、说、读、写、赏、评、思、悟等语文能力外,还应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考核,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全面检验其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当然,人文教育还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人文意识,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人文意识。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人格,充分重视学生的体悟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自由和美好的空间,才能使学生母语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人文素质逐渐提高。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只有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渗透人文精神,才能释放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职业操守。笔者坚信,人文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很快到来,人文教育也一定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真正落实。

[1]吴慧荣.大学语文课人文教育模式新课型探索[J].职业技术,2012(5):16-19.

[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43.

[3]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59-68.

[4]池莉.第二声啼哭[J].语文教育通讯,2000(12):13-16.

[5]钱理群.关于语文教育的访谈录[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3.

[6]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Hum anistic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CAO Liping
(Xiang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eneral Course Department,Xiangyang 44105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to change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ideas;to reorganiz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to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o create good teaching atmosphere;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awake the inspiration of students;to reform the examination form and content,making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and so on,with smart thinking,sincere emotion,profound knowledge,ambitiousmind,a delicate taste to nourish the studentsmind and soul.

College Chinese;Humanistic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

G642.0

:A

2095-4476(2015)01-0067-04

(责任编辑:刘应竹)

2014-07-10;

2014-12-06

曹丽萍(1972—),女,湖北老河口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语文知识连连看